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了解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对云南省疟疾不同流行区监测结果。方法 1999年对7个地(州)28个县(市)15374人作了IFAT监测。结果 显示我省中缅边境地区疟疾流行相对较高,元江流域次之,中越边境相对较低,基本消灭疟疾地区存在点状流行。它们的IFAT阳性率、居民原虫率、年带虫发病率分别为中缅边境3.44%、4.09%、1.96‰。元江流域1.28%、0.62%、0.54‰;中越边境1.26%、0.15%、0.36‰;基本消灭疟疾地区1.61%、0.35%、0.11‰。在不同年龄组及不同疟疾流行区IFAT检测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IFAT在灭疟后期管理与监测中有一定意义,同时对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云南元江县东峨开发区疟疾流行病学调查陈国伟,李华宪,杨国灿,黄荣,杨峥雄,黄国珍,白跃兴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思茅665000)东峨乡卫生院,元江县卫生防疫站东峨乡是云南省元江县的热带经济作物开发区,位于北纬23°36′、东经101°41′的元江河谷...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我省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滤纸干血滴法 ,按 IFAT常规操作方法进行试验。结果 1 992 -1 996年的 IFAT阳性率和疟疾发病处于低度波动状态 ,1 997-2 0 0 0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阳性GMRT亦下降至 40以下 ,但 IFAT阳性率高于疟疾疫情发病率若干倍。边境地区、元江流域和内地高发区 9年平均的 IFAT阳性率、阳性 GMRT、疟疾发病率均以边境地区为高 ,元江流域次之 ;边境地区 1 992 -1 995年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元江流域地区 ,发病率则低于元江流域地区。结论各地 IFAT阳性率、阳性 GMRT的高低与疟疾发病率的升降情况相一致 ,我省中缅边境的疟疾流行程度明显高于中越边境。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目的 分析2012-2014年云南省边境地区20个县输入性疟疾疫情特征, 为云南省消除疟疾策略的调整提供依 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12-2014年云南省边境地区20个县的疟疾疫情资料,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 分析。结果 结果 2012-2014年云南省边境地区20个县共报告疟疾病例1 558例, 其中输入性疟疾病例占85.75% (1 336/ 1 558), 本地感染病例占14.25% (222/1 558)。2012、 2013年和2014年输入病例分别占当年报告病例总数的80.00% (544/ 680)、 89.10% (425/477) 和91.52% (367/401)。报告的1 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以间日疟为主, 共1 045例, 占78.22%; 恶性 疟284例, 占21.26%; 三日疟3例、 混合感染3例、 未分型1例; 报告死亡病例2例。感染来源地以缅甸为主 (1 277例), 占 输入性病例总数的95.58%。发病人群主要为出国务工的20~40岁男性青壮年 (802例, 占60.03%), 以4-6月发病最多 (679例, 占50.82%)。输入性病例主要分布在腾冲 (459例)、 瑞丽 (366例)、 盈江 (191例) 和芒市 (78例)。结论 结论 云南省 边境地区输入性疟疾疫情较为严重, 因此, 在消除疟疾及消除后阶段, 需建立并维持良好的监测体系, 确保能及时快速地 对输入性疟疾疫情进行响应。  相似文献   

5.
间日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临床研究杨锡孟1杨马庆1黄继伟2赵风仙11.云南省元江县医院(653300)2.云南省元江县防疫站我国60年代初开始将氯喹应用于疟疾的防治,1973年首次报道耿马孟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性[1]。1981~1983年调查云南省...  相似文献   

6.
1992—2000年云南省疟疾IFAT纵向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我省制定疟闰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滤纸干血滴法,皖IFAT常规操作方法进行试验。结果 1992-1996年的IFAT阳性率和疟疾发病处于低度波动状态,1997-2000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阳性GMRT亦下降至0反下,但IFAT阳笥率高于疟疾疫情发病率若干倍。边培地区、元江流域和内地高发区9年平均的IFAT阳性率、阳性GMRT、疟疾发病率均以边培地区为高,元江流域次之;边境地区1992-1995年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元江流域地区发病率则低于元江流域地区。结论 各地IFAT阳性率、阳性GMRT的高低与疟疾发病率的升降情况相一致,我省中缅边境的疟疾流行程度明显高于中越边境。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边境地区不同人群疟疾感染情况调查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思茅665000朱德福云南边境地区有4061km国境线,与缅甸、老挝、越南相接壤。有26个县,537.5万人,十三种民族.不少边民跨境而居,是疟疾流行的高发区,发病率在20/万左右,病例占全省...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 IFAT)对云南省疟疾不同流行区监测结果。方法 1 999年对 7个地 (州 ) 2 8个县 (市 ) 1 5 374人作了 IFAT监测。结果显示我省中缅边境地区疟疾流行相对较高 ,元江流域次之 ,中越边境相对较低 ,基本消灭疟疾地区存在点状流行。它们的 IFAT阳性率、居民原虫率、年带虫发病率分别为中缅边境3.4 4%、4 .0 9%、1 .96‰。元江流域 1 .2 8%、0 .6 2 %、0 .5 4‰ ;中越边境 1 .2 6 %、0 .1 5 %、0 .36‰ ;基本消灭疟疾地区 1 .6 1 %、0 .35 %、0 .1 1‰。在不同年龄组及不同疟疾流行区 IFAT检测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IFAT在灭疟后期管理与监测中有一定意义 ,同时对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了解通过省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的云南省10个州(市)检验人员血片制作水平和镜检能力,为消除疟疾监测和疟原虫检测提供依据。方法 在云南省通过省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的10个州(市),每个州(市)随机抽取30张阴性血片进行血片涂制质量、染色质量、清洁度和结果判定复核;随机抽取每州(市)及所辖2个县(区)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名检验人员进行疟原虫显微镜检查技能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复检阴性血片869张,复检符合率为100%,其中血片涂制质量、染色质量和清洁度好和中等级血片分别占96.09%、91.71%和96.89%;镜检技能考核共镜检读片576张,正确率为87.67%,其中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混合感染血片镜检读片正确率分别为87.76%、87.50%和47.62%,镜检人员对不同疟原虫虫种的检测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7.169,P < 0.05),来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和卫生院的镜检人员对疟原虫的检测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782,P > 0.05),来自州(市)级、县(区)级和乡(镇)级机构的检验人员疟原虫镜检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358,P > 0.05)。结论 云南省10个州(市)疟原虫血片制作和镜检技能考核已达到省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中的指标要求,但还需进一步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检验人员的疟原虫血片制作和镜检技能。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的26个民族的居民大多生活在边境地区及内地疟疾高度流行区。在与疟疾抗争的过程中,各民族逐步掌握了当地一些植物和动物的抗疟药性,积累了不少缓解疟疾症状和治疗疟疾的验方。为了解当前云南省边境地区和内地疟疾流行区民间治疗疟疾情况,于2002~2003年开展了云南省民间治疗疟疾验方剂型调查。  相似文献   

11.
杨煌 《地方病通报》2002,17(3):26-27
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重要的跨国河流,该流域是疟疾的流行区,对区内人群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亦制约着该流域的经济开发,阑沧江流经云南省20个县(市),疟疾发病率在1/万以上的县达12个,柬埔寨疟疾的年发病数每年均达10万余例,其中恶性疟占一半多,老挝近几年每年诊断的疟疾病例大约在30多万(其中镜检确诊的有5万多例),恶性疟在90%以上;缅甸90年代初疟疾发病率为12.6/10万,死亡5127例(实际发病率及死亡数要高出许多);越南疟疾病人从1991年的1091201例隆至1995年的666153例,死亡病例近些年报告每年大约为500多例;泰国1988年报告的病例为337655例,1994年减少为101969例,每年的病例数中恶性疟占50%以上。流域内各国均普遍存在在恶性疟抗氯喹虫株及多重抗性虫株。防治策略应坚持区域联防和互通信息。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了解通过省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的云南省10个州(市)检验人员血片制作水平和镜检能力,为消除疟疾监测和疟原虫检测提供依据。方法 在云南省通过省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的10个州(市),每个州(市)随机抽取30张阴性血片进行血片涂制质量、染色质量、清洁度和结果判定复核;随机抽取每州(市)及所辖2个县(区)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名检验人员进行疟原虫显微镜检查技能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复检阴性血片869张,复检符合率为100%,其中血片涂制质量、染色质量和清洁度好和中等级血片分别占96.09%、91.71%和96.89%;镜检技能考核共镜检读片576张,正确率为87.67%,其中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混合感染血片镜检读片正确率分别为87.76%、87.50%和47.62%,镜检人员对不同疟原虫虫种的检测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7.169,P < 0.05),来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和卫生院的镜检人员对疟原虫的检测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782,P > 0.05),来自州(市)级、县(区)级和乡(镇)级机构的检验人员疟原虫镜检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358,P > 0.05)。结论 云南省10个州(市)疟原虫血片制作和镜检技能考核已达到省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中的指标要求,但还需进一步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检验人员的疟原虫血片制作和镜检技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制作云南省2004年疟疾流行分布密度图,了解云南省2004年各种疟疾流行状况分布。方法运用ArcView 3.3 GIS软件,结合云南省2004年疟疾疫情数据,创建疟疾分布密度图。结果得到云南省2004年疟疾流行状况分布密度图,并按疟疾流行状况分为4个片区,西部德宏、保山、怒江片区,西南部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片区,南部红河、文山、玉溪元江片区,东北部昭通片区。结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制作疟疾分布密度图、疟疾死亡分布密度图、间日疟分布密度图、恶性疟分布密度图、未分型疟疾分布密度图,可准确、直观反映云南省疟疾流行动态。  相似文献   

14.
杨煌 《地方病通报》1998,13(4):103-106
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重要的跨国河流,该流域是疟疾的流行区,对区内人群构成的重要威胁,同时亦制约着该流域的经济开发。澜沧江流经云南20个县(市),疟疾发病率在1/万以上的县达12个;柬埔寨疟疾的年发病数每年均达10万余例,其中恶性疟疾占50%以上;老挝近几年每年诊断的疟疾病例大约在30多万(其中镜检确诊的有5万多例),亚性疟疾在90%以上;缅甸90年代初疟疾发病率为12.6/10万,死亡5127例(  相似文献   

15.
2006年云南省疟疾流行情况及防控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云南省2006年疟疾流行形势及防控措施效果,为该省的疟疾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Arc-View3.3及Microsoft excel 2007等软件对2006年疟疾流行形式进行分析和描述,并用疟疾发病率对防控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信息系统报告疟疾疫情(不含外籍和港澳台)病例11 647例,发病率比2005年下降15.53%;发病率14个州(市)出现下降,2个州(市)上升,发病数前10位的县(市)有7个一线边境县,3个二线边境县;疟防报表发病率10以上的15个县,除2个二线边境县外均属一线边境。疟防报表报告疟疾(含外籍和港澳台)病例15 532例,仅比2005年上升1.13%(χ^2=0.84,P〉0.05);当地感染病例增加18.23%;当地感染恶性疟病例增加12.08%;67.62%的疟疾病例发生在有流动史的人员中间,有流动史的当地居民疟原虫检出率显著高于无流动史者,境外和外省流动人员高于本省外县流动人员。用嗜人按蚊传播区疟疾防治对策处理该区域出现的疟疾大幅回升和输入性突发疫情,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结论2006年疟疾防控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预计后4年的疟疾发病率会随着全球基金等疟疾控制项目工作的深入而继续下降。需加强流动人员疟疾监测和突发疫情处置,以防疟疾疫情继续回升或暴发。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1992年人间布鲁氏菌病调查报告杨发莲,窦慧芬,杨幸,魏德祥,叶玉美,白鹤鸣,江华,杨慧(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大理671000)为了贯彻1991~1992年云南省布鲁氏菌病(下称布病)防治研究规划,我们于1992年对全省16个地州的60个县(...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1999~2001年疟疾流行现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了解云南省疟疾流行态势,为制定抗疟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云南省1999~2001年疫情报告和疟疾防治工作年报表的材料,按常规流行病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描述。结果 1999~2001年云南省16个地州的120个县内报告疟疾病例31858例,占全省传染病总数的13.43%,疟疾平均年发病率为2.63‰。发病率在5‰以上县的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的20%左右,但发病数则占全省的80%左右。25个边境县3年共报告疟疾病例21630例,占全省发病数的67.90%,报告恶性疟5292例,占全省恶性疟数的78.52%。流动人口中以省内流动人员的感染数最高。云南省3年来上报的疫情数均低于发热病人血检阳性数,预示疟疾疫情存在漏报。结论 云南省的疟疾态势依然严峻。“十五”期间,需要通过培训、宣教等手段提高疟防工作者的能力和社区居民的疟防意识,同时要尽快建立“早期诊断,迅速治疗和减少人蚊接触”的疟防管理新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18.
元江流域是我省疟疾高发区,当地正在进行热带经济作物开发,并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内容。但山区无免疫力的人群到河谷参加开发,引起疟疾在该流域普遍回升,尽管采取了多种防疟措施,疟疾发病仍居高不下,1993年该流域发病数占全省的4436%。为探索此类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云南省边境地区疟疾传播风险,为边境地区调整疟疾防控措施和消除疟疾行动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已经建立的疟疾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框架,收集云南省2012-2014年边境地区20个县197个乡(镇)的疟疾疫情、传疟媒介分布和机构工作能力等数据资料。经专家会商确定评价指标赋值标准,并对197个乡(镇)的各评价指标按照赋值标准进行评分,计算疟疾传播潜能指数(TPI)、消除疟疾防控能力指数(ICI)和疟疾传播风险指数(MRI),用离差法对各指数进行等级划分,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绘制乡(镇)的疟疾传播风险等级分类地图。结果按TPI划分等级,197个乡(镇)中,Ⅰ级(高传播潜能)乡(镇)共2个,分别是盈江县的那邦镇和沧源县的班老乡;Ⅱ级(中传播潜能)乡(镇)共11个,Ⅲ级(低传播潜能)乡(镇)共184个,在各县均有分布。按ICI划分等级,197个乡(镇)中,Ⅲ级(疟防能力弱)乡(镇)共4个,分别是西盟县的中课乡、腾冲市的中和镇和滇滩镇、景洪县的勐罕镇;Ⅱ级(疟防能力中等)乡(镇)共20个;Ⅰ级(疟防能力强)乡(镇)共173个,在各县均有分布。根据MRI分级,197个乡(镇)划分为3个风险等级,Ⅰ类(高传播风险)乡(镇)共2个,分别为盈江县的那邦镇和沧源县的班老乡;Ⅱ类(中等传播风险)乡(镇)共12个;Ⅲ类(低传播风险)乡(镇)共183个,分布于20个边境县。结论云南省边境地区20个县197个乡(镇)中,疟疾传播风险中等以上的Ⅰ、Ⅱ类乡(镇)所占比例小于5%,大部分乡(镇)的疟疾传播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95-1997年省地办《疟疾防治工作年报表》,将基本消灭疟疾达标县疫情分析如下:1 四川省辖20个地、市、州,181个县,总人口为84299万,全部达标验收的地区有攀枝花、自贡、南充、达川和巴中地区,共36个县,当地无疟疾流行的地区为甘孜州和阿坝州,共31个县。2 疟疾发病率 基本消灭疟疾的县,1995-1997年分别为65、68、70个县,发病例数依次为863、470、269例,发病率分别为0.21/万、0.11/万、0.06/万,逐年下降。达标县中,无疟县3年分别为14、19、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