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症状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和术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探讨TCD在术前评估、术后随诊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支架成形术的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例6例,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行TCD检查,平均随访6月.结果 术前TCD改变:①6例狭窄侧椎动脉起始段流速显著增快,频谱异常.②4例双侧椎动脉寰枢段及颅内段不对称,狭窄侧血流速度减慢,伴或不伴搏动指数(PI)减低.其中2例狭窄侧椎动脉寰枢段血流速度减慢,而椎动脉颅内段流速正常.③4例术前对侧椎动脉流速高于正常, 2例基底动脉血流高于正常.术后TCD改变:①狭窄段血流速明显下降,狭窄远端流速增高,均接近正常流速,狭窄远端的PI明显改善.②术前存在健侧椎动脉流速增快的4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速下降,对于基底动脉流速增快病例,术后BA流速亦出现下降.结论 TCD是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术前评估及介入治疗后观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有效手段,能准确地评价治疗效果并可用于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45例,行经桡动脉途径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观察其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 45例患者中,椎动脉开口置入球扩式支架43枚,椎动脉颅内段置入自膨式支架2枚,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20%,技术成功率达100%。围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颅内出血等并发症。与术前比较,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术后2~7d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P<0.01)。总有效率93.3%。术后随访3个月~4年,平均(24±8)个月,支架内再狭窄12例(26.7%),无与责任血管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以头痛、头晕为主诉的患者150例,根据单侧椎动脉颅内段是否有狭窄分为研究组[100例;一侧椎动脉管径(VAD)≤2.5 mm或与对侧VAD比值1/1.7,且椎动脉颅内段狭窄]和单纯椎动脉发育不全(VAH)组(50例;一侧VAD≤2.5 mm或与对侧VAD比值1/1.7,椎动脉全程未见狭窄),并纳入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双侧VAD2.5 mm,椎动脉全程无狭窄)。所有研究对象行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CTA)和(或)DSA检查。采用颈部血管超声记录VAD、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阻力指数、时均平均峰值流速,并计算椎动脉血流量及阻力指数差值。比较3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并对研究组患侧、单纯VAH组VAH侧、对照组左侧进行两两比较;评价不同参数对椎动脉颅内段狭窄诊断的可行性。结果椎动脉椎间段阻力指数诊断准确性较高,阻力指数差值、血流量、EDV、VAD有一定准确性,PSV的诊断准确性较差;其中,阻力指数为0.754、阻力指数差值为0.151、血流量为56.52 ml/min、EVD为9.5 cm/s、VAD为2.095 mm是诊断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最佳界值(最大Youden指数分别为0.695、0.605、0.383、0.495、0.381,敏感度分别为83.8%、63.6%、89.8%、81.6%、87.6%,特异度分别为85.7%、96.9%、48.5%、67.9%、50.5%,准确度分别为87.3%、80.2%、79.5%、67.7%、65.2%)。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椎动脉椎间段阻力指数、阻力指数差值、血流量、EDV、VAD可作为评估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参考,为及早诊断后循环缺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双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未置入支架侧椎动脉起始段病变程度对支架置入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与再狭窄的关系. 方法 纳入155例经DSA证实的一侧椎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70%~99%)并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根据未置入支架侧椎动脉起始段情况,将患者分为正常组(71例)、重度狭窄组(29例)和闭塞组(55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动脉起始段70例,椎动脉颅内段13例,基底动脉19例,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 102例患者中,101例成功置入支架,2例患者出现穿支动脉闭塞,1例因椎动脉颅内段极度纡曲,支架无法到位,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76例患者随访636个月,2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其中1例再次行球囊扩张成形术,1例再次行血管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目前2例患者血管开通均良好。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支架成形术及12例单纯药物治疗的老年症状性椎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支架成形术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期内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再狭窄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脑缺血事件发生率等对比其疗效。结果临床随访73~104个月,平均(90.41±10.86)个月,支架成形术组患者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率(82.50±9.17)%vs(79.83±6.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末支架成形术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9.00±15.85)%,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84.83±1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支架成形术组有3例出现支架内狭窄,药物组有3例患者完全闭塞;随访期内支架成形术组患者总的缺血事件3例,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8例(P0.01)。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中重度狭窄有较好的长期效果,对预防后循环缺血事件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但仍需要更大样本量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对颅内椎动脉狭窄(IVAS)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分析IVAS患者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4年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IVAS患者106例,均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年,观察IVAS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椎动脉颅内段动脉搏动指数(PI),颅外段血管管径和阻力指数(RI),颅内段及颅外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根据随访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再狭窄组38例和无再狭窄组68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情况及基础疾病,分析IVAS患者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 IVAS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椎动脉颅内段PSV和EDV均慢于术前,PI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IVAS患者椎动脉颅内段PSV及EDV达峰值,术后3个月PI最低。IVAS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椎动脉颅外段血管管径大于术前,PSV及EDV均快于术前,RI低于术前(P0.05)。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患者冠心病发生率及糖尿病发生率高于无再狭窄组(P0.05)。结论椎动脉支架置入术能有效改善IVAS患者椎动脉颅内段及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增加颅内血流灌注,而IVAS患者术后再狭窄可能与基础疾病有关,与性别、年龄及吸烟无关。  相似文献   

8.
张宏春  彭涛 《山东医药》2010,50(3):74-7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评价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ss)血管内支架置入术(PAST)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价值。方法采用TCD对20例SSS患者PAST前后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术前患侧椎动脉血流方向完全逆转11例、双向9例,桡动脉均呈低流速、低搏动血流频谱,术后均恢复正常;窃血程度为Ⅲ度的9例患者术前大脑中动脉流速偏高、血管搏动指数偏低,术后均恢复正常。结论PAST治疗前后SSS患者大脑前后循环动脉血流动力学均明显改善,TCD可作为了解颅内软脑膜动脉侧支开放情况及评价介入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椎动脉起始部及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同时置入支架的疗效。方法在18例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置入球囊扩张式支架,并在相邻的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释放自膨式支架,两枚支架成T形。操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将8F导引导管置于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近段,用0.014微导丝,通过椎动脉狭窄段,到达椎动脉远段;同时将0.018导丝通过锁骨下动脉狭窄处;然后沿着0.018导丝将球囊送到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预扩张,沿着0.014导丝,将球囊扩张支架送至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后小心释放;再沿着0.018导丝将自膨式支架送达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释放。术后3~12个月行TCD复查16例。结果14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血流通畅,2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血流速度增快,考虑椎动脉起始部支架再狭窄。术后患者的术前症状好转或消失15例,2例自觉症状无变化,1例术后24h突然出现眩晕、呕吐、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患侧有Horner征,面部疼痛、温觉减退,患侧共济失调。结论对椎动脉起始部及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通过同时置入支架进行血管内治疗,恢复正常血流,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33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37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4处,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3处,大脑中动脉狭窄3处,椎动脉颅外段狭窄13处,椎动脉颅内段2处,锁骨下动脉2处.结果 本组33例患者行37处支架置入术,其中成功置入35枚支架,手术成功率94.59%;1例手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手术中并发造影剂过敏,1例手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1.
循环卒中的主要原因是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狭窄可见于椎基底动脉任何部位,以椎动脉起始部最为多见。经皮椎动脉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28例椎动脉狭窄患者行经皮椎动脉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成形术后的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与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形术疗效.方法 选择老年脑血管病患者36例,其中颅内血管狭窄患者15例,颅外血管狭窄患者21例,患者给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年,并行TCD及DSA评价、ASPECTS量表评分,对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本组36例老年患者全部支架放置成功,患者术后各项参考指标均显著改善,患者术后1个月、1年、3年的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平均流速较术前减慢,而脉动指数较术前增高,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ASPECTS评分中显示患者术后1个月、1年及术后3年的ASPECTS评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行支架治疗后,颅内支架组患者成功14例,失败1例,成功率93.3%.术后脑出血2例,血管痉挛1例,再闭塞2例,心率、血压下降1例.颅外支架组成功20例,失败1例,成功率95.2%.再闭塞1例,心率、血压下降5例.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以很好地治疗老年症状性脑动脉狭窄,但相对来说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相对于颅外血管支架成形术,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3.
老年脑缺血患者颅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脑缺血患者支架成形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分布及相关因素. 方法 158例老年脑缺血患者于我科行颅内外动脉支架治疗,留置颅内外支架172枚.在围术期利用血栓弹力图(TEG)系统评价患者血小板功能被抑制情况,并随之调整抗血小板药物使用.150例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DSA)随访,8例门诊行CT血管造影(CTA)随访,随访期平均8.3个月. 结果 支架内再狭窄(IRS)11处(6.4%),10处为椎动脉起始部,1处为颈总动脉分叉部.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率为23.8%,皆为非优势供血侧椎动脉起始部,非优势供血侧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66.7%. 结论 椎动脉起始部较其他部位支架成形术后更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而且非优势供血侧比优势供血侧更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预后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2007年3月采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率≥50%),共112例(116处),其中椎动脉颅内段狭窄68处,基底动脉狭窄48处。评估术后即刻治疗效果,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病死率。术后每3个月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1次,评估卒中发生、症状改变情况及再狭窄情况。结果①114处成功置入支架,2处因椎动脉颅内段极度迂曲,支架无法到位,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114处中,78处管径恢复正常,34处残余狭窄率〈10%,4处残余狭窄率约为30%。血管狭窄率由术前的(84±8)%,下降至术后的(8±7)%,P〈0.01。②术后1周,6例(5.4%)患者出现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其中急性血栓形成1例,穿支动脉闭塞3例,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死亡2例(1.8%)。③64例患者获得3~54个月的随访,平均(18±11)个月。其中2例(3.1%)死亡,8例(12.5%)发生再狭窄(复查DSA,再狭窄率为50%~90%)。结论采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经短中期随访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对21例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使狭窄段管径恢复正常。结果21例患者共放置24枚支架,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率术前为73.6%,术后25.5%,术后脑血管造影显示狭窄段全部成形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18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17例,症状明显改善3例,症状复发1例。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血管支架成形术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方法对24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造影,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根据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给予预扩张或后扩张。结果24例患者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84%下降到24%,术后均没有缺血性卒中发作。随访13个月,22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2例患者遗有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与手术有关,1例与颅内血管远端病变有关。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经皮血管内支架置人术可以缓解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缺血症状,预防卒中再发生。  相似文献   

17.
老年冠心病患者不同介入途径行介入治疗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动脉途径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经典途径,近年来桡动脉途径渐为介入医师掌握,并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桡动脉途径适宜于股动脉迂曲、狭窄及闭塞者,且桡动脉穿刺部位局部并发症少,术后患者可即刻自由行走,无卧床痛苦,患者乐于接受.近年来国外经桡动脉穿刺途径的冠心病介入治疗逐渐增多[1,2],老年冠心病患者桡动脉硬化较重,穿刺较困难,需要较为熟练的穿刺技术,国外一些研究表明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安全有效,而国内有关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血管成形术的临床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旨在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行PCI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CDU)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联合评估永存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PCVBA)的血管结构与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外科,经CDU及TCCS联合筛查并经CT血管成像(CTA)证实为PCVBA的患者14例,测量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血管阻力指数(RI),以及双侧椎动脉颅外段的管径。结果 (1) 12例(12/14)患者出现头晕症状,5例存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其中4例合并同侧颈内动脉狭窄≥50%。(2)永存三叉动脉(PTA) 6例,CDU显示双侧椎动脉颅外段血流阻力升高,压迫同侧颈总动脉后,基底动脉远段流速明显下降。(3)永存舌下动脉(PHA) 5例,寰前节间动脉(PIA) 3例,其中Ⅰ型PIA 1例,Ⅱ型PIA 2例,CDU探及PHA及Ⅰ型PIA均自颈内动脉颅外段发出,Ⅱ型PIA自颈外动脉发出。8例患者均合并同侧椎动脉缺如,CDU显示颅外段管径纤细合并无血流或PSV减低及RI升高,而TCCS探及同侧颅内段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正常,压迫同侧颈总动脉后其流速明显下降; 4例患者合并对侧椎动脉缺如,另4例合并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结论 CDU联合TCCS可通过颅内外异常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筛查出PCVBA,PTA仍易误诊或漏诊,而PHA或PIA具有典型的超声表现,即一侧颈内动脉或颈外动脉存在异常分支、双侧椎动脉颅外段发育不良合并同侧椎动脉颅内段与基底动脉血流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测评价单侧椎动脉闭塞后健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后循环缺血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DSA证实的单侧椎动脉闭塞患者96例,根据MRI结果分为后循环缺血患者(有症状组,n=50)和无后循环缺血患者(无症状组,n=46),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健侧椎动脉颅外段管径、健侧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及舒张末期流速. 结果有症状组经DSA证实存在颈深动脉、颈升动脉及颈外动脉分支等吻合支代偿者11例(占22.0%),无症状组存在吻合支代偿者12例(占26.1%),两组间吻合支建立的比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症状组健侧椎动脉管径(3.54±0.47 mm)明显大于有症状组(3.25±0.45 mm,P<0.01);无症状组健侧椎动脉颅内段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末期流速明显高于有症状组 (87.09±35.47 cm/s和35.85±18.03 cm/s比70.60±31.04 cm/s和27.32±11.75 cm/s,P<0.05);无症状组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末期流速也明显高于有症状组 (89.54±35.56 cm/s和37.35±19.34 cm/s比72.98±25.95 cm/s和29.52±11.56 cm/s,P<0.05). 结论单侧椎动脉闭塞后健侧椎动脉的管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血流参数的异常与后循环缺血症状的发生具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我院90例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有症状组、无症状组及对照组,各30例,有症状组单侧颈动脉呈现重度狭窄情况,无症状组没有颈动脉狭窄情况,对照组一切正常,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屏气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症状组狭窄侧BH1指数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组其正常侧BH1指数和其他两组相比都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有症状组其狭窄侧BH1指数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组差异不明显。结论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发现脑血管储备能力显著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