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蛋白组学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医学研究领域.蛋白组学的主要技术,如双向凝胶电泳、质谱分析等,已广泛应用于研究人类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等各大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诊断及治疗.本文就蛋白组学相关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3.
蛋白组学中非2D-PAGE的一些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 人类细胞中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组,由这些基因编码和调控的蛋白质则称为蛋白质组。人类基因组中有30,000个基因,而人类蛋白组却有100,000多个蛋白质,产生这么多的蛋白质与蛋白质有着复杂的翻译后修饰有关,如磷酸化,乙酰化,糖基化等等。面对如此几倍于基因数量的蛋白质,蛋白组的研究急需高分辨率、高通量和全自动化的蛋白质在线分析和鉴定技术。目前,双相聚丙稀酰氨凝胶电泳(2D-PAGE)与质谱(MS)是分辨和鉴定蛋白质最常用的方法,同时也存在许多缺点,人们正在不断改进和发展新技术,加速蛋白组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为人类遗传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人类基因数据库中 ,已有数千个确定的人类基因与已知的人类疾病有关[1] 。遗传学专家将在最近几年内 ,对大量单基因病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 ,并通过经典方法 ,对多基因缺陷而引起的多基因病进行深入的研究。通常所采用的快速基因疾病诊断方法 ,多集中于单基因疾病的诊断 ,通过对那些进化与人类相隔较远 ,却又与人类有一定相关性的简单模式生物体 (如酿酒酵母、果蝇、线虫类、斑马鱼等 )进行分析 ,将对人类疾病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起到较大的作用。1 重要的模式生物 :酵母 ,果蝇 … 相似文献
5.
6.
7.
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与临床相关疾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乳头瘤病毒 (HPV)是乳多空病毒科多瘤病毒亚科的一个双链环状DNA病毒。该病毒感染靶主要为上皮组织 ,显示高度的宿主特异性 ,即对身体特异部位的上皮细胞具亲和力。HPV - 1型为足底疣病毒 ;HPV - 2、4、7感染手上皮组织则呈增生性疣状损害。 1 3以上的HPV特异性感染生殖系引起尖锐湿疣 (CA) ,是传统性传播疾病的重要病原之一 ,某些亚型病毒与 90 %以上的宫颈癌有关。近年还发现HPV的某些亚型与头颈部的肿瘤关系密切。近 2 0年已鉴定 1 2 0余种HPV ,至少有85种已完全测序。HP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和HPV- 6L1… 相似文献
8.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23)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麻醉引起幼年大鼠海马神经元以及认知功能损害后海马组织蛋白组学的变化,揭示海马神经元变化的病理机制,为提高临床麻醉安全提供指导。方法选择出生后7 d幼鼠80只分为生理盐水组(N组),氯胺酮组(K组),异丙酚+氯胺酮组(P+K组)低、高剂量组模拟幼儿麻醉状态,并进行海马组织切片及海马蛋白提取,应用双向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进行蛋白组学差异研究。结果水迷宫实验提示P组和P+K组术后认知功能明显优于K组;在海马神经元凋亡方面,P+K低剂量组[(10.23±4.82)%]及高剂量组[(6.79±6.48)%]均较K组凋亡指数[(14.98±5.65)%]明显降低(P<0.05),但P+K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K组海马组织蛋白浓度[(1.78±0.28)μg/μl]较N组明显下调[(2.11±0.32)μg/μl,P<0.05]。P+K各组[(1.88±0.27)%,(1.93±0.21)%]与N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P组在6 h检测海马组织蛋白,发现上调蛋白并鉴定为PD1A3、NDUFB10、HSPA8、ATP5JD、PSMA1,下调蛋白为PPIA、PKM2、GFAP、NSE、PPIA、PKM2、GFAP等,21 d后检测结果表达上调蛋白为FUBP3、PRDX5,下调蛋白为GAPDH、AKR1A1、VC、TUBULIN A1 B。结论本实验中蛋白质组学技术初步筛选了异丙酚及氯胺酮麻醉后海马组织蛋白的差异表达,并分析了其在认知功能中的作用,为预防和改善海马神经元变化后认知功能损害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获得遗传学上与患者相配的大量细胞是再生医学的梦想。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技术通过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胞来研究发病机理,建立疾病模型,观察疾病的分子机制,并发现新细胞基础的药物。诱导多能干(iPS)细胞从非多能细胞诱导产生,但拥有相似于胚胎干(ES)细胞的多能性,Takahashi等[1-4]首先实现了这个突破,在体外成功表达4个转录因子,即Oct4、Sox2、Klf4和c-Myc,这个步骤不需要卵母细胞。自从发现iPS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脊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载量(以下简称“HIV RNA载量”)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1日—2018年3月1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诊断HIV-1感染的住院患者。将纳入患者分为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组与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组、高病毒负荷组与低病毒负荷组。观察比较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组与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CD4+T淋巴细胞计数、脑脊液常规检测和脑脊液及血浆的HIV RNA载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患者367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组中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10例(57.22%),隐球菌感染最多。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组较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组的脑脊液细胞数升高比例、脑脊液细胞数、脑脊液HIV RNA阳性比例和脑脊液HIV RNA载量均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脊液HIV RNA载量≥100 0... 相似文献
11.
基因芯片技术与人类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芯片技术使生物研究与信息科学相结合,可以比较分析大量的基因组信息,研究基因的印迹和泛基因组的表达,且可以发现和确定疾病相关的系列基因;从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来看,芯片技术可作为疾病功能基因研究的平台,可能成为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目前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感染、药理与毒理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李续建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1,24(3):185-187
基因芯片技术使生物研究与信息科学相结合,可以比较分析大量的基因组信息,研究基因的印迹和泛基因组的表达,且可以发现和确定疾病相关的系列基因;从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来看,芯片技术可作为疾病功能基因研究的平台,可能成为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目前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感染,药理与毒理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孙瑶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7,(7):43-44
硒是人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占人体重量的0.05%,但与人体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微量元素的缺乏会导致多种疾病。硒有多种免疫功能与生物学功能,尤其是它的预防心血管病、抗肿瘤、防治肝病、哮喘以及抗衰老等的作用问题,近年来特别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基因诊断的问世使人类疾病的诊断从传统的表型诊断步入基因型诊断的新阶段,是诊断学领域的一次革命。相对于传统的表型诊断,基因诊断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性、早期诊断性和应用广泛性等特点,因此逐步得到运用和普及。基因诊断不仅能对某些临床特定疾病做出诊断,而且能对肿瘤及其它多因素常见病(如心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等)进行易感性预测;可以对传染性及流行性疾病进行诊断和普查。以及对器官移植组织的HLA基因水平配型和法医学鉴定等。其中在遗传性疾病的诊断研究中的应用最为突出。目前不但用于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5.
医学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健康与长寿。刘辉根据中国大陆最近3次人口普查资料推定.寿命在65~85岁时,其生存率只有50%,即平均到75岁时死亡人数已达到50%;45~64岁人口的死亡率约为12%,而44岁以下人口死亡率仅为2%。因此,50~70岁是最易罹患各种疾病的年龄,死亡率约为5%~50%。 相似文献
16.
环境雌激素与人类疾病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余楠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2,23(2):97-99
本文介绍了环境雌激素的定义,来源及分类,环境雌激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活性的鉴定及评价方法;重点阐述了环境激素与人类疾病两方面的影响,及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生殖毒性、致癌等和对人类心血管等疾病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环境雌激素与人类疾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环境雌激素的定义 ,来源及分类 ,环境雌激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活性的鉴定及评价方法 ;重点阐述了环境激素与人类疾病两方面的影响 ,及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 :生殖毒性、致癌等和对人类心血管等疾病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8.
骨保护素(OPG)是一种可溶性的分泌型糖蛋白,其与骨密度(BMD)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几年研究发现OPG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清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等密切相关。本文就有关骨保护素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清浓度与人类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3):344-344
一种磁共振成像仪技术可在对脑部无任何损害的情况下检测出动物脑部有无疾病.这项名为“4.7T动物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系统”装备研制项目目前已通过中利院综合计划局组织的专家验收。 相似文献
20.
ACE基因多态性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红霞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7):975-976
许多研究提示,人类血管紧张索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第16内含子中有一段287bp的插入(insertion,I)和缺失(deletion,D)多态性,该多态性与一些心血管疾病的易感性、严重性以及预后显著相关。尤其是ACE为肾索血管紧张素系统酶/底物级联反应体系中的一个关键酶,在心血管生理和病理学上起重要作用,ACE基因多态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血浆ACE的浓度。因此ACE基因I/D多态性分析有助于在分子水平阐明某些肺部疾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