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超声在眼眶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超声在眼眶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B超和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对84例眼眶疾病的诊断进行分析,结果:84例眼眶疾病中,眶内占位检出率为97.7%(44/45),病理诊断符合率71.1%(32/45)。炎性病变、血管性病变及Graves眼病等诊断符合率为100%(39/39)。结论:B超加CFI诊断眶内疾病有很大价值,少数不典型肿瘤和侵犯颅内或颅内侵犯眼眶的病变则须结合电子计算机层扫描(C),必要时作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的CT扫描表现,探讨CT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6例(87眼)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TAO患者CT表现,分析影像学特点。结果46例(87眼)CT扫描结果均表现为眼外肌肿大,受累眼外肌下直肌66眼(75.9%),内直肌64眼(73.6%),上直肌45眼(51.7%),外直肌21眼(24.1%),眼球突出82眼(94.2%),眶内脂肪改变60眼(69.0%)。TAO患者CT检查的主要表现为眼外肌肥大、眼球突出等。结论CT检查可发现TAO患者具有较多影像学特征性表现。CT检查是对TAO的诊断、鉴别诊断、辅助诊断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Graves病眼眶的CT特征,评估CT诊断Graves眼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00例(200个眼眶)Graves病的眼眶CT,在CT图像上测定了眼外肌的密度和大小,眼球位置,并与正常值比较,与临床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61例(61%)患者至少有一条增粗的眼外肌:l7例(17%)患者有眼外肌密度减低,显示有脂肪浸润;56例(56%)患者有突眼。75例(75%)患者有突眼或眼外肌异常。75例(75%)患者CT诊断为Graves眼病,临床检查诊断69例(69%),二者联合应用使Graves眼病诊断率提高至84%。结论 Graves眼病的CT特征为眼外肌增粗,密度减低,突眼,泪腺肿大前移,上眼静脉增粗。眼眶CT扫描特别是眼眶的定量CT,评价眼外肌的大小和密度,眼球的位置对诊断Graves眼病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又名Graves眼病、内分泌突眼、浸润性突眼、甲状腺眼病、免疫性眼眶病、免疫相关性眼病、甲状腺眼眶病等,各文献报道不一,近年来发病率较高,尤其在我国有增高趋势,占眼眶病的20%,成为主要致盲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在直肠癌影像学诊断方面的价值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直肠癌的影像学(CT、BE)资料,在诊断符合率、病灶大小和范围显示、病变分期等方面进行了对照。结果:在手术和病理结果与术前影像学诊断整体符合率方面,以及大于1.0cm病灶显示的符合率,CT和BE相近(98.8%和92.9%)。小于1.0cm病灶显示符合率方面,CT为90%,BE为40%。病变TNM分期CT明显优于BE,特别是对早期病灶。结论:影像学诊断直肠癌时,CT增强扫描较其它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在早期直肠癌的发现、病灶大小和范围的显示、术前对病灶的分期等方面具有显著价值。因此,若临床拟是早期直肠癌,作影像学检查时,可首选CT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肾脏常见各种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评价诊断本症的各种影像学方法的价值。方法:对病理诊断证实的27例肾脏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27例均经静脉尿路造影(IVP),B超及CT检查。结果:分析各种病变的影像学表现。27例病人,IVP定性诊断符合率为41%,B超与CT定位诊断符合率相近,约为90%,B超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8%,CT为93%,明显高于B超。结论:B超与IVP联合运用可作为该病筛选手段,CT扫描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位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又名Graves眼病(GO)、内分泌突眼、浸润性突眼、甲状腺眼病、免疫性眼眶病、免疫相关性眼病、甲状腺眼眶病、Graves眼眶病等,各文献报道不一,均依其病情侧重点不同而命名。近年来发现本病发病率较高,尤其在我国有增高趋势,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在眼科占眼眶病20%,成为主要致盲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甲状腺腺瘤B超定性诊断的符合率。方法:对甲状腺腺瘤80例分别作超声诊断及病理检查,研究声像图与病理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B超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滤泡性腺瘤92.3%,乳头状腺瘤37.5%,滤泡性腺瘤并出血或囊性变符合率62.5%。结论:B超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率研究对甲状腺腺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技术诊断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2例疑似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彩色超声检查,将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较,总结甲状腺结节的超声图像特点。结果彩超检查与病理学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0.63%(29/32),误诊率为3.13%(1/32),漏诊率为3.13%(1/32)。甲状腺结节的超声图像主要表现为内部回声明显、均匀,边界多不规则,但边界较清晰。多发性结节多为甲状腺增生、囊肿,单一结节多为腺瘤、腺癌。结论超声检查技术对诊断甲状腺结节性疾病准确率较高,可根据回声、边界、形态、结节个数等判断不同类型的甲状腺结节,临床可将超声检查作为甲状腺结节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早期颈部淋巴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术前经超声联合CT检查的138例PTC影像学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比较术前超声、CT与超声联合CT检查的符合率。结果超声、CT及超声联合CT方法与术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比较,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超声联合CT诊断总符合率明显优于超声、CT诊断(P0.05)。病灶直径1.00cm,超声、CT及超声联合CT检查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直径≤1.00cm PTC(P0.05);超声、CT及超声联合CT诊断PCT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比较组间差异显著(P0.05),且超声联合CT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超声、CT诊断符合率组间差异显著(P0.05),且CT诊断符合率优于超声(P0.05)。结论超声联合CT诊断PTC患者早期颈部淋巴转移具有诊断意义,为患者临床早期发现病情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CT扫描及超声内镜术前评价进展期食管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胸部螺旋CT增强扫描及微探头超声内镜 (MPS)检查在评价进展期食管癌中的价值。方法 :32例进展期食管癌术前行CT扫描和MPS检查并与术后病理学比较。结果 :CT扫描能发现 84 .4 %的食管癌病灶 ,但不能准确诊断癌肿浸润深度 ,诊断纵隔结构受侵准确率 75 % ,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90 .9% ,特异性 81.8% ,对纵隔内远处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 80 %。MPS检查能检出所有病例的进展期食管癌病灶 ,癌肿浸润深度诊断准确率 81.3% ,诊断纵隔结构受侵准确率 5 0 % ,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敏感性81.8% ,特异性 72 .7% ,而对纵隔内远处转移的淋巴结均未能探及。结论 :CT扫描在评价进展期食管癌纵隔内结构受侵及远处淋巴结转移的意义较大。而MPS检查在判断癌肿管腔浸润深度的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注液摇蓝CT扫描技术在胃癌检查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28例胃癌病人以水作对剂,利用低张法摇蓝技术,变换体位行CT检查,作出术前CT分期,并与手术病理分期对照,结果:CT分期与临床分期符合率84.4%(108/128)。CT分期低估11例(8.6%),高估9例(7.0%),CT对肿大淋巴结的检出率<1cm或≥1cm者分别为23.1%,76.9%,敏感性84.8%(167/197),特异性87.5%(98/112)。结论:以水作对比剂的注液摇蓝CT扫描技术能明显提高胃癌术前分期准确率,尤其在观察肿块与周期脏器结构关系及肿大淋巴结方面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肝肾间隙巨大肿瘤病灶在MSCT上的影像特征,提高MSCT对该部位病灶定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与病理证实的26例具有完整资料的肝肾间隙巨大肿瘤患者,通过对肿瘤在MSCT轴位与在后处理MPR、VR两种图像上的影像表现进行对照分析,并同手术及病理结果相比较,分析MSCT后处理MPR与VR对肝肾间隙巨大肿瘤病灶的定位优势及对肿瘤定位有价值的影像表现。结果:26例肝肾间隙巨大肿瘤,其中CT轴位定位诊断:肝脏来源8例,右肾来源6例,肾上腺来源7例,腹膜后其它组织来源5例。MSCT后处理MPR与VR相结合诊断:6例来源于肝脏,6例来源于右肾上极,9例来源于右侧肾上腺,5例来源于腹膜后其它组织。同手术与病理结果(肝脏来源6例,右肾来源7例,右肾上腺来源8例,腹膜后其它组织来源5例)对照,CT轴位定位准确22例,占85%;CT轴位与MPR、VR相结合,定位准确25例,占96%;两种方法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肾间隙巨大肿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后处理MPR与VR相结合对肝肾间隙巨大肿瘤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优势及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文分析儿童后颅凹肿瘤CT检查的影像学特点、误诊原因 ,研究其扫描方法 ,提高CT检查准确性。方法 收集我院儿童后颅凹肿瘤 4 0例 ,其中普通CT扫描 2 0例 ,螺旋CT扫描 2 0例 ,4 0例病人中 32例行CT强化扫描。将其术前CT检查结果与手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研究。结果  4 0例儿童后颅凹常见肿瘤CT检查阳性显示为 38例 ,漏诊 2例 ,显示率为 97.5 %。术前CT检查定性误诊 11例 ,准确率为 72 .5 %。结论 选择适合的CT扫描技术与方法 ,消除儿童后颅凹骨迹伪影等干扰的影响 ,可提高儿童后颅凹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肾错构瘤的CT扫描及VR重建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肾错构瘤的诊断率和检出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接收诊治的40例肾错构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15例(37.50%),女性患者有25例(62.50%),CT检查过程中,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为自髂嵴上方至膈顶,高压注射器团注法经上肢静脉一次性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300mg I/ml),用量80-100ml,注射速度为2.5-3.0ml/s,采用CT仪器为西门子公司的多排螺旋CT(MSCT),螺距为1.25,常规平扫、增强扫描后行VR重建。结果本研究40例中,右肾25例,左肾13例,双肾2例。病灶直径范围为2.0-9.6cm。CT平扫特征:呈混杂密度肿块、等、低密度肿块;CT增强扫描特征:见病灶内平滑肌及血管成分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强,肿瘤出血灶和脂肪密度灶无明显强化。VR重建:能清晰显示肾动脉血管的分支方向和粗细,以及动脉血管腔是否狭小,血管壁内是否存在斑块或钙化,肿瘤是否浸润血管,肿瘤是否压迫周围血管。结论肾错构瘤小的病变无明显症状,却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肾脏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够清楚检查出肾错构瘤小病灶;CT三维重建等影像检查对肾错构瘤及瘤内出血多能作出明确诊断,从而提高肾错构瘤检出率和准确性,减少了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6.
CT增强薄层扫描在重症胰腺炎中的诊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增强薄层扫描在重症胰腺炎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CT复查确诊的急性重症胰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采用CT平扫+增强扫描,增强时在胰腺区行薄层(层厚3-5mm,间距3-5mm)扫描,并对其中32例行重复CT动态扫描。结果:CT平扫能确定坏死灶12例,占25%。其中8例于增强薄层扫描中,显示坏死灶数量增多范围扩大。全部48例经增强薄层扫描均清楚显示坏死数量、范围和胰周情况。结论:CT增强薄层扫描加上动态观察,能明确胰腺炎坏死的部位、范围程度和胰周病理改变,对CT分级、病理变化、治疗和预后均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漠玲  刘进康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3):275-278
目的 探讨不典型周围型肺腺癌CT诊断。方法 对19例病理证实均为肺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常规CT平扫及增强描,部分较小病变区行2.0mm薄扫。结果 19例病变按CT征象不同分三型:肿块结节型7例,肺炎型6例,胸腔积液型6例。结论 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具有不典型CT征象的肺腺癌较难做出正确诊断。应仔细分析图像并重视病灶特征性征象,缺乏特征性影像病变的患者应密切结合病人诊疗病史,如病情顽固或反复者应警惕存在肺癌并应及早行肺穿刺细胞学检查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和CT两种检查方法对肾上腺区占位性病变定位和定性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81例肾上腺区占位性病变,男220例、女261例,左侧213例、右侧260例,双侧8例。术前进行肾上腺超声和CT检查,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种方法定位和定性诊断的有效性。结果:病理结果:源于肾上腺的皮质腺瘤285例,嗜铬细胞瘤56例,囊肿51例,髓样脂肪瘤26例,神经纤维瘤6例,神经鞘瘤3例,节细胞性神经瘤12例,结核3例,脓肿1例,平滑肌瘤3例,肉瘤1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腺癌5例。肾脏囊肿2例,肾脏肿瘤22例,副脾2例,腹膜后平滑肌瘤和神经母细胞瘤各1例。超声定位诊断准确率95.4%,CT定位诊断准确率93.6%(x2=1.617,P=0.203),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超声定性诊断率64.7%,CT为89.6%(X2=83.721,P=0.00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上腺区占位性病变超声定位诊断价值基本等同于CT,定性诊断价值远低于CT。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螺旋CT骨显像对脊柱单发病灶是否为肿瘤骨转移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57例恶性肿瘤患者全身骨显像资料,筛选出脊柱单发浓聚后行病灶部位的SPECT/CT显像的资料。由2名核医学医师结合全身骨显像分别对SPECT图像和SPECT/CT融合图像进行分析,对脊柱病灶诊断分为肿瘤骨转移、良性病变以及不能确定诊断。分别计算SPECT图像和SPECT/CT融合图像能明确诊断和不能明确诊断的百分率及其95% CI,并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对57处病灶的分析结果显示,SPECT图像能明确诊断的病灶共26处,占45.6%(26/57),95%CI为32.7%~58.5%;不能明确诊断的病灶共31处,占54.4%(31/57),95%CI为41.4%~67.3%。SPECT/CT融合图像能明确诊断的病灶共52处,占91.2%(52/57),95%CI为83.9%~98.6%;不能明确诊断的病灶共5处,占8.8%(5/57),95%CI为1.4%~16.1%;SPECT/CT融合图像的明确诊断率显著高于SPECT图像(χ2=27.20,P<0.05)。结论 对脊柱单发病灶,SPECT/CT融合图像较单纯的SPECT图像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韩伟  刘先军  李菊兰 《四川医学》2003,24(6):628-629
目的 比较平扫和增强扫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准确率 ,提高CT医生对孤立性肺结节常规行增强扫描的意识。方法  60例孤立性肺结节灶 ,分别行平扫和增强扫描 ,结节灶中央均加薄层扫描。结果 平扫诊断周围型肺癌误诊率 2 2 % ,漏诊率 32 % ;增强扫描诊断周围型肺癌误诊率 5 7% ,漏诊率 0 ;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周围型肺癌的CT强化增加值和动态增强曲线特点在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