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致上腔静脉内血栓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病历介绍患者 ,女性 ,41岁 ,因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 4 5年又发现左乳肿块 ,于 2 0 0 1年 11月 13日以左乳腺癌收入院 ,入院后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 3d开始化疗 ,因周围静脉血管条件差 ,穿刺困难 ,采用某公司生产的 16G、3 0cm、单腔中心静管导管经右颈外静脉穿刺置管 ,穿刺置管过程顺利 ,导管置入长度15cm ,用无菌敷料及三九汗莎固定导管 ,经X线证实导管位置正确。每天从中心静脉导管输注化疗药物及液体 ,输完后用0 9%生理盐水 2 0ml冲管 ,再用 5 0 U/ml肝素液 2ml正压封管 ,穿刺部位每周换药 2次。置管后 44d输液…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从上肢浅静脉,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达上腔静脉,导管尖端最终停留在上腔静脉的下1/3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常规上腔静脉在心脏的右侧,但也会有上腔静脉畸形。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在外科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PICC与CVC的置管用时、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穿刺异常及不良反应.结果 CVC组置管操作平均时间(28.67±5.13) min短于PICC组的(45.20±6.89) min (P=0.035);PICC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114.85±10.29)d长于CVC组的(24.78±8.42)d(P=0.033);PICC组与CVC组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优于CVC组的并发症有5项,而CVC组优于PICC组的并发症仅为静脉炎.结论 对于长期营养(>4周)的患者提倡使用PICC,护理管理者应着眼于PICC技术的培训与发展;而CVC具有置管操作时间短、流速快的优点,更适合于重症急诊患者的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行为研究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上肢活动依从性的因素,制订切实可行的上肢活动方案,提高PICC置管患者上肢活动依从性。 方法 在甲乳外科选取乳腺癌术后行PICC置管化疗患者共75例进行上肢活动指导,应用戴明环方式,以计划、实施、整改、评估4个步骤进行螺旋式循环,实践2周,共完成2轮循环,评价活动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采用询问法评估患者上肢活动的依从性。结果 经过实践细化护理程序,完善危险因素评估表,调整宣教时间等,使被干预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患者对上肢活动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得到了提高,活动的依从性良好。结论 制订的上肢活动方案经过行动研究实践的修改及完善,能够提高患者上肢活动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网络平台在置管患者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门诊维护的17 2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 227例,女10 027例,年龄12~85岁,中位年龄58岁;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门诊维护的20 38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8 188例,女12 196例,年龄13~86岁,中位年龄59岁;患者置管后治疗间歇期均在门诊进行导管维护。比较两组观察数据的录入时间、数据的完整性、各种并发症描述准确性和用词规范性。结果 对照组17 254例,数据录入平均时间为(46±6)s;观察组20 384例,数据录入平均时间为(12±5)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660,P<0.05)。对照组数据完整例数11 732例,较完整3 623例,不完整1 899例;观察组数据完整19 568例,较完整725例,不完整91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312.000,P<0.05)。对照组并发症描述准确11 840例,不准确5 414例;观察组并发症描述准确18 427例,不准确1 95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814.000,P<0.05)。对照组并发症用词规范15 280例,不规范1 974例;观察组并发症用词规范19 659例,不规范72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600,P<0.05)。结论 简单、方便的数据总结有利于质量控制和质量分析,更好地保证置管安全,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43例病人置入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并发症11例(25.6%),其中堵管3例,导管异位、局部渗血、穿刺点感染各2例,穿刺侧水肿、心律失常各1例.针对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相应护理.结果11例PICC留置8~173 d,平均57.5d,未发生静脉炎,除2例导管异位外(1例置管 68d,死亡后拔管;1例置管8d,出现穿刺肢体红肿热痛而拔管),其他9例经处理后均预期拔管,为实施肠外营养的肿瘤病人提供了通道保障.提示穿刺前对病人充分评估,穿刺后精心护理及详细指导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已作为一种可靠的血管通道器材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置管时可因多种因素导致导管异位.目前临床上PICC置管时要求患者平卧位,术肢外展与躯干成90°,送管时头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近肩部.这种体位影响患者舒适度,且有些患者因疾病原因不能配合此体位. 相似文献
9.
长期化学治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期化学治疗患者延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对我科2002年6月-2006年6月间留置PICC的826例患者的留置时间、拔管原因、维护方式、导管相关性感染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PICC留置时间为7天-34个月,其中留置时间达1年以上者112例(13.6%);拔管主要原因是治疗结束及死亡,占95.4%;因导管相关性感染拔管者12例,仅占2.5%。结论因治疗方案需要长期化疗的患者,在经过PICC资格培训的护理人员的维护下,能够将PICC导管的留置时间延长至1年以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PICC导管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60例PICC留置导管的病人进行观察,并对24例PICC导管留置失败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4例PICC置管患者中,留置时间为3-90天,血栓形成8例,留置导管滑脱6例,导管不通4例,穿刺局部感染6例. 相似文献
11.
上腔静脉置管后皮下埋藏导管药盒与普通上腔静脉置管方法的临床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上腔静脉置管后皮下埋藏导管药盒(Port-Cath)与普通上腔静脉置管方法的方便性和并发症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40例病人分为两组,A组病人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后皮下埋藏带导管药盒(Port-Cath),B组病人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双腔导管。结果Port-Cath组患者发生皮下血肿2例(占10%),导管堵塞4例(占20%),导管与Por连接处脱开1例(占5%)。B组患者发生导管堵塞1例(占5%),导管移位1例(占5%),两组无感染并发症发生。A组保留时间在30~790天(平均166天),B组置管保留时间在15~90天(平均22天),两组之间有统计学上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气、血胸并发症发生。结论传统上腔静脉置管方法操作简便、并发症少,适用于需中心静脉置管2周至3个月的患者使用,而Port-Cath具有放置时间长,不影响日常生活等特点,更适合于需中心静脉置管3~6个月以上的晚期肿瘤患者化疗及输液治疗使用。 相似文献
12.
王永华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1,19(2):124-128
目的 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对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60例PICC置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进入自我管理教育组(n=32)与常规护理组(n=28),分别进行6个月的自我管理教育及常规的置管后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体现自我管理能力的自我管理行为、健康状况、导管功能、卫生服务利用率方面及自我效能水平的差别.结果 与常规护理组相比较,自我管理教育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中除与护士交流评分(P=0.618)、健康状况总分(P=0.083)及疼痛评分(P=0.069)外,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38),自我效能水平明显提高(P=0.012).结论 自我管理教育可以提高PICC置管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导管有效利用、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有效方法.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SME)on the selfmanagement ability and self-efficacy of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PICC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ME group(n=32)and control group(n=28).Patients in the SME group took SME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both lasted six months.The self-management ability(including self-management action,health status,catheter function,utility of health service)and selfefficac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Results Except the scores of communication with the nurse (P=0.618),health status(P=0.083),and pain(P=0.069),the other indicators of self-management ability in the SME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all P<0.05).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P=0.038)and the self-efficac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ME group(P=0.012).Conclusion SME can improve the self-management ability and self-efficacy and prevent the catheter-related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PICC.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非正常拔管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4例应用PICC导管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对其非正常拔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04例早产儿中,93例(89.4%)为正常拔管,11例(10.6%)为非正常拔管。非正常拔管组患儿PICC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比例明显高于正常拔管组患儿(x2=24.931,P=0.000)。非正常拔管组患儿的平均置管长度为(8.4±2.2)cm,明显低于正常拔管组的(10.2±1.6)em(t=3.391,P=0.001)。结论导管尖端未达到腔静脉可能是导致PICC非正常拔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王永华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0,19(6):124-128
目的 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对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60例PICC置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进入自我管理教育组(n=32)与常规护理组(n=28),分别进行6个月的自我管理教育及常规的置管后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体现自我管理能力的自我管理行为、健康状况、导管功能、卫生服务利用率方面及自我效能水平的差别.结果 与常规护理组相比较,自我管理教育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中除与护士交流评分(P=0.618)、健康状况总分(P=0.083)及疼痛评分(P=0.069)外,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38),自我效能水平明显提高(P=0.012).结论 自我管理教育可以提高PICC置管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导管有效利用、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经右上肢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长度测量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爱芳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08,16(4)
随着静脉输液方法的不断改进和临床静脉治疗小组的出现,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方便,留置时间长,患者携带方便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置管时公认的置管长度测量方法为:从预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导管尖端送至上腔静脉中下1/3段。然而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按照该常规方法测量的长度均超过了实际需要的长度。经对52例患者PICC实际置管长度的研究,总结出一种新的测量方法,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对象选取2006年8月~2008年3月我院普外科需要进行PICC的住院患者52例,其中男39例,女13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56岁。均经右上肢行PICC置管术。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PICC导管(美国BD公司),按照PICC操作手册进行置管操作。其中41例患者穿刺点选择贵要静脉,9例选择肘正中静脉,2例选择头静脉。患者取平卧位,右上臂外展,与身体垂直。首先测量预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的长度并记录,再测量预穿刺点到左胸锁关节的长度并记录。置管成功后,均在X光下定位调整导... 相似文献
16.
谢莉玲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0,18(1):56-59
目的探讨低浓度肝素稀释液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期间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07至2009年在我科行PICC置管的287例患者,将无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所使用药物与肝素无不相容性的患者128例列为研究组,其余159例列为对照组。研究组使用低浓度肝素稀释液(10U/ml)行冲管和正压封管;对照组仅用0.9%生理盐水冲管和正压封管,方法与研究组相同。观察两组患者置管后1个月内发生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值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有明显静脉炎表现者38例,其中31例患者符合血栓性静脉炎诊断标准;研究组有明显静脉炎表现者21例,其中8例患者符合血栓性静脉炎诊断标准。两组患者静脉炎和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两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值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所使用药物与肝素无不相容性者使用低浓度肝素稀释液冲管和封管,可有效预防PICC置管期间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术因其操作简便、安全及穿刺成功率高,并且可避免高渗性、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及导管可留置时间长(7 d至1年)[1]等优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目前,对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PICC置入长度体表测量多沿用成年人的方法,即于术肢手臂外展90°,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后,反折至第3肋间.此法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并不完全适用.目前国内对PICC置入长度体表测量方法在成年人及新生儿领域均有较多研究[2-6].本研究旨在探讨PICC置管术在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的体表测量方法.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导管相关感染(CRI)与置管时间的相关性和意义。方法以PICC、CRI、Duration为关键词,在Medline、Pubmed、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FMJS)中检索2003年1月-2013年1月公开发表的相关英文文献,筛选出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采用荟萃分析方法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英文文献,包含内科、外科,累积样本量共529人;3篇一般病例对照文献OR值为3.38,95%CI为2.78~5.28;4篇队列研究的OR值为2.23,95%CI值为0.56~8.63;研究文献的综合OR值为3.619,95%CI值为1.28~2.86,综合显著性检验χ2值为3.222(P>0.05)。结论 PICC发生导管相关感染与置管时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出院患者对延续护理服务的需求,为探索PICC置管患者的延续护理服务模式制定相关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所三甲综合性医院共165例PICC置管出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PICC置管出院患者一般情况,对延续护理服务内容、方式、满意度及需求。结果 PICC置管出院患者延续护理需求较高,各延续护理服务方式合计非常需要占39.77%,需要占39.09%,但满意度较低,不满意占46.34%,满意仅占34.4%;不同年龄患者对建立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和家庭访视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地区患者对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创建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和病友俱乐部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对延伸护理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院应建立PICC延续护理服务团队,根据患者需求及疾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延续护理服务方案,从而达到满足患者需求、提高PICC置管出院患者自我护理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