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辨清合理的书名。方法 :通过追本溯源、分析比较、旁证等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 ,研究全书内容构成 ,以名实相符、名正言顺为准则 ,确定全书的合理名称。结果 :分析清楚全书内容构成及由于历史原因形成多种书名的客观情况 ,提出该书的合理名称。结论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由药性赋、珍珠囊(此指“韵语珍珠囊”)和补遗 (含珍珠囊的补遗内容和药性赋补遗 ) 3大部分构成 ,故称《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为妥 ,称《珍珠囊药性赋》可以区别于其他名为“药性赋”的著作 ,径呼“药性赋”为简称 ,书名中有“炮制”二字则因书中含较多炮制内容 ,至于带有“雷公”云云 ,则系托名 ,但“雷公药性赋”,“雷公炮制药性赋”等已成通俗习惯称呼。  相似文献   

2.
王今觉 《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1):692-693
目的:辨清合理的书名。方法:通过追本溯源、分析比较、旁证等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研究全书内容构成,以名实相符、名正言顺为准则,确定全书的合理名称。结果:分析清楚全书内容构成及由于历史原因形成多种书名的客观情况,提出该书的合理名称。结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由药性赋、珍珠囊(此指“韵语珍珠囊”)和补遗(含珍珠囊的补遗内容和药性赋补遗)3大部分构成,故称《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为妥,称《珍珠囊药性赋》可以区别于其他名为“药性赋”的著作,径呼“药性赋”为简称,书名中有“炮制”二字则因书中含较多炮制内容,至于带有“雷公”云云,则系托名,但“雷公药性赋”,“雷公炮制药性赋”等已成通俗习惯称呼。  相似文献   

3.
《韵语珍珠囊》不同于《洁古珍珠囊》和《东垣珍珠囊》,但有一部分确与《东垣珍珠囊》相同或相近。因此,笔者认为《韵语珍珠囊》是在《东垣珍珠囊》基础上改编的著作。改编者是明·严萃。  相似文献   

4.
李柳骥  肖红艳  张戬  丁杰  严季澜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281-1283
《淑景堂药性赋》是清·李文锦仿照金·李杲《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总赋》体例撰写的一部本草歌赋.比对两书内容、统计所载药物,发现二书内容上没有太多继承性.《淑景堂药性赋》中48%的药物均与《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不同,且所载寒性药物比例最高,以实用性作为增减药物的标准.作者对药物的增减、药性的调整显示了其个人用药习惯及地域、时代的影响,推测其为清代温病学派发展过程中一位擅用寒凉药物的地方医家.  相似文献   

5.
土家药性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石门土家山寨,土家人祖祖辈辈流传着神奇非凡的土家特效草药。笔者曾有幸与一些土家名医、名药师学认草药、采挖草药和炮饲草药,并利用土家草药为广大患者治病上千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为便于学习和应用土家族药,将土家草药整理成简记易背的歌赋如下。  相似文献   

6.
将张元素药性调节观分为定向调节、定位调节、定性调节及动静调节4个方面具体分析,探索中药药性规律,为临床灵活遣方用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统计分析《药性赋》收载的248种中药,与《中国药典》2010版药性进行对比分析,对药性表述不同的中药进行比较。研究表明,《药性赋》撰者在金元时期对中药药性的认识,与现代理论有较高的接近度。随着历代医家对药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并积累发展,《药性赋》部分中药药性表述与《中国药典》不符,现将药性表述不同的中药列出,为学习《药性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冯保华  周洁 《中医研究》2002,15(2):59-59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以下简称补遗 )本为元代李东垣著 ,时至清代 ,王晋三将该书与李士材《雷公炮制药性解》合订 ,《补遗》下仍署名为“元·李东垣撰”。然近代又有持否定态度者 ,如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各家学说》连续两版在李杲书目下都未列此书。拙文拟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见解。谬误之处 ,诚请同道纠正。日人丹波元胤著《中国医籍考》 ,在述及《补遗》时 ,否认该书为李杲著 ,并引用清·《四库全书》的一段话为依据 :“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四卷 ,旧本题金·李杲撰 ,考珍珠囊为洁古老人张元素著 ,其书久已散失 ,世传东恒珍珠囊 ,乃后…  相似文献   

9.
<正>张元素十分重视"顺时令而调阴阳",这种调节阴阳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他对药性理论的研究方面。1、定向调节:张元素认识到只有阴阳二气升降出入协调平衡,才能推动和维持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升降失常是阴阳失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阴阳失调的病势方面的具体化。运用药物升其清阳,降其浊阴,使阴阳恢复动态平衡,此即定向调节的基本内涵。他创  相似文献   

10.
《药性赋》中对中药黄连的论述提到黄连可以治疗冷热痢。黄连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以治疗中焦湿热泻痢,没有治疗冷痢的道理。对比文章前后,此处"冷"字疑为"湿"字误也。  相似文献   

11.
"中药药性可分"学说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药性理论不仅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而且还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当今科学技术的融人使中药药性理论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章从中药的物质可分性和功能可分性两个方面提出了"中药药性可分"的观点,旨在丰富中药药性理论内涵,拓展其发展空间,更好地指导中医药实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华本草》中补阳药物药性规律,为补阳药物药性理论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以"补阳"索引主题词检索《中华本草》,建立Excel数据库,对其来源、性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146味补阳中药来源以植物药为多,动物药次之;药性以温性(78.57%)为主;药味以甘(42.66%)为主,其次为咸(18.82%)和辛(17.90%);归经以肾经(42.55%)为主;绝大多数药物无毒;功效以补肾、温肾、止痛、强筋骨、益精血为主,主治肾虚、寒症、痹痛、筋骨软痛等。结论:《中华本草》中记载的补阳中药,其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等方面的统计分析结果与传统中药药性基本符合,能够为补阳中药筛选和新药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药不同药性与无机元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中药不同药性与无机元素关系的研究黎晓敏贾仁勇王健宋维平杨本登李明元(四川畜牧兽医学院荣昌632460)中药的寒凉温热药性是传统中药的核心理论之一。寒病热治,热病寒治是临床用药的基本法则。关于中药药性的研究自古有之,但决定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何在,至今仍不为人知。不少研究表明,有机物质可能是中药性能和药效的物质基础。但近年来的研究已提示,中药的元素含量及比例与中药疗效、性能有密切关系。柴立等称,用补肾益精的  相似文献   

14.
“中气(脾胃)-四维(肝、心、肺、肾)”的中气理论思维模型是黄元御医学理论的根基。中气理论对黄元御药性理论影响颇深,在《玉楸药解》一书中,黄元御将中气理论广泛发挥,利用中气理论解释部分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将药物的升降浮沉与涉及脏腑相关联,使升降浮沉的阐释更为精确具体。《玉楸药解》自然属性之下又依归经排序的分类方式,以临床为出发点,为现代以功能为主系统的中药分类做了有益的探索。黄元御还坚决反对滥用剧毒药物,他天人相应、重土崇阳的思想在药性理论中也有具体表现。总体来说,黄元御并没有脱离传统药性理论范畴,而是立足于经典传统,将中气理论广泛发挥,试图将脏腑气机运动与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相关联,为现代药性理论的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藏药具有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其中基于五源学说的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等理论较系统,富于宏观辩证,独具藏特色,部分理论极具科学性,具备了形成藏药药性理论的基本核心要素。然而藏医药典籍及文献中,尚未独见有藏药药性理论的系统论述,从而限制了藏药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该论文以藏药理论的三大基本核心——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的产生、衍生、相互作用关系为出发点,系统介绍了基于五源学说的藏药药性理论的形成,梳理了五源学说与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六味、八性、十七功效之间的内在联系,比较了藏药性理论与中药药性理论的联系和类似之处,提炼了藏药药性理论的特色及科学性,以期为藏药理论的系统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药性动静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静药性,用以表示药物的走守属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组成内容之一,对于方剂组方配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至今尚无系统的理论阐述。本文着重分析动静药性的作用特点和功效应用,探讨走守药性论的其学术内涵,以期丰富中药药性理论,更好的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金匮要略》辨药性用药的学术思想。辨药性用药包括:辨五味药性用药、辨散敛药性用药、辨升降药性用药、辨有毒无毒药性用药等内容。辨药性用药是中医临床合理用药的关键环节之一,合理应用药性,有助于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易水学派医家对于升麻的功效与应用具有独到的见解,拓宽了升麻的应用范围,为后世的遣方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应用范围。张元素认为升麻归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阴四经,具上升之性,可引药入阳明、升阳于至阴。李杲提出升麻可以升提脾胃清阳,配以益气之品及风药则能补脾胃不足、散中焦郁火、升下陷之气。王好古收载治疗阴阳毒名方六首,方中均含升麻,强调升麻的解毒之功。罗天益继承易水三家用药经验,但并无创新。张、李二人以风药胜湿,用升麻引湿邪上升,继而以苦发之。张、李、罗三家于升麻葛根汤加减应用中,体现了升麻散阳明风邪、解肌、透疹之功。今之临床或可以此发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以所含主要无机元素的不同,将《本草纲目》金石部32味常用药物分为5类,通过对这些药物的功效主治与现代药理学和药效学相对照,证明了《本草纲目》金石部药物的功效主治与现代药理学和药效学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20.
考察《药性通考》结构体例和具体内容,认为该书是在《本草新编》《本草备要》基础上进行补订增删编撰而成。此推论对研究版本流传、文字校勘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