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采用CT及心脏超声(UCG)检查评价漏斗胸(PE)患儿手术前后心脏形态的变化。方法 选取于我院胸外科接受手术的PE患儿51例,术前、术后均行胸部CT检查,在胸骨凹陷最明显层面测量Haller指数(HI)、心脏指数(CCI)、心脏旋转角(CRA);同时行UCG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D)、右心室前后径(RV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各测量和计算值术前、术后的变化及差异,并对各数据与HI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T的各项指标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I术后下降值为32.78%,CCI下降32.03%,CRA下降14.81%;UCG的术前LVD和RVD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VD平均值增大8.19%,RVD增大10.35%。CCI和LVD的变化与HI呈正相关(r=0.81、0.33,P<0.05)。结论 CT及UCG均可评价漏斗胸患儿术后心脏形态的改善情况,其中CCI是较客观有效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比心脏肿瘤的超声影像特征与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总结心脏肿瘤的超声影像特征,提高超声.影像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03年1月一2019年10月我院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的疑似心脏肿瘤病变63例,对照分析声像图特征与手术病理结果。结果:63例病例中男27例(43%),女36例(57%),年龄4月~83岁,平均35.5岁,手术病理证实良性肿瘤49例,其中黏液瘤28例,其它类型良性心脏肿瘤21例,原发性恶性肿瘤11例,转移瘤2例,血栓1例。超声诊断良性黏液瘤28例,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为100%;23例超声不能判断肿瘤病理类型(20例考虑良性,3例考虑恶性),手术病理结果证实21例为良性,1例为恶性,1例为血栓;12例超声诊断恶性肿瘤,与手术病理定性完全相符。结论:超声预测黏液瘤准确率高,心脏肿瘤如侵犯心脏系统,并伴有心包积液,更有可能为恶性。超声是诊断心脏肿瘤的主要检查手段,通过特殊的声像图特征,结合病史,可避免或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病例男,20岁。因“发热、咳嗽1周”入院。既往否认心脏病史、静脉吸毒史、侵入性心血管检查或治疗史。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律齐,心脏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化验检查:血常规:WBC:14.39×109 L-1,N:79.5%,L:14.0%,RBC:4.15×1012 L-1,HGB:107 g/L;CRP:182.00 mg/L;ESR:49 mm/h;PCT:1.38 ng/mL;凝血功能:PT:16.5 s,APTT:45.1 s,D-2聚体:2.20μg/mL。血培养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动脉CTA示:双肺动脉多发充盈缺损影(图1),考虑双肺动脉栓塞。超声心动图示:各房室腔内径在正常范围内,右室内探及多个实性团状等回声,团块间彼此粘连(图2),最大者约2.1 cm×1.7 cm,基底部宽,活动度大。超声诊断:考虑右室赘生物可能,不除外黏液瘤。心脏超声造影示:右室内团块4 min内始终未见造影剂充填(图3),考虑右室赘生物。双上下肢动静脉彩超未见异常。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考虑右室感染性心内膜炎并脓毒性肺栓塞。本例赘生物>2 cm,具有手术指征,入院后行外科手术治疗。术中所见:右室内大量白色黏稠状异物附着于心肌上,左肺动脉及右下肺动脉开口见同样异物阻塞。术后病理示:大片变性坏死组织,纤维组织增生伴玻璃样变及黏液样变,肉芽组织形成,慢性炎细胞浸润。病理诊断:右室赘生物。 相似文献
4.
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少见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鉴别心脏少见肿瘤良、恶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对29例心脏肿瘤患者进行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观测肿块形态、内部回声、边界、包膜及血流分布情况。结果 29例心脏肿瘤中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良性8例,恶性15例,6例转移癌未获病理诊断。超声正确诊断18例,未定性诊断9例,误诊2例。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对心脏少见肿瘤进行初步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是术前唯一能向临床提供较为可靠依据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超声心动图诊断右心房肿瘤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心房肿瘤临床罕见,我院1990~2000年间共收治6例,现报告如下。 病例例1,男,33岁,因心悸、气促、咳嗽、咳痰1月入院。体检: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2~3级,吹风样,柔和,不传导。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明显增大,63mm×62mm,腔内见分叶状回声1个,大小79mm×75mm,有蒂与房间隔相连,边缘清晰,活动度差,心包积液中等量,拟诊右房粘液瘤。病理示右房血管肉瘤,手术后顺利恢复出院。 例2,男,69岁,因心悸、气促、胸闷5月入院。体检无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增大, 57mm×44mm,…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宫内诊断胎儿心脏肿瘤及合并胎儿充血性心衰(CHF)的临床意义。方法:胎儿超声心动图顺序分段法检查胎儿心脏肿瘤并评价其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检出心脏肿瘤12例,其中7例出现心脏肥厚扩大,2例出现胎儿水肿,表现为心胸面积比增大,心房、心室的不对称增大或心肌肥厚及心室缩短率(FS%)及心输出量(CCO)改变(P<0.001);8例中至重度二、三尖瓣反流(MR、TR),3例肺动脉瓣反流;2例出现脐静脉搏动性血流,腔静脉内径增宽及血流频谱改变。结论: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清晰显示胎儿心脏肿瘤,评价与CHF的相关因素。通过主动脉和肺动脉CO的总和CCO可无创获得心输出量的指标及计算FS研究量化胎儿心功能,并可评价心内及外周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7.
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肿瘤的CT和消化道造影诊断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40例全部作消化道钡餐造影,其中28例进行CT扫描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消化道造影见肠腔狭窄20例,充盈缺损19例,肠梗阻13例,管壁僵硬、粘膜破坏及环状皱襞消失主要见于恶性肿瘤。CT扫描发现腹内肿物28例。结论:消化道钡餐造影对小肠原发性肿瘤有良好的显示,还可以发现CT所不能显示的粘膜面,仍是小肠原发性肿瘤简便的首选检查方法,CT为重要的补充检查,恰当地结合应用可以提高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多种影像技术对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及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合并主动脉弓离断的诊断价值。方法:2005—2013年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先后收治7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及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合并主动脉弓离断的患者,对其超声心动图及CT图像、导管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及CT检查,诊断为Ⅱ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Ho分型法),均合并右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及A型主动脉弓离断(Celoria与Patton分型法)。4例患者行导管检查,3例考虑为阻力型肺动脉高压,放弃手术治疗,余4例均行一期手术矫治。结论:超声心动图结合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手段。手术指征的判断需结合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肺动脉压力及阻力是影响手术时机和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结合CT对主动脉-左心室通道(ALVT)的诊断价值及误诊分析。方法 2010年8月至2014年10月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诊断并手术治疗的ALVT患儿共5例,对其超声心动图及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心动图将4例患儿诊断为主动脉-左心室通道,二维超声心动图可清楚显示主动脉根部与左心室之间的异常交通,彩色多普勒可见收缩期左心室血流经主动脉开口和ALVT同时进入主动脉,舒张期可见血流经ALVT反流入左心室。4例患儿中有2例为主动脉瓣二瓣化,1例有主动脉瓣反流。根据Hovaquimian分型:超声心动图诊断的4例病例中,Ⅰ型和Ⅱ型各2例。1例患儿超声误诊为左冠状动脉-左心室瘘。行CT检查的3例患儿,2例诊断为主动脉-左心室通道,1例误诊为左冠状动脉-左心室瘘。结论超声心动图结合CT检查是诊断主动脉-左心室通道的可靠手段,可为选择治疗方案及评价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脊椎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脊椎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表现,分析其误诊原因,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椎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及X线、CT及MRI等影像资料,其中X线10例、CT 5例及MRI 4例。结果发生于颈椎3例、胸椎5例、腰椎2例,其中8例单发,2例累及2个相邻两个锥体。X线表现为4例椎体明显塌陷变扁,前后径及横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宽,呈硬币征。4例呈不同程度楔样变。2例呈局部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界清楚。3例附件破坏伴软组织肿块。7例椎间隙大致正常,2例椎间隙稍增宽,1例椎间隙稍变窄。6例有不同程度椎旁软组织肿胀或肿块影。结论脊椎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正确诊断有赖于临床、影像学表现相结合,细致综合的分析能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2.
眼眶病变的X线平片及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眼眶病变多可CT显示。常规CT须横断面与冠状面相结合。涉及骨质病变者须软组织窗与骨窗相结合观察神经经管骨折用高分辨CT。平片多用于异物定位及累及眼眶的鼻窦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黏液瘤性心脏心包肿瘤的EBCT特征,评价EBCT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5例非黏液瘤性心脏心包原发肿瘤,男14例,女11例,年龄5个月~72岁,平均32.1岁,接受单层增强和/或电影序列EBCT扫描.结果良性肿瘤19例,恶性肿瘤6例,其中8例(脂肪瘤3例,单纯心包囊肿和淋巴管瘤各2例,血管瘤1例)与病理诊断一致.结论EBCT具有优良的时间、空间和密度分辨率,脂肪瘤、单纯囊肿、淋巴管瘤和血管瘤等有相对特征性表现,但对大部分肌源性、纤维瘤性等实质性肿瘤似无法做出准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胸壁肿瘤、肿瘤样病变的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胸壁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提高对胸壁肿物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胸壁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其中15例加增强扫描。结果根据胸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分型:位于肋骨内侧突向肺野的软组织肿块(Ⅰ型):胸膜转移瘤7例,恶性胸膜间皮瘤3例,胸膜结核2例;以肋骨、胸骨骨质破坏为主要表现的病变(Ⅱa型):肋骨、胸骨转移瘤共6例,肋骨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肉芽肿、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各2例;发生于肋间隙的软组织肿块(Ⅱb型):肋间神经鞘瘤2例,脂肪瘤1例;发生于肋骨、胸骨外侧胸壁软组织肿块(Ⅲ型):腋窝淋巴结转移瘤、乳腺癌各1例。结论对于胸壁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应先将其分型,再细致观察其影像学特征,从常见病变入手,逐一排除,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5.
能谱CT鉴别诊断腮腺良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临床常见的腮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2例腮腺肿瘤患者,其中良性肿瘤50例,恶性肿瘤1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颈部能谱CT扫描。采用GSI Viewer软件获取病变组织碘浓度值、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绘制ROC曲线,得出最佳诊断阈值及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平扫期碘浓度、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腮腺良性肿瘤分别为-1.41×100 μg/ml(-2.25×100 μg/ml,0.16×100 μg/ml)、-0.10(-0.31,0.12)、7.25(7.17,7.40),腮腺恶性肿瘤分别为-1.13×100 μg/ml(-1.46×100 μg/ml,1.44×100 μg/ml)、1.01(-0.19,2.04)、7.17(7.13,7.48),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期碘浓度、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的中位数及上、下四分位数,腮腺良性肿瘤分别为9.65×100 μg/ml(4.29×100 μg/ml,18.37×100 μg/ml)、0.69 (0.31,1.59)、7.89(7.71,9.15);腮腺恶性肿瘤分别为18.04×100 μg/ml(12.5×100 μg/ml,20.98×100 μg/ml)、1.56(1.29,2.65)、9.22(9.11,9.2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273、-2.43、-3.01,P均<0.05);静脉期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动脉期碘浓度>18.90 μg/ml、曲线斜率>1.247、有效原子序数>9.05为阈值诊断腮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分别为91.7%、75.0%、91.7%,特异度分别为79.5%、71.8%、82.1%。结论 能谱CT增强扫描动脉期多参数成像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CT在骨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附7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CT在骨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骨肿瘤CT资料,其中恶性肿瘤50例,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20例,部分病例与平片资料进行对照。结果:在有平片资料的56例骨肿瘤中,平片定性正确38例,定性正确率679%,CT结合平片定性正确49例,定性正确率875%。CT定性的价值在于:①病变检出率高。②显示病变内部结构和骨外软组织肿块清晰。③显示病变的膨胀性和皮质完整性佳。④增强扫描利于确定病变的成份和血供。结论:CT对骨肿瘤定性有其独到之处,与X线平片相结合能明显提高定性正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对肋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本组38例进行如下检查:X线平片17例;CR21例;SCT胸部横断扫描并薄层重建7例;薄层横断扫描6例;薄层倾斜扫描7例;MSCT胸部横断扫描并薄层重建、二维多平面重建和三维容积成像、最大密度投影18例。结果:X线平片、CR图像利于定位,其诊断率分别为71.0%、74.3%,诊断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CT、MSCT利于显示病变,其诊断率分别为91.0%、92.6%,CT与前两者间诊断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CT扫描对肋骨转移瘤的诊断优于X线平片和CR图像。薄层CT病变诊断率均达100%,将之确定为诊断标准;2D重建可作为横断图像的补充;3D重建可立体显示骨性胸廓的全貌,利于病变的整体观察及定位。结论:CT扫描及其二维、三维重建对肋骨转移瘤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与X线平片或CR图像的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定位、定量及定性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肺隐球菌病临床和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肺隐球菌病(PC)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4年间28例PC的临床、相关检查资料及影像学表现,并对所有PC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28例PC,男性19例,女性9例,中青年为24例;7例有基础疾病;9例无任何症状,其余18例有咳嗽、咳痰、低热等轻度呼吸道症状;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肺穿刺、经纤支镜肺活检(TBLB)病理和细菌学确诊,其中26例行苏木素伊红和组织化学染色,均有隐球菌阳性提示;13例行核医学肺显像检查,12例诊断为恶性病变。28例PC影像学表现分为3种类型:肺结节、肿块(16例),肺炎样改变(7例),混杂性改变(5例);临床和影像学分析:(1)PC影像学表现为结节、肿块病变者临床症状较轻,而表现为炎症样改变和混杂性改变者临床症状较重。(2)有基础病变的PC患者多呈炎症样改变或混杂性改变,并且其临床症状相对较重。结论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临床应重视PC的存在,认识此病的特征,以提高对此病的诊断能力,并应积极开展病灶经皮肺穿刺及TBLB检查,减少开胸手术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MSCT对腹膜后肿瘤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腹膜后占位病变的CT表现特点。结果12例中肿瘤10例,血肿1例,腰肌脓肿1例。对病变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1%(11/12),对病变定性诊断有一定的特征。结论MSCT增强扫描及MPR成像技术对腹膜后肿瘤定位诊断较为可靠,显示肿瘤对周围器官的侵犯较准确,对评价其可切除性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