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了解近年来重庆地区伤寒、副伤寒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5年间收治的伤寒、副伤寒病例.结果:伤寒病例比重有下降趋势,副伤寒病例比重则从1999年的20%上升到2003年的55.6%.临床以发热、相对缓脉、脾大,血白细胞下降、腹泻为主要表现,玫瑰疹、表情淡漠较少见,大多数病人的热型以不规则或弛张热为主,典型的稽留热仅占25.6%.常见的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和支气管肺炎.伤寒、副伤寒对氟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很好的敏感性.结论:部分病例临床表现已不典型;近年来副伤寒比重有上升的趋势;氟喹诺酮类药物仍为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
浙南地区甲型副伤寒的耐药变迁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浙南地区近 4年甲型副伤寒的耐药变迁及临床特征 ,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探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该地区确诊为甲型副伤寒的 8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 ,并采用VETIK -AMS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 (法国梅里埃公司制造 ) ,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 ,对比分析近 4年的耐药性变化情况。结果 甲型副伤寒临床表现以高热为主 ,伴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等。肥达反应阳性率仅为 2 0 % ,近 4年甲型副伤寒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显著增高 ,耐药率达 71%左右 ,与 4年前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氯霉素较敏感 ,其耐药率较 4年前虽有下降 ,但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类、复方新诺明等药物均较敏感。结论 浙南地区甲型副伤寒临床特征除肥达氏反应仅 2 0 %外 ,改变不多。近 4年甲型副伤寒对氟喹诺酮药物耐药率显著增加 ,氟喹诺酮类药物已不适合作为常规选药。甲型副伤寒对其他多数抗生素仍较敏感。  相似文献   

3.
甲型副伤寒110例临床特点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征及药敏结果。方法 :对 110例甲型副伤寒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及药敏结果分析。结果 :甲型副伤寒以急性高热起病 ,白细胞总数不高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减少 ,肝脾肿大。并发症以中毒性肝炎最多。药敏结果 :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三代头孢菌素均高度敏感。结论 :甲型副伤寒误诊率高 ,宜尽早作血培养或骨髓检查 ,并根据药敏结果予喹诺酮类联合三代头孢菌素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以发热待查(FUO)收治的伤寒的临床特点,以利于早期诊断,对自1994~2005年收治的符合FUO标准并最终确诊为伤寒的17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7例患者中青年多见,占82.4%;其中无1例完全具备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稽留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肝脾肿大、玫瑰疹、粒细胞减少等);肥达氏反应阳性率76.5%;血培养阳性率23.5%;所有病例均对喹诺酮类敏感。结论,典型的伤寒在FUO患者中罕见,需依据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加肥达氏反应及各种培养结果进行确诊。喹诺酮类为其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5.
我院1973年1月至1978年12月确诊伤寒副伤寒220例(除1例骨髓培养阳性外,余均由血培养证实),其中误诊77例(伤寒69例,副伤寒甲3例,副伤寒乙5例)。本文就误诊病例予以粗浅分析,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诊断水平。资料分析一、临床表现近年来伤寒的许多临床特点在发生强度与频度上均有所改变,诸如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明显减少;热型以弛张和不规则居多;伤寒的特征性表现如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等均有减少,而肝大的检出率有所增高。本组病例多不典型,其主要临床表现见表1。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伤寒的临床症状呈不典型趋向 ,既往的五大临床特征 (稽留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和肝脾肿大 )已不多见 ,以致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有资料显示 ,1980年至 1993年国内报告确诊的伤寒中 ,误诊率达 34.9% [1] 。故临床上应高度重视伤寒的非典型表现 ,以防误诊。 19  相似文献   

7.
78例伤寒、副伤寒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近10年广州地区伤寒、副伤寒的流行、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1997~2006年间我院伤寒、副伤寒的住院病例。结果78例病例中,伤寒63例(80-8%),副伤寒15例(19.2%)其中副伤寒甲13例、副伤寒乙2例,副伤寒病例占构成比从1997~2001年的8.3%(3/36)上升至2002~2006年的28.6%(12/42)。男性41例、女性37例,全年均有散发。发热,肝、脾肿大,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是伤寒、副伤寒的主要临床特征,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均较少见。常见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心肌炎。血小板减少、肾损害亦不少见。血/骨髓培养阳性率33.3%,肥达反应阳性率82.1%。伤寒、副伤寒对氟喹诺酮类或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类敏感,平均热退时间(5.3±2.5)d。结论近年伤寒病例所占比例有下降,副伤寒病例所占比例有增加趋势,伤寒、副伤寒多呈不典型临床表现,最常见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肾损害亦不少见。  相似文献   

8.
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通过水、食物途径传播.临床上以持续高热、肝脾肿大、相对缓脉、玫瑰疹、表情淡漠及白细胞减少等全身中毒症状为主,以夏秋季节多见.  相似文献   

9.
伤寒、甲型副伤寒186例临床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本地区伤寒、甲型副伤寒临床特征及耐药动态变化,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02年11月186例伤寒、甲型伤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甲型副伤寒、伤寒可并发多脏器损害,依次为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肺炎、肠出血;药敏试验发现伤寒、甲型副伤寒对三代头孢、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达97%以上,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耐药率下降。结论 甲型副伤寒较伤寒并发症多、病情重;三代头孢、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仍为治疗伤寒、甲型副伤寒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甲型副伤寒住院病例的药敏试验结果及临床特点,并与近年伤寒病例做对比。结果甲型副伤寒组消化道症状较伤寒组明显,更易并发肝脏损害,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喹诺酮类,亚胺培南,三代头孢菌素敏感性好。结论甲型副伤寒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好。  相似文献   

11.
副伤寒甲245例临床特点和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副伤寒甲的临床及诊断方法.方法对245例副伤寒甲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症状以发热、畏寒、咽痛为主.发热以下午或夜间为甚,驰张热型为主,肺部、肝功能异常较常见,治疗以喹诺酮类和第三代头孢类抗菌素为主.结论由于副伤寒甲症状不典型,消化系统外的临床表现多,容易误诊,要综合分析临床现象,才能尽早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云南省保山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保山市2005—2015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保山市伤寒副伤寒年均发病率为12.11/10万,以伤寒为主;各年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伤寒=314.907,P<0.05;χ2副伤寒=249.316,P<0.05;χ2伤寒/副伤寒=249.316,P<0.05),2014年以后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大幅下降,各发病率均以2015年最低;各月均有病例报告,7—9月为发病高峰;五县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施甸县、龙陵县、隆阳区、腾冲县、昌宁县(χ2伤寒=1 375.149, P<0.05;χ2副伤寒=431.417,P<0.05;χ2伤寒/副伤寒=249.316,P<0.05);发病居前三位的职业为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分别占总发病的53.95%、21.69%、12.60%;男∶女=1∶1.05;5~10岁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最高。结论 2014年后保山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大幅降低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对农民、学生、散居儿童以及高发县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预测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趋势,为进一步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贵州省2004-2012年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数据,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趋势回归模型的选择,然后利用合适的模型对该数据进行拟合,并预测2013、2014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建立的贵州省2004-2012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预测模型为二次多项式趋势回归模型,即y=0.3 821x2-5.8 632x+24.785,决定系数R2=0.9 909,模型拟合效果较好。2013年和2014年预测发病率分别为4.36/10万、6.52/10万。结论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和2014年预测发病率有所升高,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广西是全国伤寒及副伤寒流行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全年均有伤寒副伤寒病例出现,但1996年以前全区以伤寒流行为主,伤寒病例每年7~10月出现一个流行高峰期。自从1996年发现有副伤寒流行以来,到1999年的监测发现全年出现两个流行高峰期,分别是5月份的甲型副伤寒和10月份的伤寒各一个高峰期。而在2004年—2010年的监测发现两个高峰期时间非常接近,分别在7月和8月。广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伤寒的人群发病率分别为3.96/10万、8.83/10万、3.55/10万、5.04/10万和9.74/10万。1993年—2002年年均发病率为10.27/10万。2004年—2010年伤寒发病率波动在1.61/10万~5.41/10万之间,甲型副伤寒波动在0.80/10万~4.78/10万之间。目前广西的伤寒及副伤寒得到有效控制,但影响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仍然是边远农村的农民,及学校饮用水被污染所造成。  相似文献   

15.
玉溪市红塔区1998—2007年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红塔区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今后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红塔区1998-2007年期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伤寒和甲型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年后伤寒和甲型副伤寒年度总发病率均超过100/10万,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且间隔2~3年出现高强度的流行;流行季节集中出现在5~10月之间;坝区乡镇发病高于山区乡镇;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干部职员和教师为主(近80%);发病以10~50岁年龄组为主(85%以上);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发病危险因素与食用生冷食物有关。结论红塔区2000年后属于甲型副伤寒高流行区,流行因素主要与本地居民饮食习惯有关,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及饮食行为干预和生冷食物的监测,是控制当前红塔区伤寒流行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保山市2005~2008年主要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保山市2005~2008年报告的伤寒和副伤寒、甲型肝炎、痢疾等主要肠道传染病病例资料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08年保山市共发现伤寒和副伤寒、甲型肝炎、痢疾等主要肠道传染病3171例。发病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发病率分别为44.25/10万、32.25/10万、32.99/10万、20.95/10万,平均发病率是33.55/10万。结论保山市主要肠道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对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三种主要肠道传染病仍应加强防治。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同时加强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监测、监督管理,把好病从口入关。  相似文献   

17.
150例副伤寒甲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150例副伤寒甲的临床特点及副伤寒沙门杆菌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临床症状典型,并发症多见且严重。副伤寒甲沙门杆菌对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敏感率近100%。对氯霉素敏感率为97%,但复发率高;对氨苄青霉素体外试验敏感率为72%,而临床疗效则为30%左右,对磺胺类耐药。结论:副伤寒甲沙门杆菌在我省流行较突出,为夏秋季节的常见传染病。通过对本组病例分析,为本病早期诊断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