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停泵密闭式双向回血法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收治的100例透析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能规律完成维持性血液透析,使用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观察组采用不停泵密闭式双向回血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密闭式回血法。比较两组操作时间及回血总时间、生理盐水用量、凝血分级情况、回血前后心率及动脉压。结果:观察组操作时间、回血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生理盐水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血前两组心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回血前后心率、动脉压与回血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回血后心率、动脉压均轻微高于回血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回血后心率和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凝血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停泵密闭式双向回血法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中应用优于常规密闭式回血法,可以有效减少操作时间及生理...  相似文献   

2.
在临床上,随着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患者出现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因此,维护好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院将双向回血法运用于动静脉内瘘患者的回血,明显减少了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延长了内瘘的使用寿命,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传统的开放式回血法与全程密闭式回血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例患者透析结束时随机进行开放式回血(A组)和全程密闭式回血(B组)各5次,比较2组的回血时间、生理盐水用量,同时比较2组针头污染、手套沾血污染、穿刺针眼渗血、皮下血肿发生、护士操作无需他人帮助率。结果 2组回血时间、生理盐水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组比较,B组针头污染、手套污染、穿刺针眼渗血、皮下出血、血肿发生率明显减少,护士操作无需他人帮助率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全程密闭式回血法能够减少血液透析过程中渗血、皮下出血、血肿的发生率,单人即可操作,且操作简单、安全、无菌。  相似文献   

4.
赵萍 《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1,23(2):105-105,,107,
探讨不同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对56例8428例次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情况、并发症进行了分析。前壁动静脉内瘘1年以内、1-3年、3-5年通畅率分别为100.0%,100.0%,97.4%;上臂动静脉内瘘1年以内、1-3年、3-5年通畅率分别为90.9%、81.8%、63.6%;小腿内瘘1年以内、1-3年、3-5年通畅率分别为83.3$、50%、33.3%。6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0.8%。并发症是血栓形成、动脉瘤及感染。正确的使用方法及细致的护理对动静脉内瘘的长期、安全使用及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锦荣  赵善明 《右江医学》2000,28(2):107-107
该文介绍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前臂动静脉内瘘 36例 ,取得满意效果。认为可在血液透析中广泛应用 ,并提出几点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6.
血液透析必须要有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 ,而动静脉内瘘是常用的血管通路之一。做好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现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 1 990年 3月~ 2 0 0 0年 1月共透析尿毒症患者 81 4 7人次 ,病人 78例 ,应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 80 59次。其中男性 56例 ,女性 2 3例 ,年龄1 9~ 70岁 ,血透次数最多的是 1 2 73次。2 护理体会2 .1 内瘘术前准备 应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告诫病人避免在内瘘侧上肢行注射、输血、输液术 ,以免损伤血管。2 .2 术后抬高患肢 3 0°,一周后做握拳锻炼 ,以便血管充盈 ,并随时检查内瘘是否…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尿毒症肾替代疗法的主要方式。通过透析可使慢性尿毒症的1件存活率达90%¥,5年存活率达50%-70%。动静脉内瘘作为血透的通路已成为长期依赖透析治疗的病人的首选方式。维护好动静脉内瘘就保持了年病人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肾内科在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20例行动静脉内瘘术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血液透析护理措施;而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在预防血液透析用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中的应用;综合评估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栓发生率5.00%、感染发生率5.00%、心力衰竭发生率0、窃血综合征发生率6.67%、并发症发生率4.17%;对照组患者的血栓发生率21.67%、感染发生率15.00%、心力衰竭发生率8.33%、窃血综合征发生率25.00%、并发症发生率17.50%;两组数据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用动静脉内瘘中应用护理干预,可以显著减少患者并发症中血栓、感染、心力衰竭及窃血综合征的发生,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必备条件,更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一种理想的永久性血管通路,能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提供足够的血流量,真正解决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永久性血液透析问题,所以做好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工作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就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护理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于汪伯 《吉林医学》2014,(3):654-654
目的:对患者的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痿的护理措施进行仔细的讨论,以及内痿护理的经验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结果:为了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要进行科学和有效的护理措施。结论:对内痿的护理进行强化措施,对血透的治疗疗效有显著的提高,从而最大程度地延长患者生命,在临床实践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血管通路出了问题,会影响透析治疗效果,给患者带来附加痛苦,增加患者透析的不稳定性,并加大医疗费用的开支。因此,血管通路的保护是极为重要的问题,以往传统式回血法对患者易造成穿刺点出血、皮下血肿、动脉瘤等并发症的发生,增加内瘘血栓形成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提高内瘘的长期使用率.方法 通过对我院2000年11月-2006年12月5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和观察.加强对新做的内瘘促使成熟,成熟内瘘在使用中、拔针后及透析期间的护理. 结果 有效的减少了内瘘的并发症,保证充足的血流量,提高了长期使用率. 结论 重视动静脉内瘘的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15.
王婉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0):2501-2501
<正>动静脉内瘘是专为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而建立的永久性血管通路。健康通畅的血管通路是血透患者得以有效透析,使其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保持好患者体内动静脉内瘘(AVF)管,延长其使用寿命,即延长患者  相似文献   

16.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动静脉吻合术后,术后的观察,促进成熟,成熟内瘘的使用,使用后的日常护理等一系列的维护是提高血透患者生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动静脉内瘘(AVF)是慢性肾衰患者长期维持血液透析的重要"生命线",透析质量的好坏与动、静脉内瘘通畅,使用情况息息相关。为此,总结我院4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正确掌握新瘘使用时间,掌握穿刺方法及拔针后处理,预防内瘘阻塞,及患者自我保健,可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我院透析中心43例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拴塞、感染、狭窄和动脉瘤形成等并发症是造成动静脉内瘘闭塞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其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完好的内瘘对血液透析效果和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精心的护理对延长内瘘的寿命起着关键的作用。我科自2003年10月 ̄2005年10月收治132例血液透析患者,其中应用内瘘119例,其他通道13例,内瘘应用良好113例,发生血管栓塞6例。内瘘使用最长者5年,至今仍在用;最短用3次后堵塞。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术前护理1.1心理护理:血液透析患者为慢性病人,长期疾病的折磨使患者产生焦虑、烦躁不安、恐惧、逆反和怀疑的心理,此时,护士应理解、同情、体贴患者,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使患者以积极的…  相似文献   

20.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方法,动静脉内瘘又是血液透析最理想的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由于反复穿刺或者护理不当,会造成内瘘感染、狭窄、血栓形成、阻塞等,以至透析时血流量不足,达不到理想的透析效果,从而产生一系列并发症.为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达到充分透析的目的,做好内瘘的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