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方法.方法 在38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对发生DVT与未发生DVT的患者进行年龄、术后、疾病、卧床时间等相关因素患病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82例患者发生DVT 24例,年龄、术后、血压、卧床时间、肢体瘫痪、股静脉穿刺置管是DVT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DVT形成的临床资料,DVT确诊后给予介入、静脉溶栓和抗凝治疗。结果 10例患者中,治愈9例,好转1例。结论患者血流速度缓慢、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的损伤是DVT的形成主要因素。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DVT形成因素应加强预防,提高警惕,一旦确诊,尽早实施抗凝、溶栓或手术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TEG)联合D-二聚体(D-D)动态监测对重型颅脑创伤(s TBI)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价值和诊断。方法将116例重型颅脑创伤后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于术前、术后1d、3d及1w采集静脉血,进行TEG和D-D浓度监测,分析两者对患者术后DVT形成的诊断价值。结果患者术后1~3d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术后7d凝血状态趋向于正常;116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术后发生DVT者共18例,TEG检出13例(72.22%),D-D检出11例(61.21%),两者联合检出17例(94.44%);TEG和D-D单项检测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两者联合检测组显著高于D-D单项检测组(P0.05),而与TEG单项检测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TEG联合D-D动态监测颅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变化,可作为临床中诊断DVT形成的一项重要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DVT也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以下肢的DVT多见,患者肢体瘫痪,长期卧床。严重者可因血栓脱落阻塞较大的肺动脉,致肺栓塞而导致患者死亡[1]。我院2011-06—2012-06收治26例重症颅脑损伤后形成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秀山县颅脑损伤流行病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重庆市秀山县颅脑损伤发生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集秀山县2011-03—2013-03所有颅脑外伤病例,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了解颅脑损伤发生的概况、发生原因及临床特征。结果 2a中收治颅脑损伤1 434例。男∶女=2.2∶1,其中小儿(≤14岁)261例(18.2%),成年(15~59岁)835例(58.2%),老年(≥60岁)338例(23.6%)。轻型颅脑损伤1 132例(78.9%),中型颅脑损伤187例(13.0%),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115例(8.1%)。交通伤616例(43.0%),跌伤520例(36.3%),其他原因受伤298例(20.7%)。结论秀山县颅脑损伤发病率及病死率高,需改进抢救设备及措施,培养相关人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在预防颅脑损伤术后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方法颅脑损伤术后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前馈控制护理干预,比较2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4d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38%,下肢肿胀发生率为14.2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前馈控制,能够有效改善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下肢血液循环,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有效预防颅脑损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是各种外伤中最严重的损伤,是指GCS≤8分者,病死率高达30%~50%。在救治过程中为了拯救生命往往忽视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DVT),国内报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26%,国外报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0%~50%[1],严重者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重型颅脑损伤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方法。方法对3 6 2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每间隔1 0 d检查一次下肢血管彩超,发现DVT后给予及时治疗。对发生DVT与未发生DVT的患者进行年龄、疾病、卧床时间、性别等各因素的患病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 6 2例患者发现DVT 4 8例,DVT患肢6 3侧,DVT患病率高血压者为1 7.5 0%(2 8/1 6 0),无高血压者9.9 0%(2 0/2 0 2),年龄<6 0岁者1 0.7 1%(3 3/3 0 8),>6 0岁者2 7.7 8%(1 5/5 4),糖尿病者2 5.3 0%(2 1/8 3),无糖尿病者9.6 8%(2 7/2 7 9);瘫痪肢体2 2.9 2%(4 4/1 9 2),未瘫痪肢体3.5 7%(1 9/5 3 2),卧床≤1 0 d时DVT患病率2.2 1%(8/3 6 2),≤2 0 d时7.4 6%(1 7/2 2 8),≤3 0 d时1 2.1 2%(2 4/1 9 8),≤4 0 d时2 4.4 3%(3 2/1 3 1),≤5 0 d时3 9.8 1%(4 3/1 0 8)。结论颅脑损伤患者DVT的发生与年龄、血压、血糖、肢体活动度、卧床时间等密切相关,与性别关系不大。高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瘫痪肢体、卧床时间>1 0 d等均是形成DVT的高危因素,而且卧床时间越长,形成DVT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和吲哚美辛对预防全髋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疗效。 方法:选择北京世纪坛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头无菌坏死患者120例,男62例,女58例,年龄38~82岁,平均66.9岁;均计划行全髋置换。全部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41):没有接受抗凝预防治疗;低分子肝素组(n=40):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以患者的体质量计算,给予皮下注射范围1 900~3 800 U/d;吲哚美辛组(n=39):接受吲哚美辛治疗,剂量为 2次/d,口服25 mg/次,均从置换前1 d至出院当天。对比观察各组患者全髋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结果:120例患者在全髋置换后第1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65例患者有深静脉血栓(54%),其中18例深静脉血栓发生在非手术侧肢体。在手术侧肢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中18例有临床症状(28%),在非手术侧肢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均未见临床症状。对照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71%,明显高于低分子肝素组48%和吲哚美辛组45%(P < 0.05)。 结论:全髋置换前应用低分子肝素或吲哚美辛明显降低了深静脉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10.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临床上并不少见,其中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为常见,约占深静脉血栓的90%以上,而神经外科手术后DVT的发病率在24%左右。DVT是病死率极高的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基础疾病,故预防DVT的发生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将发生DVT护理体会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六三医院自2003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37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37例患者均行抗凝治疗,其中溶栓治疗18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14例.1例患者死亡,其余36例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症状均缓解,其中治愈11例,显效21例,有效4例. 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静脉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够有效地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治疗方法 为抗凝治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对防止肺栓塞发生有重要作用,早期预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神经外科术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有效防治措施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32例神经外科术后并发下肢DVT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合并基础病、手术、术后脱水治疗、术后偏瘫及长期卧床、下肢长期深静脉置管等是神经外科术后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经抗凝、抗血小板凝集和扩血管等内科综合治疗,临床治愈30例,好转1例,死亡1例。结论神经外科术后存在并发DVT的诸多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可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神经系统肿瘤患者使用循序加压弹力袜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有效性. 方法 选择神经系统肿瘤患者180例,其中试验组患者(100例1于肿瘤切除术后第一天即使用循序加压弹力袜,直至患者可以下地行走;对照组患者(80例)术后未使用循序加压弹力袜,其他处理相同.术前及术后每隔3天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比较2组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 结果 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试验组中DVT发生3例(3%),对照组发生DVT 21例(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14.
2009-01—2012-02我科对25例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寻求预防性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5例患者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50~72岁,平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多学科合作治疗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安阳市人民医院2016-01—2018-01收治的200例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加强多学科合作,及时评估,做好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肢体功能锻炼,配合物理疗法。结果因采取预防措施和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未发生血栓,发生1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全部治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对此类患者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做好心理护理,加强评估及健康宣教,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密切观察,早期发现,加强护理,密切配合多学科共同治疗,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神经重症患者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相关因素,为寻找早期、敏感的DVT预测和干预指标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07―2019-1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四肢深静脉彩色超声检查的2 031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DVT的发生率。并将生化、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及下肢深静脉彩超结果均齐全的284例患者分为有血栓组和无血栓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 031患者中DVT 516例,发生率25.4%。资料齐全的284例患者中,DVT 120例,无DVT 164例;其中无症状DVT 109例(90.83%),包括肌间DVT 103例,肌间合并非肌间3例,非肌间DVT3例;症状性DVT 11例(9.17%)。与无DVT组相比,DVT组患者年龄较大(63.28±12.20 vs 57.77±15.62);TEG-R值减小[4.30(3.80,5.60) vs 4.80(4.10,5.80)];TEG-K值减小[1.50(1.20,1.80) vs 1.60(1.30,2.20)];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缩短[28.05(26.03,30.8) vs 29.10(27.00,31.58)];D-二聚体增高[0.76(0.35,1.85) vs 0.46(0.18,0.90)],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升高[6.31(2.79,12.77) vs 3.98(1.87,8.49)];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重症急性期约1/4患者将发生DVT,且以无症状性的下肢肌间静脉血栓为主;与DVT相关因素为患者年龄偏大,凝血因子功能增强,纤维蛋白原功能增强,FDP和D-二聚体升高。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分析35例住院的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40例同期住院的非DVT脑卒中患者作对照。结果脑卒中患者发生DVT的平均时间是住院后16d;31例DVT发生在瘫痪侧肢体,4例在双侧;29例发生在小腿,6例累及大腿;肌力0~2级28例,3级以上7例;有股静脉穿刺置管史19例,DVT平均发生在置管后第14d;DVT患者的平均血浆纤维蛋白浓度为4.82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0g/L(P<0.05)。结论重度肢体瘫痪、股静脉穿刺置管、血浆纤维蛋白增高等是发生DVT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甘肃陇东南地区的颅脑损伤流行病学现状及预后影响因素,为本地区颅脑损伤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0月~2010年6月某医院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患者病历资料,填写《颅脑损伤流行病学调查表》,提取数据,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1014例颅脑损伤患者,男女性别比例为3.7∶1,年龄为34.3±19.7岁(1~83岁),患者主要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农民为主;致伤机制以摔伤为主(406,40.0%),其次为车祸(333,32.8%),18~65岁组所占比例最高,每年春节所在月份发生颅脑损伤最多。等级回归分析显示就诊时间、受伤机制及程度等是影响颅脑损伤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深入研究甘肃陇东南颅脑损伤的致伤原因、分布人群和发生时间的根本原因,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降低颅脑损伤发生概率,并尽可能缩短损伤后就诊时间,提高本地区颅脑创伤救治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30 d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2012年2月至2015年8月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 146例,于发病后30 d内进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脑卒中后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两组:1DVT组:脑卒中后30 d内发生DVT;2无DVT组:无DVT发生。统计分析DVT的发生率,比较DVT组与无DVT组的多项相关因素,筛选DV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 146例患者中检出DVT患者69例(6.02%)为DVT组,其中有DVT症状者为45/69例(65.22%),无症状者为24/69例(34.78%);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m RS评分高(OR=2.419,95%CI:1.194~4.900)、Wells评分高(OR=43.943,95%CI:14.714~131.235)、纤维蛋白原升高(OR=2.428,95%CI:1.506~3.916)、下肢彩超检查当日D-二聚体升高(OR=2.637,95%CI:1.954~3.560)、卧床(OR=4.57,95%CI:2.09~8.88)是脑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1 077例无DVT发生(无DVT组)。结论脑卒中后合并DVT患者有34.78%可无症状,m RS评分高、Wells评分高、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升高和卧床是脑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有危险因素患者进行DVT监测和预防干预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并发DVT的临床特点。方法连续调查2007~03~200904收住人我院神经外科手术的21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男139例,女76例;平均年龄(65.8&#177;13)岁。于手术后4d及14d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测,确定下肢DVT的发生率。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DVT的总体检出率为20.5%,男性为18.0%,女性为25.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术DVT发病率31.5%,高于血肿穿刺引流术(14.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VT主要发生在瘫痪侧肢体,80%发生在手术4d后。最常见的局部症状为肿胀(16.0%),大多DVT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DVT主要累及下肢远端静脉,近端:远端-1.0:2.8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为DVT高发人群。大多数DVT患者无症状,体征无特异性,不能根据临床表现诊断DVT。DVT主要累及下肢远端深静脉,以充盈缺损为超声主要表现。应用低分子肝素可能使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DvT发生率减低,而不增加再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