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6例均有足跳疼痛、麻木、发冷感觉,其中9例还有间歇性跛行,4例有足处或足底、足背部溃疡。用足背动脉触论及踝/肱指数测定。结果:可触及正常足背动脉搏动者15例,足背动脉触不到或只触及极微弱搏动者11例。其中9例踝/肱指数<1,提示下肢中、小动脉有硬化性闭塞。5例经动脉造影证实糖尿病合并下肢股动脉段闭塞,均接受外科血管重建性手术,术后足趾痛和间歇性跛行消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外周动脉病变患者骨密度的变化及其与踝肱指数的相关性,从而了解血管钙化和骨质疏松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以踝肱指数为筛选指标,选择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ABI〈0.9)40例,2型糖尿病患者(AB10.9~1.4)40例,同年龄正常健康对照30例,应用双能X线测定骨密度,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定踝肱指数,同时测定血压、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等,并对它们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组(ABI〈0.9)骨密度低于同年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骨密度为因变量,以年龄、血压、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踝肱指数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骨密度与年龄、血压、糖化血红蛋白、踝肱指数呈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动脉硬化可能与骨质疏松有关,踝肱指数是骨密度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陈金堂 《中国热带医学》2009,9(8):1550-1551
目的通过测量踝,肱指数评价定安县人民医院住院脑梗塞患者下肢外周动脉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对入院41例脑梗塞患者进行踝,肱指数测定,并进行资料收集和统计学处理。结果41例脑梗塞患者中发现17例合并外周动脉病(平均踝,肱指数0.63)。与非下肢外周动脉病组相比,下肢外周动脉病组患者在年龄(P〈0.01),糖尿病史(P〈0.01)方面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吸烟史(P〉0.05),高血压病史(P〉0.05)和血脂异常(P〉0.05)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测量踝,肱指数确诊下肢外周动脉病简便易行;脑梗塞患者合并下肢外周动脉病多见于高龄和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检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的踝/肱指数对其下肢缺血程度进行评估。方法:采用以色列Flo-link 500T血管多普勒诊断仪对我院50例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进行了分组踝/肱指数的检测。结果:踝/肱指数在0.5—0.9之间,常提示下肢动脉或近端有单水平阻塞;踝/肱指数在0.45以下常提示患下肢缺血程度严重,为坏疽前期静息痛表现;踝/肱指数在0.30以下多伴有缺血性溃癌或坏死。结论:踝/肱指数的检测可以反映下肢缺血程度,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法,判断愈后及疗效,其无创性、可重复性、价格低康,更易被患接受。  相似文献   

5.
韩星  吴杰  魏崴  纪伟  杨德新 《吉林医学》2010,31(28):4854-4856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检查及治疗方法。方法:主诉下肢或足部麻木或疼痛、溃疡、坏疽的糖尿病患者中,经下肢动脉节段性测压(踝/肱指数ABI)或彩色超声检查发现有下肢动脉缺血表现者,进一步作磁共振血管显像(MRA)、螺旋CT血管显像(SCTA)或数控动脉造影检查(DSA)以明确诊断。结果:28例患者经ABI测定诊断为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BI在0.00~0.65范围,平均0.33。全组患者均作了SCTA,MRA或DSA检查,ABI无一例假阳性,最后确定28例中3例为主髂动脉段闭塞;6例为股腘动脉段闭塞;7例为股腘动脉伴腘动脉1~2分支闭塞;12例为膝以下动脉闭塞。28例根据造影结果分别接受了不同的手术或(和)药物治疗。结论:节段性测压和彩超检查是初步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检查方法,简易、价廉、无损伤性、患者易接受;SCTA,MRA或DSA可以准确诊断动脉闭塞的部位、程度和范围,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全面的依据。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有效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临床特点及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行下肢血管B超及DSA造影检查,根据血管狭窄情况选择介入治疗方式,全部病例均行动脉造影及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成形术。结果4例糖尿病患者均表现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下肢血管超声显示糖尿病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斑块、狭窄与血栓形成,病变累及下肢股动脉、髂动脉及胫前、足背动脉。介入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行胰岛素控制血糖,抗凝、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介入治疗后患者下肢血管灌注得到明显改善,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明显改善。结论下肢血管DSA造影检查可以准确了解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的阻塞部位及程度,介入治疗联合内科保守治疗对改善下肢病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 2 0 0 0~ 2 0 0 1年间对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 3 1例患者给予高压氧治疗 ,观察其对该病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病例选择 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者 3 1例 ,年龄3 4~ 65岁 ;糖尿病病程 1~ 1 9年 ;下肢血管病变病程 3~3 6个月。诊断方法 糖尿病诊断依据 1 999年WHO标准 ;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标准为 :①测定踝、肱关节收缩压 ,求出比值 ,计算踝、肱指数 ,API <0 .8时 ;②对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进行触诊 ,用“正常、弱、无”三个等级评判动脉搏动程度 ,确认左右差异 ,即使API>0 .8,仍存在左右动脉搏动差异 ,且发生间隙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踝肱指数测定在基层医院筛选下肢外周动脉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MicrolifeBP3BTO2A型电子血压计测定踝肱指数(ABI),与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诊断双下肢外周动脉病作比较,部分与DSA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踝肱指数(ABI)与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诊断下肢外周动脉病比较,灵敏度86.2%,特异度78.9%,假阴性率13.8%,假阳性率21.1%,正确诊断指数65.1%,其中ABI〈0.9的5例患者均行双下肢DSA造影检查,证实存在下肢外周动脉病。结论 踝肱指数测定无创、简便、费用低、可重复性高,且与血管彩超、DSA造影相比有良好的相关性,对外周血管病的早期筛选、早期干预、预防坏疽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尤其适宜于缺乏高精尖设备的广大农村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李迎新 《当代医学》2014,(22):61-62
目的:总结2型糖尿病并发严重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225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是否有并发严重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分为观察组(n=110)和对照组(n=115)。观察组为并发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组,对照组为无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并发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病程、有吸烟史、高血压史、HbA_1c、三酰甘油、尿酸和踝臂指数等指标相比较对照组有差异,说明高龄、病程时间长、有吸烟史、有高血压史、HbA_1c、三酰甘油和踝臂指数高、高尿酸血症是诱发观察组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男性老年患者积极控制血糖、血压、高尿酸和三酰甘油可以较好预防2型糖尿病并发严重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评估方法:踝肱压指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王彦  陈兵 《重庆医学》2004,33(2):303-306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 LEAD)又称作外周血管病变(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PVD)和外周动脉病变(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导致糖尿病足部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ation)和糖尿病下肢截肢,特别是高位截肢和再次截肢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的LEAD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20倍,8%的病人在诊断糖尿病时即已存在LEAD,并随年龄、病程的增加而增多.临床上对LEAD患者周围血管功能的诊断评估方法包括触诊(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的搏动)、器械检查(血管造影、经皮氧分压、踝肱压指数)等等,但目前临床上对LEAD最为简便、客观、有效的诊断和定量无创性诊断方法还是踝肱压指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体会。方法选择自2005年7月~2006年11月应用腔内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11例,通过分析临床症状和术前,术后踝/肱指数来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造影显示病变开通,支架形态良好。静息痛患者术后疼痛消失,溃疡患者术后溃疡愈合。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25提高至术后的0.67。随访2~9个月,平均5.6个月。1例术后2个月再次出现静息痛,超声显示动脉再闭塞。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现症状加重。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程瑞雪 《中外医疗》2013,32(16):10-11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该院收治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给予静脉注射前列地尔。4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踝肱指数、足背动脉血流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观察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水平明显下降,踝肱指数、足背动脉血流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以消化道不适、头晕、心悸、注射部位疼痛等为主,患者均可耐受。结论采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动脉闭塞症临床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轻微,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8例疑为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了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范围为腹主动脉肾动脉开口水平至踝关节水平,层厚2.5mm,螺距1.375:1,重建层厚1.25mm.对比剂剂量100ml~130ml,注射速率3.0ml/s-3.5ml/s.扫描后在Workstation4.2工作站上对全部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进行下肢动脉成像,重建方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结果 所有病例动脉血管重建像均显示良好,MSCTA发现37例患者共114个动脉节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1例下肢动脉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真实再现下肢动脉的解剖与形态,对临床评估下肢动脉狭窄与闭塞的范围与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曲探讨经皮介入诊治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应用经皮介入诊治术对7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的诊疗,一临床随访3个月对比分析患者手术前后-陆床症状体征,应用踝/肱指数等来评价疗效。结果7O例患者术后动脉造影显示均能血管再通,54例患者术后足背动脉搏动恢复,68例患者术后静息痛明显缓解,24例(24/26)患者术后溃疡愈合,平均踝/肱指数由术前(0.27±0.15)提高到术后的(0.68±0.13)。结论经皮介入诊治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黄裕民  冯睿  赵玉青  冯翔 《医学综述》2009,15(14):2232-2233
目的观察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将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26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股深动脉成形术组(治疗组)和传统血管旁路手术组(对照组),每组各13例,对两组的踝/肱指数、症状改善情况、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踝/肱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踝/肱指数、症状改善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股浅动脉广泛闭塞时,选用股深动脉成形术作为重建患肢血液循环的通道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更适宜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药扩血管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踝肱指数变化水平,以及治疗前后血脂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踝肱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有很好疗效,能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小腿远端动脉逆行穿刺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1~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对7例腘动脉及膝下动脉闭塞患者采用导丝顺行开通失败,同期采用经小腿远端胫后、足背动脉逆行穿刺引导导丝逆行开通闭塞段动脉,然后对病变段进行球囊扩张.术中经胫后动脉穿刺5例,经足背动脉2例.观察远端动脉逆行穿刺的成功率、闭塞段病变的逆行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踝/肱指数(ABI).结果 本组7例患者小腿远端动脉逆行穿刺均获成功,其闭塞段腘动脉及胫前或胫后动脉均获逆行开通,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得到缓解,未出现相邻神经、血管损伤等围术期并发症.术后ABI由术前的(0.32±0.13)升至(0.75±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复发.结论 对于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尤其是腘动脉及膝下动脉病变,如常规顺行开通失败,可采取小腿远端动脉穿刺逆行开通技术,以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孙勇  郭涛 《实用全科医学》2009,7(7):764-765
目的研究踝肱指数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参考近十年的相关文献资料,总结踝肱指数在外周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狭窄、动脉硬化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以及踝肱指数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结果踝肱指数与外周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狭窄、动脉硬化等疾痛呈负相关并多以躁肱指数〈0.9有临床意义,同时躁肱指数也有上线以1.3和1.4为多,踝肱指数超过上线多认为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踝肱指数是诊断外周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狭窄、动脉硬化等疾病的简单、有效、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踝肱指数(ABI)与2型糖尿病发生周围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普勒流速仪对174例2型糖尿病的踝肱指数进行测定,根据是否伴有周围血管病变分为2组,比较踝肱指数的差异;根据周围血管病变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两组,比较其踝肱指数的差异。结果:174例2型糖尿病有周围血管病变16例,发生率9.20%。无周围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的踝肱指数为0.98±0.14,明显高于有周围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的踝肱指数0.76±0.13,p<0.05;重度周围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的踝肱指数为0.32±0.16,明显低于轻度周围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的踝肱指数0.82±0.15,p<0.05。结论:踝肱指数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密切相关,是2型糖尿病发生周围血管病变的有效初筛指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应用多普勒血流探测器(简称超声听诊器)对正常志愿者25人(100条肢体)和下肢动脉慢性闭塞症104例(124条患肢;190条上肢)进行四肢节段性动脉压测量的结果,并结合缺血症状严重程度(间歇性跛行——简称间跛、静息痛、坏疽)和动脉造影进行分析。结果正常组血压指数大于1.0;下肢动脉慢性闭塞症患者的血压指数和节段血压递减值与缺血症状严重程度及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相符。本法是检测患肢缺血程度和动脉闭塞部位,以及随访血管重建手术疗效的一种无损伤、简便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