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肺癌病人术前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内皮抑素(endostatin)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57例肺癌及34例肺良性病变者术前血清及BALF中endostatin含量.结果 肺癌病人血清及BALF术前内皮抑素含量显著高于肺良性病变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组术前内皮抑素含量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肺腺癌病人外周血清及BALF中内皮抑素表达高于鳞癌、小细胞癌者;Ⅲ~Ⅳ期病人血清、BALF内皮抑素水平高于Ⅰ~Ⅱ期者(P<0.01).肺癌病人内皮抑素在外周血清及BALF中的表达呈线性正相关(P=0.000).结论 肺癌病人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内皮抑素含量明显高于良性病变者,且与肿瘤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明显正相关,肺泡灌洗液中内皮抑素含量较血清中高且更敏感,可能有助于肺癌病人预后的评估及肿瘤分化程度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前血清中内皮抑素含量,分析其与肿瘤分级、分期的关系.方法 2004年3月至2008年10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138例,其中男性102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63.2岁;T1期73例,T2期39例,T3期20例,T4期6例.40例性别、年龄相应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其术前血清中内皮抑素水平.结果 患者术前血清中内皮抑素含量均值为93.1 μg/L,与健康对照组(78.9 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期患者术前血清内皮抑素水平为80.4 μg/L,低于T2期(107.5 μg/L,P<0.01)、T3期(102.7 μg/L,P<0.05)及T4期(120.7 μg/L,P<0.01),而后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期患者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转移组患者术前血清内皮抑素含量为118.4 μg/L,高于未转移组的89.5 μg/L(P<0.05);单纯淋巴结转移组及远处转移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3-4级患者血清内皮抑素水平为111.8 μg/L,高于G1级(80.4 μg/L)和G2级(86.2 μg/L)(P<0.01).结论 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前血清内皮抑素含量与肿瘤的高分级、高分期相关,可能有助于患者预后及肿瘤分化程度判断.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中内皮抑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中内皮抑素和VEGF的表达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00年1月至2005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集的46例HCC切除标本中内皮抑素和VEGF的表达,分析它们与HCC发生、发展的关系.采用随机资料t检验、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LSD-t检验或Tamhane's-t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内皮抑素主要见于HCC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细胞质.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的平均光密度(MOD)分别为0.11±0.02、0.14-4±0.01、0.09±0.01,积分光密度(IOD)分别为(1.8±1.2)×10~4、(3.8±2.2)×10~4、(0.9±0.4)×10~4.肿瘤组织表达较癌旁组织弱,两者的MOD和IO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2,7.927,P<0.05).VEGF主要见于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细胞质,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的MOD分别为0.13±0.02、0.12±0.02、0.11±0.02,IOD分别为(5.4±3.1)×10~4、(3.9±2.5)×10~4、(3.0±3.0)×10~4,肿瘤组织表达较癌旁组织强,两者的MOD和IO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71,8.723,P<0.05).内皮抑素与术后复发时间呈正相关(r=0.669,P<0.05).VEGF不影响术后复发时间(t=0.892,P>0.05).结论 内皮抑素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增强,肿瘤组织表达较癌旁组织弱,与HCC预后有关,可作为HCC的预后判断指标.VEGF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增强,但无法作为HCC独立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4.
内皮抑素 (endostatin)是目前所知作用最强的血管形成抑制剂。我们探讨内皮抑素与化疗药物阿霉素及血管形成抑制剂BB 94 (batimastat)联合应用治疗小鼠膀胱癌皮下种植瘤的协同作用。材料与方法 重组鼠内皮抑素的表达、纯化见文献 [1],TNP 4 70由日本TakadaChemicalIndustries公司提供 ,BB 94由英国Bio technology公司提供 ;T739小鼠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系引自南京铁道医学院泌尿外科。制作小鼠T739膀胱癌皮下种植瘤模型 ,将T739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内皮抑素 (10mg·kg-1·d-1,皮下注射 )、BB 94 (30mg·kg-1·d-1,腹腔注射 )、阿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膀胱癌患者血清、尿液及癌组织中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的表达水平与膀胱癌分级、分期的相关性,为运用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抗膀胱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20例不同分级、分期膀胱癌患者血清、尿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抑素(AS)、内皮抑素(ES)和Kringle 5(K5)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膀胱癌组织标本中VEGF、AS、ES和K5表达情况.结果 高分级、高分期组膀胱癌患者血清、尿液中VEGF、AS、ES和K5水平均高于低分级、低分期组(均P<0.05);在膀胱癌组织中,VEGF、AS、ES和K5主要着色部位为癌细胞胞质和癌细胞周围微血管内皮细胞,除K5外,VEGF、AS和ES在高分级、高分期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均较低分级、低分期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要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膀胱癌组织及血清、尿液中VEGF、AS和ES表达水平与肿瘤分级、分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膀胱癌血清和尿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发生、浸润和转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其原因在于肿瘤细胞通过新生血管获取养分,并可由这些血管而转移。肿瘤血管的生成受多种因子的调节,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最重要的因子之一。我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测定了膀胱癌患者血清及尿液中VEGF含量,旨在探讨VEGF与膀胱癌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可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目前已知有40余种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内皮抑素(Endostatin)是近几年发现的具有特异性抗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血管生成抑制剂.  相似文献   

8.
一氧化氮合成酶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三种类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情况 ,探讨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 对 2 5例开放手术切除的膀胱癌组织标本进行三种N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自动图像分析仪对染色程度分级 ;6例肾移植供体正常膀胱组织标本作为对照。 结果 诱导型NOS(iNOS)在肿瘤上皮细胞呈阳性表达 ,在正常膀胱移行细胞不表达或仅微弱表达 (P <0 .0 5)。内皮细胞型NOS (eNOS)在肿瘤基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阳性率 1 0 0 % ,高于对照组中的 67%。两组标本中神经型NOS(nNOS)表达部位及强度相似。统计学分析显示iNOS和eNOS表达与肿瘤分级、分期无明显相关性 ,P均 >0 .0 5。 结论 iNOS及eNOS在膀胱癌的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PRAC)后大肠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VEGF)、血清内皮抑素(s—endostatin)的变化。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2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s—VEGF和s—endostatin的水平。结果大肠癌患者化疗前s—VEGF、s—endostatin水平与Dukes分期显著相关(P〈0.01)。在根治性手术组患者中,化疗前s-VEGF、s-endostatin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后7d、术后1d和术后14d(P〈0.05)。姑息性手术组仅有化疗前s-endostatin水平明显高于术后1d(P〈0.05)。结论PRAC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而具有抗肿瘤作用;而化疗后s-endostatin的水平下降,提示联合应用化疗药物和抗血管生成制剂可能获得更好的抗肿瘤效果。  相似文献   

10.
NMP 22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尿液核基质蛋白22(NMP2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NMP22试剂盒)测定312例送检尿样的NMP22值,并以膀胱镜检的病理报告为对照,统计其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尿NMP22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灵敏度71%、特异性75%、准确性73%。结论:尿NMP22的检测,为一种无创伤、无痛苦、能诊断且灵敏度、特异性、诊断性均较高的膀胱肿瘤临床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内皮抑素抑制膀胱癌皮下移植瘤生长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人内皮抑素对膀胱癌EJ细胞生长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1)体外实验观察内皮抑素对血管内皮细胞 (ECV30 4 )和膀胱癌EJ细胞生长的影响 ;(2 )EJ细胞移植入裸鼠皮下 ,观察内皮抑素对裸鼠皮下瘤生长情况的影响 ;(3)应用WesternBlot和RT PCR法观察皮下瘤组织中MMPs和TIMP 2的表达。 结果  (1)内皮抑素具有抑制bFGF刺激后的内皮细胞ECV30 4及抑制EJ细胞增殖的作用 (P≤ 0 .0 5 ) ;(2 )治疗组皮下肿瘤质量 (0 .70± 0 .16 ) g ,对照组为 (1.14± 0 .2 1) g ,两组比较 ,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3)人内皮抑素抑制裸鼠皮下膀胱癌瘤MMP 9mRNA表达 ,对MMP 2、TIMP 2、MT1 MMPmRNA表达无影响 ;(4)瘤组织中未检测到MMP 2、MMP 9和TIMP 2蛋白。 结论 人内皮抑素具有抑制膀胱肿瘤生长的作用 ,其作用机制与抑制MMP 9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晚期转移性膀胱癌患者血清CA125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测定58例晚期转移性膀胱癌患者血清CA125含量。男45例,女13例。年龄45~86岁,平均62岁。临床分期均≥T3。另取30例临床分期≤T1的膀胱癌及8例泌尿外科非肿瘤患者血清标本作对照。结果 58例晚期膀胱癌患者中CA125升高39例(67.2%),CA125值36.7~1485.6U/ml,平均468.3U/ml(正常值〈35.0U/m1),明显高于表浅性癌组(平均27.8U/ml)(P〈0.001)。10例肿瘤姑息电切患者术前CA125值480.6U/ml,术后2周降至368.7U/ml(P〈0.05)。16例拒绝进一步治疗患者出院3个月后CA125由450.4U/ml增高至505.8U/ml(P=0.041)。17例行髂内动脉栓塞术患者CA125由栓塞前475.8U/ml降至237.9U/ml(P〈0.001)。结论 CA125可能是判断膀胱癌晚期转移的有用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
膀胱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Wang S  Xia T  Zhang Z  Kong X  Zeng L  Mi P  Xue Z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34-36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癌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8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和7例正常膀胱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测定40例浸润性膀胱癌的微血管密度,并分析VEGF和MVD间以及它们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间的关系。结果 VEGF在正常膀胱中不表达或低表达,而在膀胱表达较强;VEGF表达及MVD值均与肿瘤的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14.
膀胱癌发生中树突细胞与凝集素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凝集素染色与树突细胞(DC)的关系,在膀胱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选取二种凝集素和抗S100蛋白抗体,对87例膀胱癌进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的病理分级与ConA和WGA的强表达呈正相关,与DC的数量呈负相关(P<0.005);膀胱癌复发组ConA和WGA的强阳性率在80.0%以上,而DC的强阳性率仅5.4%,有显著性差异(P<0.005);术后生存<5年病例的ConA和WGA强阳性率高于94.0%,而DC数量则显著减少(P<0.001)。提示DC的减少或消失,破坏了机体局部免疫监视系统,导致膀胱癌的发生,认为DC、ConA、WGA是判断膀胱癌分级及预后有价值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5.
膀胱移行细胞癌VEGF表达和MVD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的表达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MVD)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77 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10 例正常膀胱组织进行VEGF多克隆抗体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VWF:Ag) 单克隆抗体染色,观察膀胱移行细胞癌VEGF的表达与MVD 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VEGF的表达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二者均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显著相关,浸润性肿瘤明显高于浅表性肿瘤(P<0 .05) ;术后随访6 年,术后2 年内复发组明显高于6 年内未复发组( P< 0 .05) ,但与肿瘤大小、性别、年龄无关。 结论 VEGF的表达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表型,并与膀胱肿瘤间质微血管形成有关,上述二项指标对评估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PCRSSCP银染色法检测5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脱落细胞P53基因58外显子突变。结果发现健康者和非膀胱癌患者的尿脱落细胞均无P53基因突变,19例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存在P53基因突变,其中Ⅰ、Ⅱ、Ⅲ级膀胱癌分别为0%(0/16),25%(7/28)和86%(12/14),P<001;表浅性(PTis~T1)和浸润性膀胱癌(PT2T4)分别为11%(4/36)和68%(15/22),P<001;初发和复发膀胱癌分别为9%(2/22)和47%(17/36),P<001;单发和多发膀胱癌分别为31%(12/39)和37%(7/19),P>005。结论:PCRSSCP银染色法是一种可靠、快速、实用的P53基因突变检测方法。P53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高级、期的膀胱癌,与膀胱癌的早期复发有密切关系,而与其多灶性无关。P53基因突变的检测对预测膀胱癌的进展,复发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膀胱非移行细胞肿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 Z  Zhang S  Qi F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29-31
目的 探讨膀胱非移行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高该类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0年1月 ̄1997年12月收治的膀胱非移行细胞肿瘤18例,其中良性非移行细胞肿瘤3例,恶性非移行细胞肿瘤15例,临床分期T3以上11例。比较了该类肿瘤采用膀胱全切、膀胱部分切除和姑息治疗条件下的生存率。结果 3例良性非移行细胞肿瘤存活至今。随访14例恶性非移行细胞肿瘤术后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5.7%、6  相似文献   

18.
膀胱肿瘤抗原诊断膀胱癌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抗原(BTA)在诊断膀胱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可疑膀胱癌的血尿患者89例,应用美国Bard BTA检测盒进行检测。结果:BTA诊断膀胱癌的敏感度为67%,特异度为78%,准确度为73%,阳性预测值为70%,阴性预测值为75%。结论:BTA诊断膀胱癌有简便、快捷、无创伤的优点,可作为膀胱癌筛选和术后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 (TCC)患者检测血、尿细胞粘附因子L selectin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 46例膀胱癌患者 (浸润性 2 0例 ,浅表性 2 6例 )及 1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及尿L selectin浓度。 结果  3组患者术前L selectin血清浓度分别为 :浸润性癌患者 ( 76 6 .3± 135 .1)ng ml,浅表性癌患者 ( 5 6 3.8± 118.2 )ng ml,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 ( 5 44 .1± 12 1.2 )ng ml。浸润性癌组与浅表性癌组及良性增生组分别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浸润性癌患者术后血清L selectin浓度显著低于术前 (P <0 .0 5 )。浸润性癌组术前尿L selectin水平显著高于浅表癌组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组 (P <0 .0 1)。 结论 血、尿L selectin浓度水平与TCC浸润程度有关 ,对TCC患者治疗前临床分期及选择手术方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nm23基因表达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了揭示nm23基因表达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39例膀胱癌组织nm23表达。发现膀胱癌组织nm23表达较正常有不同程度减弱,膀胱癌分化越差,肿瘤直径越大,nm23表达缺失越严重。浸润性膀胱癌nm23表达显著弱于表浅膀胱癌(P<0.05),但T2~3与分期大于T4膀胱癌nm23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研究发现,T2~3患者nm23表达阴性发生转移的机会显著高于nm23表达阳性者(P<0.05)。结论:nm23基因表达与膀胱癌分级、分期、大小密切相关,nm23的检测有助于评价膀胱肿瘤切除患者肿瘤的转移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