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了解洛阳市肉鸡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沙门氏菌的污染水平及耐药状况,为防控沙门氏菌污染及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技术依据。方法 2020年和2021年选择洛阳市2家肉鸡养殖场和对应的屠宰场为采样点,采集肉鸡样品、环境样品及工人样品共计242份,对样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分离和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42份样品中有45份检出沙门氏菌,平均检出率为18.6%,养殖环节活鸡样品、环境样品及工人样品沙门氏菌检出率分别为21.3%、17.5%和3.0%,屠宰环节鸡酮体样品、环境样品及工人样品沙门氏菌检出率分别为44.0%、53.9%和2.0%。分离株呈多种耐药谱型,其中耐10种及以上药物的菌株占比高达86.4%,7类12种药物的耐药率超过75.0%,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结论 洛阳市肉鸡屠宰和加工环节沙门氏菌污染较为严重,分离株存在着严重的多重耐药问题,需加强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不同季节肉鸡养殖和屠宰加工各环节沙门氏菌污染状况及血清型分布,研究季节和肉鸡沙门氏菌污染的关系。方法采集种鸡养殖场、加工厂环境样本、肉鸡活体肛拭、肉鸡胴体、加工用具等不同季节的样本,进行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结果共采集18个环节、不同季节的样本2915份,检出沙门氏菌948份,检出率32.5%。其中第一季度检出率为32.8%,第二季度35.6%,第三季度33.6%,第四季度27.8%。对检出的1031株沙门氏菌菌株做血清学鉴定,共检出16种血清型,肠炎沙门氏菌最多,占71.7%,其次为印第安纳沙门氏菌,占20.8%。结论肉鸡在养殖环节存在沙门氏菌污染,在屠宰加工环节产生交叉污染,血清型别增多,并随着生产线使污染扩大,使终产品中沙门氏菌血清型越来越复杂。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河南省肉猪养殖和屠宰过程中沙门菌的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择肉猪产品销量占河南省市场60%以上的养殖场和屠宰场,2015年2月-12月在肉猪养殖环节采集成年猪肛拭子、环境猪粪便样本,在屠宰环节采集猪胴体和猪小肠淋巴结,按照GB 4789.4—2010进行沙门菌定性或/和定量检测。结果猪肛拭子样本161份,检出沙门菌15份,检出率为9.3%。环境猪粪样本66份,检出沙门菌4份,检出率为6.1%。猪胴体涂抹物进行了沙门菌检测,检出沙门菌32份,检出率为20.0%。猪小肠淋巴结进行沙门菌检测,检出沙门菌51份,检出率为31.9%。猪粪中沙门菌含量10 MPN/g有3份;猪小肠淋巴结沙门菌数量10 MPN/g有42份。结论我国肉猪养殖和屠宰环节沙门菌污染严重,将对食品安全造成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开封市肉鸡孵化、养殖、屠宰、运输、销售全过程中沙门菌的污染状况。方法:采集孵化场、养殖场、屠宰场、大型超市等4个场所18个环节的样本,共380份。依据mini-MSRV MPN法进行分离,按照GB4789.4-2010进行沙门菌鉴定。结果:四个场所中屠宰场、大型超市所采样本污染严重,阳性率分别为45.1%、47.6%,18个环节屠宰环节中预冷池水、刀具案板、褪毛后整鸡、及超市销售中的肉鸡制品污染严重,阳性率分别为100%、58.3%、83.3%、61.1%,检出的阳性菌株分布于沙门菌5个血清型,以印第安纳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为主。结论:开封鸡肉制品沙门菌血清型主要是肠炎和印第安那沙门菌,屠宰和销售环节是沙门菌交叉污染的关键,有关部门应采取综合措施,有效控制鸡肉沙门菌污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合肥市养殖屠宰环节中肉鸡沙门菌的带菌率、血清型分布、抗生素耐药谱分布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情况,为合肥市食品安全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为进一步加强合肥市公共卫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年7—9月对合肥市10家肉鸡养殖场和14家屠宰户分别采用肛拭法和胴体漂洗法采集45份肉鸡活体和45份肉鸡胴体标本,根据GB/T4789.4—2010对沙门菌进行分离、鉴定以及血清学分析;并采用PCR方法进行复核鉴定;对最终确定的阳性菌株使用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同时采用PFGE方法确定其分子分型。结果在45份肉鸡活体样本中未检出沙门菌;45份肉鸡胴体样本中检出12株沙门菌,检出率为26.7%,经PCR复核检测,所分离的12株沙门菌对invA和hilA基因的携带率均为100%;12株沙门菌分为3种血清型,其中9株为印第安纳沙门菌,2株为鼠伤寒沙门菌,1株为肠炎沙门菌;12株沙门菌对实验中所采用的15种抗生素总耐药以及多重耐药菌株数均为10株;12株沙门菌共分出7种PFGE带型,9株印第安纳沙门菌共分离出5种不同的PFGE带型;同一血清型的沙门菌分子分型结果,基本位于同一大簇中;相同PFGE带型的菌株,耐药谱非常接近。结论合肥市肉鸡胴体沙门菌检出率高,沙门菌的血清型、药敏性以及基因型具有多样性特征,耐药现象严重,相同PFGE带型的菌株,耐药谱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宿迁市肉鸡在屠宰和配送分销过程中沙门菌和空肠弯曲菌污染状况。方法采集肉鸡屠宰厂和配送分销过程中宰杀前活体、褪毛后整禽、预冷池等9类样品,检测沙门菌;其中对配送分销过程中采集的新鲜鸡肉样品检测空肠弯曲菌。结果沙门菌检出率为29.27%,以肠炎沙门菌和印地安纳沙门菌为主。空肠弯曲菌检出率为73.3%。结论肉鸡屠宰和配送分销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沙门菌和空肠弯曲菌污染,其中配送分销环节污染比较严重,应加强卫生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7.
HACCP在肉鸡屠宰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是一个保证食品安全的预防性技术管理体系,经全面分析潜在的危害,确定关键控制点(CCP),建立关键限值,通过对CCP监控,及时地进行纠偏行动并保持有效的记录,从而使食品安全的潜在危害得到有效地预防、消除或降低到可能接受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从零售到餐桌肉鸡中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风险,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利用黑龙江省肉鸡中沙门菌的监测数据及相关数据资料,结合剂量-反应模型和Combase数据库,应用@RISK软件对厨房内交叉污染造成鸡源性沙门菌食物中毒的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根据本次生鸡肉的定量风险评估结果,提示由于中国居民发生厨房内交叉污染,导致鸡源性沙门菌食源性疾病的风险较高。情景分析显示,生鸡肉在零售阶段采用冷冻或者冷藏保存,可以将中国居民发生鸡源性沙门菌疾病的平均风险降至1/5。结论零售阶段生鸡肉采用冷链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我国居民罹患鸡源性沙门菌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了解江苏省宿迁市肉鸡养殖场和屠宰场沙门菌污染状况.方法 选择5家养殖场进行肉鸡养殖外环境采样,1家屠宰场进行肉鸡活体和胴体采样,采用常规方法对样本进行沙门菌检测和分型.结果 养殖场外环境样本中沙门菌检出率为17.6% (37/210),分离株主要为印第安纳沙门菌;屠宰场肉鸡样本中检出率为30.7%(159/518).共检出6种血清型,以印第安纳沙门菌为主.结论 肉鸡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应加强肉鸡养殖和屠宰环节的卫生监控,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2002~2005年广西食品中沙门氏菌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广西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状况,初步确定易受污染的食品,为防范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西南宁等6个城市建立食品污染物监测点,定期随机采集6类农贸市场的食品,检验方法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统一的沙门氏菌检验方法进行。结果2002~2005年共监测6类食品1872份,检出沙门氏菌128株,检出率为6.84%,分属6个群、19个血清型。结论在广西食品中不同程度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以生畜禽肉污染严重。应加强畜、禽类屠宰、运输、加工过程的卫生管理和监测,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肠炎沙门菌PFGE分子分型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本地区及相邻地区2004~2007年分离的肠炎沙门菌菌株的分子分型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PFGE进行分子分型,利用药敏卡通过仪器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检测。结果:5起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分离的菌株分成3型,其中2型之间存在3条带的差异,菌株间有相近关系。结论:PFGE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分子分型方法,建立细菌PFGE指纹图谱数据库及PulseNet,对于控制食源性疾病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2016 - 2018 年江西省食源性腹泻患者沙门氏菌感染状况和耐药性进行分析,为食源性疾病诊断及防控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对江西省36家哨点医院监测的食源性腹泻患者标本开展沙门氏菌检测、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检测。结果 采集5 339份腹泻标本,检出170株沙门氏菌,检出率为3.18%,男性腹泻患者检出率为3.22%,女性为3.14%。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 48.13%) 以下,该年龄组沙门氏菌检出率最高(4.13%)。各年龄组患者的沙门氏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444,P = 0.010)。第3季度腹泻患者数量和检出率(4.27%)均最高,各季度间腹泻患者沙门氏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6.522,P = 0.001)。男性腹泻患者在各季度间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050,P = 0.018)。沙门氏菌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氏菌(33.53%)。沙门氏菌的耐药率为87.65%,其中多重耐药株92株,占耐药菌株数的61.74%。共筛选出11类47种耐药基因,菌株对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携带率最高为100%,其次是四环素类为72.11%。携带3类及3类以上耐药基因的菌株占78.51%。结论 江西省食源性腹泻患者沙门氏菌感染具有年龄、季节性的分布特点,菌株的多重耐药率和耐药基因的携带率较高,耐药情况较严重,应在合理规范用药的前提下加强耐药性的持续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深圳龙岗地区沙门菌的流行特点和耐药情况。方法以纸片扩散法(K-B法)对从该地区2003年1月-2007年1月食物中毒和伤寒、副伤寒疫情中分离的67株沙门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地区沙门菌主要流行菌群为D群,引起食物中毒最常见,占总暴发疫情的40.30%。51.85%的食物中毒由肠炎沙门菌引起。沙门菌对氟哌酸、氯霉素、氨基糖苷类及第3代头孢类抗生素完全敏感,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完全耐药,对头孢氨苄的耐药率高达41.79%,对氨苄西林、羧苄市西林、哌拉西林、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37.31%、37.31%、25.37%、25.37%和2.99%;非伤寒沙门菌对羧苄西林、氨苄西林、强力霉素、四环素、哌拉西林、美满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沙门菌多重耐药率为13.00%。结论由沙门菌引起的暴发疫情在逐年增加,除四环素、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哌拉西林和复方新诺明外,沙门菌对其他常用抗生素都敏感。非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显著增加,加强监测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09年深圳市沙门菌的菌型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GB/4789.4-2003沙门菌的检测方法进行菌株的分离和鉴定,阳性菌株用纸片扩散法(K-B)检测抗生素耐药性,结果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相关文件标准判断。结果 119株沙门菌共由29种血清型组成,其中鼠伤寒沙门菌52株,占43.7%,肠炎沙门菌18株,占15.1%,其它49株占41.2%。119株沙门菌对美洛培南(100%)最为敏感,其次为亚胺培南(99.2%)、左旋氧氟沙星(96.6%)、头孢噻腭(91.6%),耐药率最高的依次为利福平(100%)、萘啶酸(61.3%)、四环素(54.6%)、氨苄西林(50.4%),中介率最高的为替卡西林/克拉维酸(26.9%)。结论合理使用各种抗生素以减缓细菌耐药对其的筛选压力,控制耐药菌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生猪肉中沙门菌分离株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的携带关系。方法:采用K-B纸片法对生猪肉中26株沙门菌分离株进行22种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并应用PCR技术对沙门菌分离株进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26株沙门菌总耐药率为61.54%(16/26),其中14株(53.85%)对至少3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属于多重耐药株,强力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卡那霉素是主要多重耐药谱;3类抗菌药物耐药基因以tetB、Flor和aph(3)-IIa与aadB基因分别检出最高。结论:沙门菌耐药表型测定结果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一致,耐药及多重耐药性与耐药基因的携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各类食品中沙门菌的主动监测并对其进行溯源研究,掌握河北省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为从根本上控制由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GB4789.4—2003及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致病菌检测方法,2005—2007年在全省9个监测点采样并检测了七大类(生肉、熟肉、乳制品、面米食品、非发酵豆制品冰产品和蔬菜)共2058件样品。并对从各类样品中分离出的排在前5位的7个血清型沙门菌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沙门菌总阳性率7.00%。生肉的污染情况最为严重,阳性率14.60%,其次是水产品阳性率为7.14%,熟肉制品、蔬菜、非发酵豆制品阳,性率分别为4.46%、0.82%和0.49%,乳制品和面米食品未检出。沙门菌的检出率在河北省的不同地区存在差异性(χ^2=48.97,P〈0.01)。2005、2006、2007年检出率分别为20.98%、4.41%、2.42%,呈逐年下降趋势。共分离出沙门菌144株,在河北省排在前5位的血清型是山夫登堡、鸭和德比沙门菌、阿贡纳、猪霍乱、肠炎和伊鲁木,占分离株的58.33%。PFGE基因分型,型别较多,各菌株间亲缘关系较远,在同种沙门菌间相似性系数最小值为4.4%,但也有同源菌株存在。结论河北省食品中沙门菌污染严重,生肉阳性率非常高,是重要的危险食品。沙门菌血清型别多,较分散。食品中污染的主要沙门菌均未显示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了解河南省市售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状况,为进一步完善相关卫生标准和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河南省各地市的大型商场、小型超市、农贸市场随机采集米面制品(小麦粉、玉米面、米粉)、食用植物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坚果(花生、葵花籽、西瓜子)、调味品(酱油、食用醋、辣椒、花椒)等四类食品共862份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种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62份市售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综合检出率为44.9%,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出率为41.3%,合格率为92.8%。黄曲霉毒素含量最高的是花生,高达44.8μg/kg。结论市售食品中存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现象,有关部门应引起重视,加强监督管理,以减少其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和危害。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Campylobacter and Salmonella isolates from retail poultrymeat in the UK during 2003–2005. Poultrymeat (n = 2104) were more frequently contaminated with Campylobacter (57.3%) than with Salmonella (6.6%). Chicken exhibited the highest contamination from Campylobacter (60.9%), followed by duck (50.7%), turkey (33.7%) and other poultrymeat (34.2%). Duck had the highest contamination from Salmonella (29.9%), compared with chicken (5.6%), turkey (5.6%), and other poultrymeat (8.6%). C. jejuni predominated in raw chicken, whereas C. coli predominated in turkey and duck. C. coli isolates were more likely to exhibit antimicrobial drug resistance, including quinolones, than C. jejuni. Salmonella Enteritidis was the most frequent Salmonella serotype isolated. Salmonella isolates from turkey exhibited higher rates of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55.6%) than isolates from chicken (20.9%) and duck (13.6%). The findings reinforce the importance of thorough cooking of poultrymeat and good hygiene to avoid cross-contamination.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2010-2011年四川省部分地区猪肉生产链中沙门菌耐药特性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对分离的112株沙门菌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进行10种抗生素 (组合) 药敏试验,参考CLSI标准 (2010) 判定结果。选取不同菌株来源、 血清型和耐药谱的74株沙门菌,按照美国PulseNet标准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 (PFGE) 分型。结果 猪肉生产链中沙门菌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 (89.29%),其次为大观霉素 (36.61%)、 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 (35.71%)、 萘啶酸 (33.93%) 和氨苄西林 (24.11%),多重耐药率为33.93%,对头孢噻呋敏感,共有19种耐药谱。来自猪肉生产链的74株沙门菌可分为34个PFGE谱型,其相似性为40%~100%。结论 四川省猪肉生产链中沙门菌耐药较为严重,其血清型及耐药谱与PFGE分型有一定相关性; 生产链中沙门菌可能存在自上游生产链向下游生产链水平传播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