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传统的开放式回血法与全程密闭式回血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例患者透析结束时随机进行开放式回血(A组)和全程密闭式回血(B组)各5次,比较2组的回血时间、生理盐水用量,同时比较2组针头污染、手套沾血污染、穿刺针眼渗血、皮下血肿发生、护士操作无需他人帮助率。结果 2组回血时间、生理盐水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组比较,B组针头污染、手套污染、穿刺针眼渗血、皮下出血、血肿发生率明显减少,护士操作无需他人帮助率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全程密闭式回血法能够减少血液透析过程中渗血、皮下出血、血肿的发生率,单人即可操作,且操作简单、安全、无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传统单向开放式回血法和改良密闭式回血法和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高压患者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比较。方法:对11例维持透析的动静脉内瘘高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患者依次采用传统单向开放式回血法和改良密闭式回血法进行透析结束的回血。分别比较两组回血方法的手套沾血率、渗血率、循环血路暴露于空气率、循环血路动脉端脱落率、内瘘血管闭塞率。结果:两种回血方法在内瘘血管闭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密闭式回血法在与开放式回血法在手套沾血率、渗血率、循环血路暴露于空气率,循环血路动脉端脱落率的比较均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密闭式回血法操作安全简便,科学有效,对患者的身体及内瘘血管无影响,减少了因反复分离连接循环血路引起的感染风险及血液丢失,解决了患者因内瘘压力高无法进行密闭式回血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148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4例,分别施行改良穿刺法和常规穿刺法。记录两组患者的一次性成功穿刺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和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9.77%(8 395/8 414),渗血发生率为(165/8 414)1.96%,皮下血肿发生率为(225/8 414)2.67%;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7 543/8 414)89.65%,渗血发生率为11.98%(1 008/8 414),皮下血肿发生率为10.82%(910/8 41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穿刺法临床效果优良,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两种回血方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基本方法回血和密闭式回血两种方式在临床操作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0例临床维持血透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基本方法回血为对照组,密闭式回血为观察组。分别比较两组回血入体内生理盐水量、护士无需他人帮助操作、穿刺点渗血、皮下血肿发生率、手套沾血污染率、患者满意率等。结果两组回血入体内生理盐水量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护士操作无需他人帮助次数、穿刺点渗血、皮下血肿发生率、手套沾血污染率、患者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密闭式回血操作值得临床全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黄琴  ;吴健谊 《吉林医学》2014,(21):4795-4796
目的:探讨止痛消炎软膏外敷在动静脉内瘘穿刺后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例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8例,对照组应用冰敷-热敷-涂搽喜辽妥的方法,试验组加用止痛消炎软膏外敷皮下血肿处。结果:试验组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的消退时间、疼痛持续时间、治疗前后淤斑面积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止痛消炎软膏外敷治疗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21例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动静脉内瘘穿刺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结果 21例动静脉内瘘穿刺发生皮下血肿,其中1例造成内瘘闭塞,2例影响透析血流量,其余18例经过及时处理未产生影响,至今仍在使用.结论 引起内瘘穿刺皮下血肿主要原因有医护人员及患者自身的愿因,选择合理的穿刺方法,采取有效地止血错施,加强健康教育,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动静脉内瘘血肿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8例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动静脉内瘘穿刺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结果 28例动静脉内瘘穿刺发生皮下血肿,其中1例造成内瘘闭塞,3例影响透析血流量,其余24例经过及时处理未产生影响,至今仍在使用。结论引起内瘘穿刺皮下血肿主要原因有医护人员及患者自身的原因,选择合理的穿刺方法,采取有效地止血措施,加强健康教育,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动静脉内瘘血肿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改良式穿刺方式对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使用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为动脉采用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下改良式穿刺方式,对照组为传统穿刺方式,动脉采用逆血流针尖斜面向上的穿刺方法.结果 改良式穿刺方式组患者假性血管瘤、内瘘狭窄、闭塞、内瘘周围皮下血肿发生率均较传统式穿刺方法明显减少;穿刺成功率较传统法穿刺明显提高.结论 改良式穿刺方式能明显降低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基于超声的血管穿刺定位技术在血液透析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1年3月至5月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共119例,按入组先后进行编号,根据编号奇偶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穿刺,观察组采用基于超声的血管穿刺定位技术进行穿刺,两组穿刺后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穿刺损伤发生情况、穿刺疼痛情况、拔针后止血时间及随访期间穿刺点渗血、皮下血肿发生率、随访3个月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前评估时间、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拔针后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耐受率高于对照组(P<0.05),穿刺期间穿刺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动脉端和静脉端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穿刺相比,基于超声的血管穿刺定位技术用于血液透析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血管穿刺前评估时间及穿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停泵密闭式双向回血法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收治的100例透析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能规律完成维持性血液透析,使用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观察组采用不停泵密闭式双向回血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密闭式回血法。比较两组操作时间及回血总时间、生理盐水用量、凝血分级情况、回血前后心率及动脉压。结果:观察组操作时间、回血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生理盐水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血前两组心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回血前后心率、动脉压与回血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回血后心率、动脉压均轻微高于回血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回血后心率和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凝血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停泵密闭式双向回血法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中应用优于常规密闭式回血法,可以有效减少操作时间及生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建内瘘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行阶梯式穿刺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透析科进行透析的患者86例,分为对照组与阶梯式穿刺组,统计穿刺成功的患者例数、穿刺点渗血发生例数、皮下血肿发生情况及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阶梯式穿刺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穿刺点渗血发生率,血流量不足发生率及皮下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假性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堵塞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阶梯式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梯式穿刺法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穿刺法,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林飞燕 《中外医疗》2023,(6):169-172+177
目的 探讨不同穿刺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状态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透析室进行透析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向心穿刺组(采用向心穿刺法)及离心穿刺组(采用离心穿刺法),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疼痛程度,穿刺2个月后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状态和4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向心穿刺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疼痛程度优于离心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向心穿刺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功能正常者占93.33%,高于离心穿刺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向心穿刺组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阻塞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离心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向心穿刺法易操作,不易出血,穿刺点渗血率低,疼痛程度低,长期使用内瘘功能状态良好,并发症概率要较离心穿刺法低,适合维持性血压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的应用效果。方法:由8名护士和一名医生自愿组成一个"圈",通过圈组成员多次讨论,最终确立"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将2014年3月~5月在本科规律透析的40位患者设为品管圈活动前,2014年6月~8月规律透析的40位患者设为品管圈活动后,对活动前后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制订和落实整改措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低于品管圈活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渗血的发生率,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责任心,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促进了血液透析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4.
吴邯  刘芳  程丽  张莹莹 《安徽医学》2017,38(6):798-800
目的 探讨不同进针角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使用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内瘘穿刺针尖与皮肤呈35~40°,对照组为20°.对比两组患者半年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透析时内瘘穿刺点渗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62%)高于对照组(90.45%),穿刺点渗血发生率(12.88%)低于对照组(17.81%),疼痛发生率(3.85%)低于对照组(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35~40°角进针穿刺动静脉内瘘,可增加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处渗血、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予常规区域式穿刺法,观察组予绳梯式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内瘘正常使用率。结果: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半后,观察组渗血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疼痛、穿刺失败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瘤、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附壁血栓、内瘘闭塞、狭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内瘘正常使用率均为9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予绳梯式穿刺法,可以减少穿刺部位渗血,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湿性愈合理论在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及其优势。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采用扣眼穿刺法维持血液透析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祛痂,试验组采用水凝胶+水胶体敷料护理扣眼穿刺处。比较两组患者1周、1个月、3个月扣眼痂壳形成情况和经过3个月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状况及生活质量指标。结果 在1周、1个月、3个月治疗后试验组扣眼痂壳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皮下血肿、感染、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评分明显降低,中、重度疼痛比例较对照组明显较少(P<0.05);试验组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 湿性愈合理论的运用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的痂壳形成及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对前臂新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2月—2020年4月前臂新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观察组采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比较两组穿刺情况[穿刺时疼痛程度(VAS评分)、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发生率、血流量]、并发症(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发生率、透析充分性[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清除率(URR)]。结果:观察组穿刺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穿刺点渗血发生率、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率为6.38%,低于对照组的28.26%(P <0.05);观察组URR> 65.0%、Kt/V> 1.2占比59.57%、72.34%,与对照组52.17%、67.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零压力改良穿刺法能显著缓解前臂新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疼痛程度,降低穿刺点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早期使用动-静脉內瘘的观察及护理.方法 回顾总结行血液透析51例尿毒症患者早期使用动-静脉内瘘在透析前、透析中、透析后护理方法和体会.结果 51例患者穿刺效果和血流量均达到治疗要求,9例发生皮下血肿经过压迫止血及24 h内用冰袋冷敷处理后血肿消退,1例瘘管闭塞,无感染发生.结论 透析前做好护理准备工作,穿刺时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及穿刺方式,透析中做好严密观察及并发症的处理,透析后做好护理指导宣教工作,是早期使用动-静脉内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建设血液净化中心以血液透析专科护士为组长的血管通路核心护理团队,评价护理结果,以提高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维护的护理质量。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181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接受血管通路核心护理团队的动静脉内瘘专科护理。另择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16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动静脉内瘘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内瘘穿刺血肿形成率、穿刺成功率、内瘘感染发生率和内瘘闭塞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内瘘穿刺血肿形成率低于对照组(0.16%vs0.39%,P<0.05),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7.83%vs83.09%,P<0.05),内瘘感染发生率、内瘘闭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1.10%vs6.55%、2.21%vs7.74%,均P<0.05)。结论血液净化中心建设血管通路核心护理团队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内瘘穿刺成功率,从而有效提高血管通路维护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制定自体动静脉内瘘全程护理干预流程,将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经自体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5例)和对照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动脉瘤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6%和88.9%、皮下血肿发生率分别为10.25%和6.18%、动脉瘤发生率分别为1.45‰和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全程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对建立AVF的认识及遵医行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皮下血肿及动脉瘤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