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加强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管理,使急诊急救过程的各个环节有效规范地衔接。方法分析影响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管理的各个环节,总结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管理的实践与体会。结果建立了高效快捷的全程急救服务体系,急救工作质量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平台的模式和实现途径,以及在救治急救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JSON的数据交换方式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选择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平台上线后3个月我市定点医院抢救的1652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平台上线前3个月的153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平台上线前后的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率和急诊...  相似文献   

3.
多发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探讨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探讨多发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及其效果。方法结合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等综合治疗,实行院前快速有效的基础创伤生命维护,院内早期综合复苏,选择合理术式施行手术和重症监护,完成对多发伤的一体化治疗。结果115例多发伤患者治愈93例,死亡22例。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是有效治疗多发伤患者的先进模式,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制定与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发展相适应的智慧急救平台顶层设计,为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调研组走访院前急救中心、分中心、急救站及院内急诊,通过访谈深入了解北京地区急救信息化现状及问题,分析用户需求,构建智慧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平台顶层设计。结果/结论 顶层设计包括总体架构、数据架构和支撑平台,围绕调度指挥、医疗服务、应急保障、决策管理、公众服务等7大急救职能提出系统功能规划,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信息化支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解决院前与院内急救数据的传输稳定性问题,提高急救信息互联互通水平。方法:基于5G和人工智能技术,在院内集成平台的基础上,对院前院内急诊系统进行标准化数据传输、医联体院前急救模式改造和统一调度平台建设,打通院前和院内急救系统。结果:院内医生可提前查看院前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等诊疗信息,并通过5G网络与患者或医生进行实时视频沟通或指导。结论:5G的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特性,可大大缩短抢救响应时间,提高患者救治效率,实现院前院内信息资源共享、院前院内急救系统信息互联互通,为院前急救、智慧医疗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宋伯宁 《海南医学》2013,24(12):1796-179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任何处理都应争分夺秒进行。院前急救的基本任务是帮助患者安全、迅速地转送到医院,缩短患者就诊的时间和院前检查、处理、转送所需的时间;送达医院后专科医生应予及早完全开通梗死相关动脉、缩短患者心肌再灌注治疗时间。执行院前急救人员、院内心脏专科和介入操作医务人员应该紧密合作,实现有效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远程信息化平台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物联网技术对院前胸痛患者实施远程监护,并将患者的基本信息、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及时输送到院内远程会诊救援中心,便于专家提前了解患者病情并做出救治措施。结果基于一体化的信息平台物联网技术对院前胸痛患者实施远程监护能及时识别致命性心律失常,从而降低院外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缩短救治时间,使院前与院内无缝衔接形成可能。结论一体化的信息平台物联网技术对急救网络建设具有实质性价值,值得在院前急救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完善院前院内急救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郭荣峰 《中国医院》2003,7(11):14-16
从院前与院内之间急救工作的全方位联系、衔接的各环节出发,阐述充分利用各类急救资源,建立和完善贯穿整个急救急诊服务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有效、规范的“链接”,使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并努力倡导社会“大急救”观念。进一步提高急诊水平和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统筹院前院内急救资源,建立院前院内衔接路径与衔接机制,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信息共享.方法:基于院前院内急救医疗应用场景要求,遵循模块化、流程化、规范化设计开发理念,采用Netty框架及Kotlin开发语言实现多个独立系统的数据集成共享和移动端应用.结果:有效整合院前院内急救资源,统一急救信息输入与输出路径,实现了26...  相似文献   

10.
陈莉  李旭成 《西部医学》2010,22(3):439-440
本文通过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二者之间的制度文化、设备、技术等差异性,分析了院前院内无缝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同的技术是无缝衔接的基础、相互沟通是无缝衔接的桥梁及绿色生命通道是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必由之路。如果院前院内能在救治技术上保持一致,药品、器械有良好的相容性,院前院内人员良好沟通,将使院前院内衔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应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实施院前急救护理程序的68例患者为观察组,未进行院前急救护理的5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正规治疗时间、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差异。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FMA运动功能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正规治疗时间为(46.28±10.35)rain,短于对照组[(71.92±19.27)min],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10.3%和19.2%,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FMA评分优于对照组(P〈O.01)。结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程序,有助于减少住院期间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急诊死亡病例,了解急危重病人死亡原因,提高院前及急诊科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院前死亡和怠诊科24h内抢救无效死亡病例纳入调查内容。收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初诊及最后诊断、院前及急诊科抢救情况、最后死因等资料,并对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院前与急诊科抢救室死亡原因及所占比例存在差异。院前死亡占同期死亡的56.62%,尤以猝死所占比例最大,而占调查急危重病人死亡前五位的主要病因是严重创伤、猝死、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中毒。结论加快普及提高公民的急救知识,建立健全基层与城市的急救网络,稳定急诊专职医师,加强急救知识培训,建立并完善适合本地特点的紧急创伤救治平台,是提高急诊抢救救治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策略下一体化急救模式在危重症院前院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创伤危重症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将2010年10月-2012年3月采取常规急救模式进行急救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2年4月-2013年9月采取损伤控制策略下一体化急救模式进行急救的4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及PT、APTT恢复时间(8.8 h±1.3 h、11.3 h±4.2 h、13.2 h±4.7 h、28.9 h±3.2 h),均短于对照组(分别为14.7 h±3.6 h、32.3 h±7.5 h、29.6 h±17.5 h、39.3 h±4.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27.6 d±8.6 d)、ICU监护时间(10.3 d±5.7 d)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分别为21.4 d±7.9 d、8.4 d±5.1 d),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2.86%vs.82.5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4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7.50%)(P<0.01)。结论在危重症院前院内急救中应用损伤控制策略下一体化急救模式,可显著改善生理状态,降低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危重症救治模式。  相似文献   

14.
基层医院加强院前急救管理提高急救反应能力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2009年我院院前急救反应能力,探讨基层医院加强院前急救管理提高急救反应能力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2月急诊科院前急救共2488例,呼救时间、出车时间、到达现场时间及出诊距离,计算出车准备时间、应急反应时间、急救半径。结果 2009年院前急救共2488例,出车准备时间平均1.26min,应急反应时间平均10.55min,急救半径平均6.15km,最远35km,最近0.5km。结论我院急诊科院前急救取得了一定成绩,需要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管理提高急救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的方法和作用。方法通过建设社区急救网点、完善院前急救科室和院内急救科室及其衔接程序,进一步完善医疗急救模式,抽样调查680例急诊患者和60名护师(社区护师30名,急诊科护师30名),对建设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前后本社区院前患者活的院前急救率和发病到获得治疗时间、急诊救治成功率进行比较;比较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60名护师的急救核型能力评价结果。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率为100.00%,发病到获得救治时间为(4.5±1.4)min,急救成功率为85.00%,对照组分别为90.29%、(18.7±14.6)min、72.0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前社区医师急救能力评价评分为(78.84±12.19)分,建立后为(84.56±9.47)分;建立前急诊医师急救能力评价评分为(88.47±8.22)分,建立后为(95.44±3.69)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结论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有助于缩短急诊患者就诊时间,提高院前急救效率和急救成功率,值得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就诊及接受治疗情况,就其就诊及治疗延迟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法。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11年7月—2011年11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1例,对其院前及院内延迟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病后3 h内于我院就诊患者为36例(15.6%);延迟就诊组与及时就诊组患者的职业状态、脑卒中史、医疗保险、发病模式、发病地与我院的距离、首诊医院、到达首诊医院采用的交通工具、是否呼叫急救车、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各项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诊医院非我院、未呼叫急救车、居住地与我院的距离及在职人员,其就诊延迟危险因素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脑卒中史及NIHSS较高的患者,其就诊延迟的危险性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休患者就诊危险性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延迟各个时间段均与美国国立神经病与卒中研究所(NINDS)的要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延迟情况门诊就诊组与急诊科就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公众对卒中知识及早期就诊的重要性认识、提高急诊急救系统的宣传使用,加强卒中单元规范化建设对急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介绍区域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目标,阐述其系统架构和患者、120急救中心、中心医院、基层医院各自的应用流程,分析其在院前接诊、急诊调度、急诊转运等阶段的实践效果,以期推动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更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医院急诊人员对院前院内衔接的认识和实际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医院急诊科的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进行了1个专题小组访谈和10个个人深入访谈。结果所有访谈对象均认为院前院内衔接很重要。大部分访谈对象认为目前衔接的主要问题在于院前、院内急救人员工作不到位,另外"三无"人员的急救也是衔接的棘手问题。结论医院急诊人员都认识到了衔接的重要性,但目前院前院内衔接存在不少问题,院前院内急救体系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建立长效的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