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呈世界范围广泛流行,目前全球大约有20亿人感染过乙肝病毒(HBV),仅慢性HBV携带者就有近四亿人,其中我国慢性HBV携带者超过1亿.HBV感染不仅可导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而且约20%~30%感染者因HBV相关疾病死亡[1].大约30%的患者由于HBV的活动性复制和转氨酶升高而需要抗病毒治疗.对野生株病毒感染病人,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实现HBeAg血清转换.对HBV高复制而HBeAg阴性的突变株(核心启动子突变或前C区终止密码突变)感染病例,治疗的目标是坚持长疗程抗病毒治疗持续抑制HBV复制防止肝功恶化[2].  相似文献   

2.
抗病毒治疗36例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母婴预后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抗病毒治疗对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携带者母婴预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2008年7月-2010年3月河北省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及其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孕20周开始两组孕妇分别肌注人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口服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观察两组人群预后.结果 治疗组患者经抗病毒治疗,DNA明显下降,均在103-10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孕期抗病毒治疗可降低乙肝孕妇的病毒载量,提高母婴阻断率,减少产妇产后出血,对孕妇、新生儿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抗病毒联合保肾治疗乙肝病毒相关肾炎(HBV-GN)的效果。方法:对34例成人HBV-GN患者经抗病毒联合保护肝肾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毒学检查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抗病毒联合保护肝肾功能药物治疗后,成人HBV-GN患者24h尿蛋白含量、血谷丙转氨酶(ALT)和尿素氮(BUN)水平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lt;0.05);患者血白蛋白(ALB)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lt;0.05);治疗后HBsAg阳性例数、HBeAg阳性例数及HBV-DNA定量&gt;105 copies/mL例数均明显增加,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lt;0.05)。结论:抗病毒联合保护肝肾功能药物治疗成人HBV-GN,可抑制HBV病毒复制活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保护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抗病毒药物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苦参碱、乙肝疫苗 +白介素 2 (IL 2 )以及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Ara)对慢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用荧光PCR方法检测 5 0例慢乙肝病毒携带者治疗前后血清HBVDNA含量。[结果 ]不同的抗病毒药物显示不同程度的抗病毒效果 ,其中乙肝疫苗 +IL 2以及联合Ara治疗前后血清HBVDNA含量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结论 ]慢乙肝病毒携带者抗病毒治疗以免疫联合疗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本地区乙肝病毒拉米夫定耐药基因变异情况。方法对我院临床怀疑服用拉米夫定耐药的乙肝患者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并将检测到的126例耐药基因各变异株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6例样品中,YVDD变异株55例,占43.65%;YIDD变异株57例,占45.24%;YVDD、YIDD共生株14例,占11.11%。结论服用拉米夫定发生YVDD和YIDD的变异频率相似,二种变异共生株也存在11.11%的比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效果的观察和探讨。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0例口服核苷类似物进行乙肝病毒治疗导致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前者给予继续原核苷类似物药物治疗及其常规对症治疗,后者给予敏感核苷类似物联合原核苷类似物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相比于对照组均明显较低,而其HBVDNA阴转率相比于对照组明显较高;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LT与TBIL相比于对照组明显较低,而其ALB相比于对照组明显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有效抗病毒药物对乙肝病毒耐药导致的慢性重型肝炎进行治疗,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并且提高了患者的HBV-DNA阴转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3例于院外口服核苷类似物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后出现慢性重型肝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保肝、减黄、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继续给予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死亡率、HBV-DNA阴转率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I)、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24周后,观察组死亡率2.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42%(字2=4.523,P=0.036),HBV-DNA阴转率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47%(字2=16.408,P=0.000)。两组患者治疗前ALT、ALB、TBIL、PT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ALT、TBIL均明显高于观察组,而ALB、PTA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患者,抗病毒药物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HBV-DNA阴转率,促进肝脏生化功能提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临床药师参与1例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拉米夫定耐药后抗病毒治疗过程的病例分析,介绍临床药师参与协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的过程和体会.结果:临床药师积极查阅指南及相关文献,参与制定治疗方案,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结论:临床药师积极参与药物治疗,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3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阳性患者。采集血浆,设计针对HIV-1全长蛋白酶基因和部分逆转录酶基因(40-250aa)引物,RT—PCR法扩增模板RNA,PCR产物序列测定后,用HIVdb软件进行HIV-1耐药突变相关位点的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数,核酸序列扩增实验(NASBA)进行外周血病毒负荷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艾滋病临床疗效,为提高艾滋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最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方法: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的主要原则为采用一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联合两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联合给药,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如身体机能、经济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后确定治疗方案。结果:40例艾滋病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三个月后,其体内CD4T淋巴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上升,艾滋病患者经抗病毒治疗三个月后,机会感染发生率为22.50%,显著低于治疗前机会感染发生率为72.50%,且P0.05,患者治疗前后机会感染发生率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艾滋病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出现毒副反应几率较大,主要毒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结论:对艾滋病患者给予适合的抗病毒治疗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体内CD4T淋巴细胞计数,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的耐药基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湖北省部分地区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的耐药基因变异情况。方法采集HIV—1感染者抗凝全血,提取血浆病毒RNA,用巢式PCR方法(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ested—PCR)扩增HIV—1pol区基因片段的核酸序列,并进行序列测定及耐药基因型分析。结果135份样本中有115份扩增出pol区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在蛋白酶基因上检测到的基因突变有:L63ASP(99.13%),A71TV(32.18%),V77IM(93.04%),193L(90.43%),L10I(1.74%),K20EMR(3.48%),L24V(0,87%),V32AE(1.74%),M36I(2.61%),147M(0.87%);逆转录酶上针对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突变有:E44K(0.87%),T215S(0.87%);针对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突变有:K103INR(3.48%),V106I(1.74%),G190AR(1.74%)。显示115份样本中对NNRTIs的高度耐药突变出现2例,而针对PIs和NRTIs没有出现中度以上的耐药突变。结论湖北省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多数对现有的免费抗病毒药物敏感,但也发现有少数耐药基因的存在。应加强用药的科学性和抗病毒治疗用药的监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于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预后因素的分析及临床抗病毒治疗的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7年10月肝病科收治的220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220例患者都接受抗病毒治疗,观察研究他们治疗后和预后的情况。结果通过对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预后因素的分析及临床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观察发现,影响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有多种,有乙肝e抗体阳性抗原、糖尿病等,多因素分析后发现有乙肝e抗体阳性抗原是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影响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是乙肝e抗体阳性抗原,为了改善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预后,可加强对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研究鲁南地区肝细胞癌(HCC)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基本C区启动子(BCP)基因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之间的关系,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37例HCC患者作为研究组,37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PCR微板核酸杂交ELLSA技术进行HBV基因定量、分型检测,采用HBV基因多态性芯片检测BCP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结果 37例HCC患者中,HBeAg阳性的患者仅6例, HBeAg阴性者共31例;CHB患者中,HBeAg阳性的患者28例, HBeAg阴性者共9例. HCC中, HBV以C基因型为主,占70.2%,而CHB以B基因型为主,占67.6%.BCP双突变率在HCC为64.9%,在CHB中为27.0%.其中HCC中发生BCP双突变HBV多见于 C基因型占87.5%, 而CHB中发生BCP双突变HBV C基因型占40.0%.结论 鲁南地区肝细胞癌的发生与HBV DNA BCP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有关,并且HBV C基因型可能是HBV相关肝癌的主要基因型.  相似文献   

15.
吕其军 《中华实用医学》2001,3(15):12-13,18
目的:了解乙肝病毒慢性持续感染e抗原血清转换中前C基因及C基因启动子变异的关系。方法:HBV-DNA阳性且e抗原/或e抗体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30例,以PCR结合微板核酸杂交-ELISA方法检测乙肝病毒前C基因(nt1896,nt1899)及其基本核心启动子(BCP,nt1762,nt1764)变异。结果:不论前C基因还是BCP变异,均与e抗原血清转换相关(P<0.05);不论e抗体阳性组还是e抗原阳性组,BCP变异均高于前C基因变异(P<0.05),但二者均不相关(P>0.05)。结论:乙肝病毒C基因启动子与前C基因的变异是随机的,都可下调HBeAg的表达,前者更易于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16.
袁军  张艳  詹颉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2):1703-170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与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检测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00例乙型肝炎患者,均给予核苷(酸) 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采集血清标本进行HBV-LP、HBV-DNA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HBV-DNA拷贝组的HBV-LP吸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LP含量与HBV-DNA拷贝数具有正相关关系;HBV-LP、HBeAg、HBV-DNA阳性率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治疗6个月及12个月HBV-LP的阳性率均高于HBV-DNA的阳性率(P<0.01).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HBV-LP的灵敏度降低,特异度升高,阳性预测值降低,治疗后12个月时,HBV-LP的灵敏度最低(93.28%) ,特异性最高(53.01%).结论:HBV-DNA阴转并不意味着肝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消失,联合检测HBV-LP以检测病毒复制,对抗病毒治疗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大蛋白含量用于临床治疗的价值以及与乙肝病毒DNA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0例抗病毒治疗的门诊和住院乙肝患者,在用药的0周、12周、24周、36周、48周采集血液标本,分别检测ALT、HBV DNA拷贝数、HBeAg、 LHBs.结果:随着HBV DNA拷贝数的升高LHBs的浓度呈上升趋势;同一HBV DNA拷贝数的乙肝患者LHBs和HBeAg的阳性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P<0.05);在不同治疗时期,LHBs转阴率、DNA拷贝数、HBeAg转阴率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液中HBV DNA阴转并不意味着肝内乙肝病毒复制的消失,LHBs含量有望作为乙肝抗病毒治疗终点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C区基因变异与干扰素疗效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30例经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治疗前后病毒滴度进行检测。选取有反应、复发、无反应的患者各3例,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干扰素治疗的总有反应率为26.7%(8/30),C区的基因变异多发生于抗原表位附近,主要为点突变及缺失突变,多不引起氨基酸水平的改变。CTL表位氨基酸相对保守,总变异率约为9氨基酸/9人,而Th表位氨基酸变异相对较多,总变异率为55氨基酸/9人。结论:干扰素治疗后HBVC区核苷酸及编码的氨基酸突变率增加,且多集中于C区抗原表位,CTL表位变异可能与干扰素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
耿颖  张建军 《医学综述》2008,14(4):544-546
HBV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基因变异,以实现自身生存的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变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发展、严重程度以及对抗病毒治疗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随着聚合酶链反应及其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人们能够从分子水平认识病毒及其变异,包括HBV不同基因区段变异的频率和类型。本文就HBV基因变异、临床意义及其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