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外侧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自2006年1月~ 2009年1月,对88足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其中48足采用传统跟骨外侧“L”形切口,40足采用改良外侧切口.对两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Bohler角、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及AOFAS评分做统计学处理.[结果]两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Bohler角及AOFAS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外侧切口钢板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对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2例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改良跗骨窦切口组30例和传统外侧L形切口组32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愈合时间术后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术前、术后12个月B?hler角及Gissane角及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结果]跗骨窦组切口长度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L形切口组(P0.05),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足部功能评分及术后12个月影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跗骨窦切口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均可有效改善SandersⅢ、Ⅳ跟骨骨折患者足部功能,相对于后者,前者具有手术切口小及术后并发症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跗骨窦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2月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的62例(71足) 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跗骨窦组35例(38足),外侧切口组27例(33足)。[结果]跗骨窦组住院时间及VAS评分显著优于外侧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跗骨窦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外侧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跗骨窦组Maryland评分和AOFAS评分比较显著优于外侧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外侧切口相比,跗骨窦切口手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改良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我科自2005年1月~2008年12月行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75侧,其中41侧使用传统跟骨外侧L形切口,34侧使用改良切口。用SPSS17.0对两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切口并发症发生率、B hler角、Gissane角、AOFAS评分做统计学处理。结果两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切口并发症发生率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B hler角、Gissane角、AOFAS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切口不但在恢复跟骨解剖结构(B hler角及Gissane角)及关节功能(AOFAS评分)上可以取得和传统切口相同的临床效果,而且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切口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跟骨外侧"L"切口手术治疗波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体会。方法分别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54例(59足)作为对照组。采用改良的跟骨外侧"L"形切口62例(70足)作为改良组。比较两种不同入路方法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随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改良组70足中甲级愈合61足(87.14%),乙级6足(8.57%),丙级3足(4.29%);对照组59足中甲级聚合43足(72.88%)乙级9足(15.25%)、丙级7足(11.86%);甲级愈合率改良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并发症8足(11.42%)。对照组并发症15足(25.42%),,改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跟骨外侧"L"切口可降低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对于移位的跟骨骨折,术中采用外侧切口,能够很好地显露后关节面和跟骨的外侧壁.显露跟骨后进入距下后关节,利用克氏针持续维持显露.但是切口并发症是目前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常见问题[1],造成切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技巧等[2],对于利用克氏针持续维持显露是否增加切口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研究较少,笔者自2005年3月~2011年3月采用外侧切口显露76例跟骨骨折,比较术中克氏针持续与动态牵开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2):1139-1142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与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15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小切口空心钉组和"L"形切口钢板组各75例,小切口空心钉组行经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L"形切口钢板组行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手术一般资料、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即刻影像学参数以及术后1年Maryfand评分情况。[结果]小切口空心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L"形切口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空心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3%,"L"形切口钢板组为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中部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小切口空心钉组Maryfand评分及优良率均高于"L"形切口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相比,经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术后恢复效果更佳,且具有微创、手术简便以及周围组织创伤小等优势,符合现代骨科微创治疗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06—2019-02间在叶县人民医院接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的76例跟骨骨折患者,将行传统外侧L形切口的患者作为传统组,将行改良经跗骨窦小切口的患者作为改良组,各3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患足功能优良率等指标,均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可减少术中出血,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改良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3—2020-01台前县人民医院骨科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82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切口分为外侧“L”形切口组(外侧组,40例)和改良经跗骨窦小切口组(改良组,42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记录手术治疗情况,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依据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AOFAS)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 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均优于外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比较,改良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和提高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跟骨外侧直切口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跟骨外侧直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观察,探讨该手术方法的优势.[方法]1999年1月-2008年5月,对70例87足跟骨关节内骨折行手术治疗,采用跟骨外侧直切口,切口位于足背与足底皮肤移行部上方1 cm处,向前达跟骨前部近跟骰关节,向后达跟骨结节前方,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骨长短肌腱被保护于近端皮瓣中并牵开,沿骨膜向上锐性剥离显露距下关节外侧,观察骨折情况及Gissane角的改变.将骨折复位,恢复距下关节解剖形态及足弓,克氏针临时固定,选择合适的可塑性跟骨解剖钛钢板自切口内置入并调整,C型臂X线机下观察位置良好,分别用松质骨螺钉经过跟骨板钉孔将跟骨距下关节后外侧骨折块与跟骨载距突、跟骨粗隆部及跟骨前部固定,骨缺损部植入自体或异体骨填充.[结果]70例87足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6%.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优良率86.2%.[结论]该手术创伤小,血运破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跟骨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改良外侧入路与传统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改良外侧入路和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自2006年1月~2010年11月共治疗64例儿童须骨髁上骨折,有34例采用改良外侧入路和30例采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随访6~35个月,比较的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所用X线暴露时间、手术后并发症及Hynn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改良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小于外侧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外侧入路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7.6%,包括:克氏针松动移位2例,肘关节活动范围减少4例.外侧入路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3.3%,包括:切口感染1例,克氏针松动移位5例,尺神经损伤2例,肘内翻2例,肘关节活动范围减少3例.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ynn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改良外侧入路组32例满意,而外侧入路组22例满意,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须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时采用改良外侧入路比传统外侧入路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跟骨骨折外侧延长"L"形切口内固定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分析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行跟骨骨折外侧延长"L"形切口内固定手术的78例患者临床信息进行回顾分析,将术后并发症等级≥2记为观察组,<2记为对照组,分析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年龄≥65岁、长期吸烟史、糖尿病史、受伤至手术时间<7 d、未采用"不接触"技术保护软组织、术后未放置引流管相关(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5岁、长期吸烟史、糖尿病史、受伤至手术时间<7 d、未采用"不接触"技术保护软组织、术后未放置引流管是跟骨骨折外侧延长L形切口内固定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跟骨骨折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患者,应当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中注意保护软组织,术后放置引流管,同时嘱恢复期的患者戒烟,规律治疗糖尿病,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跟骨外侧改良L形和U形切口入路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19例(141足)跟骨粉碎骨折采用外侧改良L形切口或U形切口显露,复位后采用钢板内固定。术后对跟骨进行放射学评估。结果119例平均随访15.4个月。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9.22%。术后Bohler角和Gissane角均恢复至正常范围。疗效根据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58足,良71足,可10足,差2足,优良率91.5%。结论应用跟骨外侧改良L形和U形切口入路均可以充分显露术野,保证骨折的良好复位和固定,减少切口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2):1123-1126
[目的]分析改良"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探究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6月在本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90例跟骨骨折患者,SandersⅡ型51例,SandersⅢ型3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术中观察组予以改良"L"型切口;对照组予以常规"L"型切口。使用足踝临床后足评分系统(AOFAS)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评分。进一步分析观察组的手术时机、牵开方式、手术时间、引流、植骨、吸烟和抗生素使用等7个切口并发症可能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随访2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足踝功能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发生皮肤坏死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并发症单因素分析与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引流、牵开方式和吸烟5个因素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切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时机早于伤后7 d、手术时间1.5 h、术后不引流、静态牵开方式以及吸烟。[结论]改良"L"型切口下复位固定跟骨骨折,术后足踝功能恢复较好,皮肤坏死发生率低,为进一步避免发生切口并发症,应推迟手术至伤后7 d、缩短手术时间、术后需引流、注意牵开皮瓣的方式和时间、禁止吸烟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改良外侧“L”切口锁定钢板固定跟骨截骨术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0月对21例患者采用改良外侧“L”切口锁定钢板固定跟骨截骨术矫正跟骨内外翻畸形。于跟骨外侧做改良的“L”切口,切口拐角呈钝角,切口的垂直线和水平线分别位于外踝尖到跟腱外缘和跟骨下缘的2/3。显露跟骨外侧壁,行跟骨截骨,根据需要对跟骨进行推移,恢复下肢力线。摆锯磨平推移时产生的台阶,用锁定钢板进行固定。术后石膏固定3周,6周时开始下肢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截骨手术时间平均(15.0±2.7)min。随访时间平均(8.5±1.3)个月,跟骨截骨临床愈合时间平均(4.9±0.8)周。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85.2±4.6)分vs (34.6±7.0)分, P<0.05],VAS评分较术前显著减少[(2.1±1.0)分vs (7.9±0.9)分,P<0.05]。[结论]改良外侧“L”切口锁定钢板固定跟骨截骨术便于操作,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改良外侧入路与传统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改良外侧入路和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自2006年1月~2010年11月共治疗64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有34例采用改良外侧入路和30例采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随访6~35个月,比较的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所用X线暴露时间、手术后并发症及Flynn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改良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小于外侧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外侧入路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7.6%,包括:克氏针松动移位2例,肘关节活动范围减少4例。外侧入路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3.3%,包括:切口感染1例,克氏针松动移位5例,尺神经损伤2例,肘内翻2例,肘关节活动范围减少3例。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ynn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改良外侧入路组32例满意,而外侧入路组22例满意,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时采用改良外侧入路比传统外侧入路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0):1877-1881
[目的]探讨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014年8月~2017年11月在本院行开放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62例,其中,经跗骨窦入路32例,经外侧L形入路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跗骨窦组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显著少于L形切口组(P0.05),跗骨窦组患者无腓肠神经损伤、无切口皮缘坏死者,仅1例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而L形切口组,发生腓肠神经损伤1例、局部皮肤坏死3例,切口浅表感染2例,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3%和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18个月,跗骨窦组患肢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L形切口组(P0.05)。随术后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AOF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跗骨窦组的AOFS评分显著高于L形切口组(P0.05)。影像评估方面,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跟骨Bohler角和Gissane角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跟骨Bohler角和Gissane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跗骨窦入路插入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的方法,其相关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经外侧L形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微创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术与跟骨外侧"L"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跟骨骨折患者分为2组,每组30例。常规组行跟骨外侧"L"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微创组行微创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术。结果随访8~12个月,2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Bohle角、Gissane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微创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跟骨外侧"L"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微创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不仅术后并发症风险更低,且足功能恢复效果更为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切口坏死是临床最常见的并发症[1]。2008年6月~2012年6月,我科分别采用改良切口及传统切口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笔者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得出改良切口较传统切口能明显减少切口坏死率的结论,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跗骨窦切口全螺纹空心钉与跟骨外侧L形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12—2018-12诊治的49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26例采用跗骨窦切口全螺纹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空心钉组),23例采用外侧L形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钢板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末次随访时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足部功能Maryland评分。结果4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13个月(中位时间11.9个月),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跟骨宽度、跟骨高度、Bohler角、Gissane角较术前明显改善。空心钉组切口长度较钢板组短,手术时间较钢板组缩短,术中出血量较钢板组明显减少,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钢板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钉组与钢板组末次随访时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足部功能Marylan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切口全螺纹空心钉与跟骨外侧L形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Ⅱ、Ⅲ型骨折均能有效恢复跟骨解剖结构及术后足跟部的功能,但跗骨窦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手术创伤更小,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