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韩华刚 《光明中医》2014,29(12):2621-2622
循证治疗因其规范性、科学性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循证治疗与中医学相结合是中医临床发展的必然方向,笔者通过自己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和临床实践的认识,对中医肺系病症的循证治疗提出自己的观点,使肺系病症的治疗有理可据,有规律可循,增加其治疗的规范性,临床的可操作性,疗效的稳定性、可重复性,体现了中医学治疗疾病的科学性,为临床中医药治疗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临床思路和流程,对丰富中医学理论和提高临床疗效有现实意义,不揣浅陋,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2.
<正>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理脾胃是脾胃学说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复习脾胃学说的文献,结合笔者临证的体会,谈谈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 万密斋云:胃者主纳受,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可见,脾胃的健全与否,不仅是消化道本身的问题,而且与其他各个脏腑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除治疗消化道本身的疾病需要调理脾胃外,在治疗其他系统的疾病,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同样需要调理脾胃。这充分说明,中医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的具体疗效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的150例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患者,然后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把这些患者分为A组(75例)和B组(75例),对A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对B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四君子汤进行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具体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患者病症的复发状况。结果经过1个月的治疗以后,A组患者治愈28例,有效36例,无效11例;B组患者治愈40例,有效32例,无效3例。B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大于A组患者的85.33%。我们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了随访,在随访过程中发现,A组有12例患者在治疗后不等时间内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复发,复发率为16.00%;B组有2例患者在治疗后不等时间内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复发,复发率为2.67%。B组患者病症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君子汤在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方面的效果非常突出,不仅可以有效治疗患者的病症,而且还可以十分有效地减少患者的病症复发,非常有利于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因此可以将其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脏腑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脾胃学说是脏腑学说的中心环节,因此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主要理论体系之一。中西医结合研究脾胃学说,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来阐明脾胃的理论和实践,这对加速新医药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祖国医学理论的脾胃结构和解剖学的概念,一般认为是指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事实上,祖国医学所指的脾胃病变,涉及范围很广泛,与现代医学的很多系统病变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有关脾胃学说的理论探讨及临床诊治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危北海 《中医药学刊》2006,24(7):1189-1194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阐明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机制和临床辨证论治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认真钻研中医理论,探求脾胃学说的渊源。在系统的整理和发掘中医文献中,笔者对历代浩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有关脾胃救灾说的理论阐述和经验诊治等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归纳,共分为4点:①《内经》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③唐宋金元时期,脾胃学说得以全面的发展;④明清时期,脾胃学说进一步充实完善。(2)脾胃学说的理论贡献。脾胃学说的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对整个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创意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根;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化之枢纽;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内因。(3)系统整理脾胃疾病证治规律。依据脾胃学说的理论,对脾胃疾病的证治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分析,脾胃病的辨证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辨虚实,辨别邪正盛哀的偏胜;辨寒热,分析脾胃寒热之盛衰;辨气血津液;辨脏腑兼证。(4)探索证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很多疾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脾胃证候,或为主症,或为兼症。而且只要一旦出现脾胃证候,就可以应用相应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而取得明显的疗效。说明在多数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调理脾胃确是临床治疗的极其重要法则,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常见的证治如下:脾胃升降之证治;健脾固卫之证治;肝木克土之证治;培土生金之证治。中医对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认识,主要是根据脾胃,大、小肠功能失常而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脾胃,大、小肠和肝肾等脏器的本身功能或其相互关系的失调。其病机有:①气机阻滞;②脾虚胃弱;③湿热蕴结;④气滞血瘀。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治疗主要是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型的不同,而遣方用药,本文列举了笔者常用治法与代表方剂,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6.
总结颜新教授对脾胃学说的临证应用。分析颜新教授对传统中医脾胃学说的理论认识和传承,认为其重视脾胃的生理机能,善于总结疾病过程中脾胃失调的病机,依据疾病过程中脾胃失常的病机,善治多系统的复杂病症。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认为 ,脾胃是人体产生正气的源泉 ,故有“脾乃生气之源”的说法 ,临床中 ,病人一旦出现吞咽困难 ,不能进食 ,脾胃功能丧失 ,不仅给治疗用药带来一定的限制 ,而且由于病人不能进食 ,脾胃不能受纳水谷 ,而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化 ,所以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谷不入半日则气少 ,一日则气衰……”的说法 ,说明由于不能进食 ,从而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 ,所以现在许多学者提倡对于进食困难病人 ,尽早恢复肠内营养 ,此与中医之“有胃则生 ,无胃则死”及“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息息相关 ,为探讨与证实这一理论 ,从 1 998— 5~ 1 999…  相似文献   

8.
脾胃为祖国医学脏象学说的核心.其主运化、化生气血、主统血、主肌肉、主思、且为之卫.脾为五脏六腑的中心[1].因此,国内近20年对中医脾胃进行了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是研究最多的中医证实质之一.综述了近十年来运用中医脾胃理论治疗胃癌的分子物学基础.结果表明脾虚与胃癌发生发展各阶段病变之间成等级相关.提示脾虚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且具有其分子生物学基础.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是一种优势,在同时有多个基因需要调节的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方面比单一成分的药物更优越.对癌基因的调控可能是健脾方药治疗胃癌病变的分子机制之一.因此,系统研究中医脾虚与消化道肿瘤形成过程中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的关系(相关性)及健脾中药对其调控的机制,将对揭示脾虚证实质,丰富中医脏象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组方,提高临床肿瘤预防与治疗效果,确立脾在消化道肿瘤形成及预防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阐明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机制和临床辨证论治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认真钻研中医理论,探求脾胃学说的渊源。在系统的整理和发掘中医文献中,笔者对历代浩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有关脾胃救灾说的理论阐述和经验诊治等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归纳,共分为4点:①《内经》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③唐宋金元时期,脾胃学说得以全面的发展;④明清时期,脾胃学说进一步充实完善。(2)脾胃学说的理论贡献。脾胃学说的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对整个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根;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化之枢纽;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内因。(3)系统整理脾胃疾病证治规律。依据脾胃学说的理论,对脾胃疾病的证治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分析,脾胃病的辨证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辨虚实,辨别邪正盛哀的偏胜;辨寒热,分析脾胃寒热之盛衰;辨气血津液;辨脏腑兼证。(4)探索证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很多疾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脾胃证候,或为主症,或为兼症。而且只要一旦出现脾胃证候,就可以应用相应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而取得明显的疗效。说明在多数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调理脾胃确是临床治疗的极其重要法则,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常见的证治如下:脾胃升降之证治;健脾固卫之证治;肝木克土之证治;培土生金之证治。中医对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认识,主要是根据脾胃,大、小肠功能失常而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脾胃,大、小肠和肝肾等脏器的本身功能或其相互关系的失调。其病机有:①气机阻滞;②脾虚胃弱;③湿热蕴结;④气滞血瘀。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治疗主要是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型的不同,而遣方用药,本文列举了笔者常用治法与代表方剂,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10.
脾胃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众多医家在其理论构建和实践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的认知与看法。宋金元时期是祖国医学思想繁荣昌盛的年代,学术争鸣,流派崛起,各医家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争相提出新观点、新主张,促使脾胃理论在此期间不断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医从脾胃论中风的发病机制及中医治疗效果。方法:将96例中风患者均分为2组进行比较分析。常规组进行常规康复锻炼,中医组进行常规康复锻炼+中药桂枝人参汤治疗,从吞咽功能、饮食等方面比较2组疗效。结果:中医组治愈率31.3%(15例)、总有效率95.8%(46例)分别明显高于常规组的治愈率16.7%(8例)、总有效率79.2%(38例)(P〈0.05),无效率4.2%(2例)则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0.8%(10例)(P〈0.01)。结论:脾胃失调、升降无序是中风的主要病发机制,临床治疗上应当以重视调理气机、健运脾胃为主,中药桂枝人参汤有解肌散气、温补中气功效,能有效对症治疗中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从脾胃论治中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诊治中风患者68例,对其进行中医药治疗。结果:68例患者经脾胃辨证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相较于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下降(P〈0.05)。结论:自脾胃论角度为中风患者展开诊治,可促使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改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风病脾胃发病病机,并探讨临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48例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经临床对中风患者发病机制进行分析探讨,并给予积极的对症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均痊愈出院。结论:从脾胃如搜分析中风患者发病机制,并给予相应的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4例中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行康复锻炼,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传统神经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1.4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康复锻炼的基础上给予中风患者中医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以营卫学说为立足点 ,结合临床研究 ,阐明营卫失调是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总纲 ,包括营卫气机逆乱和气化失常 ,以调和营卫做为高血压病中医治疗总则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从肝脾肾论证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本院内分泌科确诊的糖尿病患者50例,根据眼底镜检查确诊后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48眼,对照组25例47眼,对照组给予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常规治疗,必要时给予视网膜光凝。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中药。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从肝脾肾论证并结合中药治疗可以降低、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并最终减少致盲率。  相似文献   

17.
回顾现代中医肿瘤学科近60年的发展,形成了“扶正培本”理论体系,中医肿瘤理论得以发展,循证和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抗肿瘤新药研发问世。在此基础上,我们创新性地将“气机升降”学说应用于中医肿瘤学,立足“扶正培本”学术思想体系,提出“调气解毒”学说,进一步阐发其科学内涵及理论外延,发挥现代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现代医学和中医学角度分析了难治性癫痫的病因、当前主要治疗手段及临床现状,进而探讨中西医诊治难治性癫痫的思路及临床对策。现代医学的主要治疗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医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疗效可观,为临床治疗注入新的希望。通过对中西医诊治难治性癫痫的思考分析,创新学术理论及临床治法,讨论开展中医证候研究,建立中医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研究的可能性,并增加临床中药新药研发,拓展中医特色疗法和新型疗法的应用,加强与神经康复预防的联系,进而提升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宿芳 《世界中医药》2013,8(9):1064-1066
目的: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疗效,为滋阴降逆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10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依据其意愿,分为对照组(用西医疗法)采用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化痰、扩张支气管等西医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加用中医药疗法)在西医常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滋阴降逆法中药汤剂治疗。14 d为1疗程,观察1个疗程结束后就临床疗效作出评价。结果:两组症状体征比较:治疗组在咳嗽、咳痰色、喘息、胸闷、心功能转归、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转归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症状改善。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次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滋阴降逆法可以促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陈立典  杨珊莉 《中国针灸》2006,26(2):138-140
目的探讨用循证医学的理念建立中医卒中单元,为我国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服务。方法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参照经循证医学肯定疗效的卒中单元模式,建立以针灸为其特色的中医卒中单元。结论建立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卒中单元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但仍需高质量的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