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单鞘管方法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可行性.方法:行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28例随机分为A组10例,B组18例.A组行双鞘管2次穿刺房间隔置入长鞘消融,B组行单次穿刺置鞘消融.比较2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肺静脉隔离率、圈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分别为135~240(168±34)min,19~38(22±6)min,B组分别为115~270(181±46)min,21~42(29±11)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各有1例患者未完成肺静脉隔离,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围术期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单鞘管法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与常规双鞘管方法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Ensite NavX三维标测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6例心房颤动患者在三维标测系统下行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26例心房颤动患者均成功完成环肺静脉电隔离,无一例死亡。其中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消融过程中出现房颤,随消融线径完成,8例房颤即刻终止,1例转变成左心房房扑,消融二尖瓣峡部达电位双向阻滞后恢复窦性心律。阵发性房颤手术时间为133~180 min,持续性房颤手术时间为150~265 min,平均手术时间(146.8±27.9)min,X线曝光时间(31.6±11.5)min,放电时间(61.9±15.4)min。1例术中发作TIA,经积极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后随访6个月,6例复发,其中4例再次消融通过有效放电实现肺静脉电隔离,2例拒绝再次手术。结论:Ensite NavX三维标测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安全有效,准确、恰当、及时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EnsiteNavX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阵发性心房颤动14例和持续性心房颤动3例,采用EnsiteNavX标测系统进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结果 17例患者均达到消融终点;手术时间(226.1±36.2)min、X线曝光时间(41.3 ±12.8)min、放电时间(61.9±15.4)min.术后2例复发,1例再次消融成功,1例拒绝再次手术;随访3~26个月,14例(82.3%)无心房颤动发作;3例(17.7%)有心房颤动复发,但发作次数及时间均较术前明显减少,用胺碘酮治疗可控制(术前胺碘酮治疗无效).术中及随访期间无任何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Ensite NavX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6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药物治疗无效且反复发作,采用节段性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CARTO和EnSite 3000三维空间标测系统指导下肺静脉电隔离术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肺静脉电位经导管射频消融隔离治疗,术后随访3~41个月.[结果]60例患者中42例(70.0%)经消融成功,10例(16.7%)有效,8例(13.3%)失败,无严重并发症;CARTO和EnSite 3000三维空间标测系统指导肺静脉电隔离术可明显减少X线曝光时间.[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是可行的,对大部分患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环肺静脉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时以完全肺静脉电隔离作为消融终点的意义。方法:将83例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两组,在CARTO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的线型消融一组(CPVA Lasso组)43例,消融终点:肺静脉传入、传出阻滞,肺静脉完全电隔离。另一组(CPVA组)40例,消融终点为两侧环肺静脉消融线完整,局部双极电位振幅减低>80%或振幅<0.1 mv;随访3~6个月,对部分药物无效的复发房颤或房速的患者行第2次消融治疗,采用CPVA Lasso方案。结果:第1次消融结束后,两组患者经过3~6个月随访,CPVA组有24例(60%),CPVA Lasso组32例(74%),在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后无房颤或房速的发作。对两组中20例药物无效的复发房颤或房速的患者行第2次消融手术,再次消融术中所有患者均采用CPVA Lasso方案,术后随访3~9个月,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后,症状性房颤或房速不再发作者18例(90%)。结论:环肺静脉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时,以完全肺静脉电隔离为消融终点可有效防止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美国IBI公司生产的超声消融球囊导管和超声消融发生仪治疗和随访阵发性心房颤动 9例 ,观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9例患者中男性 5例 ,女性 4例 ,平均年龄 (5 4 4± 5 2 )岁。其中 1例为轻度高血压患者 ,其余无明显器质性心血管病病史。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平均为 (4 3± 3 7)年。全部患者房颤发作频率在每月 3次或以上。经穿间隔卵圆窝置入左 1号Swartz鞘 ,经Swartz鞘送入头端可控大头电极分别送至不同肺静脉 ,直接用大头电极标侧肺静脉肌袖电位或换用A focus电极标侧 ,对存在肌袖电位的肺静脉行超声消融。功率一般为 35~ 4 0瓦 ,温度为 6 0℃ ,每次消融时间为 12 0秒 ,重复至肺静脉电位被隔离或消失 ,但同一肺静脉重复消融不超过 10次。结果 本组完全成功脱离药物治疗 3例 ,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少量药物能够维持不发作 2例 ,有 2例完全无效 ,另 2例需要进一步随访。结论 超声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本组成功率和有效率超过 5 0 % ,无肺静脉狭窄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阵发性心房颤动经肺静脉超声球囊消融与经肺静脉射频消融对患者血浆丙二醛和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2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0例行肺静脉超声消融治疗,10例行肺静脉射频消融治疗.分别测定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浆丙二醛水平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 肺静脉超声球囊消融组术后血浆丙二醛水平和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经肺静脉射频消融组(均P<0.05).结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经肺静脉超声消融治疗所造成的氧自由基损伤较经肺静脉射频消融治疗轻微、安全.  相似文献   

8.
宋兵战  潘邦霞  蒋静  杜燕 《全科护理》2016,(28):2959-2960
[目的]总结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的护理。[方法]对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行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同时加强围术期的护理。[结果]2例病人均成功进行了肺静脉隔离,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恢复良好。[结论]加强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行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应用超声能量行心房颤动 (房颤 )肺静脉电学隔离治疗的即刻效果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 3 9例接受肺静脉超声球囊消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根据消融温度的不同分为低温消融组( 2 2例 )和高温消融组 ( 17例 ) ,前者消融时预设温度为 5 0~ 5 5℃ ,后者为 60~ 65℃。两组的消融部位均位于肺静脉开口部 ,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学隔离。比较两组肺静脉电学隔离率 ,并分析影响消融效果的解剖因素。结果 总计消融 115根肺静脉 ,其中 78根 ( 67.8% )达到消融终点。高温消融组的肺静脉电学隔离率 ( 78% )显著高于低温消融组 ( 60 % ) (P <0 .0 5 )。影响肺静脉电学隔离效果的解剖因素主要包括 :漏斗状肺静脉开口、肺静脉开口异常扩张、肺静脉主干与左房顶部平行等。结论 现阶段应用超声能量行肺静脉电学隔离的即刻效果可以接受 ,影响消融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消融温度和受治肺静脉的解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 2例成功消融的阵发性局灶性心房颤动(房颤).方法男性, 48岁,阵发性心悸 1年余,女性, 53岁,阵发性心悸半年余,均诊断为特发性房颤. 24h动态心电图发现频发房早及由房早触发的房颤.放置 6F多极导管电极于右室、 His束及冠状静脉窦,置 6 Fpigtail造影管于肺动脉,行肺动脉造影,显示双侧上肺静脉开口.两次房间隔穿刺,将两根 8Fswartz鞘管送入左房,经鞘管送入肺静脉环状多极电极( Lasso)于左上、下肺静脉口、右上肺静脉口周围.标测到肺静脉电位( PVP),普遍温控可操纵大头消融电极于 PVP最明显处温控法( 55~ 60℃)放电.结果消融成功, PVP消失.随访 2.5个月无房颤发作.结论采用肺静脉口点消融是治疗局灶性房颤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7月,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行射频消融治疗,前3例采用肺静脉节段性电隔离,后2例采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对其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结果 5例患者即刻成功率100%,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 d、3 d心房颤动复发,5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做好心理护理,加强迷走神经反射、血栓栓塞、肺静脉狭窄、心包压塞等的观察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晓彤 《现代护理》2007,13(11):1022-1024
目的探索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2005年1月-2006年7月,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行射频消融治疗,前3例采用肺静脉节段性电隔离,后2例采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对其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结果5例患者即刻成功率100%,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d、3d心房颤动复发,5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做好心理护理,加强迷走神经反射、血栓栓塞、肺静脉狭窄、心包压塞等的观察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常用的肺静脉前庭定位手段主要是通过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结合X射线影像或CT影像融合等完成,这些方法均是通过解剖指导进行肿静脉前庭定位、消融,消融是否命中心房颤动(房颤)赖以维持的关键部位不得而知.目的:验证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结合肺静脉前庭电位指导房颤经导管消融治疗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验证性临床试验,于2007-03/2009-06在济南市第四医院及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完成.对象:纳入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51例.方法:于CARTO标测系统结合肺静脉前庭电位标测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隔离,观察操作相关参数及消融成功率.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手术操作时间、X射线照射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等操作相关参数.结果:51例患者均实现消融终点.平均操作时间(207±36.7)min,透视时间(38.2±14.3)min,消融时间(56.4±15.7)min.经过(17.5±3.8)个月的随访,累计40例(78.4%)无房颤、心房扑动及房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发生.无严重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肺静脉前庭电位标测有助于肺静脉前庭的解剖定位,结合三维电解剖系统指导房颤消融效果好,安全性高,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4.
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是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主要发病机制之一是来自肺静脉肌袖的快速电激动的触发。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是应用射频能量消融诱发心房颤动的异位兴奋灶来根治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一项技术,其疗效已得到临床研究证实,是近年来心房颤动非药物治疗的一项重要进展。由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异位兴奋灶绝大多数(约90%以上)位于肺静脉,特别是双上肺静脉,使得这一治疗的操作程序有别于其他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且手术时间长,消融部位多,因术中病人往往疼痛明显,有时不能配合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行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的护理。[方法]对2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行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同时加强围术期的护理。[结果]20例病人顺利进行肺静脉隔离,术后均恢复为窦性心律,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均顺利出院。[结论]加强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行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经球囊超声消融肺静脉口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经球囊超声消融肺静脉口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临床评价。方法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5例,症状明显且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经球囊超声消融肺静脉的开口,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学隔离。结果总计消融了19支肺静脉,单纯超声消融肺静脉实现电学隔离15支(73、7%)。早期有1例心房颤动复发,1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1例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均经胺碘酮治疗后消失。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均可以无需药物而维持窦性心律。并发症包括消融中1例出现心房穿孔,1例出现严重迷走反应,无肺静脉狭窄。结论肺静脉口超声消融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正患者女,66岁。因发作性心悸6年,加重10d入院。临床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为行导管消融术入我科。术前肺静脉CT检查:左心房受压、变形(主动脉根部压迫)(图1)。鉴于心房前后径减小,X线透视下房间隔穿刺困难,且术中并发症发生率高,决定应用心腔内三维超声指导心房颤动消融。调节超声导管位置显现卵圆窝最薄切面,随后向前推送穿刺鞘,心腔内超声显现为"帐篷征"时(图2)。此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在非接触式标测系统引导下经导管个体化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AF)与持续性AF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 64例AF患者,其中阵发性AF35例,持续AF29例,所有患者经房间隔穿刺在左心房对AF进行非接触式等电位标测,利用计算机导航系统指导消融导管行个体化射频消融,直至AF被终止且不被诱发。收集总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放电次数、消融结果、并发症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82.8%(53/64)患者AF终止且不能诱发,其余被转为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平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放电次数均大大减少,阵发性AF放电次数(35.1±13.8)次,明显少于持续性(66.7±21.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0~72个月,平均(52.1±15.8)个月,其中79.6%(51/64)无复发,10.9%(7/64)发作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9.3%(6/64)术后复发AF。结论在非接触式等电位标测系统的引导下经导管个体化消融阵发性AF与持续性AF是有效的,相对于针对所有肺静脉都进行隔离的常规消融术式,平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放电次数更低,同时亚组分析显示消融治疗阵发性AF的手术时间、放电次数均显著低于持续性AF,经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AF的效益比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在心房纤维性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治疗前后肺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阵发性房颤组(B组)、持续性房颤组(C组)、射频消融治疗术后转为窦性心律组(D组)、射频消融治疗术后仍为房颤组(E组)的190例受检者进行研究.结果 B组肺静脉内径在正常范围内,而C组肺静脉内径增宽,射频治疗前后内径变化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A组与B组的血流速度间没有显著差异,S/D>1;而C组与A组和B组有显著差异,S2波速度减低,D波速度加快,S/D<1.D组与C组S2波有显著差异,E组与C组无显著的差异.结论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探讨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患者肺静脉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因素。方法选取接受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行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患者117例,随访(24.6±2.91)个月,根据术后心房颤动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分析其术前临床资料,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117位患者完成术后随访,术后复发共43例(36.7%),组间比较显示体质量指数、合并高血压、心房颤动病程、左房内径、高密度脂蛋白、尿酸水平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病程(P=0.000;OR:1.344;95%CI:1.164~1.552)、高密度脂蛋白(P=0.017;OR:0.060;95%CI:0.006~0.601)、尿酸(P=0.000;OR:1.009;95%CI:1.004~1.014)。结论心房颤动病程、高密度脂蛋白和血尿酸水平是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