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3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21例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B组18例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对3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的颈椎病评定标准评分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有效率均达到90%以上,但B组疗效略优于A组。结论:后路椎管成形术尤其适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椎管狭窄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同种异体骨在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植骨成形术中的价值.方法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例,均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植骨成形术,分别将3个同种异体骨块及2个术中切取的棘突骨块植入已打开的5个椎板间隙.术前及术后采用JOA评分标准评定患者脊髓神经功能状态,并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20例患者中,术后12个月JOA评分比术前增加[(14.9±1.2)points vs.(9.8±0.8)points](P<0.01);术后各节段椎管矢状径皆超过14mm.术后6个月,同种异体骨完全融合及部分融合率低于自体骨融合率(53.3%vs.85.0%)(P<0.01);术后12个月,两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7%vs.92.5%)(P>0.05).结论 同种异体骨在颈椎管扩大植骨成形术中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和植骨融合率,可以替代自身作为一种椎板间隔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10年8月收治的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比较手术的疗效。结果:优9例,良12例,可4例,差7例,优良率为78.2%(25/32)。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且术后椎管矢状径也较术前明显扩大(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40例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46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单节段、两节段、三节段、四节段压迫的改善率。结果随访20—73个月,平均43个月,两种减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在单节段压迫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节段、三节段压迫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四节段压迫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单节段压迫者,前路手术效果好,对于两个或三个节段压迫者,前、后路手术的疗效相同,对于四个节段的压迫,后路手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法选择及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英泽  申勇  王伟  董玉昌  张标 《河北医药》2005,27(7):485-486,488
目的 探讨颈椎病手术治疗方法选择及其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85例脊髓性颈椎病患者。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18例;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入内固定术37例;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14例;后路联合前路治疗重症颈椎病16例。采用JOA17分法评分,分析患者术后改善率。结果颈前路减压术后改善率83.8%;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入内固定术后改善率89.9%;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改善率72.2%;后路联合前路治疗改善率76.7%。结论合理选择适应证及手术方法,可提高CSM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脊髓型颈椎病是脊柱外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诊断一旦确立,大多数学者同意应尽早手术减压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前路钛板固定减压植骨融合技术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技术。临床上有些颈椎病患者脊髓腹背侧均受到压迫,前后钳夹,为了彻底减压,先行颈后路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再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所用融合的骨,是从后路取下来的颈6、7棘突,如果颈6棘突太小,可用胸1棘突代替。我科分别用髂骨植骨与棘突植骨做了17例手术,观察两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椎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共21例.结果 经3年随访,术后21例无一例脱失,JOA评分提高7~12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66.7%,椎管矢状径平均增加4 mm.结论 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对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复杂性脊髓型颈椎病采取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采用一期后路单开门及前路减压椎间植骨钛板固定术治疗复杂性脊髓型颈椎病19例.结果 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植骨融合率为100%,椎间隙高度与颈椎生理弯曲恢复;JOA 评分优良率79%.结论 对复杂性的脊髓型颈椎病,一期前后路手术减压彻底,颈脊髓功能改善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髓损伤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改良单开门手术,C3-C6椎板单开门扩大成形治疗2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结果随访7-36个月;平均21个月。JOA评分由术前的(7.1±2.3)分提高到随访时的(13.3±2.7)分;其中优8例,良9例,可4例,差0例。测量骨性椎管矢状径术后平均增加5.0mm。13例患者在术后6-18个月复查颈椎MRI提示术前颈髓受压高信号明显恢复。结论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术式,椎管骨性面积的增加是神经功能改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二期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合并椎管狭窄的严重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前后方均有明显压迫合并椎管狭窄的CSM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二期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观察手术并发症情况及比较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的双手10 s握拳试验、VAS评分、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并进行影像观察开门大小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得到12个月及以上有效随访。12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7.5&#177;2.0)分提高到(15.3&#177;1.2)分,影像学随访示椎管减压充分,未见关门现象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1例出现饮水呛咳,术后2周恢复正常;2例出现C5神经麻痹,经高压氧等治疗,2个月后完全恢复;1例出现颈后切口血肿,经扩创引流后治愈。结论分期后前路联合手术创伤小,脊髓神经功能改善良好;在后路手术的基础上,二期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术可更好地解除脊髓压迫,并发症少,避免了前路跨多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而导致的内植物失败、脊髓损伤等并发症,对存在有合并疾病的年龄较高手术耐受性差的患者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患者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视为观察组(n=26),其余24例患者采用颈后路手术治疗,视为对照组(n=24),对比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2组患者的术后JOA评分和硬脊膜囊矢状径相对于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显著,随着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该手术方式将会成为治疗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李宇卫 《江苏医药》2012,38(10):1177-1179
目的观察后纵韧带切除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SM行颈前路减压术患者32例,分为两组:A组12例,行颈椎后纵韧带切除术;B组20例,未行后纵韧带切除。用MRI技术测量脊髓矢状径,用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随访3-24个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标准进行评分,A组术后与术前评分差值大于B组[(5.50±0.90)分vs.(2.40±0.89)分](P<0.01);MRI显示,A组术后与术前脊髓矢状径差值大于B组[(3.363±0.258)mm vs.(2.637±0.412)mm](P<0.05)。结论颈椎前路切骨减压时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CSM患者脊髓形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椎动态MRI结合临床表现对早期脊髓型颈椎病(CSM)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均为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患者,亚健康组(A组)35例,该组患者主诉颈肩部不适但非颈椎病;B组35例,该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与CSM符合但常规MRI结果无异常;CSM组(C组)35例,该组患者为确诊CSM.105例患者均进行X线片及MRI检查,用统计学方法比较结果.结果 B组及CSM组JOA评分、X线结果中前凸角、椎管矢径、椎体/椎管矢径比,中立位、过伸位及过屈位MRI椎管矢径与亚健康组比明显较低,而比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常规颈段MRI及动态颈段MRI检查中出现脊髓受压呈念珠样改变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早期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中颈椎动态MRI具有重要的价值,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手术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变累及2个椎间隙者27例,3个椎间隙者5例。经颈前路开槽式减压,28例取自体髂骨移植,4例采用钛网内充填减压椎体之松质骨植骨,并行带锁板固定。结果32例中29例随访平均32.5个月,植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后。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手术有效率为93.0%(27/29),优良率为79.0%(23/29),JOA评分由平均术前8.3分上升至术后14.1分。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采用前路开槽式减压及带锁钢板内固定,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并后纵韧带切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84例,其中后纵韧带切除组(A组)35例,后纵韧带保留组(B组)49例,记录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并采用JOA评分系统比较2组患者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2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87.5%,高于B组的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现脑脊液漏2例。结论颈前路减压术中切除后纵韧带能提高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但手术有一定并发症,应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结合术中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切除后纵韧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前路选择性椎间隙减压组合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疗效。方法选择20例累及3个节段行前路选择性椎间隙减压组合椎体次全切除术的CSM患者为研究对象即观察组,选择同期收治的20例行两椎体次全切除长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CSM患者为对照即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影像学评估内固定稳定性、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以及植骨融合率,参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t=12.724、28.657、9.573,均P〈0.01),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JOA评分和Odom优良率观察组(95%和90%)明显优于对照组(70%和70%)(X^2=5.45、9.02,均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及随访期间x线片复查均未见钛板、钛网松动和移位,骨性融合率为100%,生理曲度恢复正常,颈椎稳定性良好。两组患者在术后2d和9个月融合节段Cobb角和术前比较明显改善(t=7.364、11.259,均P〈0.01),术后9个月角度丢失率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t=13.579,P〈0.01)。结论临床上治疗多节段CSM采用前路选择性椎间隙减压组合椎体次全切除术疗效显著,能兼顾减压以及保留颈椎结构,是减少并发症的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三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将就诊患者分为A组、B组、C组,三个组例数分别为21例、16例、13例,对三组患者分别进行手术疗效分析.结果 三组治疗前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组(9.3±2.3)分,B组(9.4±1.4)分,A组(9.2±2.2)分];治疗后,C组[(14.5±3.4)分]明显高于A组[(12.6±1.2)分](t=3.09,P<0.0S)和B组[(11.3±1.4)分](t=4.62,P<0.05);C组术后优良率(76.9%)明显高于A组(43.8%)(x2=3.84,P<0.05)和B组(42.8%)(x2=4.11,P<0.05).结论 采取前后路联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功能恢复较好,具有减压彻底、疗效显著、手术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伤椎植骨与伤椎置钉及单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18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以随机抽样方法分为A、B和C三组,每组60例,分别采用单纯短节段固定,伤椎置钉及椎弓根伤椎植骨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矢状面角度及日本整形外科学腰椎疾患治疗成绩(JOA)评分等。结果 B、C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矢状面角度及JOA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矢状面角度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单纯短节段和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短节段固定治疗,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微创等优点,有助于改善固定稳定程度,避免术后矫正角度过度丢失,并提高腰椎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将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颈椎磁共振(MRI)上脊髓内异常信号进行分级,探讨颈椎MRI上脊髓内异常信号分级系统与手术减压后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2月~2010年2月在我院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内固定术的CSM患者213例临床资料,包括术前MRI、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将术前MRI脊髓内信号异常分为0~Ⅱ级:脊髓内T2WI 和 T1WI 无信号改变(0级);脊髓内T2WI 局灶性高信号、T1WI 无信号改变(Ⅰ级);脊髓内T2WI 广泛大片状高信号,伴 T1WI 低信号改变(Ⅱ级)。结果213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79个月,平均1年3个月。脊髓内信号异常0级共121例,平均年龄(49.3&#177;6.3)岁,平均病程(15.6&#177;14.8)月,术前JOA评分为(12.1&#177;3.1)分,术后6个月JOA评分平均为(16.7&#177;1.7)分,改善率为94.1%;Ⅰ级共67例,平均年龄(56.0&#177;9.5)岁,平均病程(46.3&#177;46.7)个月,术前JOA评分为(10.3&#177;2.6)分,术后6个月 JOA 评分平均为(15.1&#177;2.1)分,手术改善率为72.1%;域级共25例,平均年龄(62.0&#177;10.7)岁,平均病程(106.2&#177;85)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为(8.4&#177;3.3)分,术后6个月JOA评分平均为(12.5&#177;3.2)分,手术改善率为47.7%。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ost Hoc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改善率3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0级组与Ⅰ级组之间、Ⅰ级组与Ⅱ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年龄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程3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CSM患者的脊髓髓内信号,术前对CSM的脊髓内异常信号进行分级,对评估和研究手术后治疗效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脊髓信号改变以前早期手术,可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