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卵巢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PV16/18病毒,免疫组化SP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相关核抗原(ki-67)的表达;用正常卵巢组织作对照.结果 卵巢癌中HPV16/18感染的阳性率为55.6%,与正常卵巢组织、上皮性良性肿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交界性肿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GF、ki-67在卵巢良性瘤与正常卵巢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危型HPV的感染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有关,VEGF、ki-67可能协同HPV16/18参与卵巢肿瘤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卵巢癌预后的关系及干预对策,以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月医院诊治的75例卵巢癌患者为观察组,并将同期的75名健康妇女设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妇女的HPV16/HPV18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VEGF-C、VEGF-D阳性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VEGF-A、VEGF-C、VEGF-D-A及HPV16/HPV18阳性率分别为89.33%、84.00%、82.67%和53.33%,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卵巢癌Ⅳ期患者阳性率分别为100.00%、100.00%、95.62%和69.57%,高于Ⅰ期患者,低分化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97.14%、94.29%、94.29%和68.57%,均高于中分化和高分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型HPV感染与卵巢癌预后的关系较为密切,尤其对于病灶的发展转移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1浅解人乳头状瘤病毒子宫颈癌是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的女性第2位恶性肿瘤,全球每年约有50万例新诊断的子宫颈癌患者,接近27万人死于该病,其中80%的死亡病例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每年新增子宫颈癌病例约13.5万,约有8万人死于此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宫颈病变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其亚型分布,为疾病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将2010年1月-2012年12月130例宫颈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进行21种HPV亚型分析检测.结果 130例宫颈病变患者中有96例发现HPV感染,感染率为73.85%;其中,宫颈炎/尖锐湿疣高危型HPV感染率为54.72%、低危型HPV感染率为15.09%;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高危型及低危型HPV感染率分别为67.69%和7.69%;宫颈癌患者中未发现低危型HPV感染,高危型HPV的感染率高达83.33%;不同宫颈病变患者的高危型、低危型HP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炎/尖锐湿疣患者中有30例单一感染占56.60%、7例多重感染占13.21%;CIN患者中单一感染和多重感染率分别为60.00%、15.38%,而宫颈癌患者中有8例为单一感染、2例为多重感染,分别占66.67%、16.67%.结论 主要型别的高危型HPV持续或多重感染与宫颈癌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应根据宫颈病变患者HPV感染亚型检测结果,及时正确地防治宫颈癌变的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人乳头状瘤病毒母婴感染及母婴传播情况.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DNA探针杂交检测方法 对不同孕期的1 660例孕妇进行宫颈脱落细胞HPV-DNA分型(23种型别)检测;对检测为阳性孕妇的新生儿在出生洗净后进行口咽部和生殖器粘膜细胞HPV-DNA分型检测,综合分析人乳头状瘤病毒母婴传播情况.结果 孕妇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率为15.18%(252/1 660),新生儿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率为27.62%(29/105).人乳头状瘤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率为27.62%(29/105),母婴传播一致率为51.72%(15/29);不同性别新生儿的母婴HPV感染型别一致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新生儿口腔和外生殖器部位的母婴HPV感染型别一致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均P>0.05),高危型别组HPV感染孕妇与低危型别组的母婴HPV感染型别一致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剖宫产新生儿的母婴HPV感染一致性高于顺产者,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结论 人乳头状瘤病毒存在垂直传播,母婴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型别的一致率提示新生儿感染不仅可由母婴传播,还可能由多种不同途径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常州地区妇女宫颈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取妇女宫颈的脱落细胞,利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检测21种HPV。结果:共检测993例,HPV感染200例,感染率20.14%;感染率前5位依次是HPV16(18.00%),58(9.50%),39(7.00%),52和6(6.50%),33、68和11(4.50%)。双重感染40例,占感染人数的20.00%,三重感染12例,占感染人数6.00%。四重感染2例,占感染人数1.00%。结论:常州地区妇女宫颈HPV感染率20.14%,常见型别为HPV16、58、39、52、6、33、68和11;其次混合感染以高危型感染为主。HPV分型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尖锐湿疣(CA)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感染状况,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提取228例CA标本的HPV-DNA,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反向导流杂交确定HPV型别,分析21种基因型的型别分布,评价HPV与CA的相关性;数据经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228例标本检出HPV阳性219例,总检出率为96.1%;219例CA患者中HPV低危型感染203例,占92.7%,HPV6型和(或)11型共189例,占86.3%;228例受检者共检出370株HPV,发现21种基因型别以HPV6、11、16、52、58型感染最常见;219例阳性标本中HPV单一感染120例占54.8%,多重感染99例占45.2%;219例HPV-DNA阳性的CA患者,低危型和高危型混合感染率为33.3%,不同年龄组混合感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患者HPV感染以单一型别为主,HPV6和11型是主要型别,低危型和高危型混合感染较常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喉乳头状瘤患儿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免疫功能变化,探讨HPV感染与免疫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浙江省舟山医院和浙江大学附属一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52例喉乳头状瘤患儿为观察组及52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喉乳头状瘤患儿组织HPV及分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测定血清IgM、IgA和IgG含量及血清IL-10、IL-6、IL-4、TNF-α和IFN-γ水平,测定外周血CD4+、CD3+、CD8+含量。结果 52例患儿中HPV11感染32例,HPV6感染20例;观察组发病时间和HPV病毒载量呈负相关(r=-0.341,P=0.043),两组患儿血清IgM、IgA和IgG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CD4+(29.87±7.83)%和CD3+(59.89±9.78)%均低于对照组(36.41±7.67)%、(67.23±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IL-6[3.07(2.45~8.34)pg/ml]、IL-4[(2.59±1.43)pg/ml]、TNF-α[2.68(1.47~4.37)pg/ml]和IFN-γ[(4.76±2.68)pg/m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12(1.56~2.67)pg/ml、(1.78±0.73)pg/ml、[1.39(1.06~1.98)pg/ml]、(2.41±0.7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11型和HPV6型为儿童喉乳头状瘤HPV感染类型,发病时间和HPV病毒载量呈负相关,喉乳头状瘤HPV感染表现为免疫抑制,免疫功能变化主要以细胞免疫改变,细胞因子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道乳头状瘤(EP)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1月-2012年11月30例EP患者,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PV的感染,随机抽取同时期食道鳞癌和慢性食道炎患者各30例做对照研究,新鲜的标本同时做电镜检测,结果采用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食道乳头状瘤患者HPV广谱型阳性18例,阳性率为60.00%,明显高于慢性食道炎患者2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食道乳头状瘤患者HPV6/11型阳性10例,阳性率为55.56%,明显高于食道鳞癌患者10.5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鲜EP标本做电镜检测见病毒样颗粒。结论 HPV感染,特别是HPV6/11型的感染与EP的发病有关,食道乳头状瘤伴发不典型增生或癌变可能与HPV16/18型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分型检测在宫颈癌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流式荧光杂交法(xMAP)技术对1870例可疑宫颈病变妇女行HPV分型检测,其中473例同期行病理组织学诊断,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分组,正常组81例、宫颈炎组162例、宫颈上皮肉瘤变(CIN)Ⅰ组93例、CINⅡ组65例、CINⅢ组42例、宫颈癌组30例。结果 1870份标本中HPV阳性511份占27.3%,23种HPV亚型均被检测出,前5位依次为HPV16、58、52、33和53;宫颈癌组依次为HPV16、18、58、52和33;HPV检出率随着宫颈病变加重逐渐升高,各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xMAP法检测宫颈癌的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69.4%,阳性预测值为16.6%,阴性预测值为99.3%。结论 HPV分型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对宫颈癌筛查及防治具有重要价值;xMAP技术敏感度高,操作方便,价格低廉,适于临床筛查及大范围的流行学调查。  相似文献   

11.
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性传播疾病。自从Laverty发现宫颈癌组织中存在HPV病毒颗粒以来,从不同角度对HPV与宫颈癌的相关性进行大量和广泛的研究,证实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必需因素。现对近年来HPV与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性传播疾病.自从Laverty发现宫颈癌组织中存在HPV病毒颗粒以来,从不同角度对HPV与宫颈癌的相关性进行大量和广泛的研究,证实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必需因素.现对近年来HPV与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在宫颈疾病中的检测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杂交捕获二代(HC2)技术,检测278例宫颈疾病患者,将HPV-DNA阳性的慢性宫颈炎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a栓剂(奥平栓)、聚甲酚磺醛栓剂(爱宝疗)及联合治疗,随诊观察疗效。结果:HPV-DNA在CINⅠ、Ⅱ、Ⅲ级、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8%(17/24)、79.3%(23/29)、88.9%(32/36)、91.3%(21/23),均明显高于在慢性宫颈炎中的阳性表达率30.7%(51/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HPV-DNA的阳性表达率随宫颈病变的发展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奥平栓、爱宝疗治疗有效,两者联合治疗效果更佳。结论:检测HPV-DNA对宫颈疾病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奥平栓、爱宝疗联合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郭珊  许世琴  郝迎军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6):4123-4124
目的:评价快速导流杂交法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基因型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新乡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及体检中心送检的1 012例样本全部进行快速导流杂交法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21种HPV基因型中检测到18种,常见的6种基因型为HPV16、18、52、31、33。HPV基因型单一感染为77.6%,多重感染为22.4%。结论:快速导流杂交法可准确进行HPV基因分型,诊断宫颈癌快速敏感,是理想的宫颈癌粗筛分型方法。宫颈癌患者常见HPV基因型的分布既符合亚洲人群的分布规律,又有一定的区域性,为该地区HPV的流行状况及基因疫苗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D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临床资料观察研究,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DNA检测在子宫颈癌筛查程序中的应用效能。方法选择2003年6~12月在本院宫颈门诊就诊的18~60岁、宫颈细胞学检查(液基细胞检查方法)结果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或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的病例,采用Digene基因杂交捕获法(HC2)检测高危型HPVDNA,同时进行阴道镜活组织检查。结果共对335例病例进行高危型HPVDNA检测,阳性率为62.09%;其中<30岁年龄组阳性率(79.04%)高于≥30岁年龄组(45.24%)(P<0.01)。阴道镜活组织检查,中重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2或CIN3)阳性率为35.22%(118/335),其中<30岁年龄组阳性率(43.11%)高于≥30岁年龄组(27.38%)(P<0.01)。高危型HPVDNA检测诊断CIN2/CIN3的灵敏度为93%,特异性为55%,阳性预测值为53%,阴性预测值为94%。结论在宫颈细胞学涂片检查结果为ASCUS/LSIL的病例中,高危型HPV感染作为CIN2/CIN3的标志物是可靠的,高危型HPVDNA检测是子宫颈癌筛查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广州市区尖锐湿疣(CA)患者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核酸扩增、快速导流杂交和低密度基因芯片分型检测HPV亚型.结果 249例CA患者宫颈标本HPV检出率100%,除1例仅HPV43阳性外,都可以检出HPV6或HPV11亚型;单1、2、3种和≥4种亚型感染分别为154例占61.85%,68例占27.31%,19例占7.63%和8例占3.21%,CA组合并感染高危亚型HPV者76例占30.52%,最常见合并的高危HPV亚型依次是HPV-52、16、59、18、33、39、58和68;2039例普通生殖道感染(RTI)患者宫颈标本中,单1、2、3种和≥4种亚型感染者,分别为484例占23.74%,114例占7.95%,34例占1.67%和14例占0.69%,与RTI组比较,CA组的HPV检出率较高,平均年龄较小,而且感染高危亚型的比例更高(P<0.05).结论 CA患者应选择敏感的试验方法进行HPV分型,需注意潜在宫颈病变追踪.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型感染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0年9月医院收治的乳腺肿瘤患者86例,全部患者均经常规组织理学切片后,进行HPV16/18 DNA分子原位杂交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乳腺纤维瘤组织和瘤旁正常组织相比,乳腺癌组织中HPV16/18分子原位杂交的阳性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乳腺癌旁组织中HPV16/18分子原位杂交的阳性率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16/18型感染与乳腺癌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对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研究,以期同宫颈癌一样能够确立HPV是主要致病原因,从而为乳腺癌的预防和生物免疫辅助性治疗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宫颈癌变人乳头状瘤病毒各种基因分型感染情况,为诊治宫颈癌提供参考.方法 对432例宫颈癌变患者脱落细胞标本进行HPV检测并分型.结果 宫颈病变患者HPV感染前5位的基因型为HPV16、HPV58、HPV18、HPV33、HPV31,检出率分别为41.44%、14.58%、12.50%、10.19%、7.64%;非鳞癌组患者HPV18感染率显著高于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HPV基因分型有助于确定宫颈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及筛查高危人群,对宫颈癌的诊断和早期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乳头状瘤病毒23种基因型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慢性宫颈炎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1268例慢性宫颈炎患者及623名健康体检者宫颈分泌物进行了18种高危型HPV基因型和5种低危型HPV基因型的检测,分析其基因型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慢性宫颈炎患者HPV的感染率为33.91%,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的1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宫颈炎患者共检测出20种基因型,分别为HPV6、11、43、44、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73;高危型HPV感染率相当高,占23种基因型的82.93%,以HPV16最高,其次为HPV58、HPV18、HPV56;低危型感染率为17.07%,以HPV11最高,其次为HPV6;健康体检者高危型HPV的感染率要低于慢性宫颈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因型的分布基本相同;慢性宫颈炎患者HPV重复感染率为25.35%,与健康体检者的23.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高危型二重感染类型为主,而健康体检者以低危型+高危型的二重感染类型为主;慢性宫颈炎患者HPV感染率>50岁组最高,健康体检者HPV感染率以20~30岁组最高。结论慢性宫颈炎患者HPV的感染率较高,以高危HPV基因型为主,加强其HPV感染的筛查、监测与治疗,有助于宫颈癌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其基因型的分布,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6月皮肤科门诊收治的780例尖锐湿疣患者,采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Max)对其疣体组织标本进行HPV感染基因分型及HPV-DVA的检测,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80例尖锐湿疣患者共检测出HPV-DNA 764例,阳性率为97.95%;764例阳性标本共检测出基因型21种,检出率排名前3位的基因型分别为HPV6 345例占44.23%、HPV11 276例占35.38%、HPV16 84例占10.77%;HPV筛查的年龄段集中在20~39岁,<20岁和>49岁的人群最少,其中HPV阳性构成比最高的年龄段为20~29岁,与其他年龄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尖锐湿疣患者HPV感染的基因型主要为HPV6、HPV11、HPV16,且多重化感染较为常见,感染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0~39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