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5月~2010年3月间我科收治的15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应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2~3h,术中失血量200~ 400 ml,未出现螺钉置钉相关的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未出现内固定松动、脱落或断裂,术后平均6~8月寰枢椎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3.
经寰枢椎椎弓根系统固定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9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术后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9例全部获得随访,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所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结论 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可以使寰枢椎即刻获得坚强的三维稳定性,为创伤性寰枢椎失稳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定的疗效.方法 对42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采用后路复位、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通过症状改善率及神经功能评定、并发症、植骨融合率等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42例均获15~4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28个月,有持续、严重颈部疼痛的17例和交感神经症状的3例均完全缓解.42例均完全复位,13例植骨骨性融合.未发生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按Frankel评分,18例神经功能损伤者均有Ⅰ~Ⅱ恢复.结论 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即刻恢复稳定,融合率高、并发症较少的特点,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病例,对髂骨植骨融合治疗的23例寰枢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3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23.2个月.所有患者枕颈部疼痛症状消失,脊髓神经功能损害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植骨在6个月内融合;末次随访时颈部旋转活动受限,屈伸活动无明显受限,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具有即刻稳定,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等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3月采用寰枢椎经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C1-2不稳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18~72岁,平均45.5岁.皆有寰枢椎脱位或半脱位,其中先天性齿状突不连11例,陈旧齿状突骨折6例,新鲜齿状突骨折(ⅡC型)3例,寰椎横韧带断裂4例,寰椎骨折2例.术前JOA评分(8.6±3.0)分.结果 26例手术时间2.5~3.5h,平均2.9 h;出血量400~650ml,平均460ml.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3个月,平均随访17.5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14.7±2.1)分.螺钉位置良好,无钉棒断裂、变形及松动,3~6个月21例植骨患者均获植骨融合.5例未行植骨患者1年后拆除内固定,寰枢关节旋转功能良好.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记录每一例患者的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经X线及CT检查证实1例寰椎左侧椎弓钉部分进入椎管,但该例患者并未出现相应神经症状,骨折均获得满意复位.2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3.5±4.67月.至随访结束时未见固定失败.第6个月时所有患者均出现骨性融合神经症状改善率为87.5%,手术前后神经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是一种固定牢固,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疾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疾患的手术可操作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寰枢椎脱位、骨折以及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并有明显高位颈脊髓受压症状及体征的患者应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术前均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取髂骨椎板间植骨。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68例272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术后56例获3~27个月随访,平均13.8个月,患者均在3~6个月寰枢椎骨性融合,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其中9枚螺钉穿入椎动脉孔内缘1mm,但无椎动脉损伤的临床表现。37例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11例好转,5例无明显改善,2例术后症状加重,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结论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融合率高等特点,为寰枢椎疾患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9.
寰枢椎不稳Magerl固定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寰枢椎不稳采用Magerl固定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术后即时稳定性和远期稳定性.方法 8例寰枢椎不稳标本分别行Magerl固定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采用脊柱三维试验机Spine 2000,分别给予屈伸、侧弯和旋转三种运动方向2.0 N·m载荷,并用激光3D扫描仪记录,Geomagic Studio 5图像软件处理得出寰枢椎的屈伸、侧弯和旋转的运动范围,分析寰枢椎不稳采用Magerl固定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即时稳定性和远期稳定性.结果 寰枢椎不稳Magerl固定后的屈伸运动范围为(7.55±0.76)°,侧弯运动范围为(1.57±0.07)°,旋转运动范围为(5.74±0.20)°;疲劳试验后屈伸运动范围为(10.12±0.66)°,侧弯运动范围为(5.63±0.31)°,旋转运动范围为(16.71±0.89)°.寰枢椎不稳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屈伸运动范围为(1.68±0.37)°,侧弯运动范围为(0.33±0.09)°,旋转运动范围为(1.74±0.16)°;疲劳试验后屈伸运动范围为(1.98±0.40)°,侧弯运动范围为(0.59±0.36)°,旋转运动范围为(1.97±0.13)°.结论 寰枢椎不稳采用Magerl固定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均具有良好的术后即时稳定性和远期稳定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优于Magerl固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寰枢椎弓根钉联合枢椎椎板钉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对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就诊的15例患者进行后经一侧下颈椎椎板钉寰枢固定、一侧下颈椎椎弓根钉;双侧融合治疗固定、后经一侧下颈椎椎板钉与枕骨枕颈固定、一侧枢椎椎弓根钉。结果:手术顺利,患者均未出现椎动脉、脊髓损伤等症状,活动受限、活动障碍等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针对性地进行随访中,所有患者寰枢椎关节全部复位,大部分病例2-6个月植骨部位达到骨性愈合。随着随访的时间延长,患者颈椎活动范围在不断的恢复加大,屈伸活动范围也相应的增加,多半恢复正常。13例患者状态良好,2例病情缓和。结论:寰枢椎弓根钉联合枢椎椎板钉固定是治疗寰枢关节不稳的良好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用于上颈椎不稳的效果。方法 2005年2月~2009年5月,23例上颈椎不稳患者,年龄17~64岁,平均43.6岁,男15例,女8例。新鲜骨折12例,陈旧性骨折7例,寰椎横韧带断裂4例;齿状突骨折按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11例,Ⅲ型8例;7例合并神经系统症状。所有患者术前给予颅骨牵引,根据术前三维CT成像的指导确定寰枢椎进针角度以及长度。一般为椎弓根螺钉3.5mm,寰椎14~16mm,枢椎24~28mm。对术前三维CT提示寰椎有异常的病例在开口点打开皮质后给予刮齿行进钉通道松质骨刮出,直接显露出约8~10mm通道,避开椎管后顺势植入螺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10~170min,术中出血量210~600ml,平均350ml。术前7例合并神经系统症状者术后均完全恢复。1例术后摄片提示为寰椎椎弓根钉偏离,耳周疼痛,6月后三维CT复查,植骨融合,拔除内固定。术后复查全部患者植骨融合,内固定无松动,头部活动受限均不明显。结论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齿状突骨折具有固定阶段短,三维固定,融合率高,对头颈部活动影响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13.
后路寰枢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和评估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适应证及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5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上颈椎不稳患者24例,男18例,女6例,其中齿突发育不良造成的寰枢椎不稳5例,顽固性寰枢椎旋转脱位4例,创伤性陈旧性寰枢关节脱位6例,椎管内肿瘤4例,陈旧性齿突骨折5例,24例均采用美国强生Depuy公司生产的后路Summit钉棒系统(万向螺钉直径3.5mm,寰椎螺钉长26 ~30 mm,平均28 mm,枢椎螺钉长24 ~28 mm,平均26 mm).回顾性分析临床疗效和并发症防治,术前、术后采用JOA进行评分,根据术后随访X线及CT评价上颈椎结构的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5个月,平均23个月,全组病例未发生与置钉相关的并发症,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前,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73.1% ~93.6%,平均81.2%.复查X线片、CT未见上颈椎失稳及复位丢失征象,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齿突均骨性愈合,椎间融合率为100%.术后随访效果满意.结论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具有可行性,操作简便,固定牢固,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系统联合椎间融合器或椎间单纯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加椎间融合器或椎间单纯植骨治疗.结果:全部获得随访,时间6~66个月;术后4~6个月可见植骨灶骨性融合征象,无螺钉断裂,患者腰痛、下肢痛均明显缓解.优31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95.2%.结论:椎弓根钉系统加椎间融合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术中X线三维导航系统辅助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可行性、疗效和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2005年1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寰枢椎不稳定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在术中X线三维导航辅助下行后路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术前复位良好且不需要减压的患者行经皮微创手术.术中观察寰枢椎复位情况,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神经血管并发症情况.术后CT将螺钉分为3类,判断螺钉置入精确性.所有患者至少随访3个月,对患者颈部局部症状(VAS评分)及神经状况改善情况(Nurick脊髓功能分级)进行评估,X线片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51例患者行开放手术,7例患者行经皮微创手术.共置入经寰枢关节螺钉111枚,其中5例患者仅单侧置入螺钉.平均手术时间(202.2±54.2)min、平均出血量(412.6±281.2)ml.术中X线三维导航手术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上同传统透视徒手手术相似.微创手术同开放手术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上无显著性差异.所有螺钉置入位置满意,无并发症发生.未完全复位的患者其手术效果与完全复位患者无差异.术后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颈部局部症状均有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4.5±1.3)分降低至(0.7±0.8)分;Nurick脊髓功能分级由术前(2.4±1.1)级改善至(0.6±1.0)级;植骨已融合.结论 术中X线三维导航辅助经寰枢关节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定安全可行,结合微创手术能够在保证螺钉精确性的同时达到微创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估.方法:2005年2月至2009年6月,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24例,其中齿状突陈旧性骨折7例,先天性游离齿突4例,新鲜齿突骨折9例(Anderson Ⅱ C型),寰椎横韧带损伤4例.术前CT及三维重建评估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进钉方向等参数.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中点,探及椎弓根上内侧缘,钉道内侧倾约25°,头侧倾约25°.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外侧1mm纵垂线与其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处,钉道内侧倾约5°,头侧倾约5°.螺钉直径3.5mm/4.0mm,寰椎椎弓根螺钉长22-30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28mm.术后摄X线、CT及三维重建评估椎弓根螺钉的情况.结果:24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95枚,1枚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困难,改用椎板钩.术后CT扫描发现1枚螺钉穿入寰椎椎管,1枚螺钉穿入枢椎横突孔,患者均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随访时间6~29个月,平均16个月.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新鲜齿突骨折均骨性愈合,植骨于术后3~6个月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有效方法,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寰枢椎椎弓根的影像学特点及植入椎弓根螺钉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加盖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05年3月至2008年12月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36例,采用后路环锯加盖椎间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36例均获得随访6~24个月,临床融合率为100%,临床疗效采用日本JOA下腰痛疗效评定标准,优21例,良13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94.4%。结论后路环锯加盖椎间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且并发症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伤椎置钉单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单节段内固定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86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均采用伤椎置钉单节段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系统(AF)组(46例)和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组(50例),前者采用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后者采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最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椎前后缘高度均显著高于术前,而术后Cobb角均显著低于术前,组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组间无论是术前还是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GSS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AF组,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F及GSS的临床应用效果相近,尤以GSS的治疗效果更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安全性高、复位效果佳等众多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