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对电针臂丛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进行临床观察。方法:对5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电针臂丛穴为主的治疗方法。结果:1个疗程后,治愈26例,好转2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2%。结论:电针臂丛穴,并以疏密波为主刺激臂丛神经,气至病所,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结合穴位贴敷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青年患者的疗效。方法:6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穴贴组(31例)与电针组(30例),穴贴组在项背、肩胛骨脊柱旁两侧采用刺络拔罐结合阿是穴穴位贴敷治疗,电针组在夹脊、风池、肩井、肩髃、外关、后溪、大椎采用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总体症状体征积分与总体疗效方面的优劣。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总体症状体征积分均有明显改善(穴贴组:9.96±2.02 vs 15.87±1.84,P〈0.05;电针组:10.02±1.76 vs 13.59±1.52,P〈0.05),穴贴组积分改善较电针组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穴贴组为5.91±1.95,电针组为3.53±1.68,P〈0.05),穴贴组总有效率为93.6%(29/31),亦优于电针组的83.3%(2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络拔罐结合穴位敷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青年患者有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深刺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8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深刺颈夹脊穴合牵引治疗,和单纯牵引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疗效性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深刺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方法 :以颈项部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点即阿是穴为主穴 ,若无压痛点及反应点则根据X线片或CT片提示的病变部位及临床症状选用相应的颈部夹脊穴。配穴 :大椎、后溪、外关。操作 :主穴采用输刺法 ,用 2 0寸毫针 ,针刺过皮后 ,针尖向椎体方向深刺至骨 ,得气后接G 6 80 5电针仪 ,用连续波 ,电流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配穴用平补平泻法 ,得气即可。治疗期间留针 30分钟 ,每日 1次 ,10次为一疗程。疗效观察 :治疗颈椎病 98例 ,经两疗程治疗后治愈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恢复正常工作 ,随访半年无复发 ) 4 8例 ,显效 (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 ,工作…  相似文献   

5.
针刀结合骨创伤治疗仪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刀结合骨创伤治疗仪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予颈部压痛点针刀治疗,配合骨创伤治疗仪于颈部治疗,2周为1个疗程。[结果]78例中,治愈41例,显效28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100%。[结论]针刀结合骨创伤治疗仪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陆永辉 《中国针灸》2013,33(1):20-24
目的:观察运用《灵柩》恢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以及中德两国患者之间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2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恢刺组(中国患者16例、德国患者15例)和常规针刺组(中国患者16例、德国患者15例)各31例.两组均取风池与肩井穴足少阳经脉循行路线连线上,颈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纵向间隙的“分肉之间”6~8个压痛点,恢刺组采用《灵枢》恢刺法,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均治疗10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颈部症状与体征评分变化与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颈部症状与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恢刺组以上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降低更明显(均P<0.01);恢刺组总有效率为93.5%(29/31),优于常规针刺组的74.2%(23/31,P<0.05);恢刺组中国患者愈显率为93.8%(15/16),优于恢刺组德国患者的60.0%(9/15,P<0.05);常规针刺组中国患者与德国患者疗效相当(P>0.05).结论:《灵柩》恢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缓解颈部疼痛等不适症状,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并且中国患者的疗效优于德国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结合穴位贴敷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青年患者的疗效。方法:6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穴贴组(31例)与电针组(30例),穴贴组在项背、肩胛骨脊柱旁两侧采用刺络拔罐结合阿是穴穴位贴敷治疗,电针组在夹脊、风池、肩井、肩髃、外关、后溪、大椎采用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总体症状体征积分与总体疗效方面的优劣。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总体症状体征积分均有明显改善(穴贴组:9.96±2.02 vs 15.87±1.84,P0.05;电针组:10.02±1.76 vs 13.59±1.52,P0.05),穴贴组积分改善较电针组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穴贴组为5.91±1.95,电针组为3.53±1.68,P0.05),穴贴组总有效率为93.6%(29/31),亦优于电针组的83.3%(2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络拔罐结合穴位敷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青年患者有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合谷刺配合输刺阳性反应点与常规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合谷刺配合输刺阳性反应点的方法治疗,选取颈部和肩背部阳性反应点;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主穴取天柱、风池、曲池、外关、C4~C6夹脊穴、阿是穴,配穴取阴郄、膈俞。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症状体征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分,并于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综合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首次治疗后、治疗结束后症状体征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首次治疗后,两组间症状体征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症状体征评分和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愈显率为84.1%(37/44),优于对照组的65.1%(28/43,P0.05)。结论:合谷刺配合输刺阳性反应点和常规针刺均能有效治疗颈型颈椎病,首次治疗后的即刻疗效无明显差异,疗程结束后,合谷刺配合输刺阳性反应点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封刺配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取颈部夹脊穴和颈部牵引。结果: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经本法治疗,治愈26例,显效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4%。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以针刺颈夹脊穴和颈椎牵引取得了较好疗效。临床结果表明,此方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舒张指揉法加"极泉"穴弹拨配合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8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治疗组(42例),对照组电针双侧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组在电针后继以舒张指揉法加腋下"极泉"穴深按弹拨进行治疗,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对患者的疼痛、肢体功能受限、麻木3大主症分别进行VAS评分、Odom分级、麻木改善情况的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在VAS疼痛评分和Odom肢体功能评价两项体征上,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麻木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张指揉法加"极泉"穴弹拨配合电针与单纯电针治疗均能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疼痛与肢体功能受限症状,舒张指揉法加"极泉"穴弹拨能更好改善麻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留针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结合留针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疼痛指数变化及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疼痛指数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2组下降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治疗组止痛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为8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腹针结合留针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电针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电针组应用电针疗法,以颈三针为主辅以分经辨证取穴,与牵引治疗作对照。结果:电针组50例,痊愈25例,显效18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疗效优于牵引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牵引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颈痛一号方配合熥敷合剂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首先以2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临床试验样本,采用随机方法分为两组,以10d为1个疗程,整个实验周期为3个疗程。其中一组只采用熥敷合剂热敷;另一组则采用颈痛一号方配合熥敷合剂热敷治疗。结果:治疗结束后,分别对两组进行3个月至半年的随访,据统计单独实施熥敷合剂热敷的患者,麻木和疼痛等临床症状得以缓解的占到88.1%,而另一组有效果的占总体96.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观察比较,熥敷合剂配合颈痛一号方对于治疗颈椎病有明显效果,比单独使用中药热敷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针刀与电针对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并分析治疗机理。方法:选择病程半月以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160例,随机分为针刀组80例,对照组80例。针刀组针对颈椎问盘退变、椎间孔狭窄、斜角肌慢性损伤等不同病理,采用针刀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作对照,2周后统计疗效。结果:针刀纽80例,痊愈7例,显效22例,好转4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8.75%。针灸对照组80例,痊愈4例,显效5例,好转49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72.50%。在相同疗程内,针刀组疗效显著优于针刺对照组(P〈0.01)。结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针刀组相对于针灸对照组,针对性强、疗程短、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配合中药离子透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60例,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均给予针刺及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金辛镇痛液中药离子透入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治疗中增加中药离子透入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灸、推拿以及物理疗法进行治疗的效果评价。方法:将122例按随机的方式分为针推配合物理疗法的综合组61例以及单纯采用推拿和针灸方式治疗的针推组61例,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愈情况、疼痛量表情况以及临床症状积分情况。结果:综合组神患者的痊愈率、总有效率、疼痛改善情况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针推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病属于神经根型的患者治疗时采用针灸治疗和推拿治疗的同时配合物理治疗的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玉玄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治疗组,30例普通针法作为对照组,30例玉玄针法治疗作为治疗组。结果:经10次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优于对照组69.7%(P〈0.01);且疗程明显缩短(P〈0.05)。结论:玉玄针法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I陆床治疗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针灸推拿为主的非药物综合方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地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行常规的以物理疗法为主的非药物综合治疗方案,观察组行以针灸推拿为主的非药物综合治疗方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颈椎病评分情况。结果:①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根据颈椎病评分标准,对照组治疗前后颈椎病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颈椎病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颈椎病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颈椎病评分(P〈0.05)。结论:以针灸推拿为主的非药物综合方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及普及。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耳穴沿皮透刺结合体针疗法与单纯体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耳穴沿皮透刺加体针组(干预组)和体针组(对照组),每组30例,进行相应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干预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疼痛积分比较,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耳穴沿皮透刺结合体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单纯体针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观察针刺、经皮穴位电刺激及针刺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颈椎病颈痛的疗效。方法:将58例颈椎病颈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经皮组和结合组,治疗后用NPQ颈痛量表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治疗前、治疗结束和治疗结束随访1个月时的组间评分差异。结果:针刺组、经皮组与结合组有效率分别为94.74%、89.47%与100%,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NPQ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结束时,结合组与经皮组N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合组均数低于经皮组;结合组与针刺组N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均数低于针刺组;随访1个月时,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和经皮穴位电刺激是治疗颈椎病颈痛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将针刺与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应用,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