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屈曲内翻畸形的近期疗效.方法:46例(59膝)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屈曲内翻畸形患者,均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随访并根据KSS评分系统评价临床效果.结果: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 a,平均18个月.疼痛评分由术前8.6分提高至29.6分,KSS评分由术前39.6分提高至91.2分,优54膝(91.5%),良3膝(5.1%),可2膝(3.4%),优良率96.6%.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时,术中合理的截骨与软组织平衡可使明显畸形的膝关节在术后获得良好的畸形矫正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1病例报告 患者,男,59岁,职业:保安。主诉:左膝关节酸痛、活动不利半年。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膝关节酸痛、活动不利,疼痛于上下楼梯、久站、步行200m即出现疼痛,久行时明显,休息后稍缓解,曾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左膝骨性关节炎",给予口服药物治疗,症状无缓解。遂来我院门诊就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8例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以及治疗后半年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以及生存活质量评分。结果: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治疗前,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患者治疗半年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治疗前,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患者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半年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以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痛苦,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5.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手段。自1996年以来我们对老年性骨性关节炎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取得良好疗效,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简称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关节滑膜无菌性炎症和骨质增生为主的退行性关节疾病,临床多见于中老年人,目前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对于经物理、药物治疗无效,且病变程度尚无必要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本院采用关节镜治疗。作者自2004年10月至2007年2月共收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0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丘雪梅  陈艳桃  刘洁杏 《全科护理》2016,(22):2319-2321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护理效果。[方法]将84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围术期给予骨科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疼痛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病人术后疼痛情况及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2h、24h、48h、72h时疼痛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肢体肿胀持续时间、主动屈膝达90°时间、主动抬腿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美国膝关节协会(KISS)评分、简易健康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疼痛干预能有效减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感,有助于病人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缩短病人住院时间,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4):4631-4632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用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治疗的效果。选取收治的5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所有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手术时间65~87(76.05±10.27)min,术中出血量139~326(234.52±73.89)ml,住院时间7~11(9.15±1.84)d,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随访6个月后发现,治疗后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膝关节屈曲度和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且生活质量评分也得到显著提高(P0.05)。采取全膝关节置换术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行治疗,切实可行,可有效减膝关节疼痛感,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18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关节清理术治疗,观察组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比较术后两组间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优良率(90.20%)高于对照组(6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能有效矫正膝关节畸形,恢复膝关节功能,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55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行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为观察组,31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膝关节功能、膝关节活动度、人工关节遗忘指数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有所提高,且观察组术后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人工关节遗忘指数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确切,手术创伤较小,患者恢复快,能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背景:膝关节外翻畸形临床相对较少,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治疗效果不如膝关节内翻畸形。对于置换入路、软组织松解方法步骤及假体选择目前均无统一看法。目的:总结病例资料,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中医院关节骨一科同一组医师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37例(42膝)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13个膝关节;女26例,29个膝关节。年龄56-78岁,平均63.7岁。对比分析患者置换前后膝关节活动范围、股胫角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的差异,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结果与结论:置换后随访6-36个月。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由置换前平均68.5°提高到置换后末次随访时平均108.5°,置换前股胫角平均16.82°。减少到置换后末次随访时平均5.62°,置换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平均39分提高到置换后末次随访时88分,末次随访时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疗效肯定,是改善畸形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对13例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严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和总结。结果根据Tohn.N.Insall评分标准,手术优良率达92.3%,术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的切实有效方法,但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及胫骨假体的正确放置以减少胫骨假体的松动,而且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回顾性分析2002-09/2007-12解放军第一八四医院骨一科收治的髋关节屈曲强直患者9例(11髋),男6例,女3例,年龄25~65岁.左髋5例,右髋2例,双侧2例.9例患者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其中生物固定型8髋,骨水泥固定型3髋.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置换时间为80~180 min.平均110 min.髋关节活动度置换前平均6°(0°~10°),置换后平均活动度为183°(120°~230°).置换前Harris评分显示疼痛、功能和关节活动分别为8,5,2分,置换后2年内各指标分别为40,14,4分,无跛行及畸形.置换后近期疗效满意,目前暂无翻修、失败病例.提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屈曲强直畸形的有效方法,但需要注意矫正软组织的平衡,避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4.
21例膝关节高度屈曲挛缩畸形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总结了以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高度屈曲挛缩畸形患者共21例(32膝)的康复护理。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后实施康复训练,应用多种方法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增强肌力及关节活动度的练习、局部按摩减轻挛缩或疼痛、冷热交替疗法减轻肿胀,术后2h内夹闭引流管并切口部位加压包扎以减少出血,夜间睡眠时用膝托将患膝固定于伸直位。患者术前HSS评分-5-32分,术后6个月评分为75-89分,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有或不伴有退行性变性腰椎病变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术前、术后腰椎前凸角度的测量,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及诊治策略。方法:于2002-01/2003-12选择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29例213个膝关节,所有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前除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常规拍摄站立位膝关节正侧位X摄线片及腰椎MR确诊。根据术前资料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组3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无症状腰椎管狭窄组5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有症状腰椎管狭窄40例。所有患者手术前后进行膝关节HSS评分和功能评分。随访62例患者,分成单膝置换组25例和双膝置换组37例,比较两组间术后膝屈曲矫正度及两组自身手术前后腰椎前凸度变化。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6.3个月(6~30个月)。①129例患者手术前后HSS评分及功能评分:3组间手术前后关节HSS评分和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单膝置换组和双膝置换组术后膝关节屈曲矫正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双膝置换组手术后腰椎前凸度高于手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49.25±2.42)°,(41.19±2.15)°,P<0.05],而单膝置换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无症状腰椎管狭窄组术后出现腰椎症状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有症状腰椎管狭窄组术后腰椎症状加重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无症状腰椎管狭窄组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有症状腰椎管狭窄组2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11个月行腰椎管减压术。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退行性变性腰椎管狭窄的中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应告知患者及家属,成功的关节置换术后可能出现腰椎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并不排除因腰椎病变再行腰椎管减压术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背景:地方性氟骨症膝关节损害是一个复杂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可造成膝关节骨周,骨质的损害。目的: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地方性氟骨症所致的膝关节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0-03/2011-10依据地方性流行病学、氟斑牙、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由氟骨症所致的膝关节损害患者9例,均行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于置换前及本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与结论:膝关节置换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结果显示优5例,良3例,可1例。患者治疗后在疼痛、功能以及关节活动度等方面均明显改善。说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地方性氟骨症所致的膝关节损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伴重度膝内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本院收治的60例KOA伴重度膝内翻畸形患者分为对照组(23例,胫骨高位截骨术)和观察组(37例,TKA)。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术后1年,两组的ROM、BBS及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的ROM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1年,两组的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KA治疗KOA伴重度膝内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提高ROM,且患者无需经历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18.
背景:年龄在60岁以上存在关节疼痛、功能障碍和关节畸形的骨关节炎患者均可以考虑行全膝关节置换.目的:比较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微创全膝置换和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置换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方法:选择北京301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交通医院获得随访的120例骨关节炎患者,其中42例接受常规全膝关节置换,42例接受微创全膝关节置换,36例接受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所有患者置换后第2,6,12周进行膝关节H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检测.结果与结论: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及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较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长(P < 0.01),出血量少(P < 0.01);两微创手术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2周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及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均优于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两微创组间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HSS评分优于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置换后6,12周3组H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提示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与微创全膝关节置换以及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相比,手术损伤较小,术后疼痛程度更轻,术后能早期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19.
The current patients required high flex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We hypothesized the patients who would get the high rotational angle just after TKA could gain high flexion knee 1 year after TKA. Sixty-three patients (average age: 70.6 years) were examined. In order to examine between the intraoperative rotational angles and the gained flexion angles after TKA,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H group (more than 120°) and the L groups (less than 120°) by the gained flexion angl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lexion angles at 1 year after surgery and the intraoperative rotational angle ha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ut the rotational angles in the L group tended to be higher than the ones in the H group, and at only 30°, the L group gained significantly more rotational angle than the H group. These results might show that a tighter rotational stability induces a gain of higher flexion knee after TK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