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诊冠状动脉介入疗法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0例,其中对照组行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经相应治疗方案干预的心脏功能及6 min步行实验结果。结果观察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治疗后的左心室充盈类型均显著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6 min步行实验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疗法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左室收缩、舒张功能,以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急诊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疗效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9月~2011年9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0例,上述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择期PCI。对照组实施择期PCI,患者在发病12小时内不同意实施急诊PCI,选择溶栓治疗或者保守治疗,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失去急诊PCI时机。患者在发病后7~14天内根据冠脉造影并对梗死相关动脉和严重狭窄的非梗死相关动脉实施PCI。观察组患者实施急诊PCI,患者在发病12小时内直接实施PCI。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2组患者术后7天和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改变情况;采用6分钟步行试验观察2组术后6个月心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7天和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6分钟步行试验大于550m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能够显著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左心室功能,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左心室收缩功能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2,43(2):305-310
目的 探讨左心室收缩功能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疗的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61例PCI治疗的急性下壁STEMI患者按左心室收缩功能分为2组: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50%]组和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LVEF≥50%)组。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MACE)包括所有全因死亡、再发性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血管血运重建和卒中。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史、Killip分级以及症状发作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组具有更高的病变血管支数和血栓负荷(P<0.05),其他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介入治疗特征,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1年预期MACE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5)。结论 在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急性下壁STEMI患者中,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患者与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患者具有相似的1年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疑难病杂志》2016,(7)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0月鞍钢集团公司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9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最终按照入选标准纳入241例患者,其中观察组198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心功能指标、脑钠肽(BNP)、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变化情况及治疗后6个月的并发症情况等。结果观察组胸部疼痛得到缓解率、心电图ST段恢复正常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95.4%、81.3%vs.58.1%、53.5%,χ~2=16.679、7.626,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7%vs.51.2%,χ~2=8.524,P<0.05);LVE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51.13±5.47)%vs.(49.28±6.62)%,t=1.963,P<0.05];LVESV、LVEDV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6.35±5.84)ml vs.(55.06±7.39)ml,(110.18±8.56)ml vs.(121.52±9.07)ml,t=8.430、7.790,P<0.01];观察组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337.42±219.68)ng/L vs.(458.37±307.74)ng/L,t=3.027,P<0.05)],CK、CK-M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5 163±3 087)U/L vs.(4 213±1 762)U/L,(569±388)U/L vs.(463±238)U/L,t=1.968、1.972,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有效改善其心功能及BNP水平,并且具有较少的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溶栓治疗与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疗效的评价与分析。方法对我院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急诊PCI治疗40例与同期药物(包括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110例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急诊PCI组在平均住院日、住院死亡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再梗以及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均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急诊PCI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急诊PCI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的总体效果优于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并对比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时使用药物溶栓治疗与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共86例,根据随机化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接受药物溶栓治疗,观察组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梗死再发率、心力衰竭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就梗死再发率以及心力衰竭发生率而言,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过程中,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12 h 内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后3-6 h 桡动脉入路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并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21例 STEMI 静脉溶栓后临床及 CAG 检查均符合直接 PCI 指征并行 PCI 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静脉尿激酶溶栓失败患者急诊 PCI 后,均获成功,IRA 全部再通,血流均达 TIMI3级血流。出院时心功能 I 级16例,II - III 级5例,LVEF 0.51±0.13。结论 STEMI 患者静脉溶栓后经桡动脉行补救性PCI 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1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以指导对其合理的治疗。方法 :选择首次Q波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患者 5 3例 ,随机分为介入治疗组 (A组 )和药物治疗组 (B组 ) ,A组病人于AMI后 2~ 4周行冠脉造影并证实存在梗塞相关血管 (IRA)而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术 ,其他治疗同B组。常规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 ,并于半年后复查 ,随访半年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超声心动图主要观察室壁运动指数 (WMI)、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中部的最大收缩期流速 (Vp)及二尖瓣舒张晚期与早期峰值流速之比值 (A/E)。结果 :A组的 3 2例病人PTCA及支架植入均获成功 ,且达 3级TIMI血流。半年后 ,A、B组各失访 2例 ,剩余病人中 ,A组 (3 0人 )和B组 (19人 )随访前后在心率、血压、血糖及血脂方面无明显差异 (P >0 .0 5 )。与梗塞后 2~ 4周比较 ,B组Vp、A/E、WMI及LVEF无改善(P >0 .0 5 ) ,而A组Vp、A/E及WMI均有显著改善 (P<0 .0 5 ) ;半年后 ,B组病人再梗塞、室壁瘤形成及心功能(NYHA)ⅢⅣ级者均高于A组 (P <0 .0 5及P <0 .0 1) ;A组与B组比较 ,Vp、A/E、WMI及LVEF均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5及P <0 .0 1) ,但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自1999年12月至2002年12月间我院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12小时内,所有病例均未行静脉溶栓治疗,即刻送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明确梗死相关动脉(IRA),球囊预扩张后,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结果 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左前降支病变刃例,左回旋支病变2例,右冠状动脉病变28例,原则上干预梗死相关动脉(IRA),共置入支架72枚,手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支架置入后TIMI血流3级67例,2级2例。术后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安全有效,且效果优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护理配合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急性 STEMI 患者急诊入导管室直接 PCI 治疗的病例资料、救治过程、护理措施,分析护理配合对提升 PCI 成功率的意义。结果手术成功69例,成功率为98.57%;1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合并心衰的高龄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1.43%。结论准确判断、迅速实施介入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密切观察、术中配合默契是手术成功的保障。高质量的护理配合对提升 PCI 成功率起到很大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我院就诊的6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划分为甲组34例,乙组34例,甲组行溶栓方式治疗,乙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并进行评价与对比分析。结果不同治疗方式干预后,乙组总有效率为94.1%,甲组总有效率为79.4%,经比较(P<0.05)。结论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较溶栓方式理想,可提高治疗效果并促进恢复,应当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5.
《吉林医学》2018,(2)
目的:探讨在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介入治疗(PCI)绕行急诊的可能性、安全性及预后。方法:选择通过胸痛中心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210例,依据是否绕行急诊科分为绕行组和非绕行组,比较绕行组和非绕行组两组患者的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balloon,FMC-to-B)、门球时间(door to balloon,D-to-B)、住院期间并发症,术后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术后3个月MACE事件,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术后6个月的6分钟步行试验(6 MWT)。结果:绕行组和非绕行组的性别、年龄、合并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比例以及既往的心肌梗死比例,心肌梗死犯罪血管的分布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绕行急诊组在FMC-to-B,D-to-B时间上均明显小于非绕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并发症、术后3个月MACE事件、术后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虽然绕行组要比非绕行组射血分数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6 MWT绕行组要优于非绕行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绕行急诊行急诊PCI治疗有利于缩短FMC-to-B,D-to-B时间,改善预后,同时安全,风险可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4年1月营口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因急性STEMI行急诊PCI术患者160例,其中80例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口服(负荷剂量组),另外80例患者未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口服(未负荷剂量组)。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PCI术后1个月后心功能随访情况。结果入院后4、10、16、22、28、34 h两组CK-MB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后72、120 h两组hs-CRP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无复流的发生率以及PCI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CI术后即刻两组患者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剂量组患者PCI术后1个月心功能随访情况与术后即刻心脏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指数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术期给予负荷剂量他汀是无复流发生的保护因素,负荷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使无复流的发生率下降,保护心肌受损,减轻心肌梗死患者炎症活动度,降低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12例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48小时之内经内科药物治疗病情仍不稳定,行急诊PCI,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2例中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8例,回旋支2例,右冠状动脉2例,单支病变5例,双支病变3例,三支病变4例。共置入支架15枚,梗死相关血管病变支架置入率为100%,7例多支病变中5例一次完成全部血管重建。术中无1例死亡、急性再梗死和严重血管并发症。结论:对于无ST段抬高的AMI经内科治疗病情仍不稳定的高危患者,急诊PCI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idal infarction,AMI)治疗的目标是尽早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完全改善缺血区的再灌注,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肌坏死,尽可能地保护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从而改善该病的急性期和长期预后。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心肌梗死最根本的治疗是再灌注治疗,而近10午再灌注治疗的进展主要集中在急诊介入治疗方面。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按方法可分为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补救性PCI,即刻PCI和延迟PCI及易化PCI。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病例资料,旨在探讨影响急诊PCI治疗AMI患者住院期间不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急诊PCI治疗AMI的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分为事件组及非事件组,比较两组间可能引起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2%(67/304);通过t检验或χ2检验发现:肌酐,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红细胞比容,白细胞、年龄>75岁,Killip分级≥2级,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2级,术前发生心律失常、多支病变,术后2 h ST段回落率<50%,长就诊至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2B)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结果显示:红细胞比容(red blood cell specific volume,HCT)、N 端脑钠肽激素原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Killip分级≥2级、术后TIMI血流≤2级、术后2 h ST段回落率<50%、长D2B时间是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HCT,NT-proBNP,Killip分级≥2级,术后TIMI血流≤2级,术后2 h ST段回落
率<50%、长D2B时间是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上述高危患者进行积极的监测与处理,能够有效改善AMI患者急诊PCI术后的预后,减少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