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的增生性病变,可导致动脉管壁增厚、僵硬而失去弹性,并引发管腔狭窄或粥样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等。因此,动脉粥样硬化是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病理学基础。除高血压、高脂  相似文献   

2.
<正>2008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40.27%,而在心血管疾病中,50%以上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D)及其并发症,且CAD发病率一直呈逐年上升趋势。动脉粥样硬化是CAD的主要病理基础和重要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一类多因素疾病,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最重要的疾病。随着年龄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血脂异常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降脂治疗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和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大量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明显降  相似文献   

4.
<正>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多种病因引起的疾病,包括供应颅内、外大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脑小动脉病、心源性栓塞以及一些少见的血管病,还有约30%的患者查不到病因。而急性心肌梗死几乎全部是由于大动脉的动脉粥样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脑卒中及股动脉狭窄等疾病具有重要关系,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血脂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对降血脂药物作用机制进行分类,对近几年上市或正进行临床研究的降血脂药物进行综述,以期达到指导临床合理应用降脂药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在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更新了冠状动脉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指南之后,随着证据的积累和认识的深入,2011年再次对上述指南进行了更新[1]。与2006版指南相比,2011版指南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1增加的内容1.1全新的项目:抑郁和康复虽然针对抑郁的  相似文献   

7.
端粒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维护基因组的稳定性。端粒被认为是细胞衰老的生物钟,端粒缩短参与了机体的衰老。端粒的过度损耗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衰老和功能障碍,进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演进,最终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而细胞内的端粒酶可以补偿端粒损耗,有望成为延缓衰老和治疗衰老相关疾病的潜在靶点。本文综述了端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影响和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预测作用以及端粒酶治疗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治疗现状及发展前景。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原因,和目前采取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并总结得出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炎症反应可能起到和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更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的发病机制上进行深入研究,为后期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和新型药物的研究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研究。CKD患者中普遍存在脂代谢紊乱,且血脂的代谢紊乱亦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几率,造成肾损害或进一步加重原有的肾损害。klotho基因(Kl)与人类衰老相关的各项表型,包括寿命缩短、动脉硬化等有密切联系,其致病机制的研究对于从分子水平上治疗肾脏和动脉硬化相关疾病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大学转化医学论坛暨中国动脉粥样硬化前沿论坛2012将于7月14~15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是继2011成功召开后的第二届。大会现面向全国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研究领域医务工作者进行征文,经过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卒中单元和康复医学科门诊及住院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康复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Fugl-Meye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肩关节半脱位评分(AHI)及肩关节徒手肌力测定(MMT)的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为93.33%,对照组为7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FMA、FIM、MM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AH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够提高脑卒中后偏瘫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独立生活能力和肩关节肌力,同时减少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股沟皮瓣移植术修复上肢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于本院就诊的上肢深度烧伤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观察组患者行腹股沟带蒂皮瓣移植术,对照组患者行前臂、胸或髂腰等部位带血管蒂皮瓣逆行移植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P<0.05),皮瓣断蒂时间[(22.00±2.70)天]显著短于对照组[(28.80±2.20)天](P<0.05),上肢肌张力和手部肌张力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14±0.37)分,(1.56±0.61)分]低于对照组[(2.85±1.35)分,(3.42±1.64)分](P<0.05)。结论腹股沟皮瓣移植术对上肢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效果较好,损伤小,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芬太尼及右美托咪定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骨科收治的84例老年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术后PCIA,对照组患者采用芬太尼进行术后PCIA,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4、8、12、24、48小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情况及上述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PCIA按键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1、4、8、12、24、48小时SBP、DBP、MAP、HR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患者仅HR在术后1、4、8小时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SBP、DBP及MAP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4、8小时对照组患者HR高于观察组(P<0.05),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4、8、12、24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但术后48小时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患者PCIA按键平均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术后PCIA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芬太尼,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塞来昔布不同给药时机对下肢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收治的160例下肢开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时间给予塞来昔布,观察组患者术后依据人体疼痛生物钟规律给予塞来昔布。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 h、12 h、48 h、72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手术前后细胞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免疫功能指标(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自控静脉镇痛泵药物使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本组术前(均P<0.05),血清CD4~+T细胞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均P<0.05)。术后24 h、48 h、72 h,观察组患者VAS评分、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血清CD4~+T细胞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D8~+T细胞水平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泵药物使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开放性骨折术后根据疼痛生物钟规律予以塞来昔布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可有效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元化康复干预对外固定支架下肢延长术后患者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行下肢单边外固定支架延长的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干预和指导,研究组患者接受多元化康复干预,包括钉道处理、支架调整、关节松动、功能锻炼、中药熏洗、拆除外固定支架等方面,并通过微信接受康复干预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1、3、6个月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出院后1、3、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较本组出院前均逐渐提高(均P<0.05),且研究组患者出院后1、3、6个月上述3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外固定支架延长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神经损伤、延迟愈合、关节畸形、肌肉挛缩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多元化康复干预能明显促进外固定支架下肢延长术后患者关节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关节稳定性训练对恢复期脑外伤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康复中心行肢体康复治疗的脑外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30例进行普通康复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30例以关节稳定性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患者纳入观察组,康复治疗周期为3个月。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MBI)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Sheikh躯干控制量表、Berg平衡量表、MBI评分分别为(78.6±25.4)分、(79.7±26.2)分、(31.3±10.5)分、(69.4±21.6)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64.3±20.8)分、(63.9±19.8)分、(28.5±9.5)分、(41.4±19.4)分](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治疗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康复效果的满意度分别为96.7%、90.0%、9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76.7%、80.0%)(P<0.05)。结论以关节稳定性训练为核心的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外伤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家庭镜像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偏瘫型脑性瘫痪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家庭镜像疗法,两组患儿均干预8周。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前臂旋后角度、握力、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FMFM)、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分变化。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前臂旋后角度、握力均显著大于干预前(均P<0.05),FMFM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均P<0.05),MA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均P<0.05)。观察组患儿干预后前臂旋后角度、握力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5),F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镜像疗法能显著提高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上肢肌力与活动范围,降低肌张力,改善精细运动能力,应用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腰交感神经节脉冲射频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缓解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于本院确诊为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1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腰交感神经节脉冲射频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3、28、84天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并测量患肢小腿的皮肤温度。结果治疗后1、3、28、84天,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皮肤温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腰交感神经节脉冲射频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可快速缓解患者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应用早期运动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节苷脂的治疗方法对恢复其肢体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1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5例,分别给予神经节苷脂治疗(对照组)和早期运动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标准所制订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简式Fugl-Meyer所制订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进行分析,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FMA评分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经为期2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以上评分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早期运动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节苷脂的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与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对脑梗死后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rTMS组(14例)和FES组(1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功能训练,每天120分钟,每周5天,共3周。FES组患者除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外,增加FES治疗,频率为50 Hz,每天15分钟,共3周,治疗部位为上肢伸肌。rTMS组患者除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外,增加rTMS治疗,频率为1 Hz,每天15分钟,共3周,治疗部位为第一躯体运动区(primary somatomotor area,M1)。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上肢部分评价上肢运动功能,采用巴塞尔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和BI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和BI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rTMS组患者治疗前后FMA和BI评分差异均显著大于FES组(P<0.05)。结论 rTMS和FE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和ADL能力的提高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rTMS优于F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