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透明晶体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对32例58眼高度近视行透明晶体超声乳化摘除后房型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年龄27-49岁,平均36.42岁。双眼25例,单眼8例,随访3-18个月。结果:患眼术后视力≥0.5者40眼占68.9%者;最佳矫正视力≥0.5者50眼占86.2%。术中无一例发生后囊破裂。术后有4例6眼(10.3%)发生后囊混浊,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随访期内未发现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出血,青光眼,人工晶体偏心等并发症。结论:透明晶体摘除治疗高度近视术后效果满意、安全,但仍需长期随访,注意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3.
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探索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 (Phakicposteriorchamberintraocularlens)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高度近视眼患者 10例 18眼 ,球面等量屈光度 - 12~ - 2 3.6 2D ,矫正视力≥ 0 .8者16眼 ,0 .2者 2眼。术前检查散瞳前后屈光度 ,角膜曲率 ,轴长和前房深度 ,角膜厚度 ,角膜水平子午线直径(WhitetoWhite ,WTW )。屈光度取较低的值进行计算 ,计算公式为Staar公司专用公式 ;根据角膜水平直径加0 .5mm选择人工晶体的长径 ;人工晶体为美国Staar公司产品 ,以胶原异分子聚合物为材料 ,双凹单片式。术前行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 ,每眼两点 ,相隔 90° ,手术选择表面麻醉。经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 ,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 ,置于透明晶体与虹膜之间 ,吸除粘弹物质 ,缩瞳 ,充盈前房。术后检查屈光度、角膜、前房、眼压、人工晶体等情况。结果 :1例术中人工晶体取出。 17眼成功者术后视力提高 ,屈光度明显降低且稳定 ,随访无回退 ,前房深度无改变 ,术后无持续眼压升高 ,人工晶体相容性好 ,1例 1眼前囊下晶体局限性混浊。结论 :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预测性好 ,视力恢复迅速 ,无回退 ,无严重并发症 ,适用屈光度范围广 ,可有条件地选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患者实施全程护理的护理经验。方法:将全程护理模式应用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手术患者的护理中,包括入院前、住院中、出院后3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的模块,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一般及专科护理贯穿全程。结果:手术患者82例163眼术后视力得到良好地矫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在术后随访期内均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将全程护理模式应用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手术患者的护理中,提供全面、全员、全程的人性化护理服务,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5.
高度近视眼的前房较深,具有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的优越条件。同时,在有晶体眼内通过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矫正高度近视,具有准确,可预测度数,又不影响眼的调节等优点,为一种值得探讨的屈光性手术。本文综述了这种手术的发展史、优缺点、手术方法、手术前后处理、并发症及长期随访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有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邹玉平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5,19(4):210-214
高度近视眼的前房较深,具有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的优越条件。同时,在有晶体眼内通过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矫正高度近视,具有准确,可预测度数,又不影响眼的调节等优点,为一种值得探讨的屈光性手术。本综述了这种手术的发展史、优缺点、手术方法、手术前处理、并发症及长期随访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PR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间行PC.PRL矫正高度近视患者25例(45眼)。术后随访6~17月,平均(10.9+1.6)个月,应用配对t检验分析手术前后裸眼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前房深度,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裸眼视力4.5~5.2,好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35眼(78%)。术后平均眼压(13.7±4.2)mmHg,与术前(13.9±4.1)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609±296)cells/mm2,与术前(2818±327)cells/ramz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的平均拱高稳定,为(0.380±0.135)mm,未见人工晶状体与自身晶状体贴近或接触。结论PC—PR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临床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是高度近视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在矫正 -2D~ -1 2D近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对严重高度近视不能满意地矫正 ,因为需作更多的激光切削会使角膜变得过薄而产生不良后果。为解决此难题 ,作者设计了一种晶状体前面后房型人工晶体以矫正 -1 0D至 -30D的严重高度近视。该人工晶体为凹凸型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制成 ,人工晶体的光学部分为 6mm ,二侧各一1 5mm的硬盘及可活动的弹性袢 ,总直径为1 4mm。人工晶体前表现稍凸 ,使其不影响虹膜的正常活动 ,不致产生色素播散 ,其后表面为凹面 ,有两个外侧槽沟 ,以防止人工晶体与晶状体的“真空效应” ,… 相似文献
9.
自1985年10月以来,我院植入国产硅凝胶后房型人工晶体52例55只眼,术后视力良好。后发性白内障和人工晶体前膜,是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并发症。为了防治这些并发症,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做了一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对30例39眼高度近视行透明晶体摘除同时植入眼内镜片,镜片采用水凝胶制成,屈光度0—+6D,可以折叠式植入。作者讨论了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并发症、效果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对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作了初步小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我院眼科自1989年9月至1991年3月共施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32例,年龄27岁—83岁,平均年龄63岁。32例中30例为老年性白内障,1例是外伤性白内障,另一例为青年白内障。在手术中用空气,复方林格氏液以及粘稠剂——3%甲基纤维素和玻璃样酸钠,来维持前房深度以 相似文献
13.
有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眼上海医科大学金山医院眼科李军,胡磊,汪芳润有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近视眼(anteriorchamberintraocularlensimplantforphakicmyopia,AC-IOL-PM)...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方法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26例(40只眼),随访术前及术后1天、1周及1、6、12个月,随访内容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角膜内皮计数、Pentacam、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观察屈光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有明显提高,40只眼术前裸眼视力和最好矫正视力分别为0.05+0.02,0.61+0.28;术后分别提高为0.62±0.17,0.62±0.31,术后裸眼视力均明显好于术前(P<0.05).术前平均屈光度为(-18.95±4.73)D,术后1个月平均屈光度为(-0.76±0.75)D.术前角膜内皮细胞数(2917.42+208.36)个/mm2,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为(2797.03+ 210.25)个/mm2.术前平均眼压为(16.65±4.75) mm Hg,术后第一天眼压为(15.47±4.36) mm Hg.通过Pentacam观察术前前房深度(3.25+0.27) mm,而术后1月复查减少到(2.97+0.19) mm,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后随访中前房深度没有明显差异.40只眼均未发生瞳孔阻滞性青光眼、晶状体前囊下混浊等并发症.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有效性、稳定性及矫正效果好等优点,但需要有更长时间的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对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同时植入负低度数后房型人工晶体最佳效果。方法采用角膜隧道切口,原位超声乳化碎核,超声能量设立Ⅱ或Ⅲ级核为50%~60%,超声时间50~120s,22例(29眼)眼轴长≥28mm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结果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0.5者22眼(75.9%),矫正视力≥1.0者7眼(24.1%),手术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7.2%),未见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囊样水肿。结论超声乳化具有切口小、散光小、联合负低度数人工晶体植入适合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预防视网膜脱离或减少后发障及手术并发症等优点,恢复良好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有晶体眼前房人工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11例 ( 18眼 )度数在 -11 0 0D~ -30 0 0D (平均 2 1 2 5D)之间的超高度近视患者表麻下前房内植入Phakic6H12 5型人工晶体 ,随访 6~ 12个月 (平均 9 7月 )。结果 :18眼术后裸眼视力均≥术前矫正视力 ( 0 6 4>0 39) ,两者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术后散光明显减轻 ,与术前相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三眼轻微瞳孔变形 ,一例 (双眼 )出现眩光感。结论 :初步观察有晶体眼前房人工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具有安全性、稳定性、可预测性 ,是一种颇具前途的矫正超高度近视的手术。不适宜作LASIK的超高度近视患者可谨慎选择该手术。 相似文献
17.
高度近视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近视度数达-10.00D以上称超高度近视,其远视力不易矫正,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此类近视的治疗方法颇多,但多没超过治疗前的矫正视力水平。我院1998年12月1日~2000年6月30日应用低度人工晶体置换透明晶体的超声乳化术对12例23眼施行了手术矫治,获得较为满意的视力矫正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有晶体眼植入人工晶体矫正高度近视和远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屈光手术主要分为角膜屈光手术和晶体性屈光手术两大类。角膜屈光手术在治疗低中度近视效果显著,但是治疗高度近视时屈光矫正效果、预测性及稳定性均降低,并发症却随之增多,而且几乎所有的角膜屈光手术均表现为不可逆性(角膜基质环除外)。应用透明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屈光不正,因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增加及丧失调节力而受到限制,同时后囊膜混浊也是它难以克服的并发症。有晶体眼植入人工晶体治疗屈光不正克服了前两种技术的局限,具有潜在的可逆性和保留了调节力等优点,有关的短期随访结果显示其是治疗屈光不正尤其是治疗高度近视… 相似文献
19.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方法选取1997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就诊高度近视患者113例(216只眼),平均年龄30岁,均在球周麻醉及表面麻醉下经3.2mm透明角膜切口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V2型15例,ICLV4,美国STAAR公司),随访术前及术后1d、1周及1、3、6、12、24、3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屈光度数、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角膜内皮计数等。术前检查等效球面屈光度数(17.78±3.88)D,平均随访18.2个月后观察屈光状态,24.3个月后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最后一次随访等效球面屈光度数为(-1.00±1.40)D,与预期屈光度数差别±1.00D以内者191只眼(88.4%),±0.50D以内者165只眼(76.4%)。术前屈光度数在-20.00D以下的有151只眼,与预期屈光度数差别±1.00D以内者145只眼(96.0%),±0.50D以内者128只眼(84.8%)。随访期间屈光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及以上168只眼(77.8%),4只眼(1.85%)下降1行。4只眼(1.85%)发生需手术治疗瞳孔阻滞性青光眼,3只眼(1.39%)发生晶状体前囊下混浊,均行人工晶状体取出,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无下降。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000-1004)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评估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2015-01/04期间在我院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或散光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TICL)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24例48眼,观察中央前房深度(ACD)、前房开放距离(AOD500)、术后拱高(ICL-vault)、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裸眼视力(UCVA)、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测量(IOP)、裂隙灯检查泪膜破裂时间(BUT).结果:术前与术后1、3、6、12mo均采用UBM测量ACD与AOD500四个方位,术前与术后4个随访时间节点的值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测量值均较术前降低,OCT测量拱高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CVA、UCVA均较术前提高,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患者平均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BUT与术后4个随访节点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术后泪膜稳定性变化不大,患者舒适度较好,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