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77例行PCI的ST段抬高ACS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n=140)运用替罗非班和四妙勇安汤,对照组(n=137)未使用替罗非班组和四妙勇安汤。观察2组患者用药后TIMI血流分级、出血情况、记录住院期间及随访3个月时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结果:用替罗非班组达到TIMI3级血流的患者为91.43%;对照组达到3级血流的患者为81.02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和随访3个月均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和四妙勇安汤治疗高危ST段抬高ACS是安全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效果。方法: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四妙勇安汤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67.5%、观察组8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可以提高疗效,改善相关TIMI血流分级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效果。方法:80例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四妙勇安汤、替罗非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TIMI血流3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血发生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张军民 《河南中医》2012,32(1):71-7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单元疗法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4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常规组110例和中西医结合单元组104例,中西医结合常规组采用常规中西药物治疗,中西医结合单元组在中西医结合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具有中医特色的情志干预、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等个体化辅助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和生存质量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中西医结合单元组疗效优于中西医结合常规组.结论:中西医结合单元疗法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7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hs-CRP及Fig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hs-CRP水平比较,A组优于B组(P〈0.05),两组Fig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显著的抗炎效果,可降低ACS患者hs-CRP及Fig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脂、 C-反应蛋白 (CRP)、缺血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 68例 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益气活血化瘀中药,观察两组用药前后血脂、 CRP、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血脂、 CRP均明显下降,尤以治疗组为佳;治疗组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 ACS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是包括不稳定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的一系列病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许多患者的临床症状各异,其冠状动脉却有着非常相似的病理生理现象,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继而破裂导致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129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临床疗效。方法 河北省确诊的2 1 3例SARS患者 ,以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组 ) 1 2 9例与单纯西医治疗 (西医组 ) 84例进行对照分析 ,观察 2组患者血象恢复正常时间、胸片阴影吸收时间和病死率、激素使用情况。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患者病死率 (2 .3 3 % )与西医组 (9.5 2 %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血象恢复正常时间和胸片阴影吸收时间及甲强龙使用情况 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临床数据表明 ,中西医结合组较单纯西医组具有改善趋势。结论 中西医结合组可促进血象恢复和胸片阴影吸收 ,减少激素使用 ,并且在降低病死率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医组。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紫逸 《中医研究》2005,18(5):31-33
目的:中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01-04-2004-09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29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15例,对照组(单纯西医)14例.比较两组病人在心电图的改善,和临床症状的缓解方面是否有差异.结果:治疗组不论是心电图的改善,还是临床症状的缓解,所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可以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减少心肌缺血损伤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方法所有入选本次研究且作为研究样本的患者,均为2017年4月—2018年6月入院治疗的患者,严格核对纳入以及排除标准,选取80例患者,将80例患者使用电脑随机分组方法,均分为2组;对照组(40例)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40例)接受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hs-CRP、Lp(α)、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 d、7 d的hs-CRP、Lp(α)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LVEF、EPFV、CO高于对照组,TC、TG、LDC-C低于对照组; 2组患者治疗前s CD40L、MPO、ANC对比无明显差异(P 0. 05),2组患者治疗后s CD40L、MPO、ANC均下降,但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降低hs-CRP、Lp(α)、TC、TG、LDC-C、s CD40L、MPO、ANC,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提升治疗安全性,该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伴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1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破格救心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病死率。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心源性休克效果较好,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常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肝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观察组总有效率95.56%,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2.22% (P<0.05);2组均未见严重出血事件.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ACS是安全的,且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晚期肝癌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肝癌足我国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大部分原发性肝癌确诊时已接近晚期,80%不能手术切除,肝癌术后肝内转移复发,大部分也不能再次手术切除.山于肝癌结节主要由肝动脉供血,因而阻断肝动脉血流,可使肿瘤缺血、缺氧,以致坏死而达到治疗目的.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为首的介入治疗,已成为不宜手术切除病例的主要治疗手段. 1中西医结合介入法 应根据肿瘤血管的丰富程度合理决定栓塞剂的用量,栓塞剂过多会影响正常肝组织,对多数病灶而言,1:1为适宜,最好的控制方法是透视下直接观察碘油流动方向及存留部位.如果碘油沉积弥敞,或没有沉积,则不宜继续栓塞,只能行肝动脉灌注.因此,对于晚期肝癌,肝功能不良,或肿瘤弥散,侵害肝组织广泛者,宜从左锁骨下动脉插管,经肝动脉栓塞化疗后,留置导管或埋置动脉导管药盒系统,然后选用小剂量5-FU、HCPT、THP等肝动脉灌注、中药制剂华蟾素、吗特灵(苦参碱)、康莱特等反复肝动脉灌注,我们观察到小剂量华蟾素(10ml/天)肝动脉灌注及苦参素(氧化苦参碱)静脉滴注,肝功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市中医院胸痛中心不同时间救治的377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胸痛中心管理模式改良前收治的患者设为传统管理组(183例),将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胸痛中心管理模式改良后收治的患者设为改良管理组(194例)。传统管理组采用常规胸痛中心PCI术救治管理模式,改良管理组采用改良胸痛中心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效率指标、生活质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管理组患者导管室激活时间、静脉采血时间、进门–球囊扩张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管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改良管理组患者各项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均高于传统管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改良管理组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传统管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改良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可以缩短急救流程,大大提升ACS患者PCI术救治效率,有效预防术后不良事件再次入院,提升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及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可缩小梗死心肌范畴,防止心肌重构,改善左室功能和预后。目前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应用机械的方法直接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是一项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最直接、最有效的再灌注疗法之一。2004年6月~2005年6月我们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MI患者16例,运用护理程序进行心理护理,取得满意效果,从而使患者积极地配合了医生的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梁震峰  韩文宝  裴俊清 《河北中医》2012,34(7):1026-1028
目的观察中药冠心生脉丹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后患者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将80例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冠心生脉丹。治疗6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并根据临床症状判断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17.5%,对照组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57.5%,2组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67.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冠心生脉丹结合西医常规治疗能够改善PCI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对冠状动脉再狭窄能够起到很好地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苏欣康中药复方,对照组予常规治疗以外加用复方丹参滴丸.2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判定疗效。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经2周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显著高于对照组(83.3%)(P〈0.05).治疗组症状改善高于对照组(P〈0.05),心律失常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复方苏欣康结合常规手段治疗ACS疗效确切。可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AC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应用替格瑞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2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2组患者均接受PCI术,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替格瑞洛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9.76%,对照组为36.58%,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7.32%,对照组为4.88%,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9.76%,对照组为14.6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替格瑞洛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虽有呼吸困难不良反应发生,但并不明显增加严重出血等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2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泽英  张京红 《河北中医》2006,28(9):689-690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又称为桐泽型葡萄膜炎,是临床上一种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的感染性葡萄膜炎.1999-01~2005-05,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2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月收治42例急性颈髓损伤综合征患者,经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