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方法 随机选取高血压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32例,正常体检者60例。用FASCO-3010B型血流变测定仪测定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高血压、缺血性脑血管病两组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电泳时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血液粘度升高为高血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明确TCD、CT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诊断中的不同作用,初探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TCD观察颅内血管的血流速度;以CT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结果 87.1%的TIA病人TCD异常;45.4%的腔隙性梗死病人TCD异常;所有阳性病人均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和/或高血脂。结论 TCD对TIA的诊断、判断预后提供客观依据,对指导早期治疗,预防脑梗死发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大量研究表明 ,雌激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及预后有关。一些研究结果显示 ,雌激素的使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起保护作用。但雌激素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的研究结果尚未被人们认识。本文对雌激素这二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雌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  许多动物实验及神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脑血管病的发病及损伤程度与性别有关。我国大规模人群调查结果显示 :脑卒中的发病男性高于女性 ,男女比例约为1 3~ 1 7∶1 ,其中缺血性卒中 (IS)约占全部脑卒中的 80 %。Alkayed等[1 ] 发现 ,在大脑中动脉阻塞 (middle…  相似文献   

4.
超声波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孙庆香  耿德勤 《中国康复》2001,16(3):174-174
缺血性脑血管病占神经科住院患者的 70 % -80 % ,具有较低的死亡率和很高的致残率 ( 90 % )。尽管治疗此病的药物种类较多 ,但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近年来开展的超声波可以同时对中枢和外周神经进行无损伤治疗 ,较为简便经济有效。我院于1 996年 1 0月 - 1 997年 1 2月应用该项技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43例 ,达到了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81例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 [1] ,均经头颅 CT或 MRI检查确诊 ,随机分为 2组。 1超声波组 43例 ,男 2 4例 ,女 1 9例 ;年龄 38- 7…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性激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 ,测定了 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性激素 :催乳素、雌二醇、孕酮、睾酮水平 ,并与 72例健康老年人进行比较。结果 :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中雌二醇含量 ( 16 12±3 5 7ng/l)明显低于对照组 ( 18 71± 3 41ng/l  P <0 0 1)。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女性患者雌激素水平降低明显 ,考虑绝经期妇女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与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正>脑血管病是人类三大死亡疾病中发展最快,恢复最慢,死亡最多,致残最重的病种[1],给人类造成严重的思想和身体负担,大大降低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而且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思想压力的加重,老龄化人口的加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并有着年轻化的趋势,其中又以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最为多见,比例也越来越高,是CVD的主体.目前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西医各有优势,现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治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因心脏排出量减少,系统性动脉血压下降,导致脑血流量不足,出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在临床上称为心脑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恩庆  吴宣富 《新医学》1996,27(9):495-496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进展第一军医大学附属珠江医院神经内科全军神经医学中心袁恩庆1吴宣富田时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其发病又有年轻化趋势,发病率逐渐提高,是严重影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寻求对该病行之有效的防...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我国更是处于十分严峻的形势。近年来脑缺血在病理生理、临床、实验形容报道较多,本文就近十年来的文献作如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莹  张朝东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1):4276-4278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与过度糖化和氧化、内皮功能障碍、血小板聚集增加、凝血纤溶系统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胰岛素抵抗有关。高血糖对非腔隙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情和转归有负面影响,其机制与血管损伤和乳酸酸中毒有关。而对于腔隙性脑梗死,它的损害作用不大。高血糖产生的原因除已确诊糖尿病之外,还可能是隐性糖尿病或是脑卒中引起的应激反应的结果。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otor-1,IGF-1)的应用是目前具有发展前景的治疗方案,它们既可以直接与脑实质作用,也可以通过控制血糖或其他机制间接起到神经保护作用。早期发现并积极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如降压、降糖、降脂、采用抗血小板药物等仍然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但严格的血糖控制对减少脑卒中危险性的作用还不确切,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对糖尿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的理解的不断深入,将会有更多更有效的防治措施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1.
The headache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 Edmeads 《Headache》1979,19(6):345-349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狭窄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CAS)病变的危险因素、狭窄程度、斑块特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CV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将1 603例首诊为可疑脑缺血患者,分为非狭窄组(A组1326例:CAS<50%)和狭窄组(B组277例:CAS≥50%或闭塞).对患者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结果及年龄、性别、动脉硬化危险因素、脑缺血发病与CAS程度进行分析.结果CAS≥50%者占17.3%(277/1603).高龄、男性、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与CAS的形成显著相关(r=0.024、0.777、0.827、0.762、0.750).B组患者CVD发生率为37.2%(103/277),明显高于A组21.6%(287/1326)(P<0.001).B组中随CAS程度增加,脑卒中发病率明显升高,CAS 50%~69%患者发病率为30.4%(38/125),CAS≥70%或闭塞者为42.8%(65/152例),斑块检出率为64.4%(1032/1603),脑卒中与TIA患者不规则、不均质回声斑块的检出率高于非卒中患者(P<0.001).结论CAS与高龄、男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呈显著相关,随狭窄程度增加卒中的危险性升高,且超声显示不均质性回声的动脉硬化性斑块的形成与卒中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强的促血管生长因子,其由多种正常细胞产生和分泌,特异性作用于存在 VEGF受体即 flt-l(VEGFR-1)或 KDR(VEGFR-2)的血管内皮细胞( VEC)而实现其生物学效应.除人们所熟知的可以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血管生成,维持血管功能,修复损伤后血管的功能外,更有研究表明其对神经细胞有直接保护作用并可促进神经元的生成.缺氧为 VEGF/VEGFR表达的最强调节因素.许多实验都证实了脑缺血过程中均伴有 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 VEGF作为一种功能强大且能产生多种效应的细胞因子因其潜在的治疗前景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4.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与过度糖化和氧化、内皮功能障碍、血小板聚集增加、凝血纤溶系统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胰岛素抵抗有关。高血糖对非腔隙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情和转归有负面影响,其机制与血管损伤和乳酸酸中毒有关。而对于腔隙性脑梗死,它的损害作用不大。高血糖产生的原因除已确诊糖尿病之外,还可能是隐性糖尿病或是脑卒中引起的应激反应的结果。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growthfac-tor-1,IGF-1)的应用是目前具有发展前景的治疗方案,它们既可以直接与脑实质作用,也可以通过控制血糖或其他机制间接起到神经保护作用。早期发现并积极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如降压、降糖、降脂、采用抗血小板药物等仍然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但严格的血糖控制对减少脑卒中危险性的作用还不确切,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对糖尿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的理解的不断深入,将会有更多更有效的防治措施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当今侵袭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呈现愈来愈多的趋势。该病的反复性、致残性相当高,探讨它的预防和治疗势在必行。本人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点滴体会。现总结如下:病例1.李某,女,62岁,农民。以“言语不清,右侧肢体瘫痪1小时余”入院,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PE:T:36.4℃;P:75次/min;R:16次/min;BP:160/90mmHg。意识清楚,精神差,形体肥胖,言语不清,抬入病房,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mm,对光反应灵敏,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心肺(-),腹部膨隆、柔软,肝脾(-)。左侧肢体无功能障碍,右侧上肢肌力和右手握力均为零级,右下…  相似文献   

16.
17.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CT和MRI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缺血性脑卒中致残率很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CT和MRI功能成像能够提供脑血流、代谢等方面的信息,在形态学发生变化前早期发现缺血病变,有利于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Metabolic syndrome (MS) is the term that encompasses metabolic risk factors that may lead to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M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 according to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 (ATP III) criteria. A total of 40 patients who were referred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given a diagnosis of CVD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Detailed medical histories, physical examination findings, heights, weights, and waist circumferences of patients were recorded. Fasting blood glucose levels and lipid profiles of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Those with hypertension, diabetes, or hyperlipidemia were regarded as meeting at least 1 of the ATP III criteria. Study results were compared, especially between females and males. In all, 55% of patients were female, and 70% were older than 65 y. Blood pressure over 130/85 mm Hg was assessed in 60% of patients. Among female patients, 81.8% had a waist circumference greater than 88 cm; 50% of male patients had a waist circumference over 102 cm. A fasting blood glucose level above 110 mg/dL was identified in 57.5% of patients. Serum triglyceride levels in 30% of patients were above 150 mg/dL. It was noted that 33.3% of male patients had a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 level below 40 mg/dL, and in 68.2% of female patients, an HDL level below 50 mg/dL was recorded. According to these findings, 14 of 22 female patients (64%) and 13 of 18 male patients (72%) were identified as having MS. High rates of stroke associated with MS reveal the importance of forthcoming preventive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19.
白细胞介素6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综合分析白细胞介素6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4-01/2006-03有关白细胞介素6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表达、作用及意义的文献,检索词“Interleukin-6,IschemiaCerebrovascularDisease;Interleukin-6,IschemiaStrock”,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检索到122篇相关文献,其中23篇文章符合要求。资料综合:白细胞介素6是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既有促炎作用又有抗炎作用,脑缺血后白细胞介素6高水平表达出现于脑组织、脑脊液和外周血清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的病理生理及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结论:白细胞介素6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估病灶大小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及B族维生素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为体检正常的健康人,观察组中Hcy水平高者再分为观察A组、观察B组;两组均接受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观察A组同时服用维生素B6、B12、叶酸,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同时比较两组患者1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服用叶酸及维生素B6、B12能有效降低Hcy、PWV及CIMT(P<0.05),观察1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与未服用B族维生素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血浆中 Hcy 浓度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因此在脑血管病危险人群中广泛开展 Hcy的浓度筛查,超过正常值者积极予B族维生素干预,将会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