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涎腺肿瘤的病理诊断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1 涎腺肿瘤概述
正常涎腺导管上皮的cytokeratin、CEA(多克隆)、EMA免疫组化染色为阳性表达,S-100蛋白阴性表达,肌上皮和基底细胞为cytokeratin、p63阳性表达,S-100蛋白和GFAP表达常不确定,calponin(图1)和actin只表达于肌上皮.但是在涎腺肿瘤中,腺上皮和非腺上皮可出现异常的免疫表型,如actin在肿瘤性肌上皮可呈阴性表达,以及在正常涎腺阴性表达的CD117在肿瘤性腺上皮常阳性表达(图2).此外,正常的涎腺导管细胞常分泌中性黏液(PASD阳性)、肌上皮常分泌酸性间质型蓝色黏液(alcin阳性)和基膜样物质(PASD阳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倪皓吴楠王小桐夏秋媛王璇时姗姗李锐周晓军饶秋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8,(12):936-940
目的 探讨涎腺肌上皮肿瘤(myoepithelial tumor, MT)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病理科2006-2016年手术切除的涎腺肿瘤标本,筛选出37例MT,其中恶性13例,良性24例.所有病例均进行了临床资料采集、组织学形态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EWSR1基因重排情况,归纳本研究中FISH阳性MT的形态特点以及EWSR1基因重排检测在判断该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结果 37例MT均发生于腮腺,患者多以无痛性肿块就诊. 13例恶性MT中,男性7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62岁;24例良性MT中,男女比5∶7,中位年龄54岁. 37例(100%)MT均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阳性,并表达p63、S-100蛋白、Calponin、CK14中至少1种肌上皮标志物. 26例检测到EWSR1信号,其中8例(4例恶性MT、4例良性MT)EWSR1分离探针检测阳性.根据MT肿瘤细胞主要形态划分,4例EWSR1重排阳性的恶性MT中,2例呈透明细胞样,2例呈上皮样组织学形态;4例EWSR1重排阳性的良性MT中,有2例呈透明细胞样、1例呈浆细胞样、1例呈梭形细胞形态.结论 MT多发于腮腺,男女发生比例相近. MT均表达CKpan,并至少表达1种肌上皮标志物. EWSR1基因重排存在于一部分MT中,伴有该重排的 MT 形态学特征多样,EWSR1 基因重排检测对于判断该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SD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 SDC 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结果 (1)SDC好发于老年男性,平均发病年龄64.6岁,主要见于腮腺,生长迅速,易侵犯神经,常发生转移.(2)组织学特点与乳腺导管癌极为相似.肿瘤细胞向导管内生长,形成乳头状、筛孔状、实性等多种结构,并可形成粉刺样坏死,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是其显著特征.(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CK、EMA、CEA、GCDFP-15、c-erbB-2、p53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较高,ER、PR在部分病例呈散在阳性表达,而PSA、CD117、p63、S-100、CD10、GFAP均阴性.(4)随访资料显示SDC具有较差的预后.该组5例中,3例复发,1例转移.结论 SD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涎腺肿瘤,组织形态类似乳腺导管癌.对该肿瘤确诊主要依赖于病理形态特征与免疫组化结果相结合,且需要和其他肿瘤如低度恶性筛状囊腺癌、黏液表皮样癌、实性腺样囊性癌、腺泡细胞癌、乳头状囊腺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上皮-肌上皮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enascin-C(Tn-C)和CD9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在涎腺肿瘤中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显色法检测Tn-C、CD9在多形性腺瘤(PA)、腺样囊性癌(ACC)、黏液表皮样癌(MEC)和腺泡细胞癌(ACCa)中的表达.结果:Tn-C、CD9在4种涎腺肿瘤中均有表达,Tn-C在多形性腺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涎腺腺泡细胞癌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镜下瘤细胞胞体宽大,胞浆嗜碱性呈细颗粒状,核圆形瘤细胞生长呈腺泡状或实性片状生长,部分区域呈乳头状改变,免疫组化显示AE1/AE3(+)、CK8/18(+)、CK7(+)、AAT(+)、S-100(+)。结论:涎腺腺泡细胞癌发病率低,但根据其常见的发病部位及特征性的组织形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基因-1(Wilms tumoRgene-1,WT-1)在涎腺肿瘤、牙源性肿瘤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41例涎腺肿瘤、84例牙源性肿瘤中WT-1的表达,分析其在涎腺肿瘤及牙源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WT-1在多形性腺瘤、基底细胞腺瘤、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腺样囊性癌、腺泡细胞癌中阳性率分别为92.86%、75.86%、69.23%、53.33%、46.43%;在成釉细胞瘤、牙源性腺样瘤、牙源性角化囊肿、成釉细胞癌中阳性率分别为13.33%、7.69%、0、0。结论WT-1在正常涎腺组织中主要表达于导管上皮细胞,在涎腺肿瘤中主要表达于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在牙源性肿瘤中几乎不表达,其有望成为鉴别涎腺肿瘤及牙源性肿瘤的免疫组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涎腺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polymorphous low-grade adenocarcinoma,PLGA)和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的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0例PLGA和12例对照组ACC,对比观察2组肿瘤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并行c-kit、Galection-3、α-SMA、p63和 Ki-67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该组PLGA占同期小涎腺恶性肿瘤的6.9%,肿瘤全部位于口腔内,80%发生在腭部.组织学上呈筛状、管状和实性生长方式,浸润性边缘和嗜神经性为PLGA和ACC所共有,但PLGA瘤细胞形态单一、圆形或立方状,细胞核呈温和的泡状核,排列成多种结构,包括管状、梁状、乳头状、乳头囊状、小叶状,筛状、细索状等,常可见形态一至的单层细胞导管、单排溪流样和靶环状生长方式.免疫组化染色显示5种标记物在PLGA和ACC中均有表达,但表达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结论 PLGA是少见的小涎腺恶性肿瘤,好发于腭部;组织病理学特点是鉴别PLGA和ACC的最可靠标准,温和的细胞形态和高度变异的生长方式是PLGA的特征;c-kit、Galetion-3、α-SMA,、p63均非PLGA或ACC的特异性标记物,只能在支持形态学诊断时作为辅助参考.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64岁,无意中发现左颊部肿物,无自觉症状.查体:肿物位于左颊黏膜,大小约0.5cm×0.2cm,有红、肿表现,其下有蒂,表面似有破溃,手术切除肿块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 灰白色、灰粉色黏膜组织一块,大小1.5 cm×1 cm×0.6 cm,表面大部分光滑,局部呈小乳头状,切面灰粉色,质韧.镜检:肿瘤组织与黏膜相延续,大部分区域呈内生性生长,局部呈乳头状外生性生长(图1),肿瘤实质主要为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呈乳头状增生,乳头表面为柱状上皮,可见微囊、囊及黏液细胞(图2),上皮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未见核分裂象.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及周围正常小导管表达CK19;除柱状上皮外肿瘤细胞及正常小导管均表达CKHW(34βE12)(图3);柱状上皮细胞高表达EMA,肿瘤细胞中度表达(图4).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涎腺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对3例涎腺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1、54、56岁,发生部位2例在腭部,1例在腮腺下极。术前被误诊为多形性腺癌及腺样囊性癌。组织学检查:细胞较一致,呈小叶状、乳头状、筛状、小管状排列、具有多样性,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GFAP阴性表达,CK、vimentin、S-100、CEA呈阳性表达。结论涎腺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发病率低,为低度恶性肿瘤,应注意与其它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子宫腺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子宫Muellerian腺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观察13例子宫腺肉瘤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病人年龄26 ̄67岁,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和子宫增大。肿瘤位于宫体内膜、宫颈内膜和子宫肌壁。镜下腺上皮呈Muellerian上皮系列。间质细胞异型分级为Ⅰ ̄Ⅱ级,核分型4 ̄32个/10HPE,具有腺周套袖和息肉样突入腺腔的结构。4例伴肉瘤过度生长。 相似文献
12.
13.
涎腺良恶性淋巴上皮病变中EB病毒DNA及其产物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了解良恶性淋巴上皮性病变与埃泼斯坦-巴尔(EB)病毒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免疫组化LSAB法对涎腺18例恶性淋巴上皮病变(MLEL)、14例良性淋巴上皮病变(BLEL)进行EBV编码的RNA(EBER1)、EBVBamH1W片段及EBV潜在膜蛋白(LMP1)和潜在膜抗原(EBNA2)检测。结果(1)本组18例MLELEBER1和EBVBamH1W片段均为阳性,14例BLEL则为阴性。(2)18例MLELLMP1检出率77.8%(14/18),EBNA2未检出(0/9)。(3)MLEL间质淋巴细胞多数为T细胞,BLEL间质多为B细胞。(4)本组统计216例涎腺癌中有37例MLEL,发生率为17.1%。结论本结果表明EBV与MLEL存在密切关系,很可能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文中还对BLEL与EBV的关系、BLEL与MLEL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作者报道了16例具有乳腺分泌性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的涎腺肿瘤。这是一种迄今尚未描述和明确认识的涎腺肿瘤,具有涎腺腺泡细胞癌(AciCC)和低级别囊腺癌两者相似的结构特征,极其类似于乳腺分泌性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SACC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Ki-67、CD117、CK19、p63、SMA、S-100、β-catenin、LEF-1及D2... 相似文献
16.
《中华病理学杂志》2022,(6):494-499
目的探讨头颈部涎腺型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 CCC)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18至2021年诊断的7例CCC的临床病理资料, 光镜下观察HE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EWSR1基因断裂重组情况。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性5例, 女性2例;发病年龄范围32~71岁(中位年龄50岁), 肿瘤分布于腭部、舌根部、声门下、右颌下及鼻咽部。镜下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方式, 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 排列呈实性片状、巢状或梁状;肿瘤细胞胞质丰富, 透明或嗜酸性;间质可见显著的玻璃样变, 部分病例局灶亦可见促纤维增生性间质。肿瘤细胞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及鳞状上皮标志物(CKpan、CK5/6、p63及p40), 不表达肌上皮标志物(平滑肌肌动蛋白、Calpon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CD10);FISH检测结果显示EWSR1基因断裂重组。随访时间8~33个月, 6例患者无瘤生存, 仅1例患者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涎腺型CCC是一种罕见的涎腺上皮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原病理诊断意见分岐的79例恶性小圆细胞肿瘤(MSRCT)进行免疫组化鉴别诊断研究。结果除1例仍不能分类外,其余78例(占99%)得到明确诊断。其中有恶性淋巴瘤、未分化癌、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无色素性恶、神经母细胞瘤、精原细胞瘤、骨原细胞瘤、骨外尤文瘤及未分化肉瘤。结果表明,采用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标记是对不同组织起源而形态相近MSRCT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类似发生于乳腺的涎腺分泌性癌( mammary analogue secretary carcinoma of salivary glands, MASC)是一种发生于涎腺的具有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遗传学改变的罕见恶性肿瘤。该肿瘤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与涎腺的腺泡细胞癌及其他一些低级别恶性肿瘤非常相似,目前认为其是一种新的独立类型肿瘤。该文现对MA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子宫苗勒管腺肉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苗勒管腺肉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蒋智铭,张惠箴,林万和,赵保华苗勒管腺肉瘤是子宫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必须与高度恶性的中胚叶混合瘤以及良性的苗勒管腺纤维瘤鉴别。本文通过3例子宫的苗勒管腺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探讨其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要点。1... 相似文献
20.
宫颈不典型微腺性增生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宫颈不典型微腺性增生(MG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观察3例宫颈不典型MGH的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组化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病 年龄22-35岁,3例中1例为足月孕,1例已婚孕并有口服避孕药史。病人无明显症状而于查体时发现宫颈息肉样物,最大径不超过2cm,组织学特点为上皮细胞增生呈7实性片状和网状结构,细胞胞质嗜酸性,透明状或粘液样,少数呈印戒样,中度核异型,核分裂象0-1个/10HPF,可找到灶性典型的MGH。免疫组化染色CEA阴性,2例分别于1年和2年后情况良好。结论:宫颈不典型MGH是储备细胞增生向腺体分化不充分的形态表现,有必要熟悉此特殊类型及其相关病变,避免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