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在越来越多的牙周病需要进行正畸治疗时,牙齿移动过程中,炎性牙周组织的改建过程及其机制便成为研究热点.目的:观察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炎性牙周组织的改建.方法:将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牙移动组和牙周炎牙移动组,牙周炎牙移动组建立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后,所有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分别于牙齿移动后的1,3,5,7和14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观察牙齿受力移动的不同阶段牙周组织的改建.结果与结论:牙周炎牙移动组牙齿移动距离大于正常牙移动组,正畸加力0~7 d,牙周炎牙移动组压力侧破骨现象明显,张力侧成骨活动滞后;加力14 d,牙周炎牙移动组大鼠与正常牙移动组大鼠均以成骨活动为主.伴有牙周炎症的大鼠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及创伤较大,但在去除局部炎性刺激物、牙周炎症得以控制后,可以接受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利塞膦酸钠对正畸大鼠牙根组织中FAK、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RANK蛋白表达及牙移动、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只SPF级的Wistar雄性大鼠,将12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包括模型组、利塞膦酸钠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30只大鼠。高、中、低利塞膦酸钠的每日给药剂量为1、0.5、0.25 mg·kg-1·d-1,模型组大鼠在相同时间给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分析4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正畸牙移动距离、4组大鼠牙根组织形态、牙根组织中破骨细胞的数量、牙根组织中MMP-2、RANK及FAK蛋白表达。结果 实验第7、14、21天,高剂量组的正畸牙移动距离、破骨细胞数量、明显较中、低剂量组、模型组大鼠低,中剂量明显较低剂量组、模型组低,低剂量组明显较模型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木素和伊红染色后,实验第7天,模型组根分叉压力侧表面的牙骨质不连续,存在骨吸收陷窝,低、中剂量组也出现骨吸收陷窝,高剂量组骨吸收陷窝较浅;实验第14天,模型组的根分叉处、根尖处均有一定吸收,低、中剂量...  相似文献   

3.
刘红  米丛波  祝军 《中国临床康复》2014,(15):2377-2382
背景:细胞因子在牙周组织改建机制中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和直接介导作用。目前肝细胞生长因子在正畸力作用后对牙周组织改建的作用及机制尚未见报道。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在炎性牙周条件下参与牙移动及牙周改建的机制。 方法:选用3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建立牙周炎模型,随机分为2组,炎性对照组5只,炎性加力组25只。炎性加力组在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施加50 g的力值,分别在受力1,3,5,7,14 d处死,每次处死5只。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方法分析牙齿受力移动不同阶段牙周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和分布变化。 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受力牙齿与未受力牙齿牙周组织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建。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炎性对照组中可观察到肝细胞生长因子在牙周组织中呈阳性表达,分布较均匀。炎症加力组大鼠牙周组织内肝细胞生长因子受力后表达增高,在第5天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其中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破骨细胞均为强表达。提示肝细胞生长因子参与了正畸牙周组织的改建过程,其表达随时间呈现一定规律,炎症刺激可导致牙周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4.
背景:学者们对正畸力作用下牙周组织的改建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在大鼠牙齿移动过程中Toll样受体4在牙周组织中表达的研究尚未涉及.目的:研究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大鼠牙周组织中Toll样受体4的表达.方法:采用NiTi拉簧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力值50 g.分别于加力后1,3,5,7,10,14 d取正畸牙周组织,检测Toll样受体4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正畸加力1 d,牙周组织中Toll样受体4的表达量增强,至加力后5 d时表达量最大,之后逐渐降低,第14天时回落至初始水平.可见正畸力可以刺激牙周组织中Toll样受体4的表达,Toll样受体4可能参与了牙周组织的改建.  相似文献   

5.
背景:白细胞介素8作为一种与骨改建相关的炎性细胞因子,参与牙周组织的改建,促进牙槽骨的吸收,是骨吸收的标志物之一.目的:观察正畸力对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白细胞介素8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周龄雄性SD大鼠上颌一侧第一磨牙与上颌切牙之间安置正畸装置,并施加0.49 N近中向正畸力,在加力后1,3,5,7,14 d取材,进行组织形态分析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白细胞介素8在牙周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细胞的面密度值.结果与结论:正常大鼠牙周组织内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呈弱阳性;随加力时间的延长大鼠牙周组织牙周膜细胞白细胞介素8表达增强,加力后5 d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实验提示正畸力可引起局部牙周组织炎症及白细胞介素8的释放.正畸牙移动早期,白细胞介素8的释放可能是牙周组织早期炎症反应和牙槽骨改建的触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来,报道了许多药物控制牙齿移动的方法,国内学者将研究方向转向药性相对缓和、不良反应较小的中草药。目的:观察局部给予不同剂量丹参酮ⅡA 后,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后的复发过程中复发程度、牙周组织中的骨保护素及破骨细胞分化因子的表达。方法:选用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丹参酮IIA 0.36,0.72,1.44 mg/d)。以大鼠前牙做支抗牵引其上颌第1磨牙向近中移动。实验组在加力装置去除前1 d开始,给予丹参酮ⅡA局部注射于第1磨牙远中牙龈黏膜,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次/d,连续4周。在加力装置去除时及第1,4周测量上颌第1,2磨牙间距离及测量体质量。4周后处死,取上颌第1磨牙及其牙周组织骨保护素、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结论:各组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牙齿移动复发距离小于对照组(P<0.05)、复发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剂量越大复发程度越小,高剂量组复发百分率最低。牙周组织中骨保护素阳性反应灰度积分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破骨细胞分化因子阳性反应灰度积分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牙周组织骨保护素/破骨细胞分化因子比率均大于1,高剂量组比率最大。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 局部给药对正常大鼠机体体质量变化没有影响,其能有效抑制正畸牙齿移动后的复发程度,在一定范围内,高剂量时效果明显。提示通过调节骨保护素和破骨细胞分化因子的比率来调控破骨细胞,可能是丹参酮ⅡA加速牙周组织改建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7.
减阻牵张快速牙齿移动的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采用降低牙移动路径上的骨阻力和强持续牵张力能快速移动正畸牙,缩短正畸疗程,但移动牙组织变化规律目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减阻牵张法快速移动牙齿的牙周组织学变化.方法:采用自身对照设计,以犬一侧下颌为实验侧,另一侧为对照侧,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实验侧采用减阻牵张法,对照侧采取传统正畸方法,远移第一前磨牙.加力后2周,测量移动牙及支抗牙移动距离;加力后1,2,4,12周观察牙周膜、牙槽骨的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加力后1~4周,实验侧和对照侧移动牙张力侧均表现为牙周膜增宽,成骨活跃,牙槽骨表面有新骨生成;压力侧均表现为牙周膜缩窄,破骨细胞活跃,牙槽骨有明显吸收,牙骨质也有不同程度吸收;但是,实验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出现均早于对照侧,牙槽骨及牙骨质吸收程度较对照侧严重.12周时,实验侧和对照侧牙周组织表现无明显差别.而加力2周,实验侧牙齿移动距离明显大于对照侧(P<0.05).说明减阻牵张法可以快速移动牙齿;与传统正畸牙移动相比,两者牙周组织的改建只存在时间及程度的差异,不存在质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背景:白细胞介素8作为一种与骨改建相关的炎性细胞因子,参与牙周组织的改建,促进牙槽骨的吸收,是骨吸收的标志物之一。目的:观察正畸力对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白细胞介素8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周龄雄性SD大鼠上颌一侧第一磨牙与上颌切牙之间安置正畸装置,并施加0.49N近中向正畸力,在加力后1,3,5,7,14d取材,进行组织形态分析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白细胞介素8在牙周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细胞的面密度值。结果与结论:正常大鼠牙周组织内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呈弱阳性;随加力时间的延长大鼠牙周组织牙周膜细胞白细胞介素8表达增强,加力后5d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实验提示正畸力可引起局部牙周组织炎症及白细胞介素8的释放。正畸牙移动早期,白细胞介素8的释放可能是牙周组织早期炎症反应和牙槽骨改建的触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背景:淫羊藿的主要成分之一淫羊藿苷对破骨细胞有抑制作用。目的:进一步验证淫羊藿苷对大鼠上颌第1磨牙近中根已形成的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左侧上颌正畸致牙根吸收模型,分别在左侧第1磨牙的颊侧骨膜上局部分别注射200 mg/kg的淫羊藿苷(淫羊藿苷组)或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所有大鼠的右侧上颌为阴性对照组,即不放置矫治器也不注射药物。测量安放矫治器前后双侧第1磨牙近中面到对侧上颌切牙远中面的距离,用扫描电镜观察拔除后双侧上颌第1磨牙的近中根的近中面。结果与结论:淫羊藿苷组大鼠上颌磨牙向近中移动量明显少于阳性对照组(P <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淫羊藿苷组为散在小的吸收陷窝,阳性对照组牙根表面出现大量较大的吸收陷窝,并相互连成片状,与阴性对照组的光滑牙根面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淫羊藿苷可以抑制正畸致牙根吸收的发生,同时也减少了矫治力作用下磨牙的移动量。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研究表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与正畸牙移动骨改建过程中破骨细胞的形成、分化和功能密切相关.目的:观察不同矫治器正畸作用下兔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压力侧组织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表达的变化,探讨不同矫治器的正畸效果.方法:将64只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MBT矫治器组、Begg矫治器组、Damon Ⅲ矫治器组,每组16只.MBT矫治器组、Begg矫治器组、Damon Ⅲ矫治器组分别应用对应的矫治器对兔上颌切牙和第一磨牙进行矫治,近中移动牵引力为80 g;对照组不进行矫治.分别于矫治后第3,7,14,21天每组取4只白兔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加力后各矫治器组压力侧牙周膜腔变窄,牙槽骨边缘出现骨吸收陷窝.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显示,矫治7 d时,骨改建活跃,破骨细胞数量达到高峰;同时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加力后压力侧牙槽骨组织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并于加力后第7天达到最高峰,而后逐渐降低.加力第7天时,Damon Ⅲ矫治器组破骨细胞数量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MBT矫治器组和Begg矫治器组(P 〈0.05).提示在骨改建过程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与破骨细胞数量相一致,Damon Ⅲ矫治器的矫治效果优于MBT矫治器、Begg矫治器.  相似文献   

11.
背景:微型种植体植入过程中植入的位点和方向、微型种植体加载后的移动、牙齿移动后与微型种植体接触等都将导致牙根的损害。目的:观察微型种植体负载不同周期后与其邻近的牙根和牙周组织的变化,以及牙周组织中骨保护素的表达变化。方法:beagle犬2只,在犬上颌第2,3,4前磨牙和下颌第2,3,4前磨牙及第1磨牙的牙根之间的唇侧牙槽间隔邻近牙根处各植入1枚微型种植体。每只犬各植入微型种植体14枚,上颌6枚,下颌8枚,其中上颌有2枚微型种植体设置为对照组不加载,其余均为实验组加载正畸力。微型种植体植入后2周,通过镍钛螺旋拉簧为微型种植体加载150 g的水平力。分别于微型种植体负载4周、8周后处死beagle犬,完整切取牙齿连同牙槽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牙周组织中骨保护素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当微型种植体邻近牙根时,牙根表面牙槽骨出现吸收陷窝;微型种植体负载与牙根相向的水平力后,牙槽骨吸收变的更加活跃。当微型种植体接触牙周膜时,牙根表面的牙骨质局部严重吸收甚至达牙本质层。微型种植体接触牙根后负载,大面积的牙骨质全层吸收,牙本质暴露在外并出现吸收。对照组骨保护素出现强阳性表达,8周表达显著;8周实验组的骨保护素阳性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果表明,微型种植体邻近牙根植入后,邻近微型种植体的牙根及牙周组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微型种植体负载与牙根相向的水平正畸力,短期内对牙周组织中骨保护素的表达影响较小,随着负载周期的延长,压力显著抑制了骨保护素的表达。提示当发现邻近牙根植入后,微型种植体不应再负载与邻近牙根相向的正畸力,而应该及时取出待牙根自行修复,避免对邻近牙根的损伤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2.
背景:根据弯根牙牙周膜应力分布为口腔临床工作者提供正畸施力的方式和大小,以此来优化正畸力系统设计。目的:探讨上颌第一磨牙弯曲牙根受到正畸力作用下牙根及牙周膜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选用正常形态和牙根弯曲的上颌第一磨牙作为建模素材,应用 CT 机扫描,ANSYS Workbench 11.0 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上颌第一磨牙及其牙周膜的有限元模型,应用 6 种不同载荷方式对模型进行加载,分析其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弯根牙应力集中区主要在牙颈部,其次是根尖部,牙齿在做整体移动时其牙根、牙周膜、牙槽骨应力最小。对于弯根牙的矫治需要更准确的定位以及更合理的牵引力。  相似文献   

13.
背景:牙齿压低移动更容易造成牙根吸收,以往针对矫正引起牙根吸收的研究或基于X射线片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或因无法精确控制压低力量,结果误差较大。目的:建立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犬切牙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牙齿压低移动过程中牙周、牙根骨组织学的变化,以评价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9只犬分为5组:对照组1只,未加力;1周、2周、4周、12周组每组2只,在上颌两侧第二、三切牙牙根之间唇侧的牙槽间隔处植入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每侧施加100g的牵引力压低上颌两侧第一、二切牙,分别于加力后1,2,4,12周(主动加力4周,撤力后保持8周)时处死动物,将第一、二切牙连同牙龈、牙槽骨完整切取,制作组织学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牙周、牙根的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1周组组织改建主要在根尖部和牙槽嵴顶,牙槽骨及牙骨质可见吸收,牙周膜局部出现玻璃样变性;2周组骨质吸收程度及范围明显扩大,吸收有从根尖部向根中及颈部扩展的现象;4周组骨质吸收仍然活跃,牙周膜玻璃样变性消失;12周组牙槽骨及牙骨质表面显著修复,骨陷窝新骨沉积,牙周膜排列有序。提示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牙齿,早期组织变化主要在根尖部和牙槽嵴顶,表现为牙槽骨及牙骨质吸收、牙周膜玻璃样变性。随着压低力的持续,吸收程度及范围扩展。停止加力后,牙根及牙周组织逐渐修复。  相似文献   

14.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 (LIPUS) on orthodontically induced inflammatory root resorption in vivo. Ten beagle dogs were treated with an orthodontic appliance to move the mandibular fourth premolars bodily. The orthodontic movement was carried out for 4 wk with a continuous force of 1 N/side; using a split-mouth model, LIPUS was applied daily for 20 min. Fourth premolar and surrounding periodontal tissue were evaluated with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and hematoxylin and eosin and 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staining. We calculated the number, volume and distribution of root resorption lacunae and their percentage relative to total root volume, orthodontic tooth movement and periodontal ligament spac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rthodontic tooth movement between the two sides. LIPU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number of orthodontically induced inflammatory root resorption initiation areas by 71%, reduced their total volume by 68% and reduced their volume relative to the affected root total volume by 70%. LIPUS induced the formation of a precementum layer, thicker cementum and reparative cellular cementum.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研究发现Wnt信号通路及相关因子对骨组织具有调节作用,Wnt-1与骨形成密切相关,但与正畸骨改建的相关性少有报道。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的正畸牙移动模型,观察压力侧牙周组织Wnt-1及护骨素的表达。方法:Wistar大鼠80只制备大鼠正畸牙移动动物模型,按牙齿移动1,3,7,14d分别取村,每只大鼠对侧牙周组织设为空白对照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压力侧牙周组织的形态变化,然后采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牙周组织Wnt-1及护骨索OPG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PCR榆测结果显示,大鼠牙齿移动后1,3,7,14d时,压力侧护骨素均有表达,在牙齿移动后3和7d时护骨紊表达明显增强(P〈O.05)。Wnt-1仅在在免疫组化中检测中显示,大鼠牙齿移动后3d与对照组表达出现明显增强(P〈0.05)。结果证实,在正畸力作用下,护骨索参与了正畸牙周组织改建的过程,护骨索在压力区随正畸牙卤移动表达升高具有时间依赖性。Wnt-1在正畸骨改建中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