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血糖波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动态血糖波动特征.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根据连续2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选取稳定人群中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组12例,单纯餐后血糖受损(IGT)组19例,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低减(IFG/IGT)组1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组21例,正常对照(NGT)组18例,分析其各项临床指标和CGMS动态血糖数据.结果 (1)日内血糖波动:NGT、IFG、IGT、IFG/IGT至T2DM组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MBG)和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依次升高.IGT组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3.2±1.2)mmol/L较NGT组(1.6±0.5)mmol/L高,较T2DM组(5.2±1.9)mmol/L低(P<0.05);IFG/IGT的有效血糖波动频率(FGE)(5.5±2.5)次/d较NGT组(6.1±3.4)次/d低,较T2DM组(4.8±1.8)高.糖尿病前期3组间IGT组MAGE(3.2±1.2)mmol/L最高,FGE(4.9±1.8)最低.(2)日间血糖波动:与NGT组(0.8±0.3)mmo/L相比,IGT组(1.1±0.4)mmol/L、IFG/IGT组(1.2±0.4)mmol/L和T2DM组(2.0±1.0)mmol/L的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依次升高(P<0.05).(3)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血糖波动特征:IFG组空腹血糖受损程度最重,餐后高峰以IFG/IGT组为著.血糖水平曲线由低至高依次为NGT、IGT、IFG/IGT、IFG、T2DM组.(4)不同HbAlc水平的血糖波动:受试者HbAlc<7%时,空腹血糖曲线几乎重合,餐后血糖曲线略微分开;HbAlc7.0%~7.9%时,餐后高峰明显上升;HbAlc≥8%时,空腹曲线明显上移,餐后波动继续升高.结论 (1)随着糖调节受损程度的加重,日内血糖波动及日间血糖波动逐渐增加.(2)正常人血糖波动幅度小,频率高;T2DM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大,有效波动频率低;(3)IFG组的血糖波动特征最接近于NGT,而IGT组最接近于T2DM;(4)在糖尿病前期阶段餐后血糖受损明显早于空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糖波动对氧化应激的作用.方法 入选33例糖调节正常者(NGR)、25例槠调节异常者(IGR)和25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T2DM).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8-iso)水平;动态血糖临测系统(CGMS)评价3组受试者24 h平均血糖(MBG)和血糖标准差(SDBG),24 h各时段平均血糖、24 h内血糖>5.6 mmol/L的曲线下而积(AUC 5.6)、日内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内平均餐后血糖漂移幅度(MPPGE)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结果 (1)T2DM组血浆8-iso水平中位数为230 ng/L,高于IGR(199 ng/L,P<0.05)和NGR组(156ng/L,P<0.01);(2)T2DM组糖化血红蛋白(HbAlc)、MBG、SDBG、24 h各时段平均血糖、AUC5.6、MAGE、MPPGE和MODD均高于IGR组(P<0.05,0.01),IGR组的上述指标高于NGR组(P<0.05,0.01);(3)血浆8-iso水平(对数)与MAGE(r=0.747,P=0.00)、SDBG(r=0.691,P=0.00)、MPPGE(r=0.615,P=0.00)、MBG(r=0.562,P=0.0)、AUC5.6、MODD、24 h各时段平均血糖及HbAlc(r=0.463,P=0.00)呈正相关;以血浆8-iso水平为应变量,MAGE、MBG和SDBG进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R2=0.55,P<0.05),MAGE为影响血浆8-iso水平的最主要因素(r=0.694,P=0.000).结论 IGR和T2DM患者存在明显的日内和日间血糖波动,氧化应激增加;日内血糖波动对氧化应激的作用强于持续高血糖.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漂移变化,并分别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及C肽水平与血糖漂移参数的关系.方法 对30例1型糖尿病(T1DM)患者、5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以及30例糖调节正常(NGR)者进行连续72 h动态血糖监测,分析其血糖谱参数,包括日内平均血糖水平(24h MBG)及标准差(SDBG)、三餐前后平均血糖水平、日内最大血糖漂移幅度(LAGE)、日内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及漂移次数(NGE)、不同血糖水平所占日内时间百分比(PT)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结果 ①T1DM组和T2DM组的24 h MBG及三餐前后平均血糖明显高于NGR组(P<0.05).②在昼夜24 h中,T1DM组处于理想血糖控制水平(>4.4且<8.0 mmol/L)所占日内时间百分比为(27.03±15.71)%,T2DM组为(37.77±25.40)%,均明显少于NGR组(89.20±10.34)%,P<0.05.③与NGR组相比,T1DM组及T2DM组日内血糖漂移参数(SDBG、LAGE、MAGE、晚餐PPGE)及日间血糖漂移参数(MODD)显著升高(P<0.05),且多数指标T1DM组显著高于T2DM组(P<0.05).④T1DM组及T2DM组的HbAlc与日内及日间血糖漂移参数无明显相关,而其空腹C肽、餐后1h及2hC肽均与LAGE、SDBG、MODD呈负相关(P<0.05),且T1DM组相关程度多高于T2DM组.结论 糖尿病患者存在慢性持续性高血糖及血糖漂移增加,在血糖漂移方面,T1DM较T2DM更显著.胰岛功能与血糖漂移密切相关.日内及日间血糖漂移参数是全面而精细反映血糖全方位变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观察接受胰岛素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的血糖波动特点。方法采用CGMS(Mini Med)进行连续72 h血糖监测,获得51例接受胰岛素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的平均血糖水平(MBG)、低血糖时间百分率(DBLL)、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结果 51例接受胰岛素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的血糖波动参数如下:MBG为(9.39±2.13)mmol/L,DBLL为(1.92±2.92)%,MAGE为(5.42±2.61)mmol/L,SDBG为(2.35±0.86)mmol/L,LAGE为(10.98±3.41)mmol/L,MODD为(2.03±0.76)mmol/L。结论接受胰岛素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的血糖波动增大,SDBG和MAGE均增加,而LAGE明显大于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糖耐量正常(NGT)者血糖水平变化特征.方法 纳入50例NGT(男、女各25例)受试者,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连续72 h血糖监测,分析日内平均血糖水平(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内血糖波动最大幅度(LAGE)、餐后血糖峰值(PP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三餐PPGE的均值(MPP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血糖波动的时间百分比. 结果 受试者血糖水平呈波动性变化,夜间及3餐前是血糖较低时段,日内血糖高峰多于餐后1~2 h显现,尤以中、晚餐后为甚,且老年人群午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最大;本组NGT者MBG (5.9±1.2) mmol/L,MAGE (1.7±0.7) mmol/L,LAGE (4.4±1.9) mmol/L,PPG (8.7±1.7) mmol/L,MPPGE (2.3±1.6) mmol/L,MODD (0.75±0.79) mmol/L;78%(39例)的受试者血糖波动>7.8 mmol/L,10%(5例)的血糖波动<2.8 mmol/L,血糖波动于4.1~8.8 mmol/L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为95%(77%~100%).结论 成都地区NGT受试者存在血糖波动,CGMS有助于观察血糖波动并及时发现高血糖和无症状的低血糖.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糖调节受损及不同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A1c)范围2型糖尿病患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动态血糖波动特征。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根据连续2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选取正常对照组24例,空腹血糖受损组22例,糖耐量减低组23例,新诊断T2DM组62例,T2DM组再根据HbA1c水平分为T2DMA、B、C 3组。比较各组CGMS动态血糖数据。结果①日内血糖波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空腹血糖受损组、糖耐量减低组和T2DM组平均血糖(mean blood glucose,MBG)、血糖水平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of blood glucose,SD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MAGE)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随着HbA1c升高,T2DM A、B、C组MBG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2DM B组患者和T2DM C组SDBG显著高于T2DM A组(P0.01);T2DM A、B、C 3组之间MAG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日间血糖波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空腹血糖受损组,糖耐量减低组和T2DM A、B、C组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absolute mean of daily difference,MODD)均显著升高(P0.05);随着HbA1c升高,T2DM A、B、C组MODD逐渐升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HbA1c水平与MBG相关,但与MAGE、MODD均无相关性。结论①随着糖调节受损程度的加重,日内血糖波动及日间血糖波动逐渐增加。②HbA1c不同的患者其日内及日间血糖波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实时动态血糖检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评价慢重症(chronic critical illness,CCI)患者血糖变异性与生存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江苏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CCI患者共34例,分为存活组(n=14)和死亡组(n=20).通过CGMS对CCI患者连续72 h血糖监测,记录约288个血糖值,作出血糖值图,并计算平均血糖(MBG)、动态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等血糖波动评价指数.结果 存活组CCI患者SDBG、MAGE和MODD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 CCI患者(P< 0.05).ROC曲线分析提示,SDBG(AUC=0.828;95% CI:0.759,0.867;cut-off值为3.92 mmol/L;敏感性为83.1%;特异性为86.6%)和MAGE(AUC=0.804;95% CI:0.716,0.839;cut-off值为6.14 mmol/L;敏感性为81.5%;特异性为79.8%)诊断价值最高.相关性分析提示,SDBG(r= 0.664,P< 0.05)和 M AGE(r= 0.623,P< 0.05)水平与 CCI患者死亡事件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SDBG(>3.92 mmol/L)(P<0.05)和M AGE(>6.14 mmol/L)(P<0.05)为CCI患者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糖波动指数(SDBG和M AGE)有助于预判CCI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实时动态胰岛素泵对1型糖尿病(T1DM)平均血糖及血糖波动控制的有效性。方法将30例T1DM患者随机分为3C组和CSII组,每组15例。3C组接受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实时动态血糖监测(RT-CGMS)和Care Link软件治疗;CSII组接受CSII和指尖血糖监测治疗。两组均佩戴CGMS 3 d,比较3 d平均血糖(MBG)、血糖的标准差(SD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血糖小于3.9 mmol/L的曲线下面积(AUC3.9)变化情况。结果第1天两组MBG、SDBG、MAGE、AUC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3天3C组MBG、SDBG、MAGE、AUC3.9显著低于CSI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C治疗可以更好地降低T1DM平均血糖,减少血糖波动及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并比较以预混人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良好的高龄糖尿病患者与高龄正常糖调节(NGR)个体的动态血糖图谱特点.方法 选取26例高龄(60~80岁)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7%,均以预混胰岛素治疗;同时入选24例年龄、性别、体质指数与T2DM组相匹配的NGR者.采用动态血糖仪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比较两组的高血糖(≥10 mmol/L)、低血糖(≤3.9 mmol/L)的时间百分比、24 h平均血糖(MBG),三餐前1 h和三餐后3 h的血糖,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日间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ODD).结果 T2DM组患者除0:00-3:00时段外,其余各时段血糖均显著高于NGR组,并以早餐后血糖升高最显著,其MAGE、MODD亦显著高于N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53.8%)T2DM患者发生30次低血糖,且66.7%(20/30)发生于夜间,尤以0:00-3:00多见(60.0%);NGR组未发生低血糖.HbA1c与MBG、24 h内血糖≥5.6 mmol/L的曲线下面积(AUCPG≥5.6 mmol/L)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58(P=0.03)和0.60(P=0.02)],而与MAGE、MODD无相关性.结论 HbA1c控制良好的老年T2DM患者仍有较高的餐后血糖,餐后的急性血糖升高主要发生在早餐后;HbA1c虽能反映平均血糖水平,但并不能反映具体的血糖波动;即使在HbA1c控制良好的情况下,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血糖波动,且常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故应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及胰岛素剂量等方法更好地实现血糖的平稳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卡波糖联合甘精胰岛素与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两种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性的影响。方法:60例病史半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空腹血糖>11.1mmol/L,HbA1c>9.0%),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来得时)治疗;B组给予阿卡波糖联合甘精胰岛素(来得时)进行治疗。以空腹及餐后2h指尖毛细血管血糖分别小6.7mmol/L和8.0mmol/L为目标,两组患者分别于联合治疗达标2d后对受试者行72hCGMS(雷兰公司)检测;于治疗十二周后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并再次行72h血糖监测。采用CGMSsoftware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曲线下面积采用梯形法则计算。计算全天:平均血糖(MBG),血糖标准差(SDBG),日内血糖极差(LAGE),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内血糖波动次数(N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餐后血糖峰值(PPG),餐后血糖波动均值(MPPGE),曲线下面积(AUC)。结果:两组经联合治疗血糖达标两天后分别行72hCGMS监测,与A组相比,B组SDBG、LAGE、MAGE、NGE、早中晚三餐PPG、MPPGE、高血糖AUC均更低(P<0.05);两组胰岛素用量、CGMS探头测定血糖次数、MBG、MODD、低血糖AU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经12周治疗,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HbA1C<7%),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经过12周治疗后血糖波动各参数比较:与A组相比,B组SDBG、LAGE、MAGE、NGE、早中晚三餐PPG、MPPGE、高血糖AUC均更低(P<0.05);两组胰岛素用量、CGMS探头测定血糖次数、MBG、MODD、低血糖AU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卡波糖联合长效胰岛素治疗,显示出更好地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11.
糖耐量受损患者的动态血糖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患者全天血糖漂移变化的特征.方法 以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对34例新诊断的IGT患者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结果 该组IGT的早、中、晚餐后的血糖峰值分别为(9.3±1.8) mmol/L、(8.2±1.2) mmol/L和(8.4±1.2) mmol/L.日内血糖漂移最大幅度为(6.5±2.0) mmol/L.血糖>7.8、8.9和10.0 mmol/L所占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11(0~28)%、4(0~16)%和0(0~11)%.血糖曲线下面积为(6.2±0.6) mmol/(L·d).结论 动态血糖监测可揭示受试者全天血糖漂移变化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判断IGT的糖代谢状况,为干预治疗IGT提供了有价值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2.
俞孝芳  张龙  张赛飞  虞荣斌 《浙江医学》2018,40(11):1217-1220
目的探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GM)动态监测的组织液葡萄糖与毛细血管快速血糖(CBG)的相关性,并考察其独立指导糖尿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36例住院糖尿病患者扫描FGM探头葡萄糖(SG)与CBG[使用FGM系统内置血糖仪(CBGF)、强生OneTouch稳豪倍优型血糖仪(CBGL)进行测定]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使用奥森多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vitros350测定外周静脉血(浆)葡萄糖(PBG)。在植入FGM探头的第2~4天进行1次100g馒头餐试验,以观察3种血糖检测方法餐后血糖的变化。结果SGvsCBGF,绝对差值相对数的均数(MARD)值为10.4%(r2=0.97);SGvsCBGL,MARD值为11.3%(r2=0.97)。SGvsCBGF馒头餐,MARD值为10.9%(r2=0.96);SGvsCBGL馒头餐,MARD值为11.2%(r2=0.96)。经Clarke误差表格分析,A区比例分别为88.7%(SGvsCBGF)、85.2%(SGvsCBGL)。在馒头餐试验中,SG低于CBG、PBG,其上升速度也更缓慢。结论FGM的SG与CBG的相关性良好,探头监测与其内置血糖仪的长期或按需应用作为不同类型糖尿病患者的监测手段实际可行;但SG可能低估餐后血糖波动水平。  相似文献   

13.
葡萄糖脱氢酶法测定血清葡萄糖的方法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方法学试验对葡萄糖脱氢酶法测定血清葡萄糖方法进行评价。方法:用已建立的方法进行重复性试验、回收试验、干扰试验、线性范围试验,并和HK法进行比较。结果:重复性试验批内CV值为1.33%,批间CV值为1.42%,总CV值为2.01%;回收试验中回收样品Ⅰ、Ⅱ、Ⅲ的回收率分别为105%,93.5%和91.4%,平均为96.6%;干扰试验表明一般浓度的抗凝剂、防腐剂、尿酸、胆红素对葡萄糖的测定不产生干扰;比较试验,与HK法比较其相关性为Y=1.038X-1.172,r=0.994;线性范围试验表明葡萄糖浓度在20mmoL/L以下呈现良好的线性。结论:葡萄糖脱氢酶法是临床测定血清葡萄糖的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分析葡萄糖耐量试验期间(OGTT)动态血糖值和静脉血糖值的一致性,评价在快速变化的血糖应激状态动态
血糖监测系统的精确性。方法对49 例空腹血糖3.9~11.0 mmol/L 的门诊志愿者,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
连续3 d的血糖监测,并在第3天行OGTT,检测0、30、60、90、120 min 静脉血糖值,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法、Clarke 误差
表格分析(EGA)分别评价整个OGTT 期间及各血糖状态下CGMS 的精确性。结果CGMS 测定值和静脉血糖值在整
个OGTT 期间、血糖稳定阶段、血糖急升阶段和血糖急降阶段时的r 分别为0.928、0.901、0.924和0.902(P值均<0.001),
EGA显示均有95%以上的结果落在A区和B 区。结论OGTT 期间的CGMS 测定值和静脉血糖值相关性良好,EGA结
果在可接受范围内,CGMS 可较精确性地反映OGTT期间快速血糖变化。  相似文献   

15.
空腹血糖增高与糖负荷后血糖增高临床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空腹血糖增高和糖负荷后血糖增高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分析的方法,对重庆地区21~89岁人群进行了调查,根据空腹血糖和糖负荷后2h血糖,将调查人群分为正常糖代谢(NGT)、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IFG)、单纯糖耐量低减(iIGT)、联合糖调节受损(IFG/IGT)、单纯空腹高血糖(IFH)、单纯负荷后高血糖(IPH)和联合血糖增高(IFH/IPH)7组,分别比较各组的糖脂代谢状况.结果 iIGT 和IPH分别是IGR和DM的主要类型,分别占IGR的61.4%和初发DM的60.5%.iIFG、iIGT、IFG/IGT、IPH、IFH/IPH各组的检出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增高趋势.IGR人群中,IFG/IGT的SBP更高,脂代谢异常更明显,iIFG与iIGT则具有相似的代谢特征;DM患者中,FH组代谢紊乱重于IPH组.结论 iIGT 和IPH分别是IGR和DM的主要类型,测定餐后2h血糖有助于筛查到iIGT和IPH.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了解糖耐量减退(IGT)患者血糖与血脂水平的变化.方法:按照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建议的新标准筛选IGT患者496例(即IGT组),糖耐量正常人群1514例(即对照组),并对两者的空腹血浆葡萄糖(FBG)、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TC/HDL-C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IGT患者组的FBG、TG、TC/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C、LDL-C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IGT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血脂水平较对照组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盛军  陈启  杨新玲 《吉林医学》2012,33(14):2935-2936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初始血糖、血糖均数、血糖标准差及血糖变异系数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86例ICU住院的危重症患者,监测其入院后48 h内的血糖值,记录初始血糖、血糖均数、血糖标准差及血糖变异系数。按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间初始血糖、血糖均数、血糖标准差及血糖变异系数的差异。据血糖标准差及血糖变异系数值分为三个亚组,比较各组间的病死率。结果:死亡组初始血糖、血糖均数、血糖标准差及血糖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或P<0.01);不同血糖标准差和血糖变异系数值分组的病死率比较,随着血糖标准差和血糖变异系数值的增高病死率也逐渐增高(P<0.0125)。结论:危重患者的血糖水平与患者的预后有关且血糖波动的范围也可能反应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王津生 《河南医学研究》2011,(3):274-276,279
摘要:目的:探讨无糖代谢异常史的冠心病住院患者的糖代谢异常状况.方法:对无糖代谢异常史的15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进行随意餐后2h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糖代谢状况.结果:无糖代谢异常史的冠心病住院患者中,经OGTT发现糖尿病患病率为21.3%,糖调节受损患病率为36.0%,糖代谢异常患病率为57.3%;...  相似文献   

20.
Li Q  Wang YY  Yü P  Gao P  Wu YH  Cui C  Wang W  Chen LL  Qiao H  Wang LH  Xiang Y  Zhang Z  Zhang JC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2):2971-2975
目的 研究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RT-CGMS)与静脉血糖、毛细血管血糖检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9年8至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33例糖尿病患者佩戴5 dRT-CGMS,期间测定静脉和毛细血管血糖值.应用相关分析、Clarke误差表格分析、Bland-Altman分析比较RT-CGMS与静脉血糖及毛细血管血糖的相关性;计算患者佩戴RT-CGMS期间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结果 (1)RT-CGMS与静脉、毛细血管血糖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6和0.933(均P<0.01).(2)Clarke误差表格分析显示静脉组和毛细血管组分别有98.67%和98.64%的点位于A区(临床准确区)与B区(临床可接受区);没有点位于C区(数据误差区);分别有1.33%和1.36%的点位于D区(数据错误区).(3)Bland-Altman分析RT-CGMS与静脉血糖、毛细血管血糖值在(x)±1.96范围内.(4)MAGE相同的患者HbA1c差异较大.结论 RT-CCMS与静脉血糖、毛细血管血糖检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准确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