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骨组织工程骨构建中如何使生长因子持续高效发挥作用是影响成骨速度和质量的关键,现多以各种材料的微球或支架作为缓释载体,但缓释作用有待提高.目的:实验拟制备壳聚糖微球,然后复合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上,形成双重缓释作用,并测量对牛血清白蛋白的释放效果.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模型药物,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壳聚糖微球.将微球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按一定比例混合,以冰粒子为致孔剂,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微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复合支架.利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压泵仪和力学性能测试仪检测复合支架的形态性能,考察药物在缓释支架上的体外释放规律.结果与结论:所制备的壳聚糖微球形态良好,呈规则圆球形,粒径集中分布在20~40 μum,微球药物包封率为86.5%,载药量为0.8%,随牛血清白蛋白初始用量的增加,载药量可升高至2.6%,但包封率下降至74.1%.壳聚糖微球能均匀分布在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上,形成壳聚糖微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复合支架,孔径为1 00-400 μm,孔隙率>80%,压缩强度为1.1~2.3 MPa,10周降解率为26.5%.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其牛血清白蛋白在36 h累积释放量达85%以上,壳聚糖微球其牛血清白蛋白10 d累积释放量为33.6%,复合支架其牛血清白蛋白40 d累积释放量为81.5%.结果证实包埋壳聚糖微球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其压缩强度和降解速率合适,对蛋白类药物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有望作为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和生长因子的缓释载体.  相似文献   

2.
《中国临床康复》2011,(51):9678-9678
5 壳聚糖微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复合支架制备及其蛋白缓释效果:与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壳聚糖微球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物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可用于骨损伤的修复,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骨替代品。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组织修复,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物修复兔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构建桡骨缺损兔模型,按植入材料的不同共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物+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照植入组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物,空白组无任何材料植入。结果与结论:干预12周时,X射线片检查显示,实验组骨植入区新骨发生骨性融合,髓腔再通骨缺损已基本消失;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出现成熟的板层骨、成熟的哈弗氏系统以及破骨细胞增生引起的骨质吸收区;以上结果均为实验组的修复效果优于对照组。证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物可促进骨缺损修复,效果优于单独应用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物。  相似文献   

4.
背景:血管内皮牛长因子能促进血管内皮牛长和血管牛成,但其半衰期短,代谢降解快,不能在局部形成有效浓度.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牛长因子复合纳米羟基磷灰行人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对照观察,于2006-12/2007-ll在深圳市药检所实验室及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雄件新西兰大白兔60只.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孔隙直径100-250 ìm.孔隙率为90%,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与纤维蛋白原混合液均匀黏附丁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各孔道支架表面,再利用凝血酶原吸附在最外层,形成一层膜状结构,包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使其维持蛋白活件并达到缓释目的.方法:建立兔单侧桡骨1 cm缺损动物模型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纳米羟基磷灰石组、纳米羟基磷灰石组、羟基磷灰石对照组,每组20只.骨缺损处分别植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普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主要观察指标:植入后2,4,8,12周分别行X射线、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观察人工骨早期血管化及成骨情况.结果:60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各时间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组X射线和组织学评价骨形成情况均高于纳米羟基磷灰石组、羟基磷灰石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均可见新骨形成,前者早期血管化更明显,新骨形成更快,量更大,骨缺损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后者.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促进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早期血管化,能加快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背景:前期试验证实骨髓基质干细胞能够在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聚羟乙酸材料表面黏附、增殖,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目的: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与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聚羟乙酸材料复合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建立兔15mm桡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实验组植入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聚羟乙酸+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化骨,对照组植入单纯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聚羟乙酸支架材料。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评价:术后1~12周,实验组骨缺损修复程度及速度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与对照组(P<0.05)。②组织学检测:实验组术后4周即可观察到新生骨和纤维组织长入材料空隙,局部形成陷窝结构;8周时新生骨组织增多,部分可观察到成熟的骨小梁结构;12周时可见大量成熟骨细胞,骨小梁排列紧密,移植材料逐步被新生骨取代,与正常骨组织形态基本一致,且骨小梁出现时间早于空白对照组与对照组。说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聚羟乙酸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能够促进骨缺损处新骨的生成,较单纯支架材料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和血管生成,但其半衰期短,代谢降解快,不能在局部形成有效浓度。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对照观察,于2006—12/2007—11在深圳市药检所实验室及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清洁级雄性新西兰大白兔60只。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孔隙直径100—250μm,孔隙率为90%,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与纤维蛋白原混合液均匀黏附于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各孔道支架表面,再利用凝血酶原吸附在最外层,形成一层膜状结构,包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使其维持蛋白活性并达到缓释目的。 方法:建立兔单侧桡骨1cm缺损动物模型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纳米羟基磷灰石组、纳米羟基磷灰石组、羟基磷灰石对照组,每组20只。骨缺损处分别植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普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 主要观察指标:植入后2,4,8,12周分别行X射线、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观察人工骨早期血管化及成骨情况。结果:60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各时间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组X射线和组织学评价骨形成情况均高于纳米羟基磷灰石组、羟基磷灰石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均可见新骨形成,前者早期血管化更明显,新骨形成更快,量更大,骨缺损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后者。 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促进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早期血管化,能加快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背景:为颌骨缺损患者选择适宜的骨移植材料替代自体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用于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能力,比较其与自体骨修复及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修复的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3/10在锦州市中心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填充组(简称复合组)、自体骨填充组、单纯支架材料填充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方法:在兔下颌骨体部制造大小为15 mm×15 mm的全厚骨缺损模型.复合组于缺损处植入骨髓基质十细胞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体外联合培养14 d的复合物:自体骨填充组于缺损处植入自体髂骨;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于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植入.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植入后1,3,6个月进行骨密度检测及组织学染色观察,根据检测结果评价骨修复效果.结果:复合组与自体骨填充组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高于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复合组和自体骨填充组材料植入后6个月时见,新生骨组织渐成熟.呈大块状,桥接缺损断端,支架材料已所剩无几.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植入后6个月时见,植入区骨小梁增多,但仍见较多纤维组织嵌于其中,易见未降解完全的支架材料.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修复下颌骨缺损效果与自体骨修复相似,均优于单纯支架材料修复.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发现,在小段骨缺损中植入骨或仿生骨组织,坏死组织逐渐被替换,移植骨中会长入有活性的血管肉芽组织,移植骨被吸收,新骨主动形成.但在大段骨缺损,这一过程发生较慢且不完全.目的:观察纳米级羟基磷灰石材料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后大段骨缺损修复能力及诱导生成血管能力.方法:制作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模型,抽签随机分2组,选择一侧分别植入纳米级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纳米级羟基磷灰石修复,均以另一侧为空白对照.植入后6个月行大体观察、X射线、组织形态学检查、组织切片碱性磷酸酶染色、成骨量分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细胞率及阳性血管数检测.结果与结论:空白对照组基本无骨组织生成.纳米级羟基磷灰石植入后被新生骨组织分割成小块,材料原有结构破坏.纳米级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组较纳米级羟基磷灰石组残存材料更少,材料降解更为彻底.纳米级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组成骨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血管数目均明显高于纳米级羟基磷灰石组(P < 0.001),且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血管数目成正比关系.说明纳米级羟基磷灰石与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后,骨修复能力进一步增强,诱导血管生成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蒋斌  杨锋  刘志坤 《中国临床康复》2012,(34):6343-6348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物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可用于骨损伤的修复,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骨替代品。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组织修复,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物修复兔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构建桡骨缺损兔模型,按植入材料的不同共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物+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照植入组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物,空白组无任何材料植入。结果与结论:干预12周时,X射线片检查显示,实验组骨植入区新骨发生骨性融合,髓腔再通骨缺损已基本消失;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出现成熟的板层骨、成熟的哈弗氏系统以及破骨细胞增生引起的骨质吸收区;以上结果均为实验组的修复效果优于对照组。证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物可促进骨缺损修复,效果优于单独应用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物。  相似文献   

10.
背景:前期实验中发现载淫羊藿苷壳聚糖/胶原/聚己内酯/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目的:研究载淫羊藿苷壳聚糖/胶原/聚己内酯/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修复兔胫骨平台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胶原/聚己内酯/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壳层,真空干燥法制备载淫羊藿苷壳聚糖微球/胶原支架芯层,将芯层嵌入壳层后利用京尼平交联构建载药复合支架。将载淫羊藿苷壳聚糖微球置入PBS中,观察药物缓释效果。将载药复合支架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7 d,观察细胞黏附效果。取青紫蓝兔15只,复制兔左侧胫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于骨缺损处植入载药复合支架,对照组植入胶原/聚己内酯/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12,24周行X射线观察、样本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载药复合支架具有疏松多孔结构,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增殖;壳聚糖微球体外缓释在72 h内保持19%释放量的良好缓释效果。术后24周,实验组材料完全被新生骨组织覆盖,硬度与正常骨相近,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发现有骨小梁、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但缺损区骨密度低于正常骨组织;对照组材料被纤维组织包裹,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有骨小梁、骨髓细胞和纤维组织;空白对照组呈凹陷愈合,但硬度低于正常骨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大量骨髓细胞和骨小梁。结果表明载药壳聚糖/胶原/聚己内酯/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能有效修复兔骨缺损。  相似文献   

11.
背景:自体植骨是修复骨肿瘤刮除后骨缺损最理想的材料和方法,但存在增加手术创伤,取骨部位的后遗症如感染和疼痛及自体骨的取量有限等缺点。目的:分析硫酸钙人工骨和异种骨修复良性骨肿瘤刮除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6例良性骨肿瘤患者,其中骨巨细胞瘤8例,内生软骨瘤5例,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2例,骨囊肿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和软骨母细胞瘤各1例。12例采用单一硫酸钙骨粒填充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6例采用单一异种骨条填充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8例采用硫酸钙骨粒+异种骨条填充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治疗后1周内、3个月、1年拍X射线片检查,了解植骨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36-72个月,发现硫酸钙骨粒的降解发生较早,一般治疗后1个月就开始出现骨粒降解,3个月大部分已降解完毕并有骨替代发生,1年骨修复塑型良好;异种骨条3个月后降解并有骨替代发生,植骨充填物边缘模糊,6个月后骨缺损及充填物之间边界变模糊,有融合现象,1年骨缺损内密度均匀,骨小梁形成明显,骨修复良好;骨粒+骨条混合植骨者介于单纯硫酸钙骨粒和单纯异种骨条之间,出现骨粒部分先降解先修复、骨条部分后降解后修复,一般术后1年达到骨性愈合。说明硫酸钙人工骨和异种骨在骨肿瘤性骨缺损修复应用中的效果良好,在良性骨肿瘤刮除后植骨可以替代自体骨植骨。  相似文献   

12.
骨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0,自引:8,他引:32  
本文对组织工程骨的研究作了概述,介绍了用于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骨组织构建的基本做法.介绍了用珊瑚、珊瑚-羟基磷灰石、松质骨基质和其他一些天然生物材料,用作成骨细胞培养的支架材料,研究证实除了人工合成的聚合物类材料之外,一些天然生物材料也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理想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3.
背景:椎体内植骨重建椎体前中柱结构及恢复椎体形态被重新认识,选择合适的植骨材料可以促进骨愈合,有利于重新建立长期脊柱的稳定性。目的:探讨3种不同植骨材料经单侧椎弓根植入重建椎体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纳入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3组治疗,分别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植入自体骨、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与同种异体骨。植骨前后采用X射线观察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及Cobb角,CT观察伤椎椎体内植骨愈合,选择终末随访CT用Mimics软件计算伤椎骨缺损面积。结果与结论:102例患者均获得24-36个月随访。3组植骨后不同时间点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均较植骨前恢复(P〈0.05);植骨后不同时间点3组间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同种异体骨组植骨后9,12,24个月的Cobb角高于自体骨组、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组(P〈0.05)。同种异体骨组植骨不同时间点骨愈合率低于自体骨组、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组(P〈0.05),骨缺损面积高于自体骨组、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组(P〈0.05)。表明3种植骨材料经单侧椎弓根重建椎体形态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够减少椎体高度、Cobb角丢失和骨缺损面积,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在骨愈合及减少骨缺损方面与自体骨疗效相似,均优于同种异体骨。  相似文献   

14.
背景:长骨干粉碎性骨折由于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较重,血运受到破坏,且骨折块解剖复位较困难,内固定不够坚强,导致骨折内固定后不愈合的发生率高于单纯线性骨折。 目的:检验骨形态发生蛋白预防长骨干粉碎性骨折内固定后不愈合的效果。 方法:选择长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145例,按患者意愿分为2组治疗。试验组78例,男48例,女30例,年龄18-70岁,闭合骨折57例,开放骨折21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植入含有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骨修复材料修复。对照组67例,男42例,女25例,年龄18-71岁,闭合骨折49例,开放骨折18例,仅用锁定钢板内固定修复。术后随访6-18个月,对比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折不愈合率。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17个月,无骨折不愈合;对照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7.24个月,骨折不愈合率为7%。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短,骨折不愈合率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骨形态发生蛋白植入长骨干粉碎性骨折周围,可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骨折内固定后不愈合率。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经高温处理的煅烧骨具有类似自然骨的连续微孔结构,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 目的:观察牛煅烧骨的生物相容性、细胞相容性及毒性. 方法:①细胞相容性实验:将牛煅烧骨与第3代已诱导的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培养.②溶血实验:将煅烧骨浸提液、生理盐水与双蒸水加入兔血中.③凝血实验:将煅烧骨加入兔血浆中.④急性毒性实验:在昆明种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煅烧骨浸提液、生理盐水.⑤微核实验:在小鼠腹腔分别注射煅烧骨浸提液、生理盐水与环磷酰胺.⑥局部刺激性实验:将煅烧骨浸提液、生理盐水分别注射于兔两侧脊柱皮下.⑦热源检测实验:在兔耳静脉注射煅烧骨浸提液.⑧皮下植入实验:将煅烧骨材料植入Wistar大鼠背部皮下. 结果与结论:煅烧骨材料无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细胞及血液相容性;对皮肤、肌肉无刺激作用;对心、肝、肾重要器官无毒性作用;皮下植入后对周围组织无刺激作用,能够部分降解吸收并被机体组织替代;无致热作用,对凝血功能无影响,对小鼠骨髓细胞无抑制及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Asthematerialstorepairthebonedefect,bonecementandde-calcifiedbonematrixareusuallyusedinclinic.Forresearchingthematerialwhichhasthecapabilityofboneinductionandbiome-chanicalstrength,wedesignedthecompoundbiomedicalmaterialimpregnatedthedecalcifiedbonematrixwithbonecementandanalyzedit'sconstructiveandbiomechanicalproperties.MATERIALSANDMETHODSPreparationofDBMparticlesAccordingtotheUrist'smethods[1],thecortexboneseliminatedthesofttissueandmarrowwerebrokenintopie…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异种骨修复材料。方法:采用1∶1甲醇/氯仿对猪股骨密质骨进行脱脂,然后用酶处理脱脂猪骨。结果:经酶解液中羟脯氨酸检测、酶处理骨中色氨酸检测和酶处理后猪骨力学性能的测定,表明脱脂和酶处理对猪骨胶原破坏轻微,对保持异种(猪)骨基质的天然状态无有害影响。结论:异种(猪)骨有望成为优良的骨缺损的修复特别是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8.
背景:有关于应用新鲜骨髓吸出物直接局部注射修复韧带部分损伤的报道,少有提及应用新鲜骨髓吸出物直接种植于支架构建组织工程韧带的研究报道。目的:评价将新鲜骨髓吸出物直接种植于支架构建组织工程韧带的可行性。方法:构建丝素纤维/小肠黏膜下层复合支架后,骨髓种植组将骨髓吸出物直接种植于复合支架上;细胞种植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于复合支架上;以未接种任何物质的复合支架作为空白对照,检测各组细胞黏附密度、细胞增殖活性及细胞外基质分泌情况。将骨髓种植组复合物植入兔前交叉韧带横断处,12周后取材评价骨髓种植组材料体内生物相容性。结果与结论:骨髓种植组孵育4 h后的细胞黏附密度、不同时间点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细胞种植组(P<0.05)。骨髓种植组及细胞种植组Ⅰ型、Ⅲ型胶原分泌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骨髓种植组及细胞种植组两组间Ⅰ型、Ⅲ型胶原分泌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骨髓种植组材料植入兔体内未引起致死性免疫排斥反应及严重炎症反应,未见明显韧带再生及血管化。说明新鲜骨髓吸出物直接种植于支架可构建组织工程韧带,并且体内短期生物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背景:采用壳聚糖对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表面进行改性,一方面可改善磁性纳米氧化铁颗粒的团聚性,增加其稳定性,另一方面将来可用于肿瘤热疗及基因治疗。
  目的:制备将来可用于肿瘤热疗及基因治疗的磁性壳聚糖微球,评价其生物相容性。
  方法:采用改良的化学沉淀法制备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采用超声乳化法将壳聚糖加入到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中制备磁性壳聚糖微球,进行以下实验:①MTT实验检测磁性壳聚糖微球浸提液的细胞毒性:分别以1640培养液、聚丙烯酰胺单体溶液、100%,75%,50%,25%的磁性壳聚糖微球浸提液培养L-929细胞。②溶血实验:在兔抗凝血中分别加入磁性壳聚糖微球浸提液、生理盐水及蒸馏水。③微核实验:在昆明小鼠腹腔分别注射含氧化铁磁流体5,3.75,2.5,1.25 g/kg的磁性壳聚糖微球混悬液、环磷酰胺及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磁性壳聚糖微球粒径200-300 nm,分散效果有所提高。不同浓度的磁性壳聚糖微球浸提液对L-929细胞毒性为1级,属对细胞无毒性范畴。磁性壳聚糖微球浸提液的溶血率为0.69%,小于5%,符合医用材料的溶血实验要求。磁性壳聚糖微球混悬液未导致细胞DNA断裂和非整倍体化,未导致微核产生的遗传毒理作用,材料无致畸或致突变作用,因此磁性壳聚糖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20.
背景: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直接影响着种植义齿的长期稳定及美观,除了过度负荷及病理性炎症两大因素外,种植体结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目的:综述种植体结构设计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关系。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 PubMed 数据、SCI 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有关种植体结构设计及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implant design,marginal bone loss,bone loss, bone defect”,中文检索词为“种植体设计;边缘骨吸收;骨吸收;骨缺损”。排除本综述无关及重复性研究的文献,最后按纳入标准筛选43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在口腔种植治疗中,避免种植体边缘骨是能确保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健康及美学修复效果基本要求,优化种植体形态结构设计对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有极大的影响。故种植修复时应尽量考虑到以下因素:合理匹配种植体的尺寸,不同种植体选择合理的颈部设计,一体式种植体,基台设计及种植体-基台连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