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面积烧伤病人生命的主要威协仍然是感染,1970—1978年Shriner 烧伤研究所的821名病人,总死亡率已由70年的14%降到78年的10%。一半以上的创面为“G~ 菌”所侵入,一半为“G~-菌”,真菌占1/3—1/2。“G~ 菌”中金葡菌最常见(68%)。葡球菌感染早年用青霉素或其他特殊的抗葡球菌制剂控制有效。但自77年起约95%细菌已对青霉素耐药。另外,将近45%对氯霉素、新青Ⅰ、氨甙类及这三药的联合方案发生耐药。减少烧伤病人创面脓毒症的方法有:(1)防止外源性污染。(2)控制创面病原菌。(3)早期识别创面侵袭性脓毒症。(4)积极处理烧伤创面。(5)理想的营养补充。  相似文献   

2.
病房环境细菌监测在烧伤治疗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烧伤病房环境细菌与烧伤创面感染菌的关系,指导烧伤治疗前瞻性用药。方法:1997年10月-1999年6月对烧伤病房空气、医护人员外露手部以及烧伤创面感染菌进行每周1次细菌检测。按卫生部颁布的《消毒卫生系列标准》采集空气标本918个,创面分泌物标本409个,医护人中同手采样标本238个,送细菌培养分类。结果:病房空气标本检出致病和条件致病菌147例次共22个菌种,医护人员的手检出62例次共10个菌种,创面分泌物检出106例次共21个菌种,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葡菌为主要感染菌,占50.94%,也是空气和医护人员外露手部主要检出菌,占34.69%和62.90%,三者之间有显著相关。结论:空气和医务人员手部携带菌与创面感染菌密切相关,并随时间延伸而相经互影响。病房环境细菌检测可作为烧伤病人前瞻性用药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开放性骨折创面的院内污染情况和感染常见细菌种类,探讨有效预防创口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36例病人39处开放性骨折创面在入院时、清创前后及术后6例感染创口用棉拭子取材,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找到创面新增细菌种类.并对感染菌株进行药敏试验;详细记录病人的治疗过程,分析造成污染和感染因素。结果 本组病人人院时创面污染的细菌有11种,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69.62%)和革兰阳性杆菌(20.25%),革兰阴性细菌污染较少(10.13%);与入院时比较,清创前有14个创口创面有9种新增细菌出现,主要为人体体表的革兰阳性细菌如表皮葡萄球菌和医院内常见菌株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表明病人创口在入院后至清创前这段时间内有新的污染,清创前新增污染细菌主要出现在从入院到清创开始之间时间较长(超过3h)的创面上;清创后有5处创口查出细菌,主要为革兰阴性细菌;6例术后感染创口中有4例的致病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均为条件致病菌,并对p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并且这4例病人的创口感染菌与入院时同一创面组织内检出的细菌不一致,表明为院内感染。结论 院内污染主要发生在入院至清创前,此阶段应为护理预防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会阴部皮肤皱褶多,组织疏松,血运丰富,结构复杂,加上大小便的污染,细菌极易生长繁殖,会阴部烧伤病人如护理不当易造成严重的感染而加深创面,不易愈合,尤其是女病人,深度烧伤后易形成瘢痕畸形,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现将我院自2000年10月-2005年3月收治的23例会阴部烧伤病人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在早期应用抗生素及休克期切(削)痂条件下,烧伤病房细菌的变迁、耐药性分析及创面细菌与环境细菌的相关性.方法 统计分析2006~2007年期间陕西省人民医院60例烧伤病人的创面、病房空气及床头柜分离的致病菌的相关性研究;同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进行了对比.分析比较了1996~1998年间该院烧伤病房病人创面致病菌的耐药趋势.结果 研究表明不同时期细菌检出率不同,呈增加趋势;首先是细菌的构成比排序发生了变化,1996~1998年排名第一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而2006~2007年却是铜绿假单胞菌;其次,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同时烧伤创面分离的细菌与病房环境细菌无相关依从性,而空气与床头柜表面的细菌种属存在相关依从性.结论 烧伤病房分离的致病菌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上升明显,头孢他啶耐药率为 73.61%,舒普深耐药率为69.48%,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高达77.08%,因而在烧伤病房预防感染时要宏观调控,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细菌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烧伤感染是目前烧伤外科中占第一位的死亡原因。为了更好的对烧伤感染进行有效的治疗 ,回顾和分析了近5年来我科大面积烧伤病人的创面细菌培养和药敏情况。1资料和方法1.1本组病人共89例 ,均为1995年~1999年我科收治大面积烧伤病人 (TBSA>50 % ) ;将烧伤后3~5天的创面分泌物标本 ,按常规方法接种在血平板培养基上于37℃进行培养。三天内无细菌生长为阴性 ;培养阳性菌 ,经鉴定作KRI BY -BUER法进行药敏试验。1.2细菌培养结果本组病例中共检出107株细菌 ,G +菌共52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46株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烧伤病区创面感染病原菌与工作人员手带菌情况,分析病原菌特征,并提出控制对策。方法调查深圳宝安区人民医院烧伤病区2006年-2007年住院烧伤患者,对烧伤创面感染者创面分泌物培养结果和工作人员手带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006—2007年住院烧伤患者544例,发生烧伤创面感染48例,发病率8.82%。送检创面分泌物标本82份,检出病原菌株52株,其中G^-菌29株(55.77%),G^+菌22株(30.77%),真菌1株(1.92%)。创面培养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医务人员未经消毒手表面随机采样187份,检出细菌136株,细菌检出率71.96%,可见手污染带菌比例较高,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结论创面感染病原菌与医务人员手污染菌有相关性,说明经医务人员污染手接触传播致烧伤创面感染情况不容忽视,故加强和重视烧伤病区医务人员手卫生监管对降低创面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烧伤创面感染是烧伤败血症细菌的重要来源之一。了解创面细菌及药物敏感性列预防和治疗烧伤败血症有密切关系。本文总结了我室89、90年创面培养菌1115株及其药物敏感性,并与86、87年组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9.
广泛皮肤缺损,又严重感染的创伤创面(如大面积烧伤),或某些特殊感染创面(如厌氧菌感染),均需要用暴露疗法来处理创面。一些新鲜烧伤病人如受伤部位在颜面,颈部或会阴部等,属不易包扎的区域,有许多医院也更愿意选用暴露疗法,认为这更利于预防和控制局部感染,还可以减少全身感染和其他并发症。而在暴露疗法处理创面过程中,认真仔细地观察创面,护理创面,对判断病情,掌握全身情况的变化,确定治疗方案都是很重要的。一、创面暴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头面部烧伤创面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烧伤创面感染,不仅可使创面加深,并可引起全身侵袭性感染。在创面护理过程中,认真仔细地观察创面,及时发现问题,有助于医师判断病情和确定治疗方案。头面部是暴露部位,易被烧伤。2000~2004年在我科收治的近干余烧伤病人中,伴有头面部烧伤的占60%~70%。因头面部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在创面护理上也有其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1.
人的正常皮肤是一天然屏障,它是保护人体不受细菌侵袭的重要器官。烧伤后这一屏障被破坏,给细菌入侵敞开了大门;又因烧伤创面有大量的坏死组织,又是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从而易造成创面感染以致发生败血症。防止大面积烧伤的感染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目前,烧伤后败血症和创面脓毒血症仍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而败血症病原菌绝大多数来源于烧伤创面。因此,保护与早期处理消灭创面已成为预防烧伤败血症的重要环节。十  相似文献   

12.
烧伤侵袭性感染的抗生素起始治疗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如何应用病房内连续创面细菌学监测结果的分析。适时合理地调整在烧伤侵袭性感染抗生素起始治疗中经验性选择和应用抗生素。方法:回顾分析1995-2000年本烧伤中心612例烧伤患者创面和焦痂下组织中分离出1109株细菌的监测资料,比较前后3a两个阶段的细菌菌种分布特点,变化及耐药状况。并作有关统计学处理。结果:612例患者创面分离出细菌902株,焦痂下组织分离出细菌207株,1998-2000年的近3a间创面和焦痂的革剪兰阴性(G^-)杆菌检出百分比显著高于革兰阳性(G^ )球菌的主要菌种;G^-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阿米卡星耐药性呈持续上升,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奈替米星耐药率由18.52%下降到5.83%,肠杆菌科细菌对奈替米星耐药性由18.75%上升到55.79%。金葡菌对奈替米星的耐药性由28.13%下降到4.70%;当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性进一步升高时,肠杆菌科细菌对其敏感性仍保持不变。结论:近年来本烧伤中心烧伤创面以G^-杆菌为主,同时细菌耐药性有所改变;对严重烧伤患者发生侵袭性感染时采用抗生素起始治疗的适当策略是亚胺培南和奈替米星联合用药,高度疑有G^ 球菌感染者应首选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13.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迅速增长,已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热点[1].在感染性疾病中,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院内感染以其难治性和病死率高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体皮肤、肠道和呼吸道等处,主要引起抵抗力低下病人的机会性感染,某些导致宿主免疫功能受损的冈素,如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肿瘤化疗、放疗、创伤及烧伤均易引起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其感染可发牛于人体任何部位和组织,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该菌可引起呼吸病房,烧伤病房,ICU等病区感染的爆发流行[2,3],是目前各种感染中最广泛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烧伤并感染的病原体绝大多数为细菌 ,在体内诸多因素 (如抗生素、免疫力等 )的作用下 ,可诱发其细菌细胞壁的缺陷型变异。即细菌L -型变异 ,变异后其许多生物学特征与原菌不同 ,故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目前 ,L -型细菌在烧伤感染中的分布、临床特征、及其在感染中的作用尚未受到重视。作者对本院 1996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的住院烧伤患者L -型细菌感染及其耐药性进行了分析 ,以期为其病原学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1 临床资料1.1 对象与方法 本组 584例 ,男 30 9例 ,女 2 75例 ,年龄 3个月至 6 8岁。取创面分泌物、痰、血、尿标本 …  相似文献   

15.
作者以本院烧伤重病隔离区为调查对象。采用平皿沉降法观察大面积烧伤病人住院期间各个阶段(新收入院、治疗、基本痊愈等),重病区空气含菌量在特殊护理过程各阶段(晨间护理后、创面换药过程、自然通风后)的菌量变化。结果说明:晨间护理后空气含菌量与住院时间及创面感染程度有关。创面换药过程,大面积烧伤的创面感染菌必然污染室内空气。换药后进行自然通风能使烧伤治疗的住院全过程中室内空气都达到净化目的。  相似文献   

16.
1.1一般资料 从1988年~2004年我科对200例深度烧伤病人应用烧伤湿性医疗技术治疗即美宝湿润烧伤膏创面涂药。病人年龄在68~3个月不等,烧伤面积在8%~94%TBSA之间,深度均为深二度至三度之间。烧伤部位包括头到足等不同部位。创面愈合时间2到8周之间。除三度烧伤留有浅表的小片状瘢痕或条线状瘢痕外,经过半年到10年的随访观察,几乎全部病人烧伤创面愈后皮肤颜色、质地、弹性、外形、功能均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烧伤是人体受热力(火焰、热水及高温固体)、电能、放射能量和化学物质等作用引起的皮肤损伤。严重的烧伤不仅损坏皮肤和肌肉等组织,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烫伤是烧伤中的一种类型,在日常工作中极为常见。因此烫伤发生后,如能采用适当方法正确地进行治疗处理,不仅可以减轻病人痛苦,还可避免创面感染,缩短疗程,促进愈合。我科自1998年3月-2002年2月采用鸡蛋清联合青霉素外用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烫伤,据临床观察此法有疗效较好且取材方便、无毒副作用等优点,我科采用此法治疗烫伤,治愈率为100%。  相似文献   

18.
创伤外科     
93101。烧伤盆病区空气含菌t调查/赵美霞…//中华护理杂志一1992,27(12)一539~5刁1. 以该院烧伤重病隔离区为调查对象,采用平皿沉降法观察大面积烧伤病人住院期间各个阶段(新收入院、治疗、基本痊愈等),重病区空气含菌量在特殊护理过程各阶段(晨间护理后、创面换药过程、自然通风后)的菌量变化.结果说明:晨间护理后空气含菌量与住院时间及创面感染程度有关。创面换药过程,大面积烧伤的创面感染菌必然污染室内空气。换药后进行自然通风,能使烧伤治疗的住院全过程中室内空气都达到净化目的。表刃参2(原文摘要)93 1 011一例特大面积烧伤并发梭…  相似文献   

19.
因神经激素改变及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严重热力烧伤病人显示惊人的代谢亢进,从肠内和胃肠外途径供应须超正常卡热(常可高达5千卡/日)不足时,必导致体重减轻,创面愈合延迟,抵抗力下降,脓毒症并发率高和细胞机能障碍,故治疗开始就须实行特殊的营养支持方案,以防烧伤后急性营养衰竭的发生:1)尽量减少消耗,防治焦虑,恐惧和寒冷等刺激,如酌用镇静剂、选择30°—32℃的室温、病床上方安置幅射热源,如Apollo 热罩等.2)感染是引起代谢增加的另一原因,创面用药可减少感染,但仍须进行细菌学监护,如创面细菌每克组织超过10.4时,可痂下给与敏感抗菌素、早期切痂、植皮覆盖创面可有效的减少代谢消耗及避免创面感染。3)烧伤总面积  相似文献   

20.
铜绿假单胞菌及其耐药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国民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11):1548-1548
铜绿假单胞菌是假单胞菌属的代表菌株,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水、空气、人的皮肤表面、呼吸道、肠道等,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引起呼吸道、泌尿道、尤其是烧伤病人的皮肤创面感染,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介入性诊疗措施的开展,导致机会感染不断增加,使得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机率增多,因此,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监测,了解其耐药性的变迁,对有效治疗和预防铜绿假单胞菌引起医院内感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