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以及验证计划射野正确性。方法选取临床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患者30例,其中头颈部肿瘤12例,胸部肿瘤10例,腹部肿瘤8例。放疗前进行人工摆位后采取全锥形束CT(CBCT)图像采集并和大孔径CT平扫图像进行三维立体比较,从而得到摆位误差。结果头颈部肿瘤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0.72±1.36)、(-0.61±1.44)、(-0.51±1.57)mm,外扩边界分别是2.08、2.05、2.08mm。胸腹部肿瘤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2.62±3.46)、(-2.41±2.94)、(-2.31±3.67)mm,外扩边界分别是6.08、5.35、5.98mm。结论头颈部摆位误差最小,胸腹部摆位误差较大。计划靶区在临床靶区外扩要根据每个患者的部位不同而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扇形束螺旋CT系统分析讨论头颈部肿瘤影像引导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于我院接受影像引导放射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128例。分别扫描患者初步摆位后、误差纠正后、治疗结束后的CT图像,将治疗图像与计划图像匹配,获得患者肿瘤靶区中心点在X (左右)、Y (头脚)、Z (腹背)方向上的线性摆位误差,分析误差并讨论。结果:经统计总体线性误差在X、Y、Z方向上平均值分别为(0.91±1.33)、(0.97±1.59)、(0.87±1.28) mm。其中,初步摆位后误差数值分别为(0.98±2.08)、(0.96±2.42)、(0.83±1.79) mm,纠正后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11±0.57)、(0.06±0.62)、(0.05±0.75) mm,与初步摆位后误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0±0.86)、(0.25±0.78)、(0.14±0.98) mm,与纠正后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头颈部肿瘤放疗中,应用影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纠正摆位误差可以使治疗个体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在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分析并比较其摆位准确性。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64例胸部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放射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每组32例。低温热塑体膜组采用热塑体膜方法固定体位,真空负压袋组则采用真空负压袋法固定体位。对比分析两组在左右方向(X轴)、前后方向(Z轴)、头足方向(Y轴)和三维方向(I)上的摆位误差。结果低温热塑体膜组可显著降低前后方向的摆位误差(1.13±0.33VS2.33±1.24,P<0.05),两组在左右、头足和三维方向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热塑体膜固定技术有助于降低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体位的固定,减少前后方向的摆位误差,提高了其摆位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4.
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中摆位偏差的测量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测定头颈部肿瘤在调强放射治疗中的摆位偏差,分析计划设计中从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的外扩边界. 方法:随机抽取76名头颈部肿瘤患者,在治疗时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拍摄射野片,将射野片和计划系统中的数字重建射野(DRR)图像片进行误差比较. 结果: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0.62±1.46) mm,(-0.41±1.54) mm,(-0.31±1.67) mm,外扩边界分别是2.27 mm,1.87 mm,1.98 mm. 结论:对于头颈部调强治疗的患者,CTV到PTV的外放边界在左右方向需要2.5 mm,头脚方向和腹背方向需要2 mm.并且随着治疗时间的递进,摆位误差没有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盆腔肿瘤调强放射治疗中精确摆位和摆位误差。方法 10例盆腔肿瘤患者,均采用热塑网膜加碳素纤维体架固定体位,在体架、患者体表作特定标记线,使体架、体表标记线和激光灯纵横轴三线重合,达到重复摆位时患者体位在左右和头脚方向的一致性。每例每周一次拍摄0°及90°矩形野加速器验证片,共计拍摄照射治疗验证片80张,与计划系统生成的数字重建放射片DRR进行比较,测量X(左右方向)、Y(头足方向)、Z(腹背方向)轴上误差值。结果 10例病例40次摆位误差,测得各轴平均值分别为X:(3.2±2.2)mm;Y:(3.7±2.8)mm;Z:(2.4±1.3)mm。结论通过改进体位固定方法,使患者在每次照射治疗摆位时,体位重复性好,既提高治疗摆位的精确性,降低摆位误差,又减少摆位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兆伏级图像引导系统(MV-CBCT)对胸部肿瘤调强放疗摆位误差进行分析,探讨减少摆位误差的方法。方法 对接受图像引导放疗的胸部肿瘤患者23例,采用锥形束CT技术采集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校正后CBCT图像,并与计划系统的模拟定位CT图像进行匹配,获得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校正后在X轴(左右)、Y轴(头脚)、Z轴(腹背)方向摆位误差数值。每位患者每周1次,共采集186组图像,分析校正前后摆位误差的变化情况。结果 校正前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在X轴、Y轴、Z轴分别为(1.61±1.44)mm、(2.51±2.39)mm、(1.22±1.09)mm,校正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在X轴、Y轴、Z轴分别为(0.89±0.74)mm、(1.07±0.85)mm、(0.76±0.71)mm。依据经典的van-Herk等推理公式MPTV=2.5Σ+0.7δ,计算得出X、Y、Z轴的MPTV值,校正后比校正前分别减少2.1 mm、4.6 mm、1.4 mm。结论 应用兆伏级锥形束CT技术,可准确测量摆位误差,通过实时校正,可大大提高患者摆位精度,从而缩小CTV-PTV的摆位外扩边界值,提高放疗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7.
不同体型盆腔肿瘤患者放疗摆位误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丹明  朱锡旭  武新虎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12):1292-1295,1299
目的:采用 Elekta iView GT验证系统,测定不同体型的盆腔肿瘤患者行放疗时在三维空间各方向上的系统误差及随机误差,为计划靶区(PTV)和计划危及器官体积(PRV)的制订提供个体化的数学依据. 方法:盆腔肿瘤患者30例,采用体膜固定,按照体质指数(BMI)将患者分为4个不同体型.采用前后野和两侧野的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进行位置验证,骨性标志与数字重建图像(DRR)比较,分析分次治疗间摆位误差及分次治疗中器官位置在左右、腹背、头足3个方向上的移动,从而计算出三维空间总的摆位误差,可求出不同体型放疗PTV和PRV所需的安全边界,同时观察各组在各个方向上移动幅度的发生频率. 结果:不同体型的盆腔肿瘤患者,消瘦型、中间型、超重型和肥胖型的分次照射间的摆位误差在左右方向分别为1.8、1.8、2.2、2.7mm;在腹背方向分别为2.2、1.8、3.6、2.8mm;头足方向分别为2.4、2.1、2.7、2.6mm.分次照射中的器官移动误差在左右方向分别为1.9、1.9、2.3、2.5mm;在腹背方向分别为2.1、2.2、2.9、3.0mm;头足方向分别为1.8、1.9、2.2、2.5mm. 结论:在盆腔肿瘤患者放疗中,PTV和PRV的制订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根据患者体型在各方向上采用不同的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西门子CTVision图像引导分析校正胸部肿瘤在放疗中的摆位误差,为制定胸部肿瘤放疗计划时从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的外扩边界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科2011年1~9月应用西门子ONCOR直线加速器行根治性放疗的胸部恶性肿瘤患者20例,每周行CTVision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分析1次,对摆位误差超过3 mm的患者进行在线校正,分析患者校正前和校正后的摆位误差.结果 20例患者共获得三维方向上校正前后的摆位误差数据194组.校正前患者在前后(Anterior Posterior,AP)、上下(Superior Inferior,SI)和左右(Left Right,LR)3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是:(-0.57±1.28)mm、(-0.81±4.39)mm、(0.94±1.25)mm,校正后AP、SI、LR 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值分别为:(-0.24±0.40)mm、(0.31±1.29)mm、(-0.02±0.41)mm,采用Van等人的摆位外扩边界(MPTV)推理公式MPTV =2.5Σ+0.7δ计算,校正前CTV到PTV需外扩MPTV值应为11 mm,校正后为3 mm.结论 采用CTVision图像引导系统在线引导放疗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在治疗实施过程的误差,提高治疗精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CBCT扫描分析头颈部肿瘤放疗摆位误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3D CRT/IMRT治疗前行CBCT扫描,测定分次治疗间摆位误差,为头颈部肿瘤制定放疗计划CTV外放PTV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Varian-21EX直线加速器机载影像系统(OBI),在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前行锥形束CT(CBCT)扫描,系统自动重建成断层图像,获得患者腹背、头脚、左右方向的摆位数据,并直接与治疗计划CT扫描图像相匹配得出两者间误差.结果 统计268组CBCT扫描摆位误差数据显示,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平均误差分别为(1.2±1.7)mm、(1.8±3.2)mm、(0.5±2.0)mm,绝对最大值分别为7mm、12mm、7mm,以头脚方向的移动幅度稍大.小于3mm和5mm的误差在三个方向上分别为58%、43%、76%和85%、81%、94%.结论 通过对本组CBCT扫描测得的误差数据分析,头颈部肿瘤在设计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计划外放PTV时,考虑由摆位而引起的误差边界(SM)一般要3~5mm.  相似文献   

10.
兆伏级锥形束CT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兆伏级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摆位误差和计划靶体积(PTV)的边界.方法 采用头颈肩热塑体膜固定体位,对22例鼻咽癌患者设计IMRT逆向调强放疗计划,采用西门子ONCOR直线加速器配备的MVision兆伏级CBCT容积成像并与计划CT图像进行三维方向(左右、头脚、前后)匹配,获取前5次放射治疗摆位误差调整前和调整后的CBCT数据,分析摆位误差及PTV外扩边界.结果 22例患者三维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左右(-0.03±1.68)mm、头脚(0.17±2.03)mm和前后(0.28±2.15)mm.摆位误差调整后与调整前相比在三维方向均有降低,并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5次CBCT分次间摆位误差在三维方向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摆位误差调整前PTV外扩边界,左右2.78 mm,头脚3.22mm,前后3.46 mm.摆位误差调整后PTV外扩边界,左右1.74 mm,头脚1.94 mm,前后2.13 mm.结论 鼻咽癌各个方向的计划靶区边界小于4 mm,采用兆伏级CBCT技术对鼻咽恶性肿瘤IMRT治疗分次间摆位误差的纠正和PTV边界的评估对提高鼻咽癌IMRT治疗的精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在盆腔肿瘤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进行分析。方法:收集盆腔肿瘤放疗的患者40例,运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所拍摄的正位片和侧位片与数字化DRR的重建图像进行对照。结果:前后和左右的误差范围明显大于头脚,而前后平均误差值明显大于头脚和左右的平均误差值,在3 mm以下左右和头脚摆动误差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前后。结论:利用EPID可以有效检测盆腔肿瘤放疗的摆位误差,减少误差,使摆位舒适性增强,重复性和准确性得到有效提高,确保治疗的有效实施,真正做到提高放射治疗的效果,降低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比较不同图像引导方法对盆腔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精度的影响。方法应用瓦利安Trilogy直线加速器治疗盆腔部肿瘤30例,分为A、B、C 3组,分别采用不同CBCT图像引导方法进行比较,其中A组每天摆位后行CBCT扫描,B组隔天摆位后行CBCT扫描,C组每隔5 d摆位后行CBCT扫描,将获取的CBCT图像与CT模拟图像及其靶中心匹配,获取3组病例x轴(左右)、y轴(头脚)、z轴(腹背)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修正值并估算其相应的摆位外扩边界(MPTV)。结果每天方案在x轴、y轴、z轴的摆位误差修正值分别为:(1.21±0.14)mm、(-2.04±7.94)mm、(-1.62±3.15)mm,MPTV分别为:3.12 mm、10.66 mm、6.26 mm。隔天方案在x轴、y轴、z轴的摆位误差修正值分别为:(1.31±4.02)mm、(2.28±13.17)mm、(1.72±8.33)mm,MPTV分别为:6.09 mm、14.92 mm、10.13 mm。每隔5 d方案在x轴、y轴、z轴的摆位误差修正值分别为:(2.13±4.26)mm、(2.48±16.6)mm、(2.65±8.09)mm,MPTV分别为:8.31 mm、17.82 mm、12.29 mm。结论增加CBCT图像引导次数可以明显提高盆腔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胰腺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为设计放射治疗临床靶区外放到计划靶区体积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应用Varian Trilogy加速器机载影像系统(OBI)对16例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的胰腺癌患者采集每次摆位后、摆位误差修正后及治疗后CBCT图像,并分别与计划CT图像进行匹配,获得摆位后、摆位误差修正后及治疗后在X轴(左右)、Y轴(头脚)及Z轴(腹背)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并进行分析。结果16例患者共获取128组图像,X轴、Y轴及Z轴3个方向的摆位后的误差分别为(1.7±0.4)mm、(2.7±0.7)mm、(1.3±0.3)mm;修正后3个方向的误差均低于修正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方向的误差与修正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中行CBCT扫描具有重要作用,能较准确、高效地修正摆位误差,提高放射治疗精度,并为放射治疗单位准确设定计划靶体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电子射野影像系统测量鼻咽癌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摆位误差情况,从而确定摆位扩边的大小.方法 选取IMRT的鼻咽癌患者36例,放射治疗过程中每周拍摄电子射野影像片(正侧位)一次,共拍摄电子射野影像片372张.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下将电子射野影像片与数字重建射线影像(DRR)配准,分别测定X轴(左右方向)、Y轴(上下方向)和Z轴(前后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 所有电子射野影像片中,各个方向约90.6%的摆位误差≤3mm,99.2%≤5mm.总体系统误差分别为X轴-0.5mm(±1.2s),Y轴-0.5mm(±1.4s),Z轴-0.9mm(±1.5s),随机误差的标准差分别为±0.3,±0.2和±0.3mm;各个方向的摆位扩边值分别为3.2 ,3.6和4.0mm.结论 鼻咽癌IMRT具有一定程度的摆位误差.在EPID系统下进行实时摆位误差纠正,可进一步降低摆位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提高摆位精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塑形垫联合头颈肩面罩与单纯使用头颈肩面罩在基于Halcyon加速器的头颈部肿瘤放疗中摆位误差的区别,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放疗的49例头颈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塑形垫联合头颈肩面罩定位方式的28例患者作为A组,单纯使用头颈肩面罩定位方式的21例患者作为B组.两组治疗过程中实行每天1次kV锥形束CT(CBCT),收集左右、头脚、前后3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放疗,A组共进行kV CBCT扫描926次,B组678次.A组在左右方向[(0.12±0.09)cm vs.(0.17±0.10)cm]、头脚方向[(0.10±0.07)cm vs.(0.19±0.11)cm]、前后方向[(0.12±0.08)cm vs.(0.16±0.11)cm]的摆位误差小于B组,且A组左右、头脚、前后3个方向上0~0.10 cm和>0.10~0.20 cm区段的摆位误差比例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塑形垫联合头颈肩面罩的体位固定方式较单纯头颈肩面罩的体位固定方式可以减少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千伏级锥形束CT引导下以真空垫为体位固定装置的宫颈癌患者图像引导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方法 50例宫颈癌患者分别于放疗第1周、第3周、第5周采用瓦里安直线加速器机载影像系统行锥形束CT(CBCT)扫描,与计划CT图像匹配获得左右、头足、腹背及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并计算计划靶体积(PTV)外放边界。结果 50例患者共行150次扫描,左右、头足、腹背及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2.89±1.63)mm、(4.68±2.19)mm、(2.24±1.36)mm、(7.62±5.77)deg,左右、头足、腹背方向PTV外放边界分别为8.36、13.23、6.55 mm。结论应用锥形束CT扫描可测量宫颈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并在线校正,以减少误差;还可估算PTV外扩边界值,为临床医师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颈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调强放疗中头部和颈部摆位误差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集头颈肩热塑面罩固定的17例中晚期鼻咽癌(T2-4N1-3M0)患者的模拟机位置验证图像,与首次计划设计的CT扫描数字重建影像(DRR)图像进行骨性参考点的偏离值比较,并采用双独立样本t检验头部、颈部摆位误差。结果头部摆位误差分别为:X轴(左右)(1.08±0.62)mm,Y轴(前后)(1.18±0.92)mm,Z轴(头脚)(1.08±0.99)mm;颈部摆位误差分别为:X轴(2.40±1.86)mm,Y轴(2.07±1.42)mm,Z轴(1.99±1.56)mm,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颈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患者,头部和颈部摆位误差存在明显的差异,应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右江医学》2017,(1):85-87
目的对比三种体位固定方法在体型偏瘦患者的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方法选取放疗科2015年1~12月收治的体型偏瘦胸腹部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各20例,A组为真空垫体位固定组,B组为单纯热塑体膜体位固定组,C组为热塑体膜联合真空垫体位固定组,分别在CT模拟定位机和直线加速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EPID)下拍摄模拟定位片和射野验证片,采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测量并计算出两射野中心点在左右(X轴)、头脚(Y轴)和前后(Z轴)的重复摆位误差大小,比较三组不同体位固定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 A组在X、Y和Z方向摆位误差为(4.21±1.52)cm、(3.92±1.18)cm、(3.78±1.12)cm,B组在X、Y、Z方向摆位误差为(3.12±1.16)cm、(3.24±0.94)cm、(3.12±0.91)cm,C组在X、Y、Z方向摆位误差为(2.34±0.78)cm、(2.38±0.67)cm、(2.51±0.73)cm,C组摆位误差最小(P<0.05)。结论三种体位固定方式在体型偏瘦患者的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都能起到较好的固定作用,但从摆位误差结果来看,采用热塑体膜联合真空垫的固定效果均优于单纯热塑体膜固定和真空垫体位固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时两种不同体位固定技术的摆位误差。方法:选取胸部肿瘤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真空负压袋体位固定技术,研究组使用热塑体膜体位固定技术,观察两种技术摆位使用时误差。结果:患者Y轴、Z轴、X轴摆位误差范围,对照组为:0~5 mm、1~6 mm、0~3 mm,研究组为:0~4 mm、0~4 mm、0~3 mm。两组患者I、Y轴、X轴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Z轴摆位误差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部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时采用热塑体膜体固定技术可降低摆位误差,提升精确度的效果优于真空负压袋体位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盆腔肿瘤放射治疗中两种摆位参考线对摆位误差的影响,为减少或避免盆腔常规放射治疗摆位误差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7例盆腔肿瘤施行常规放射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自然体位下以零度(腹前壁)"十"字激光线作为放射疗治摆位标准,测量X(左右方向)、Y(头足方向)、Z(腹背方向)轴上误差值;B组则在相同体位下以身体两侧"十"字激光线作为放射治疗摆位标准,测量X(左右方向)、Y(头足方向)、Z(腹背方向)轴上误差值。结果 A组各轴误差范围分别为:X:(1.5&#177;2.5)mm;Y:(6.5&#177;7.5)mm;Z:(2.2&#177;3.7)mm。误差均数分别为:X:2.1mm;Y:6.9mm;Z:2.6mm。B组各轴位误差范围分别为:X:(1.5&#177;2.7)mm;Y:(2.7&#177;7.6)mm;Z:(2.1&#177;2.9)mm。误差均数分别为:X:2.3mm;Y:3.2mm;Z:2.5mm。结论 B组Y轴方向摆位误差明显优于A组(P〈0.01),而X、Z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该方法为盆腔摆位提供了依据,提高了放疗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