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2-DM)合并冠心病(CHD)病人血小板表面受体FcγRⅡA(CD32)和CD40配体(CD40L)的表达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单纯CHD患者36例(Ⅰ组)、单纯2~DM患者35例(Ⅱ组)、2-DM合并CHD患者33例(Ⅲ组)及正常对照者30名(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其血小板表面FcγRⅡA和CD40L的表达水平,并将二者作相关分析。结果:Ⅱ组血小板FcγRⅡA和CD40L水平较对照组、Ⅰ组及Ⅱ组均显著升高(P〈0.05~〈0.01),血小板表面FcγRⅡA和CD40L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374,P〈0.05)。结论:2-DM合并CHD患者的血小板表面FcγRⅡA和CD40L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二者呈明显正相关。血小板表面FcγRⅡA和CD40L的表达水平可能是反映糖尿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2.
迟林  李昊淼  许晓风 《山东医药》2011,51(40):87-8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CD:CD25+Treg细胞的变化及其检测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检测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40例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CD4+CD25+Treg细胞的百分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否合并血管病变外周血CD3+、CD4+/CD8+、CD56+CD55+/CD3NK细胞、CD:CD25+Treg细胞百分数降低(P〈0.05),CD8+/CD3+细胞明显升高(P〈0.05),CD4+/CD3+细胞无统计学差异(P〉0.05);2型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与合并血管病变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应加强免疫功能监测,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内皮细胞CD40途径活化后CD40和E-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方法:白藜芦醇(10μmol/L)预孵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后,以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10μg/m1)刺激,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皮细胞E-选择素和CD40分子的表达,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E-选择素和CD40基因的转录。结果:sCD40L诱导内皮细胞E-选择素和CD40基因的显著转录和表达(P均〈0.01),白藜芦醇显著抑制E-选择素和CD40基因的转录和表达(P〈0.05~〈0.01)。结论:结果提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抑制CD40途径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OX40对溃疡性结肠炎CD4+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CD4^+T细胞表达0)(40分子的差异及OX40对CD4^+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测定0)(40在不同来源的CD4^+T细胞上的表达。用ELISA法测定CD4^+T细胞分泌IFNγ、TNFα、IL-4和IL-10的水平。结果UC病变部位黏膜固有层(LP)的CD4^+T细胞表达OX40分子明显高于患者外周血和非病变部位LP-CD;T细胞(P〈0.01)。在体外与抗原呈递细胞(APC)共同培养,病变部位LP-CD4^+T细胞分泌IFNγ和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非病变部位(P值均〈0.01)。加入OX40单抗后,病变部位LP-CD4^+T细胞分泌IFNγ和TNFα进一步增加(P值均〈0.01)。相反,加入OX40配体(OX40L)单抗后病变部位LP-CD4^+T细胞分泌IFNγ和TNFα的水平被明显抑制(P值均〈0.01)。但OX40或OX40L单抗对非病变部位LP-CD4^+T细胞分泌IFNγ、TNFα则无明显影响。另外,UC病变和非病变部位LP-CD4^+T细胞分泌IL-4和IL-10的水平无明显的差别。结论UC肠道病变部位LP-CD4^+T细胞表达OX40明显增高。OX40L单抗能抑制病变部位LP-CD4^+T细胞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阻断OX40/OX40L的作用可能为UC治疗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系统(ERK)及其下游底物ets样基因1(E1k-1)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比观察高血压和非高血压病人胃肠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和ets样基因1(E1k-1)的磷酸化情况。结果高血压组胃肠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磷酸化ERK1/2染色阳性率(8.31%)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0.53%),P〈0.05;高血压组内皮细胞中磷酸化ERK1/2的阳性率(4.97%)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胃肠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磷酸化Elk-1染色阳性率(3.53%)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0.27%),P〈0.05。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中磷酸化ERK1/2与磷酸化E1k-1的表达均有正相关关系。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胃肠细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及内皮细胞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及其下游底物Elk-1的磷酸化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的变化,以及阿司匹林(ASP)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T2DM患者55例按是否服用阿司匹林(ASP)分为DM不服用ASP(DMwithoutASP)组24例和DM服用ASP组(DMwithASP)31例,设对照组33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CD40L水平。结果DM-ASP组较对照组的sCD40L水平升高(2.14±0.74VS1.89±1.07,P〉0.05),DM+ASP组CD40L较DM组下降(1.19±0.76,P〈0.01),较对照组下降(P〈0.01)。结论DM患者血清sCD40L升高;服用ASP可降低DM患者sCD40L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与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测定55例无微血管并发症的T2DM患者和26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SDF-1水平、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EPCs表面SDF1的受体CXCR4表达率。糖尿病患者分单纯糖尿病组、大血管病变组。结果SDF1水平和EPCs数量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大血管病变组依次降低(P〈0.0S或0.01);单纯糖尿病组、对照组、大血管病变组CXCR4表达率依次降低(P〈0.05或0.01);SDF-1水平与EPCs数量成正相关(r=0.327,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SDF-1、EPCs负相关(r=-0.342、0.298,P〈0.05)。结论T2DM患者外周血中SDF-1/CXCR4轴的变化与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选择42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伴大血管病变22例、无大血管病变20例)及18例正常人,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CD41、CD62P动脉硬化自动测量仪检测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血CD41、CD62P及baPWV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者血CD41、CD62P及baPWV高于无大血管病变者(P均〈0.05)。认为随着糖尿病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baPWV、血CD41、CD62P逐渐升高,血小板活化在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3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超声检测下肢血管,根据病变程度分为轻中度病变组和重度病变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两组患者血糖连续监测3d,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标准差(SD)、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波动最大幅度(DMMG),并测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重度病变组的病程、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大于轻中度病变组(P〈0.05,P〈0.01,P〈0.05),MAGE、DMMG、SD明显增高(均P〈0.01)。结论血糖波动是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应积极控制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将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47例行256排冠脉CTA检查及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将其分为冠脉病变组100例和非冠脉病变组47例,下肢血管病变组106例和非下肢血管病变组31例,比较冠脉病变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并进行性别、年龄、病程、血糖、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c)、胰岛素等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冠脉病变组较非冠脉病变组,下肢血管病变组与非下肢血管病变组比较,年龄、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餐后2小时血糖(PBG2h)、总胆固醇(TC)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与冠脉病变及其分支病变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冠脉病变与性别、病程、DBP、TC、高密度脂蛋白(HDL)、非高密度脂蛋白(nonHDL)明显相关(P〈0.05)。结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对冠脉病变具有明显的预测价值,性别、病程、血压、血脂是冠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2型糖尿病小型猪模型,观察其血清中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变化及其与血糖、胰岛素、C肽的关系。方法将20头4月龄中国实验用小型猪[雌雄各半,体重(16.9±1.1)kg]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基础饲料组(CD组)和高脂高糖组(HFSD组),每组10头,雌雄各半。其中CD组喂食基础饲料,HFSD组喂食高脂高糖饲料,用于制作2型糖尿病小型猪模型,以空腹血糖值≥7.0mmol/L为模型制作成功。分别于实验起始起第0、3、6个月末取2组动物隔夜空腹血,测定血糖、胰岛素、C肽以及血脂;取餐后2h血,测定GLP-1。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GLP-1与其他变量的关系检验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在第6个月末HFSD组体重为(74±11)kg,CD组为(44±4)kg,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3,P〈0.01);在第6个月末HFSD组空腹血糖为(7.6±1.8)mmol/L,CD组为(4.4±0.7)mmol/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P〈0.01),证实糖尿病动物模型成功建立。与CD组相比,在第6个月末HFSD组TG、TC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83±0.29)、(0.56±0.18)mmol/L和(4.0±1.0)、(2.8±0.5)mmol/L,t=2.05、7.11,均P〈0.05]。HFSD组GLP一1降低趋势明显,其水平与空腹血糖呈负相关(r=-0.81,P〈0.01),与c肽呈正相关(r=0.73,P〈0.01),与胰岛素无明显相关趋势(r=0.19,P〉0.01)。结论高脂高糖6个月饲养可建立较为理想的2型糖尿病小型猪模型,其表现为体重增加、血糖升高并且血清TG、TC水平升高,GLP-1水平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肥胖2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的动态血糖特点。方法80例肥胖T2DM患者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率(24hUAER)分为糖尿病肾病(DN)组和单纯2型糖尿病(T2DM)组,每组40例;另选健康体检者15名组成正常对照(NC)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三组72h血糖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N组血糖波动系数(BGFC)、日内血糖波动最大幅度、2hPG均明显大于T2DM组及NC组(P均〈0.05),DN组BGFC与24hUAER正相关(r=0.356、P〈0.05)。结论血糖波动与肥胖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糖耐量正常人群、2型糖尿病及亚临床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浆可溶性CD36(sCD36)的水平.方法 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196例及社区糖耐量正常人群135例,根据颈动脉超声分为糖尿病合并亚临床大血管病变组(SMDM组,118例)、单纯糖尿病组(DM组,78例)、亚临床大血管病变组(SMD组,42例)和对照组(NC组,93例),比较4组sCD36水平及其他临床和理化参数.结果 SM组、DM组及SMDM组的sCD36水平显著高于NC组(P<0.05),糖尿病与亚临床大血管病变对sCD36水平有正交互作用(F =5.741,P<0.05).Logistic回归显示,血浆sCD36是单纯亚临床大血管病变(OR =2.444,95% CI:1.449 ~4.125,P=0.001)及糖尿病患者合并亚临床大血管病变(OR=1.248,95% CI:1.038~1.499,P=0.018)和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OR=1.206,95% CI:1.026~1.418,P=0.024).结论 血浆sCD36水平可能是2型糖尿病与亚临床大血管病变的风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水平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门诊及住院患者123例,根据空腹血糖(FBG)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血糖组(NBG,FBG6.1mmol/L,n=55例),空腹血糖受损组(IFG,6.1mmol/L≤FBG7.0mmol/L,n=36),糖尿病组(DM,FBG≥7.0mmol/L,n=32),同时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结果与NBG组比较,IFG组和DM组HRV时域指标总体标准差(SDNN)、均值标准差(SDANN)、差值均方根(RMSSD)及百分比(pNN5O)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M组比较,IFG组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及pNN50均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FG和DM时,HRV时域指标均降低,且前者降低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姚涛  何静 《临床内科杂志》2011,28(5):321-323
目的 对比不同血糖水平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清中可溶性CD40配体(sCD40 L)水平,并探讨其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根据血糖水平将其分为:糖耐量正常组、糖耐量异常组和2型糖尿病组.经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并行Crouse斑块积分,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清中sCD 40L水平.结果 3组间血清sCD40L、IMT、Crouse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CD40L与血糖水平(r=0.272,P<0.05)、IMT(r=0.651,P<0.01)、Crouse积分(r=0.733,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糖尿病患者CD40L表达明显增高,血清sCD40L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其水平升高可能反应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继发脑血管病的过程中可能启动或者介导了CD40/CD40L信号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糖、脂代谢异常对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 120例年龄60岁以上老年男性,其中单纯高血压组4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40例、高血压合并糖、脂代谢异常组40例,共3组。分别对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收集其BPV长时变异性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糖、脂代谢异常对高血压患者BPV产生的影响。在高血压合并糖、脂代谢异常组中按TC<5.72 mmol/L及TCl≥5.72 mmoL/L分为非高胆固醇组及高胆固醇组两亚组,分析此两亚组BPV的差异。结果 (1)与单纯高血压组相比,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高血压合并糖、脂代谢异常组BPV增大(均为P<0.05);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相比,高血压合并糖、脂代谢异常组BPV增大(均为P<0.05)。(2)高胆固醇组较非高胆固醇组BPV增大(均为P<0.05)。结论 (1)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较单纯高血压组的BPV增大,提示糖代谢异常可能加重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2)高血压合并糖、脂代谢异常组较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BPV增大,高胆固醇组较非高胆固醇组BPV增大,提示脂代谢异常可能加重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胆固醇升高可能是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2型糖尿病(T2DM)下肢缺血患者(LLI)和非下肢缺血患者(NLLI)的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探讨RBP4与T2DM下肢缺血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在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门诊就诊和住院的T2DM患者共755例为研究对象,踝肱指数(ABI) <0.9和下肢血管超声提示动脉狭窄〉50%诊断为LLI,参照此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LLI组(n=105)和NLLI组(n=650).检测所有患者体质指数(BMI)、腰围、血压、RBP4、血糖、血脂、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肢动脉内膜厚度(IMT)等,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及RBP4水平差异.按照RBP4四分位数分组,比较各组问临床特征的差异及LLI的发生率.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LLI组和NLLI组两组间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血清RBP4水平以及高血压、冠心病和脑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2±9)比(57±12)岁,13(8~20)比8(4~13)年,(140±20)比(130±18) mmHg(1 mmHg=0.133 kPa),(4.7±1.0)比(4.5±1.1) mmol/L,47(37~54)比43(37~51) mg/L,80%比50.7%,24.8%比10.9%,22.9%比6.8%,t=16.48、5.84、3.45、-2.07、2.16,Х^2=31.40、15.40、28.29;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校正了年龄、病程、eGFR、高血压后,血清RBP4与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C肽、餐后2 hC肽、IMT呈正相关(r=0.27、0.37、0.12、0.17、0.24、0.10,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高血压和RBP4是下肢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66、2.297、1.023,均P<0.05).按照RBP4四分位数分组,结果看到随着RBP4水平升高,BMI、腰围、SBP、IMT、TC、TG和LDL-C增加(F=4.31、7.44、8.01、2.99、15.81、28.27、3.99,均P<0.05).四组间LLI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Х^2=11.66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T2DM大鼠脂代谢、腹腔巨噬细胞(PM)及肺泡巨噬细胞(AM)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CD36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组、糖尿病组、小檗碱治疗组。实验结束后测定各组BG、Ins、血脂,PM及AM内ox-LDL含量、CD36与PPARγ的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BG、Ins、TC、TG、LDL-C显著升高;PM及AM内ox-LDL含量、CD36与PPARγ的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升高。与糖尿病组比较,小檗碱治疗组BG、Ins及LDL-C水平降低,TC、TG显著下降,HDL-C升高,PM及AM内ox-LDL含量下降,CD36的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PPARγ mRNA表达降低。结论小檗碱降低T2DM大鼠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脂代谢紊乱,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巨噬细胞内ox-LDL,抑制CD36和PPARγ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159例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糖尿病患者56例,非糖尿病患者103例,术前予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治疗,术后予75mg/d持续治疗。测其服药前、术后24h和术后5d以5μmol/L的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率≤1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相关常规检查、手术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组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比例为48.2%,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的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三酰甘油浓度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年)(β=0.243,OR=1.184,P=0.028)是糖尿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存在更高的氯吡格雷抵抗比例。糖尿病史(年)是糖尿病患者PCI治疗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