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用超声多普勒检查205例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双侧颈动脉。根据超声特征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餐后两小时胰岛素(2h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尿酸(UA)等指标。分析以上因素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四组间FPG、HbA1c、FINS、2hINS和舒张压(DBP)均无明显差异;而颈动脉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的年龄、2hPG、TG、TC、LDL-C、UA、收缩压和脉压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而HDL-C明显低于颈动脉正常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稳定斑块组的年龄、2hPG、TG、LDL-C及UA均高于其他组;不稳定斑块组的HDL-C均低于稳定斑块组,内膜增厚组及颈动脉正常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TG、LDL—C、2hPG进入回归方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呈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年龄、血压、血脂及餐后血糖等多种因素有关,提示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在降低空腹血糖的同时,也应控制餐后血糖,更应重视血压、血脂的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神经内科22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另选其他住院患者104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颈动脉采用血管外超声测定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并检验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等。结果脑梗死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年龄、血压、血糖、尿酸,高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的动脉斑块发生率高,颈动脉超声可作为检测动脉斑块的无创的敏感性指标,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对斑块形成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尿酸之间的关系。方法以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高血压病患者为对照组,测定空腹血糖、血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测定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结果两组血糖、血脂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尿酸、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高于高血压病组(P〈0.05)。结论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高尿酸血症,为预防脑卒中,除控制血压外,还应重视抗动脉硬化和降低尿酸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颈动脉斑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94例高血压患者按24h血压节律及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分为4组,(1)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149例);(2)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144例);(3)非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154例);(4)非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147例)。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检测。彩色电脑声像仪逐节段观察颈动脉管壁内膜情况及有无斑块形成。使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所有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结果非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非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MMSE分别为(26.2±1.2)分、(28.3±1.5)分、(28.2±1.5)分(、28.8±0.6)分,非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MMSE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MMSE与24 h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脉压及颈动脉斑块呈负相关,与收缩压夜间下降率及舒张压夜间下降率呈正相关。结论动态血压节律变化及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80岁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68例年龄≥80岁的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为2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2组患者IMT。结果 非杓型组24h收缩压、24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IMT比杓型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 非杓型血压节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的颈总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采集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颈动脉超声和超声心动图指标,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及收缩压昼夜差百分比(ΔSBP%)分为4组,杓型组(n=125):ΔSBP%≥10%但20%;非杓型组(n=92):ΔSBP%≥0%但10%;反杓型组(n=41):ΔSBP%0%;超杓型组(n=22):ΔSBP%≥20%。比较分析4组患者间双侧颈动脉IMT增厚及左心室肥厚发生率。结果 4组患者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杓型组44.0%、非杓型组58.7%、超杓型组77.3%、反杓型组80.5%,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4组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杓型组30.4%、非杓型组44.6%、超杓型组50.0%、反杓型组61.0%,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4组间颈动脉IMT增厚合并左心室肥厚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杓型组20.8%、非杓型组34.8%、超杓型组40.9%、反杓型组48.8%比较,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对血压昼夜节律形态学特征具有独立预测的能力(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形态节律异常严重程度增加,颈动脉硬化、左心室肥厚发生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与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脉压、昼夜血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单纯高血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各30例,均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C-反应蛋白(CRP),计算胰岛抵抗指数(IRI),高血压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各组的CRP、糖代谢指标、动态血压参数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结果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FPG、2hPG、FINS、IRI、HbAlC及CRP各指标与单纯高血压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高血压组FINS、IRI及CRP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组患者脉压(PP)增大,非杓型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餐后高血糖患者治疗后PP、非杓型比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与糖尿病同样存在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与CRP水平、PP、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相关,餐后血糖的控制可能有助于夜间杓型血压的恢复,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的常见危险因素,为早期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8月至2013年8月在邯郸矿业集团总医院内科住院的患者160例,均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测,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是否有颈动脉斑块分为斑块组(98例)和非斑块组(62例),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上述患者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记录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间单因素比较显示斑块组年龄、性别、吸烟史、血脂水平、尿酸水平、纤维蛋白原浓度、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明显高于非斑块组。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糖代谢异常、高血压病史、高纤维蛋白原浓度、高尿酸、有吸烟、饮酒史者斑块生长率明显增加更易形成颈动脉斑块,也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管活性物质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管活性物质的关系,对105例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病变的不同情况分为正常组(30例),增厚组(30例),硬斑块组(30例)和软斑块组(15例),对上述患者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内皮素,神经肽-Y,低密度脂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发现,颈动脉软斑块组与正常组比较,神经肽-Y,低密度脂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生成增加,一氧化氮生成减少(P<0.05),颈动脉硬斑块组与正常组比较上述指标也有差异(P<0.05),提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高血压引起的内皮损伤,脂质代谢异常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更年期高血压女性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微量白蛋白尿(MAU)的关系。方法:对初发未治疗的更年期高血压女性患者135例进行动态血压测定,按血压昼夜节律划分为杓型(34例)、超杓型(34例)、非杓型(33例)和反杓型(34例)4组,对颈动脉IMT及24hMAU进行测定,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杓型组比较,非杓型组、反杓型组IMT[(0.6659±0.1235)mm比(0.9615±0.2368)mm比(1.0138±0.3058)mm]显著增厚(P均〈0.01),超杓型组[(0.7238±0.0762)mm]亦显著增厚,P〈0.05。与杓型组比较,非杓型组、反杓型组MAu[(27.2285±7.6955)mg/24h比(187.7682±112.9837)mg/24h比(199.2179±147.4490)mg/24h]水平显著升高(P均〈O.01)。结论:女性更年期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微量白蛋白尿显著增加,需注意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将297例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杓型血压组56例,非杓型组58例,超杓型组46例,反杓型组37例,进行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2hB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P2h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尿微量白蛋白(UAl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 A-IR)、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等检测,分析其与血压节律变化的相关性。结果非杓型组、超杓型组、反杓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UAlb、hs-CRP与杓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HOMA-IR、ISI非常显著相关(r分别为2.306、1.594,P<0.01),与UAlb、hs-CRP显著相关(r分别为1.005、0.676,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HOMA-IR、ISI、U Alb、hs-CRP密切相关,改善IR及炎症反应、恢复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高血斥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测定颈动脉IMT,同时检测患者血压、血糖、总胆同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身高、体重、腰围及C反应蛋白,按照颈动脉IMT将高血压患者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对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脂、体重指数、C反应蛋白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检出率。结果IMT增厚患者与IMT正常组比较,SBP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BP、BMI、WC、HDL—C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FBG、TC、TG、LDL—C在α口0.05水平上,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可见血压、血糖、TC、TG、LDL—C水平升高,颈动脉IMT增厚。随颈动脉IMT加重,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高LDL—C血症、高CRP异常检出率明显升高。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ltack,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1l0例伴或不伴脑梗死病史的TIA患者为TIA组,另选其他科室住院患者52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颈动脉采用血管外超声测定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及斑块形成,以及测量血压、检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等。结果TIA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间年龄、血压、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尿酸、血糖、纤维蛋白原无显著差异。伴脑梗死的TIA患者与无脑梗死的TIA患者比较,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TIA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高,颈动脉超声可作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性敏感性指标,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对斑块形成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鱼  陈永东  施德毅  徐永红 《内科》2008,3(3):378-37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易患因素。方法比较45例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与41例2型糖尿病无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血压、血糖、血脂、尿酸、血黏度等变化。结果较对照组,观察组血压、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尿酸、血黏度均显著增高(P〈0.01或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结论2型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血黏度增高等密切相关,严格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的防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2012年我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20例,依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将其分为杓型高血压组和非杓型高血压组.比较两组患者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检出率及24 h尿蛋白.结果 非杓型高血压组PWT、IVST、尿蛋白阳性率、IMT及斑块检出率均高于杓型高血压组(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目的 初步探讨高血压及高血压伴糖尿病(DM)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谱勒显像仪对48例非老年高血压患者、79例老年血压患者、37例老年高血压伴DM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观察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及血脂、血凝的关系。结果 老年高血压组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63.3%)显著高于非老年高血压组(22.9%,P<0.01),老年高血压伴DM组与老年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老年高血压组中,颈动脉内膜增厚组脑梗死发生率(66.7%)较颈动脉正常组(25.0%)增高(P<0.05),与斑块组(36.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老年高血压伴DM组中内膜增(66.7%)及斑块组(46.4%)脑梗死发生率均较颈动脉正常组(0.0%)高(P<0.05)。老年高血压组及老年高血压伴DM组高血压病史与颈动脉病变呈正相关,血脂及纤维蛋白原(FIB)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超声对脑梗死的预测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应积极控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节律及晨峰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155例临床资料,根据血压节律类型和晨峰水平分组;比较不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和CIMT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因素。结果:不同血压节律类型患者性别、BMI、吸烟史、高血压家族史、合并2型糖尿病比例、病程、FBG、UA、TG、LDL-C、HDL-C及用药情况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节律反杓型患者年龄和肌酐水平均显著高于杓型、非杓型(P0.05);不同晨峰水平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压节律反杓型患者nSBP和nDBP水平均显著高于杓型、非杓型(P0.05);血压节律反杓型患者血压晨峰水平显著低于杓型、非杓型(P0.05);血压节律反杓型和非杓型患者24hSBP水平显著高于杓型(P0.05);血压节律反杓型和非杓型患者dDBP水平均显著低于杓型(P0.05);③血压节律反杓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和CIMT水平均显著高于杓型、非杓型(P0.05);血压节律非杓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和CIMT水平均显著高于杓型(P0.05);④晨峰水平第1四分位、第4四分位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和CIMT水平均显著低于第2四分位患者(P0.05);⑤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年龄增加、TG水平升高、合并2型糖尿病及血压节律异常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危险因素(P0.05);而HDL-C水平升高则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血压节律异常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危险因素,同时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压晨峰呈U型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比较杓型与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重构的参数变化,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类型与动脉重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8例,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10%以上或以下的标准分为杓型组(56例)与非杓型组(72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脉搏波速度测定仪同时检测颈动脉-桡动脉(C-RPWV)、颈动脉-股动脉(C-FPWV)的脉搏波速度,测定血清中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0)浓度。比较两组间上述检测指标。结果非杓型组IMT较杓型组明显增厚;C-RPWV和C-FPWV在非杓型组明显高于杓型组;血清ET-1浓度在非杓型组明显高于杓型组,而NO浓度低于杓型组,两因子在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非杓型血压较杓型血压对动脉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可能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及其对动脉硬化度的影响。方法对115例高血压患者行24h无创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78例,非杓型组37例,选取5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测定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值评价动脉硬化度。结果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异常高于对照组,高血压组非杓型血压比例占67%,而对照组仅为6%。脉搏波传导速度高血压组为(1607±311),较对照组(1366±209)明显升高,而高血压组中非杓型组为(1700±302)高于杓型组(1515±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更高的节律异常,血压水平及血压节律是影响动脉硬化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80例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无症状性脑梗死病人为观察组,78例同期无脑梗死病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血压、血糖、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血脂、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年龄、血压、血糖、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血脂、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性脑梗死多为腔隙性梗死或小梗死,多灶性多见。结论年龄、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纤维蛋白原增高等可能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