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后合并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符合外源性胰岛素相关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EIAS)诊断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10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体格检查和实验室结果。结果106例患者中84例(79.24%)使用预混人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18例患者(16.98%)近期反复发生低血糖。精氨酸刺激试验显示胰岛素0 min基线值中位数73.40(23.07~146.75)μU/ml,胰岛素4 min/0 min比值中位数1.27(1.03~1.85),平均值1.72±1.47,胰岛素0 min(μU/ml)/C肽0 min(ng/ml)比值44.60(14.92~87.93),平均值81.92±130.93。以本院空腹胰岛素检测参考值2倍上限(49.8μU/ml)为切点,将患者分为胰岛素蓄积组(胰岛素0 min基线值≥49.8μU/ml)和胰岛素非蓄积组(胰岛素0 min基线值<49.8μU/ml)。胰岛素蓄积组66例患者中14例(21.21%)发生低血糖,胰岛素非蓄积组40例患者中4例(10%)发生低血糖,胰岛素蓄积组的胰岛素4 min/0 min比值、胰岛素0 min/C肽0 min比值、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及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均显著高于胰岛素非蓄积组(P<0.05)。在胰岛素蓄积组66例患者中,36例予更换胰岛素剂型(胰岛素治疗组),30例停用胰岛素改为口服降糖药(口服药治疗组)的方案治疗后,2组治疗后的SDBG和LAGE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随着外源性胰岛素蓄积的加重,患者血糖波动明显增加,低血糖比例显著升高。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患者胰岛功能出现特征性改变,精氨酸刺激后,胰岛素分泌无明显峰值,呈现"高平"曲线,基线胰岛素/C肽比值水平显著升高。及时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后,EIAS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刘长江  王颜刚 《山东医药》2012,52(17):54-55
目的探讨孕中期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胰岛素抵抗(IR)、胰岛素分泌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孕中期孕妇60例,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GDM组28例、正常糖耐量(NGT)组32例。检测两组各时间点的血糖、胰岛素,计算IR指数(HOMA-IR),评价IR程度;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动态胰岛素分泌指数(MBCI)、血糖曲线下面积(AUCGLU)/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NS),评价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与NGT组比较,GDM组的各时间点血糖、胰岛素、HOMA-IR、AUCGLU、AUCINS、HOMA-β明显升高(P均<0.05),MB-CI、AUCINS/AUCGLU明显降低(P<0.05或<0.01)。结论 GDM患者存在IR及胰岛素分泌功能降低,胰岛素分泌不能代偿IR是GDM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伴胰岛素抵抗(IR)的原发高血压患者(EH)及治疗前后红细胞胰岛素受体(EIR)变化的意义.方法 (1)伴IR的EH患者37例(男25例,女12例.平均年龄(60±6.7)岁,健康对照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2±7.5)岁的红细胞胰岛素低亲合受体结合位数EIR(RT-2)及相关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2)伴IR的EH患者分别给予三种不同治疗方案(组111例,福辛普利5~20 mg,QD;吲达帕胺2.5 mg, QD.组212例,阿替洛尔12.5~50 mg,QD;尼群地平10~20 mg,Bid.组314例,阿替洛尔12.5~50 mg,QD;尼群地平10~20 mg,Bid;二甲双胍250 mg,Tid),疗程1年,治疗前后观察EIR(RT-2),ISI,及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1)EH组EIR(RT-2),IS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相关分析显示,EIR与ISI、餐后 2 h血糖正相关;与收缩期血压、血浆餐后两小时胰岛素水平(IN)及甘油三酯(TG)呈负相关.(2)3组治疗,血压控制均良好.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组3 RT-2低于组1、2,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1、2间无差异.治疗后组3 RT-2、ISI明显高于治疗前.结论胰岛素受体水平下调是伴胰岛素抵抗高血压患者关键环节.红细胞胰岛素受体一定程度的反映机体胰岛素敏感性.治疗组3方案可能对上调胰岛素受体水平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与血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与血胰岛素 (INS)水平及胰岛素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33例冠心病和 77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糖 (BG)、血 INS及胰岛素敏感性 (1/ BG× INS)测定。结果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 ,血糖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血 INS明显增高 (P <0 .0 5 ) ,胰岛素敏感性明显下降 (P <0 .0 5 )。冠心病组内 ,单纯冠心病组及冠心病并发原发性高血压组相比较 ,两组间血糖、血 INS及胰岛素敏感性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冠心病患者存在着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糖耐量人群空腹瘦素水平与特异胰岛素、胰岛素原及胰岛素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量 5 4例正常糖耐量 (NGT)、33例糖耐量低减 (IGT)、4 7例新发 2型糖尿病 (DM )的空腹瘦素水平、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0、1/2、1、2h的特异胰岛素 (SI)和胰岛素原 (PI)。结果  (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性别、体重指数 (BMI)、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是影响空腹瘦素水平最重要的因素 (校正的R2 分别为 0 .2 5 1、0 .4 19、0 .4 38,P值分别为 <0 .0 0 1、<0 .0 0 1、<0 .0 5 ) ;空腹血清瘦素水平与OGTT各时间点PI、SI、PI/SI值无相关性。 (2 )在校正性别、BMI等影响因素后 ,空腹血清瘦素水平在不同糖耐量组差异无显著性 ;DM组OGTT各时间点PI/SI值明显高于IGT组和NGT组 (P <0 .0 1) ;胰岛素敏感性 (ISI)为NGT组 >IGT组 >DM组 (P <0 .0 0 1)。结论 在测定特异胰岛素、胰岛素原时 ,血清瘦素水平除了与性别、BMI相关外 ,尚与胰岛素敏感性 (按SI水平计算 )相关 ;不同糖耐量状态对血清瘦素水平无明显影响 ;DM组存在胰岛素不敏感、PI/SI失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LOAD)与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为早期诊断及治疗LOA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55例LOAD患者为观察组,按照GDS分为轻、中、重度组分别与3O例同龄正常老年人(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和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其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采用HOMA2-IR公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空腹胰岛素均上升,胰岛素抵抗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LOAD空腹胰岛素(97.18±10.31)pmol/L,轻度组(106.67±10.51)pmol/L,中度组(92.03±5.36)pmol/L,重度组(93.24±7.48)pmol/L与对照组(67.93±14.75)p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OMA2-IR:LOAD观察组(3.21±0.12),轻度组(3.31±0.02),中度组(3.13±0.12),重度组(3.21±0.11)与对照组(2.83±0.24)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OAD患者体内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的调节可能出现障碍,对65岁以上人群常规检查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有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LOAD。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老年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甘精胰岛素作为基础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NP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比较。方法将本人在2010年9月~2012年5月收治的49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甘精胰岛素组31例,NPH组18例,分别采用甘精胰岛素加门冬胰岛素和NPH加门冬胰岛素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餐前血糖、空腹血糖(FPG)、糖化血清蛋白(GSP)等各项相关指标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达标所用时间、基础胰岛素的用量以及发生低血糖的次数和其他不良反应。结果强化治疗两周后,甘精胰岛素组空腹和晚餐前血糖明显低于NPH组,GSP和达标时间均明显小于NPH组,甘精胰岛素的用量明显小于NPH组NPH用量,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甘精胰岛素组出现低血糖症状1例(1/31),NPH组为4例(4/18)。结论选用甘精胰岛素作为老年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的基础胰岛素,具有注射次数少,所需剂量少,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低,血糖波动小等优点,比中效胰岛素更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门冬胰岛素和人胰岛素强化治疗内科危重症高血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病科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内科危重患者186例,入组时空腹血糖水平为(10.8±2.3)mmoL/L,根据患者入组时恢复进食情况分为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组(MDI,n=90)和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组(CSⅡ,n=96),2组均随机分为门冬胰岛素和人胰岛素亚组.MDI组中门冬胰岛素和人胰岛素亚组分别为44、46例,CSⅡ组分别为46、50例.MDI组餐前大剂量采用门冬胰岛素或人胰岛素,基础量均采用甘精胰岛素,CSⅡ组餐前大剂量及基础量均采用门冬胰岛素或人胰岛素.根据多点指尖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用量,强化胰岛素治疗疗程7 d,使血糖控制在4.4~8.3 mmol/L,7 d后改为常规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4.4~11.1 mmol/L,观察各哑组患者基线及第7天日内平均血糖水平、日内血糖标准差、日内血糖极差(最高和最低血糖之差)、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急性生理与慢性疾病评分(APACHE Ⅱ),统计7 d内低血糖发生率、严重低血糖发生率、日平均胰岛素用量及28 d内各组死亡率.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1)MDI及CSⅡ组的门冬胰岛素亚组和人胰岛素亚组强化治疗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强化治疗后第7天门冬胰岛素哑组较人胰岛素组日内平均血糖水平更低,MDI组:(6.2±1.3)mmol/L比(7.6±1.6)mmol/L;CSⅡ组:(6.0±1.2)mmol/L比(7.4±2.5)mmol/L,均P<0.05.(3)门冬胰岛素亚组血糖标准差更小,MDI组:(1.54±0.27)mmol/L比(1.92±0.38)mmol/L;CSⅡ组:(1.24±0.27)mmol/L比(1.83±0.45)mmol/L,均P<0.05.(4)门冬胰岛素亚组极差更小,MDI组:(3.0±0.5)mmoL/L vs(3.9±1.1)mmoL/L;CSⅡ组:(3.1±0.6)mmol/L vs(3.9±1.0)mmol/L,均P<0.05.(5)门冬胰岛素业组7 d内日平均胰岛素用量更少,低血糖发生率及严重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同时,门冬胰岛素亚组7 d内血清CRP?  相似文献   

9.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2型糖尿病伴有脂肪肝(DF)组33例,2型糖尿病不伴脂肪肝(NDF)组48例,脂肪肝(F)组13例,正常对照(C)组14例.检测4组患者的体脂参数、血脂、并行OGTT以及胰岛素释放试验,采用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评价胰岛素抵抗.结果DF组与NDF组、F组与C组比较,体重指数(BM1)、腰围(W1)、腰臀比(WHR)、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HOMA IR水平明显升高(P<0.05).F组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空腹胰岛素和餐后胰岛素水平高于C组(P<0.05).结论脂肪肝患者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提示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异常在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曹月香 《山东医药》2012,52(22):60-61
目的比较甘精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40例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应用甘精胰岛素加门冬胰岛素治疗,B组应用中效胰岛素加门冬胰岛素治疗。12周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胰岛素总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A组治疗后空腹血糖(4.5±0.3)mmo/L,糖化血红蛋白6.9%±0.8%,胰岛素总用量(20.2±1.5)U,1例发生低血糖;B组分别为(5.3±0.2)mmo/L、7.2%±1.0%、(25.6±2.1)U,6例。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低血糖发生率相比P均<0.05,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总用量相比P均>0.05。结论与中效胰岛素相比,甘精胰岛素治疗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效果好,且低血糖的发生率低,胰岛素的用量少。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合并胆石症患者胆囊手术的围手术期应用泵进行持续胰岛素输注(CSII,n=32),或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n=48)或口服降糖药(OHA,n=64)治疗,发现CSII控制血糖优于MSII和OHA。  相似文献   

12.
杨瑞平  杨冬莲  李素兰 《内科》2014,(5):529-530
目的比较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CSII)和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SII)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组(39例,CSⅡ组)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组(31例,MS1I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所需胰岛素剂量,平均住院天数,重复住院率和低血糖发生事件。结果 CSⅡ组患者胰岛素所需剂量、平均住院天数、重复住院率明显低于MSII组(P0.05)。结论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缩短平均住院天数,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胰岛素泵与传统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80例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II)组(40例),常规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MSII)组(40例),分别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糖达到强化治疗目标[空腹血糖(FBG)〈7.0mmol/L,餐后2h血糖(2hBG)〈10.0mmol/L]的时间、每日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后FBG、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浓度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CSII组治疗后各时段血糖(FBG,2hBG)均明显低于MSII组(P〈0.01,〈0.05)。和MSII组比较,CSII组血糖达到强化治疗目标时间显著减少[(12.9±3.3)d:(8.3±2.1)d],胰岛素用量显著减少[(46.9±5.1)U/d:(30.5±6.7)U/d]。P均〈0.001。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优于常规胰岛素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常规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SⅡ)与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CSⅡ)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鼻饲患者的降糖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7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CSⅡ组(n=34)及MSⅡ组(n=33)。以CGMS观察治疗2w后血糖谱的变化,比较2种治疗方法在全天血糖曲线变化、控制血糖水平、低血糖发生率方面的差别。结果CSⅡ组血糖控制效果明显优于MSⅡ组(P0.05,P0.01),低血糖发生率也低于MSⅡ组(P0.01)。结论CSⅡ治疗使糖尿病鼻饲患者全天血糖曲线波动小,血糖控制更为平稳,可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1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胰岛素泵 (即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法 ,CSII)对糖尿病患者强化血糖的控制效果。方法 将 3 4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CSII组 (15例 )和常规多次皮下注射 (MSII)组 (19例 ) ,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结果 CSII组血糖控制达标的天数和胰岛素的用量明显少于MSII组 ;CSII组的低血糖的发生率较低 ,并且能较有效地控制黎明现象的发生。结论 CSII是目前糖尿病患者强化血糖控制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糖尿病高渗性昏迷(DHC)的疗效。方法对DKA和DHC患者首先用静脉泵小剂量胰岛素持续输注,在生命体征平稳并能进半流食后分别用不同的胰岛素给药方式进行治疗:(1)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组;(2)常规4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组。治疗目标为FBG≤7.0mmol/L、2hBG≤10mmol/L。结果两组每日胰岛素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平均达标天数CSII组较MSII组明显缩短(P〈0.01),CSII组血糖波动小,发生低血糖次数明显减少,且FBG及晚餐后2hBG控制亦明显优于MSII组(P〈0.01)。结论在治疗DKA和DHC时采用静脉泵连续小剂量胰岛素输注急救后,使用CSII较MSII能更快、更平稳、更有效地控制高血糖。  相似文献   

17.
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72例随机分为短期持续性皮下胰岛素泵(CSII)组及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MSII)组。结果提示短期CSII及MSII治疗均可改善新诊断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CSII较MSII效果好。其疗效与病程长短、治疗前血糖、胰岛素、C肽水平以及医师的技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胰岛素泵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应用胰岛素泵(CSII)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对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58例老年T2DM患者随机分为CSII组(30例)和MSII组(28例),进行胰岛素治疗。分别检测2组治疗前后的三餐前后及睡前血糖、血糖控制时间、每日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的次数以及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均能达到目标血糖值,但CSII组血糖控制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均明显少于MSII组(P<0.01),CSII治疗后HbA1c水平显著低于MSII组(P<0.01)。结论CSII有效模拟人体生理胰岛素分泌,用于老年T2DM患者能更快、更有效地控制高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并且效果能持续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在糖尿病烧伤患者围手术期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手术治疗的糖尿病烧伤患者68例,分为两组: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36例(CSII组),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32例(MSII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两组治疗后血糖变化以及血糖控制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切口感染率等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均明显下降(P〈0.01),CSII组对空腹血糖的控制优于MSII组(P〈0.05),术前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住院总天数及低血糖发生率、切口感染率均低于MSII组(P〈0.01,P〈0.05)。结论在糖尿病烧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可迅速控制血糖,缩短术前血糖达标时间及住院总天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告对多种胰岛素过敏的1型糖尿病患者脱敏随访治疗情况,并复习国内外报道的相关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认识。方法对该患者用过小剂量序贯皮下注射胰岛素、胰岛素泵持续泵入胰岛素(诺和灵R、猪胰岛素)、地塞米松加入胰岛素泵诺和灵R中持续泵人等方法进行胰岛素脱敏治疗。监测指标为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的红斑、硬结直径及瘙痒程度以及胰岛素抗体水平。结果胰岛素泵治疗时,过敏反应较前明显减轻,尤其是方波输注模式时瘙痒明显减少。使用诺和灵R+地塞米松胰岛素泵治疗时最少发生过敏反应,表现为注射部位无红斑,无硬结或偶有直径0.5cm的硬结,不伴瘙痒;胰岛素泵治疗结束3个月,胰岛素笔注射后,皮肤过敏反应逐渐减轻至消失,无红斑和瘙痒,大腿部位有时有小硬结,胰岛素抗体逐渐降低至正常,但出现右侧腹部局部脂肪萎缩。结论地塞米松与胰岛素混合加入胰岛素泵的方法胰岛素过敏反应最轻微,胰岛素泵方波输注模式有助减轻胰岛素过敏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