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建立一个合适的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对进一步的研究非常重要。现在的模型建立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如肝切除、阻断供肝血流,或由多种药物诱发,也可以将上述两种方式联合使用,尚无一种合适的疾病模型可供所有急性肝衰竭研究之用。因此,不同的研究目的应选择不同的类型,为基础和临床研究而寻找更理想急性肝衰竭模型的工作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2.
【摘要】 肝衰竭是肝脏功能发生急剧恶化,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 其并发症多、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目前,对肝衰竭的治疗主要有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和肝移植。肝衰竭预后与很多因素有关,准确评估肝衰竭预后对肝衰竭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肝衰竭预后预测因素的深入研究,多因素联合预测将有助于做出更合理的判断。本文就肝衰竭预后预测模型及预测因素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肝衰竭发病率呈上升之势。肝衰竭的治疗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因此,密切注意各种肝病的重病化倾向,早期发现肝衰竭的生化指标对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院1997年1月至2002年3月收治的128例各种肝衰竭患者进行多项生化指标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它们与肝衰竭预后之间的关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各种肝脏疾病所致的重型肝炎,病情凶险,进展快,目前尚无满意的特殊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系统(ALSS)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治疗重型肝炎的主要辅助手段之一,能明显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的全身情况,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血浆置换是血液净化常用的可靠手段之一,用于肝衰竭的人工支持治疗,能有效清除患者体内毒素物质,补充血浆白蛋白、凝血因子等生理活性物质,为其再生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分析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衰竭中的疗效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我院106例肝衰竭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人工肝治疗,回顾性分析评价人工肝治疗的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接受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肝衰竭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治愈好转率62.64%;乙肝病毒感染是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且病死率最高;人工肝疗效和疾病的病因、肝衰竭的类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等相关。结论人工肝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肝衰竭患者病死率,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血浆置换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培养猪肝细胞型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可行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采用自行研制的以新生实验小型猪肝细胞为基础的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对5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体外人工肝支持,综合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5例患者经混合人工肝支持后,肝衰竭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表现为临床症状和肝衰竭相关指标好转,肝性脑病改善。最终2例好转出院,1例经肝移植存活,2例 死亡,死亡原因与不良反应无关。结论 猪肝细胞型混合生物人工肝系统可用作重型肝炎肝衰竭的辅助支持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人工肝血浆置换在肝衰竭倾向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91例有肝衰竭倾向的患者,其中治疗组49例,在综合保肝和抗乙肝病毒治疗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联合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42例,仅应用保肝联合抗病毒治疗。结果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时,治疗组肝功能及凝血酶原的改善较对照组显著。治疗组临床好转率优于对照组,肝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糖皮质激素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可早期阻断有肝衰竭倾向的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的进展,降低肝衰竭的发生率和慢性肝病的病死率,为肝衰竭的早期防治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8.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宇佳 《医学文选》2005,24(2):284-286
急、慢性肝衰竭病情凶险,内科药物治疗病死率高达50%~80%。长期以来急、慢性肝衰竭患者的救治,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肝衰竭患者的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各种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肝移植是治疗肝衰竭惟一有效的手段,但是受体病情和供体缺乏限制了临床应用。据统计仅有约10%的肝衰竭患者实施了肝移植。但由于患者常在等待供体过程中由于病情进展迅速而死亡,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维持或延长患者生命的手段,因此人们开始对于如何利用人工装置替代肝脏功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应用血浆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内科综合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术。观察组中有早期肝衰竭患者23例,中晚期肝衰竭患者22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判断临床效果,观察治疗中不良反应。结果:血浆置换术后,患者自觉症状均有改善,血清转氨酶及血清胆红素明显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提高,白蛋白水平增加,总生存率88.9%,与对照组55.6%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有少数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经过对症治疗均好转。观察组早期肝衰竭患者生存率为91.3%,中晚期肝衰竭患者生存率为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术对于治疗肝衰竭效果明显,对早期肝衰竭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中晚期肝衰竭,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拓展型叙事护理干预对肝衰竭患者希望水平与医学应对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98例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取肝衰竭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拓展型叙事护理干预,对两组干预后的各项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而治疗依从优良率、希望水平评分及医学应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肝衰竭患者实施拓展型叙事护理,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升其治疗依从度、希望水平,并优化患者的医学应对行为,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及失败原因,总结肝移植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3例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患者行肝移植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例患者均采用“背驼式”肝移植。结果:3例中1例存活1年,1例存活9个月,1例至今已经存活1年半时间,目前状况良好。2例死亡原因均为肺部感染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肝移植是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患者术前状况决定肝移植效果;肺部并发症是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不是肝移植手术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并论述肝移植手术期间受体的病理生理变化及麻醉管理和用药的最新进展;方法:阅读关于肝移植及其麻醉方面的文献并进行总结;结果: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肝移植期间受体的病理生理变化涉及到血流动力学、血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改变,以及缺血与再灌注损伤,麻醉有其特殊性;结论:肝移植麻醉的重点应放在对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灌注期血流动力学的调整,血糖、血钾及酸碱平衡的纠正上。无肝期和新肝期要特别注意预防缺血与再灌注损伤,以免造成术后肝肾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3.
黄庆峰  杭化莲  卞建民 《医学综述》2012,(21):3559-3561
肝细胞移植为肝衰竭及代谢性肝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是急、慢性肝衰竭患者等待肝源向肝移植过渡过程的有效疗法。它是实施肝脏导向体外基因治疗的工具,作为肝移植的替代疗法,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从肝细胞的获取途径、肝细胞移植入体内的方法、肝细胞移植的应用、肝细胞移植的临床进展以及肝细胞移植的不足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原位肝脏移植经验。方法 对12例患者实施13例次原位肝脏移植(包括1例再次肝移植),其中5例终末期肝硬化、4例原发性肝癌、1例肝癌术后肝功能衰竭、1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肝炎后肝硬化。手术方式:经典原位肝移植10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2例,再次肝移植1例。结果 全组成功9例,最长存活超过2年;围手术期死亡4例,直接死亡原因脑出血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肝动脉血栓1例。结论 肝脏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及长期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肝衰竭模型构建及细胞移植途径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优化急性肝衰竭模型的构建方法,探讨细胞移植的最佳途径。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胺(D-gal)作为肝脏毒剂,构建雌性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以病理形态学和多项血生化指标综合评估肝功能损伤的状态,确定模型构建的最优方案。以此为基础,通过脾内和腹股沟静脉两种途径植入雄性SD大鼠的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以sry基因为分子标志,采用PCR技术检测植入细胞在肝脏内的存活状态,并对两种不同的植入途径综合评估。结果(1)不同剂量的D-gal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而1.4g/kg剂量较好地模拟了急性肝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且稳定性较好。(2)移植后7~30天在两组细胞移植组大鼠肝脏内均能检测到sry基因阳性细胞的存在,而相应对照组未能检测到sry基因阳性细胞的存在。结论(1)D-gal 1.4g/kg腹腔注射可以很好构建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2)骨髓间质细胞经腹股沟静脉移植和脾内移植均可在受体肝脏内存活至少1个月。经腹股沟静脉进行移植是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的一种较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Zhou J  Fan J  Shen YH  Wang JH  Wu ZQ  Qiu SJ  Yan ZP  Cheng JM  Huang XW  Xiao YS  Sun J  Tang ZY  Wang YQ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4):1670-167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2001年4月至2004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施行肝移植220例,移植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定期监测肝动脉血流,怀疑肝动脉血栓形成(HAT)者行肝动脉造影,确诊为HAT的病例均采用经肝动脉内导管持续性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 本组HAT发生率为2.7%(6/220)。6例HAT发生在移植术后2~19d(中位数5.5d),经溶栓治疗后肝动脉均再通。其中1例术后2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另1例术后半年再次出现HAT,因再次溶栓失败行第二次肝移植,2个月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4例已健康存活至今,最短为3个月,最长已22个月。结论 CDI检查对于早期HAT的诊断至关重要,经肝动脉内导管尿激酶持续性溶栓治疗效果良好,可作为肝移植术后HAT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15例因肝动脉血供不足导致的肝移植术后黄疸的预后及防治。方法 对1995年~2004年该院实施的223例,231次肝移植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5例肝动脉吻合血流供应不足。结果 15例肝动脉血流不足导致肝移植术后黄疸终致肝功能衰竭,8例行再次肝移植。结论 预防和治疗肝血流不足是肝移植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部大器官联合移植治疗腹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 2例I型糖尿病并发尿毒症患者施行改良式胰液肠腔引流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1例高龄酒精性肝硬化终末期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施行同期原位肝-异位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2例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第5天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第10天停用胰岛素,2例均分别于术后20、22 d出现消化道出血,经止血治疗后痊愈;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第3天移植肝肾功能正常,术后第10天移植肝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抗排斥治疗后逆转;肝胰联合移植患者术后第5天停用胰岛素,移植肝功能恢复正常。4例患者分别随访29、26、9、6月,移植物功能均正常。结论 腹部大器官联合移植是腹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肝胰联合移植可减少胰腺的排斥反应,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诊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伴腹腔感染的疗效。方法:对例急性肝功能衰竭伴腹腔感染的患者行急诊肝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移植术后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感染控制。随访3.5年,肝功能正常,未发生排斥反应,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学习。结论:严重感染不是肝移植的绝对禁忌证,急性肝功能衰竭伴严重腹腔感染者行肝移植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三剂赛尼哌在预防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的作用,以及联合他克莫斯(FKS06)、霉酚酸酯(MMF)、皮质类固醇的效果、安全性。方法 原位肝移植患者13例,手术前后应用三剂赛尼哌并联合三联免疫治疗,观察术后30d内AR的发生次数及反应程度,移植肝功能的恢复时间,FK506用量及血药浓度变化,感染性疾病及不良反应。将上述结果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相对照。结果本组病人共发生AR1例,发生时间分别为术后17d,应用甲基强地松龙(MP)冲击治疗好转;死亡3例,分别于术后14、19、23d死于肺部真菌感染、移植肝动脉狭窄所致肝衰竭、多器官衰竭;移植肝功能的恢复时间在16.56±10.40d;共10例病人发生各种类型的感染FK506谷值血药浓度维持在(10.25±1.99)×10~(-3)mg/L(W/V)未发生AR,未发现过敏反应及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三剂赛尼哌结合三联免疫抑制剂治疗或预防AR安全有效且无并发症。联合应用FK506时其谷值血药浓度维持在(10.25±1.99)×10~(-3)mg/Lg,用药量为5±2mg/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