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评价采取干预措施后的控制效果。方法确定6类手术作为监测对象,分2个监测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了解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本底的感染率,然后采取相应措施如手术患者在门诊做好术前准备以缩短术前住院时间,规范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将手术医生的操作进行危险因素的调整后反馈给手术者等进行干预。第二阶段评价采取相应措施后切口感染控制情况及干预效果。结果 2个阶段共监测手术5128例次,手术部位感染168例次,手术部位感染率为3.28%,干预前后分别为4.59%及2.12%,两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χ2=24.43,P=0.001),干预对结、直肠切除手术和胆囊及胆管手术的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效果明显(P0.05);其他4类手术的手术部位感染率亦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能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分析骨科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方法 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方法对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关措施,对比处理前后的干预效果。结果〓调查阶段共进行骨科手术578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3例,感染率2.2%。干预阶段共进行骨科手术375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例,感染率0.5%。结论〓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干预可有效降低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降低骨科I类手术切口感染率。方法将1 623例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患者分为对照组(789例)和观察组(83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和感染管理;观察组通过分析感染高危因素,实施针对性管理,包括将术前刮毛改为剪毛及皮肤清洁、术中实施保暖,减少术者人数等措施,实施1年后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骨科I类手术切口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围术期皮肤准备、手术室温度管理方式不同及人员多少手术切口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围术期应用抗生素与否手术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患者开展目标性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切口感染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从而降低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确定监测手术类别,填写统一表格。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手术患者切口情况进行观察,并在出院后1个月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结果:共调查2 399例次手术患者,其中110例次手术部位发生感染,感染率为4.59%。不同手术类别相同危险指数的手术以结、直肠切除术和胆道手术的感染发生最高(10.16%,χ2=53.09,P=0.000)。同一类别手术,危险指数越高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越高(χ2=6.13, P=0.044);候手术时间≥4 d组手术部位的感染率高于1~3d组(χ2=11.27,P=0.004)。 切口类型级别高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也高,清洁及清洁-污染类型手术在出院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几率高于其他切口类型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72 h组的手术部位感染率高于≤48 h组 (χ2=7.96, P=0.019)。结论: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与危险指数相关;缩短候手术时间能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加强手术后追踪观察可了解感染发生的真实情况;围手术期长时间应用抗菌药物不仅不能有效预防术后感染反而还会增加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分析800例普外科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率、感染原因和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本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2.75%(22/800),其中高龄、合并代谢综合征、手术时间过长者术后切口感染率高。结论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涉及患者年龄、基础并发症、手术时间等。围手术期间应针对相关高危因素,实施各项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创伤性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2-06—2016-06间在南通市通州区第八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82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将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将未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各41例。综合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组革兰氏阳性细菌感染率为39.02%,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率为60.98%。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基础疾病、手术部位、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清创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是引起创伤性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引起创伤性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科学合理的护理对策,可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概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限制抗生素使用患者预防手术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按住院时间将外科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1192例和干预组1058例,两组均限制抗生素使用,对照组按手术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即对1 058例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将抗生素合理使用纳入医院质量管理系统进行目标管理,评估患者术前护理高危因素,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切口愈合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手术切口感染率显著下降(均P0.01)。结论对于限制抗生素使用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感染,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8.
分析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干预措施。回顾分析2013—2015年普通外科手术362例,将其中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17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随机选取普通外科同期进行手术未发生切口感染的46例设为对照组,对发生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体重指数(BMI)≥24、手术时间≥2 h、夏季手术、手术切口长度≥10 cm、存在基础疾病、急诊手术、全麻、营养不良、住院时间≥10 d患者的感染率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非条件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0岁、BMI≥24、手术时间≥2 h和手术切口长度≥10 cm是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临床上应给予必要的预防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11—2021-12于郑州大学附属信阳医院(信阳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 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 205例,女921例;年龄(45.28±7.51)岁(范围:19~76岁)。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 126例患者中手术部位感染63例(2.96%),其中表浅切口感染33例(52.38%)、深部切口感染18例(28.57%)、器官及腔隙感染12例(19.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BMI>24 kg/m2或<18 kg/m2、糖尿病病史、术前准备时间≥3 d、Ⅲ类切口、手术时间≥180 min、住院时间≥15 d、植入物、引流、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均为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糖尿病病史、Ⅲ类切口、住院时间≥15 d、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应根据手术部位感染的具体原因实施相应干预措施,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0.
泌尿外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泌尿外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1996年4月-1999年4月间我院泌尿外科手术患者2976例的医院感染情况。结果:泌尿外科医院感染率为4.87%,其中男性占73.1%,女性占26.9%;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手术伤口、泌尿道、胃肠道、上呼吸道、皮肤软组织;I类切口术后感染率为4.4%,Ⅱ类切口术后感染率为30.3%,Ⅲ类切口术后感染率为13.6%;动脉插管感染率为27.6%,静脉插管感染率为25.5%,泌尿道插管感染率为30.3%,呼吸道感染率为20.8% ,全麻感染率为42.6% 。结论:医院感染与患者年龄、感染时间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无关。与性别、部位分布、手术切口类型、侵入性操作、危险指数等级及病原微生物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和分析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降低结直肠癌术后感染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203例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03例患者中,发生术后切口感染者30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778%。经Logistic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切口感染与患者手术部位、切口类型、急诊手术、麻醉评分分级、手术风险分级、住院时间和合并糖尿病有关(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口类型、住院时间和合并糖尿病为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手术切口类型、住院时间和合并糖尿病为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风险因素的评估和干预,使患者更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正>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2015-01—2015-12间,我院共实施外科手术368例,发生切口感染36例。现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探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旨在为制定有效降低其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68例患者中,男216例、女152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及护理方法。方法收集40例老年患者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一般情况、住院时间、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切口部位等资料,分析总结引发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制定相应护理措施。结果与老年患者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为:年龄、健康状况、合并症、住院时间、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及手术时机。结论老年患者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率相当高,分析总结其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理对策,可以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保证老年患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妇产科剖宫产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方法:对2011年3月-2011年12月妇产科179例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目标性监测,分析术后感染相关因素.结果:179例剖宫产患者,术后切口感染3例,感染率为1.68%.结论:妇产科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有一定的危险因素,应有针对性的加强干预措施,以降低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例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直肠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为降低老年直肠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行直肠癌根治术的21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210例患者中15例出现切口感染,感染率7.14%(15/21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较非感染组患者年龄更大,手术时间更长,切口更长,行开腹手术者更多,合并慢性疾病者更常见(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切口长度及合并慢性疾病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切口长度及合并慢性疾病是老年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手术可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临床中更适合老年直肠癌患者。  相似文献   

16.
骨科非急诊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骨科非急诊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自制骨科非急诊手术患者切口感染调查表,对骨科869例患者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术后切口感染率为1.61%(14/869);Ⅰ类切口感染率1.26%、Ⅱ类4.69%、Ⅲ类11.11%;其中浅表切口感染12例,深部软组织感染2例,无1例发生器官内感染;14例切口感染患者手术时间持续(2.64±1.50)h,感染多发生于术后6~14 d;患者术前伴随疾病,术前备皮、医务人员无菌操作不严格也是造成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869例患者甲级愈合855例(98.39%)、乙级13例(1.50%)、丙级1例(0.12%)。结论提高医生手术操作技术、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合理采取备皮方法,加强洗手重要性认识等,是降低骨科非急诊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重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iles术后会阴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为术后会阴部切口感染提供有价值的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扬州大学附属泰兴医院就诊且行Miles手术的61例直肠癌病人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术前用洗必泰清洗会阴部、术中麻醉消毒后即刻封闭肛门这一干预措施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术后会阴部切口感染发生率及其他相关临床指标是否有差异;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把研究对象分为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分析术后会阴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总体会阴部切口感染率为19.7%(12/61),观察组的会阴部切口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6.5%比33.3%)降低(P0.05),并且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减少(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Miles术后会阴部切口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干预措施、合并糖尿病、输血、浸润深度、肿瘤分期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未使用干预措施、合并糖尿病、输血、肿瘤分期(Ⅳ期)是Miles术后会阴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干预措施是预防术后会阴部切口感染的保护性措施。结论未使用干预措施、合并糖尿病、输血、肿瘤分期是Miles术后会阴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而术前洗必泰清洗会阴部、术中麻醉消毒后即刻封闭肛门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是术后会阴部切口感染的有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抗菌薇乔缝线在预防胃肠急诊手术切口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地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09年5月至2010年8月期间共实施的412例胃肠急诊手术患者中随机选择198例患者在关腹时采用抗菌薇乔缝线(抗菌薇乔缝线组),其余214例患者采用传统丝线缝合(传统丝线组)。分析2组患者可能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及比较2组切口感染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糖尿病、HIV感染、近期内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或类固醇、手术切口类型、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切口感染率在抗菌薇乔缝线组〔3.0%(6/198)〕明显低于传统丝线组〔11.7%(25/214)〕,P<0.001。2组患者按手术切口分组:Ⅲ类切口感染率在抗菌薇乔缝线组〔3.5%(5/141)〕明显低于传统丝线组〔14.3%(22/154)〕,P<0.001。2组患者按手术时间分组:手术时间≥120 min时的切口感染率在抗菌薇乔缝线组〔3.3%(2/60)〕明显低于传统丝线组〔21.2%(11/52)〕,P=0.008。结论抗菌薇乔缝线较普通丝线缝线有助于降低Ⅲ类切口及手术时间≥120 min的胃肠急诊手术的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骨科手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行骨科手术的HIV/AIDS患者共79例,根据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将其分为手术切口感染组(21例)和非感染组(58例)。分析两组患者SSI发生率,筛选SSI影响因素,并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79例行骨科手术的HIV/AIDS患者中发生SSI者共21例(26.58%),其中13例为切口浅部感染,5例为深部感染,3例为腔隙感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糖尿病)、合并疾病(结核)、术前HIV RNA载量、术后1周红细胞沉降率(ESR)、术后1周C-反应蛋白(CRP)、手术时程、住院时间、腰部及下肢手术部位、BMI指数、CD4+ T计数、CD8+ T计数、CD4+/CD8+ T、白细胞(WBC)和血红蛋白(HG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将临床中及以往文献报道的SSI相关因素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LB、BMI、CD4+ T计数、HGB、WBC、合并疾病(结核)、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时程、切口类型、麻醉类型和术中出血量均为HIV/AIDS患者骨科相关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 0.05)。 结论行骨科手术的HIV/AIDS患者为SSI高危人群,应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干预,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合理围手术期用药包括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进行免疫重建、应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尽量控制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可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开放性骨折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12采用手术治疗的447例开放性骨折,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分析感染与年龄、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数量、切口类型、急诊或择期手术的相关性。结果 447例中有23例(29处)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5.15%。共检出病原菌29株,其中大肠埃希菌1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表皮葡萄球菌5株,肺炎克雷伯菌3株,阴沟肠杆菌1株。统计学分析发现,年龄较大、手术时间较长、多部位创伤、Ⅲ类切口和急诊手术是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较大、手术时间较长、多部位创伤、Ⅲ类切口和急诊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