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提出以色泽、脉象、形态以及色脉与四时的顺逆,作为判断疾病预后好坏的依据。归纳四种易、难治的情况,“四易”是:形气相得,色泽以浮,脉弱以滑,脉从四时;“四难”是: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笔者不揣浅陋,将这4种情况的粗浅认识,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2.
扩张型心肌病目前多以"心胀"病证范畴来推衍其病理过程,论治则多以调补心阳为基础,但此辨证思路并不能涵盖该病临床中出现的所有病机演变情况。鉴于此,从"水火失济"的角度探讨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病机,提出"水火失济,心肾不交"是本病中医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及基本病机,水亏相火亢之心胀热证、火衰寒水泛之心胀寒证、水亏火衰之心胀瘀水互结证等病机转变均是在"水火失济"的基础上出现的。临床辨治应以"既济水火"为治疗核心,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机演化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3.
真武汤证在《伤寒论》中凡两见,病机为少阴肾脏阳气虚衰,水气内停。肾阳虚水停,除可见肢体水肿,小便不利,便溏下利等证外,还常见水气上冲之表现。水气上冲,多侵犯心肝二脏:水上冲于肝,可见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等肝风内动之象,谓之"水肝病";水上冲于心,则见心悸,肢体水肿沉重,小便不利等证,谓之"水心病"。尽管症状表现不同,但少阴阳虚水停之病机则一,故均可以用真武汤以温少阴化水气。同时认为,真武汤治疗水气内停是通过调节诸多参与水液代谢之脏腑而完成:附子温补肾阳以复其主水之功,白术健脾以燥湿,生姜宣肺以散水气,茯苓淡渗利湿以利膀胱之水,芍药则走三焦肌腠活血以利水。  相似文献   

4.
<正> 阳痿一病,临证易见,尤以青壮年居多,医家多以阳衰精亏,寒湿阻滞,湿热下注,肝失条达等分而治之。而以阳衰精亏论治最多,笔者临证多年,细心研究,另避蹊径,从瘀血入手论治,用之于临床,每获良效,今就其理法方药进行探讨。 阳痿之病,绝非纯虚,青壮之年,阳气最盛,何言亏虚?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记叙用大承气汤急下之条文有六,后世谓之“阳明三急下证”与“少阴三急下证”。观六者其治虽同,但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则各有差异,实为异病同治之范例。分析其有关条文的实质内容,对学习和辨治急证方面有所启发。一、热灼肾水,急下救阴第320条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试问,《伤寒论》少阴病多属阳衰阴盛之候,本条仅言“得之二三日”,证只“口燥,咽干”,其实热何在,又何以“大承气汤急下”之?  相似文献   

6.
9.2 6 黑疸 :名出《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疸下之 ,久久为黑疸。”10 .17 遗精 :名出《济生方·遗浊》,“遗精白浊二证脉息多涩 ,伤精脉也。”10 .17.1 梦遗 :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遗精》,“梦遗精滑 ,总皆失精之病……因梦而出精者 ,谓之梦遗。”10 .17.2 滑精 :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遗精》,“不因梦而精自出者 ,谓之滑精。”10 .18 早泄 :《辨证录·种嗣门》谓 :“男子有精滑之极 ,一到妇女之门 ,即便泄精 ,欲勉图欢不可得 ,且泄精甚薄。”10 .19 阳痿 :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阳痿》,“凡男子阳痿不起 ,多由命…  相似文献   

7.
小儿咳嗽为常见病、多发病,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类,临床以外感咳嗽为多见。《幼幼集成》云:“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之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在小儿由风寒、乳食不慎而致病者多矣。”外感咳嗽,发病急,病程短,多伴有表证。一般可分为风寒咳嗽与风热咳嗽两种。风寒咳嗽证现咳嗽频数而重急,无痰或有痰稀白,鼻塞流清涕,咽痒声重,舌苔薄白,脉浮。证属风寒闭肺,肺之失宣。治宜疏散风寒,宜肺止咳。风热咳嗽证现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鼻流黄涕,咽喉红肿,或发热汗出,或咽干口渴,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象浮数。为风热犯肺,肺失清宣。治宜散风清热,宣肺止咳。治疗方法:常用列缺、合谷、肺俞、尺泽等穴。风寒咳嗽加手三阳经循经飞针点刺;  相似文献   

8.
《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历代注家从杨上善到张志聪,多持"阴阳各从其类"等理论加以释证。今由北京大学所藏西汉竹书《反淫》篇中魂和魄子主客对话形式所体现的魂魄二元观对比可知,《灵枢·本神》篇认为,形魄俱生无有先后,魄内阳气之神者为魂,此与《左传·昭公七年》中子产解释厉鬼作祟一事时所表达的魂魄观有类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陈华  张国骏  马晓峰 《河南中医》2010,30(12):1147-1148
虚阳外越之证乃阴阳失调之特殊状态,其发生、发展均与阳气虚衰及阴液耗竭有着密切关系,治则总以温固阳气为主。此证实属危殆证候,病至此际,不可不慎,误治或失治皆可出现阳亡阴竭的证候。  相似文献   

10.
<正> 乳汁不经婴儿吮吸而自然流出者,谓乳汁自漏,俗称“漏奶”。其病因多责之于气血虚弱,肝经热甚,肾虚失固诸种。临床产妇乳汁自漏者屡见不鲜,但亦有如《女科经纶·产后证》中所载:“未产而乳自出者,谓之乳泣,生子多不育。”然婴儿断乳2年,经水复潮之  相似文献   

11.
崩漏证乃妇科常见病之一。严用和在《济生方》中说:“崩漏之疾,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一般多以经血来势急、量多者为崩;经血来势缓、量少者为漏。究其病因多由喜怒、劳役过度,伤及冲任二经,致使冲任虚损,不能固摄所致。《素问·阴阳别论》说:“阴虚阳  相似文献   

12.
乔运河 《新中医》1993,25(12):38-38
阳萎一证,临床上多责之于肾。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说:“凡男子阳萎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火衰者十居七八,而火盛者仅有之耳”。然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常见脾胃病亦可导致阳萎,经用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13.
肾阳虚衰可致阴寒内盛,肾阴亏虚又可致内热之证。此二证多发于年老体衰者,或大病久病之后,系肾中精气受损,阴阳失其平秘所致。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以及张介宾云:“水火得其正则为精为气,水火失其和则为热为寒。”临证应辨清虚实真假,立方遣药又当灵活变通。笔者就肾虚寒热的辨治体会,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曾庆骅教授认为,哮喘是一种症状,喉中有声谓之哮,呼吸急促谓之喘。正如《医学正传》所说:“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临床上哮多兼喘,但喘未必都兼哮。哮为实证,喘多为虚证。引起哮喘的原因,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如《症因脉治》指出:“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证作矣。”《证治汇补》云:  相似文献   

15.
肾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功能广泛、作用特殊,有主宰生命之概念,故历代医学家称"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阳虚证是指由于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气化失权所表现的一类虚寒证候.  相似文献   

16.
病机司其属辨汗分阴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解释人体脏气平衡的生理和病理模式.阴阳的偏盛偏衰是人体疾病的病机关键,汗证即是阴阳失衡的临床表现之一.<素问·阴阳别论篇>中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提出了生理性汗、病理性汗、五脏之汗的分类法.  相似文献   

17.
郭君哲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6):1442-1443
消渴一证,历来多以阴虚燥热立论,治疗亦多重滋阴清热之法.然实际临床中温补法亦为治疗消渴的重要治则之一.需以温补法治疗之消渴病变脏腑多在脾、肾,湿浊、血瘀亦为其重要病机.可见肾阳虚衰、火不归元、脾失健运、湿浊内阻、阳虚血瘀之证候,根据证型病机,又有温补肾阳、引火归元、温中健运、温燥化湿、温阳活血之治法.故临证之时不可拘泥于养阴清热治法,还当遵循辨证论治,明辨阴阳气血脏腑,随证治之,方能取效.  相似文献   

18.
从肝主疏泄、肝主藏血两大生理功能作为理论基础,分别从肝失疏泄生痰致衰、肝失疏泄生瘀致衰、情志异常加速衰老来探讨肝失疏泄与衰老的相关性。提出情志失常-肝失疏泄-衰老假说,分别从肝气逆证、肝气郁证出发为后期假说的验证提供理论依据,为从肝论治衰老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古方新用2则     
1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阳痿阳痿系指阳事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之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称为“阴痿”,《景岳全书》始称“阳痿”,历代医家认为本证多涉及肝、肾、阳明三经。多因命门火衰、心脾受损、恐惧伤肾和湿热下注,宗筋失养而痿废失用。笔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举隅述之: 杨某,26岁,务农。近1个月来,阳事渐感举而不坚,以致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兼见胸脘及胁肋部胀满攻撑,厌食,善太息,睡眠时偶有遗精,舌边有淤斑,脉弦实有力。证属气血郁阻,经脉不畅,宗筋失荣。方取:柴胡15g。香附12g,沉香9g,白芍12g,当归12g,茯苓12g,郁金12g,山豆根12g,木通9gg,牛膝  相似文献   

20.
名词解释     
1.汗是津液的代谢产物。由于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即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 2.自汗不因劳动、天热或衣厚而汗自出者,谓之自汗。多因气虚不固或阳虚不敛阴液所致,故见于气虚或阳虚之证。 3.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谓之盗汗。多见于阴虚之证,阴虚则阳亢,入睡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