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痹证是指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痹证的病因,后世多遵《素问·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认为外邪是导致痹证发生的主要病因。痹的本质是指气血的凝滞不行,如明代吴昆曰:“痹,气不流行而凝结也”。对痹证的认识不能仅限于外邪的侵袭,情志因素亦可致痹。  相似文献   

2.
“痹”症之论首见于《内经》,《内经》言及“痹”处甚多,《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篇》为论“痹”专篇,其所言“痹”字,涵义颇丰,本文拟就“痹”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病证分类、预后作一追溯探析。痹之含义《说文解字》云:“痹、涩病也。”《集韵》:“涩,或作湿”与湿同。《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病挛痹,”歧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痹”的原义是指风寒湿邪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实,“痹”作为病名言,其为“痹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素问·痹论》曰:“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又《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之中人  相似文献   

3.
重用细辛治痹痛江西省宜春市人民医院(336000)李国正主题词细辛/治疗应用痹证/中药疗法痹证,不论行痹、着痹、痛痹,均因风、寒、湿邪反复侵袭肌表,“独居分肉之间”,留滞经络,又“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而发为痹痛。《...  相似文献   

4.
浅谈《内经》中有关痹证的针灸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内经》中有关“痹”字的解释有:①痹有疼痛之意,指肢体关节的疼痛,如《素问·痹论》中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寒气胜者为痛痹……痹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灵枢·官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说明了痹即是痛;  相似文献   

5.
祛痰法在痹证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祛痰法在痹证中的运用程祥步江西乐平市中医院(333300)多年来,余以祛痰为主治疗痹证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简介如下。1病因病机《素问·痹论篇》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湿痹也。”可见痹证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6.
论痹证当重除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元庆 《光明中医》2001,16(1):23-25
1 痹证病因有四,湿居其要11 痹分寒热,湿为主因:风寒湿热邪气是痹证发病的原因。临床按其属性,可分为寒热两大类,即风寒湿痹与风湿热痹。综观痹证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及其临床表现,每与湿邪有着密切的联系。痹证之湿,非由外袭,即自内生。湿邪留着筋骨肌肉关节,则疼痛、肿胀、沉重、浮肿;湿邪久结,生痰生瘀,阻滞经脉关节,则疼痛、变形。痹证之关节肿胀非痰瘀,即湿邪,但痰瘀之成较晚,而湿邪则存在于痹证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故又有“痹必挟湿”之说。湿为阴邪,六淫邪气惟湿有形,《临证指南医案》曰:“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惟其有形,故为诸邪之…  相似文献   

7.
1病因病机《素问·痹证》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前者指出痹证的病因,后者则为痹证的性质。老年痹证,发病时间短则几年,长则数十年,久病入络,久病多虚,临证较典型的行痹、痛痹、着痹少见,...  相似文献   

8.
石拍法配服顽痹定痛丸治疗痹证经验介绍李永勤武警兰州市支队卫生队(730050)主题词痹证/中医药疗法,@顽痹定痛丸/治疗应用,外治法石拍法,本源于《易筋经》,原为我国练武者所掌握,拍打的目的在于疏通气血,强筋壮骨,如书中说:"捣打久久则骨缝之膜皆坚矣...  相似文献   

9.
经方是中医独具特点的的学派,经方学派的主要特点是以中药的寒热阴阳之性,来调节疾病的寒热阴阳之证。如《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经方治疗痹证颇具特点,现就《伤寒论》有关治疗痹证的方证理论探讨如下。经方治疗痹证特点《诸病源候论·风痹侯》曰:“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并区分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经方没有专篇论述痹证的病因及证治,而散见于六经病中,多称谓风湿、风湿相搏、湿家、湿痹…  相似文献   

10.
《温病条辨》中焦篇从第 6 5至 6 8条专论痹证。其中对热痹的证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热痹之说始于《内经》 ,《内经·痹论》谓 :“痹或痛或不痛 ,或不仁 ,或寒或热 ,或燥或湿…其热者 ,阳气多 ,阴气少 ,病气胜阳遭阴 ,故为热痹。”但痹证从暑湿热立论 ,把痹证归入温病范围 ,并使之证治系统化 ,实乃《温病条辨》一大创新。如书首凡例曰 :“是书原为温病而设 ,如疟、痢、疸、痹 ,多因暑温 ,湿温而成 ,不得不附见数条 ,以粗立规模 ,其详不及备载…是书所详论者 ,论前人之未备者也。”痹为经络气血不通 ,产生骨关节疼痛为特点。清代以前 ,多…  相似文献   

11.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者,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医学心悟·痹》曰:“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之剂。”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可见痹证与气血关系是极为密切的.笔者近年来在痹证检验抗O、血况外,还对甲囊微循环进行观察,通过在千余例检测中发现痹证与微血管畸形有密切的联系。1资料与方法1993年8月至1995年8月,我院门诊治疗本病1132例。其中,男370例,女762例,前者与后者…  相似文献   

12.
痹证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痛风等病。《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虽未有痹证专篇,但在《痉湿暍病脉证第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对痹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1 病因病机 《内经》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此外还指出“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金匮》在此基础上,对痹证的认识更系统,尤其对于“历节”这一痹证的特殊类型,强调正气不足是发病的  相似文献   

13.
痹证发病的原因与气候条件、生活环境、个人身体素质及抗病能力有关。《素问·痹证篇》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又说:“阳气多,阴气少,病气盛,阳遭阴,故为痹热”。《类证治裁》说:“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相似文献   

14.
痹证是临床常见疾病,其以肢体肿胀疼痛、重着麻木,甚则变形、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进一步发展可累及脏腑。痹证之名始于《内经》,《素问·痹论》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痹论》和《灵枢·周痹》对痹证进行了专门的论述.除了风寒湿痹,还提出了“热痹”、“五体痹”、“五脏痹”等,奠定了中医痹证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证的理论和辨证施治进行了不断的完善。本文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痹证的中医辨证施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痹证临床常见。其诱因多由风寒湿三邪所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为了便于掌握,后人归纳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四种基本证型。古人所论痹证,含义甚广,不仅包括了躯干方面的病变,同时还包括若干由表及里,  相似文献   

16.
汪履秋主任医师治疗痹证,经验丰富,临证详审病机,细辨脉证,区别标本,推判转归,以变应变,随变而治,致许多顽痹得解。现将江老治疗痹证的经验归纳如下。1证治分型,随证加减痹证的形成内为正气不足,外为风寒湿热侵袭。正如《灵枢》云:“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素问》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机体,势必影响卫气营血津液,营卫不和则生寒热,气血不和则气滞血瘀。如《素问}}云:“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灵枢})云:“沫得寒则聚”。综述痹证的病因病机,为风寒湿热痰瘀之邪留伏骨…  相似文献   

17.
阳和汤原是治疗阴疽的代表方,笔者则常用其加减治疗痹证,屡获良效。兹将笔者运用本方治疗痹证的临床体会介绍如次,以就正于同道。1配伍选药分层次,祛邪逐痹觅通途《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证的形成,每因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筋骨、肌肉、关...  相似文献   

18.
胡晓红 《四川中医》2000,18(7):13-14
《灵枢·官针》篇主要介绍古代在治疗上公认的合乎规定的针具和针法。本文从中分析归纳出其对痹证的针法,从对痹证的分类诊断上,详细论述了对不同的痹证采用的古针法。1 痹证的诊断11 定性诊断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热邪胜者为热痹。12 定位诊断 《素问·痹论》将痹证分为五体痹、五脏痹、六腑痹。其中五脏痹、六腑痹为痹证久治不愈内舍五脏六腑所致脏腑病变,不属于本文痹证范畴,故略而不述。五体痹按病位分为皮痹、肉痹、脉痹、筋痹、骨痹。皮痹主要…  相似文献   

19.
痹证,痹阻滞塞也。临床以肌肉、筋骨、关节重着、酸楚、疼痛为主证。 痹证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较多,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三痹之外,还有热痹。 清代医家王清任在《素问·痹论》基础上提出“痹证有瘀血说”的见解,大大发展了痹证理论,丰富了后人对痹证的认识,开拓了治疗痹证的新途  相似文献   

20.
桔梗汤治血痹证案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玲 《河南中医》2001,21(4):8-8
桔梗汤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曰 :“咳而胸满振寒 ,脉数、咽干、不渴 ,时时出浊唾腥臭 ,久久吐脓如米粥者 ,为肺痈 ,桔梗汤主之 ,亦治血痹。”观古今之人用桔梗汤治疗肺痈常见 ,而用之治疗血痹证却少见记载。探讨桔梗汤“亦治血痹”的理论依据和临床价值 ,很难说对血痹证的治疗不是一种裨益何为血痹 ?巢元方氏《诸病源候论》曰 :“血痹者 ,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 ,邪入于血而痹 ,故为血痹。”由于邪气侵入人体闭阻血脉的部位不同 ,可有不同的见症。由于心主血 ,肺主气 ,朝会百脉 ,所以血痹证又与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