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对儿童骨龄(BA)、身高及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30例亚临床甲减患儿为亚临床甲减组,30例体检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对每位研究对象采用同一磅秤标准,测量其身高、体质量.采用Greulich-Pyle图谱法对各组儿童左手腕指关节正位片进行BA水平的评定;采用罗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E170检测各组儿童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采用SPSS 17.0软件比较2组儿童BA、身高、TSH、FT3及FT4的差异;BA与身高、TSH、FT3及FT4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亚临床甲减组儿童的BA[(8.17±2.29)岁]、身高[(131.47±13.41) cm]水平均落后于健康对照组[(10.08±2.75)岁、(141.05±15.12) cm](t=2.92、2.60,Pa<0.05);TSH水平[(5.93±1.77) mIU·L-1]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66±1.28) mIU·L-1](t=8.17,P<0.001).亚临床甲减组儿童的BA与身高呈显著正相关(r=0.940,P<0.01);BA与TSH呈显著负相关(r=-0.450,P<0.05).亚临床甲减组FT3[(5.43±1.37) pmol·L-1]、FT4[(17.29±2.03) pmol·L-1]与健康对照组[(5.83±1.11) pmol·L-1、(17.22±1.96) pmol·L-1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4、0.14,Pa>0.05).结论 儿童亚临床甲减可引起BA、身高的落后,需要用药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血脂水平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血脂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选取30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临床甲减)患儿(亚临床甲减组)及30例体检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应用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P800和罗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E170分别检测其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脂蛋白a[LP(a)]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结果亚临床甲减组儿童血清TC[(4.14±0.88)mmol.L-1]、TG[(1.88±0.42)mmol.L-1]及LP(a)[(209.9±122.92)mg.L-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1)。亚临床甲减组FT3、FT4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SH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亚临床甲减可引起儿童血脂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并分析1998年1月- 2009年12月南京地区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的筛查结果.方法 采集出生72 h新生儿442 454例的足跟血滴于滤纸上,采用时间分辨免疫法测定滤纸血斑促甲状腺激素(TSH),阳性者召回进一步测定静脉血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游离T3(FT3)、游离T4(FT4)以明确诊断.确诊者立即开始予左旋甲状腺素片(4.3~12.0μg·kg-1·d-1)替代治疗,定期监测其甲状腺功能,测量其身高、体质量,其中68例患儿子智力测试,以评估疗效.结果 12 a共筛查442 454人,确诊CH 183例,发病率为0.41‰,对117例进行随访.初始治疗时间的中位数为18 d(7~67d),初始左旋甲状腺素的平均剂量为7.35 μg·kg-1·d-1.CH患儿的身高、体质量结果基本达到正常参照标准.盖泽尔婴幼儿发展量表(GESELL)测试结果显示1例智能发育落后,8例智能发育迟缓.T4、FT4的治疗前水平与患儿的GESELL测试总分、适应性及精细运动均呈正相关(Pa<0.05).结论 经筛查确诊的CH患儿,应尽可能早地进行激素替代治疗,可有效改善其预后.因此新生儿筛查及随访治疗工作值得推广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赵彦  杨斌  黄乐  吕玲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8):594-595,610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1DM)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儿并低三碘甲状腺氨酸(T3)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91例T1DM并DKA患儿(DKA组)及110例单纯T1DM患儿(非DKA组)血清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观察2组T3、T4下降例数及水平,并将DKA组分为轻、中、重3个亚组,观察不同组别中甲状腺激素变化特点。结果 DKA组易发生T3、T4下降,DKA组T3[(0.54±0.51)μg.L-1]、T4[(5.65±2.80)μg.L-1]与非DKA组T3[(1.02±0.38)μg.L-1]、T4[(9.28±2.85)μg.L-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00 1)。中、重度DKA组与非DKA组T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00 1),轻、中、重度DKA组与非DKA组T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00 4,0.000 1)。DKA组与非DKA组TS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1DM患儿甲状腺激素检测的结果主要表现为T3降低,部分伴T4降低,其疾病的严重程度与甲状腺激素降低程度一致,T1DM并DKA患儿的T3、T4水平均有明显下降,提示T1DM患儿需重视甲状腺激素的检测,利于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单纯性肥胖儿童的骨龄和性激素水平,分析骨龄与体质量指数(BMI)和性激素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40例单纯性肥胖患儿(肥胖组)及40例体检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常规测量二组儿童身高和体质量,并计算BMI.采用G-P图谱法对左手腕指关节正位片进行骨龄评定;采用罗氏E17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二组儿童血清雌二醇、睾酮水平.比较二组儿童骨龄、BMI和性激素水平间的差异,并对骨龄与BMI及性激素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肥胖组骨龄[(11.85±2.76)岁]、BMI[(27.26±5.16) kg·m-2]及雌二醇[(29.20±11.61) pmol·L-1]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0.57±2.59)岁,(16.75±4 73) kg·m-2,(22.35±10.87) pmol·L-1](t=10.57、9.50、2.72,P<0.05、0.01、0.01);肥胖组睾酮[(0.07±0.04) μg·L-1]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0.10±0.05) μg·L-1](t=2.96,P<0.01).肥胖组骨龄与BMI、雌二醇均呈显著正相关(r=0.696、0.773,Pa<0 05);与睾酮呈负相关(r=-0.726,P<0.05).结论 单纯性肥胖儿童的骨龄较同龄健康儿童超前,骨龄超前与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关,雌二醇水平的升高可能是导致单纯性肥胖儿童骨龄超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患儿早期治疗效果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2005年9月-2006年12月深圳市出生的新生儿进行足底血片促甲状腺激素(TSH)筛查,筛查阳性儿童召回,行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检测.确诊CH 68例.平均27.1 d开始治疗,口服左旋甲状腺素钠片.定期检测患儿TSH、FT3、FT4,并根据临床表现调整药物剂量使FT4维持在正常高值水平.监测患儿体格发育如头围、身高和体质量.采用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方法进行智力发育评价.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确诊患儿治疗1个月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TSH、FT4维持正常水平.身高、体质量、头围等体格发育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均值50%,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测试中运动发育指数测定均在冲等水平,智力发育指数测定均基本达到同龄健康儿童.结论 早期诊治CH能明显改善预后,降低脑损害、智力低下的发生率.新生儿筛查是早期诊断CH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儿童甲状腺功能减低并发垂体增生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减低致垂体增生的内分泌激素的改变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甲状腺功能减低致垂体增生儿童(3例男性,5例女性,年龄5~9岁)的临床资料,治疗随访1~6年。结果:8例患儿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均降低,促甲状腺素(TSH)及血浆泌乳素(PRL)水平增高,予以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用药2~6月后,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腺原氨酸(FT4)、TSH及PRL恢复正常,垂体体积恢复正常大小。其中6 例身高增长由治疗前3.1±0.5 cm/年,提高到治疗后11.6±1.7 cm/年,差异有显著性(P<0.01)。另外2例儿童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后身高增长不理想,予以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后,随访身高增长为11 cm/年。8例均无垂体增生复发。结论:对于身材矮小儿童进行甲状腺功能及垂体检查十分必要,甲状腺素替代治疗是儿童甲状腺功能减低致垂体增生的有效手段。在垂体增生恢复后仍然合并生长激素缺乏的患儿予以生长素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身高增长。[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1):17-20]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奥卡西平(OXC)单药治疗对癫(癎)患儿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18例门诊初诊为局限性发作的癫(癎)患儿(治疗组)行OXC单药治疗,采集用药前、平均治疗3个月及1 a后晨空腹静脉血3 mL,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清四碘甲腺原氨酸(T4)、游离四碘甲腺原氨酸(FT4)、三碘甲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并以18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治疗组与健康对照组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OXC治疗前T4、FT4、T3、FT3、TSH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a >0.05).OXC治疗3个月,T4、FT4均比治疗前明显减低,差异均具有高度显著性(Pa <0.01),T3、FT3、TSH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a >0.05).OXC治疗1 a,T4、FT4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高度显著性(Pa <0.01),T3与治疗前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FT3、TSH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a >0.05).OXC治疗1 a,T4、FT4、T3、FT3与治疗3个月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a >0.05).结论 OXC长期或短期应用均可影响癫(癎)患儿甲状腺激素水平,OXC治疗期间须定期监测癫(癎)患儿的甲状腺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状腺激素(TH)对新生大鼠脑血管发育的影响.方法 取18只清洁级SD成年雌性大鼠与3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交配后随机将孕鼠分入3组:丙基硫氧嘧啶(PTU)干预组、TH干预组和对照组.待每组仔鼠产后第1天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仔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H干预组仔鼠血清TT4[(103.50±2.37) μg·L-1]、TT3[(1 269.63±32.18) ng·L-1]与脑组织VEGF水平[(53.46±10.62) μg·L-1]均高于对照组[TT4 (45.11±0.43) μg·L-1,TT3 (844.57± 20.85) ng·L-1,VEGF (11.15±1.33) μg·L-1](Pa<0.001).同时,PTU干预组新生鼠以上各指标[TT4 (16.83±0.45) μg·L-1,TT3 (142.35±7.76) ng·L-1,VEGF(8.69±0.48) μg·L-1]均低于对照组(Pa<0.001).结论 TH干预可增加仔鼠脑组织VEGF水平,对脑血管的发育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SP)在喘息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62例门诊或住院喘息性肺炎患儿中28例有哮喘高危因素;同期本院健康体检儿童2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2组空腹静脉血5 mL,分离血清;喘息性肺炎患儿同时留取痰液,离心后吸取上清液.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其血清和痰液CCSP水平.喘息性肺炎患儿治疗10~14 d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后抽血复查.随访12~18个月,23例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在非急性发作期且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再次抽血复查,并与同期治愈的喘息性肺炎但无支气管哮喘的39例患儿进行比较.结果 1.有哮喘高危因素的喘息性肺炎患儿血清和痰液CCSP水平[(5.71±2.45) μg·L-1,(148.24±34.58) μg·L-1]与无哮喘高危因素的喘息性肺炎患儿血清和痰液CCSP水平[(6.02±3.34) μg·L-1,(155.77±44.03) μg·L-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但2组喘息性肺炎患儿血清CCSP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12.3±3.73) μg·L-1]显著降低(Pa<0.001).2.非哮喘的喘息性肺炎患儿肺炎治愈后血清CCSP水平[(11.03±2.86) μg·L-1]接近健康对照组(P>0.05);哮喘患儿肺炎治愈后血清CCSP水平[(7.71±2.22) μg·L-1]较治疗前[(5.48 ±1.39) μg·L-1]明显升高(P<0.001),但仍低于非哮喘的喘息性肺炎治愈组和健康对照组(Pa<0.001);随访12~18个月,在非急性发作期且未吸入糖皮质激素情况下,哮喘患儿血清CCSP水平[(8.03±2.44) μg·L-1]无明显增高,与肺炎治愈的哮喘患儿血清CCS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SP在喘息性肺炎发病中起保护作用;CCSP持续低水平可作为预测哮喘及哮喘早期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HSP肾损害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60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及160例HSP患儿急性期血浆TM、vWF、MMP-9水平.随访6个月~1a,发生肾损害62例,非肾损害98例,按肾损害临床表现分为A组:孤立性血尿(18例)或孤立性蛋白尿(3例);B组:血尿+蛋白尿(29例);C组:大量蛋白尿(12例).比较肾损害组、非肾损害组及健康对照组中各数值变化及在肾损害不同组中的差异.结果 1.肾损害组TM[( 148.13±18.60) mg·L-1]、vWF[( 159.50±23.06)%]、MMP-9[( 36.53±7.86)mg·L-1]均高于非肾损害组[(129.49±21.22) mg·L-1、(136.98±25.48)%、(29.14±8.17) mg·L-1]及健康对照组[(113.63±20.88) mg·L-1、(121.83±24.69)%、(24.37±7.34) m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非肾损害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2.肾损害组:C组、B组TM[( 158.59±17.80) mg·L-1、(149.72±19.20) mg·L-1]、vWF[(169.45±23.36)%、(160.20±21.46)%]、MMP-9[ (42.66±6.31) mg· L-1、(35.88±7.33) mg·L-1]高于A组[(131.28±16.14) mg·L-1、(139.59±19.26)%、(30.16±6.89) mg· 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C组MMP-9水平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M、vWF在2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TM、vWF、MMP-9在HSP急性期升高,可作为早期预测肾损害的指标,联合检测有利于早期预测肾损害的发生及肾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外源性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联合低热量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危重症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住本院PICU 60例危重症患儿(危重症组),随机分为对照治疗组(30例)和rhGH治疗组(30例).2组患儿均予肠内营养(60~80 kcal·kg-1)及综合治疗,rhGH治疗组于入院第2天晚1000起给予rhGH(0.1 IU·kg-1·d-1)腹部皮下注射,连续7 d.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2组患儿细胞免疫(CD3、CD4、CD8、CD4/CD8、CD19、NK细胞)和体液免疫(IgA、IgG、IgM).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婴幼儿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作对照.结果 1.治疗前,危重症组CD3、CD8、NK细胞水平[(56.04±12.23)%、(21.99±7.25)%、(4.42±2.67)%]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71.57±7.27)%、(28.71±6.02)%、(12.16±6.32)%]低(Pa<0.01);治疗后,rhGH治疗组CD4、CD4/CD8、NK细胞[(50.17±7.71)%、(2.57±0.98)%、(7.72±2.89)%]较对照治疗组[(37.30±10.94)%、(1.47±0.79)%、(3.97±2.85)%]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2.治疗前,危重组CD19水平[(37.68±12.4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3.16±5.17)%](P<0.01);治疗后,rhGH治疗组CD19水平[(20.98±4.59)%]较对照治疗组[(29.77±13.58)%]明显下降(P<0.05).3.危重症组IgG、IgA、IgM水平[(4.39±1.36) g·L-1、(0.24±0.18) g·L-1、(0.57±0.20) g·L-1]较健康对照组[(6.28±2.14) g·L-1、(0.37±0.15) g·L-1、(0.78±0.23) g·L-1]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rhGH治疗组IgG、IgA水平[(7.26±1.98) g·L-1、(0.45±0.22) g·L-1]较对照治疗组[(5.18±1.34)g·L-1、(0.29±0.15)g·L-1]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危重症患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外源性rhGH联合低热量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明显改善危重症患儿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源性二氧化硫(SO2)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时的水平变化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方法 2010年1-12月在本院儿童血液肿瘤科住院的ALL患儿共31例,均行HD-AraC化疗,均出现骨髓抑制期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分别测定患儿化疗前(WBC>3.0×109 L-1)、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未感染时(WBC<1.0×109 L-1)、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时(WBC<1.0×109 L-1)及感染控制后粒细胞恢复期(WBC>2.0×109 L-1)血清SO2、CRP、IL-6和IL-8水平变化,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ALL患儿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未合并感染时其血清SO2水平[(8.91±3.80) μmol·L-1]较化疗前[(6.15±3.16) μmol·L-1]明显升高(P<0.05);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后其血清SO2水平[(24.39±7.84) μmol·L-1]较未合并感染时进一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感染控制后患儿血清SO2水平[(5.09±3.02) μmol·L-1]较感染组显著下降(P<0.01).与恢复期比较,骨髓抑制期粒细胞缺乏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后患儿血清CRP[(35.72±14.97) mg·L-1 vs (2.39±1.66) mg·L-1]、IL-6[(152.24±20.42) ng·L-1 vs (121.26±15.50) ng·L-1]和IL-8[(222.35±39.79) ng·L-1 vs (124.36±13.28) ng·L-1]水平均显著升高(Pa<0.01).结论 内源性SO2可以作为一种生物活性分子,参与ALL患儿粒细胞缺乏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胆道闭锁(BA)患儿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例BA患儿(BA组).年龄1~3个月.于确诊后取空腹静脉血2mL,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浆IGF-1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肝功能检测,指标包括ALT、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DB)、γ-谷氨酰转移酶(y-GT)、前清蛋白(PA)及清蛋白.另选择20例健康婴儿作为健康对照组,其性别、年龄均与BA组相匹配.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BA组患儿血ALT、TB、DB及y-G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分别为(160.05-50.79)U·L-1vs(46.15±9.84)U·L-1、( 260.30±128.65)μmol·L-1 vs(16.00 ±3.46) μmol·L-1、( 191.75±85.69) μmol·L-1 vs (6.63±1.84) μnol·L-、(485.95±214.79)U·L-1 vs(44.65±13.04)U·L-1;BA组IGF-1及PA水平分别为(31.96±5.37) μg· L-1和(77.35 ±14.59) mg·L-1,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54.90±8.78) μg·L-1和(126.34±11.97) ng·L-1].1GF-1与ALT、TB、DB及γ-GT之间呈高度负相关(Pa<0.01),而与PA清蛋白呈正相关(Pa<0.01).结论 BA患儿肝细胞合成IGF-1功能下降,IGF-1水平降低是蛋白合成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反映肝细胞受损的指标.检测IGF-1水平变化对判断BA患儿肝细胞功能及营养状况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孕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胎儿出生缺陷的关系及其在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出生缺陷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产前诊断胎儿畸形并经引产或出生后证实为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孕妇51例为病例组,并按出生缺陷类型的不同分为先天性心脏畸形组(A组)、神经管畸形(B组)、唇腭裂组(C组)及其他畸形组(D组);另外随机选择无妊娠合并症的健康孕妇及其分娩新生儿3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循环酶法测定孕妇及胎儿脐血Hcy水平.结果 1.病例组胎儿脐血血浆Hcy水平为(13.43±6.57) μmol·L-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6.30±1.38) μmol·L-1](t=5.687,P=0.000).2.A、B、C、D组孕妇血浆Hcy水平分别为(12.22±4.60) μmol·L-1、(22.78±7.42) μmol·L-1、(11.24±3.42) μmol·L-1、(13.44±6.57) μmol·L-1,与健康对照组孕妇Hcy水平[(6.87±1.43) μmol·L-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00).3.孕妇与胎儿脐血Hcy水平呈正相关(r=0.922,P=0.000).结论 1.母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影响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之一,尤以先天性心脏畸形、神经管畸形及先天性唇腭裂为甚.2.血浆Hcy可作为产前筛查出生缺陷的筛查指标之一,孕母血浆Hcy>9.73 μmol·L-1可考虑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会发生出生缺陷,可作为产前诊断的指征之一.3.通过测定母亲血浆Hcy水平能预测胎儿Hcy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胆红素血症(高胆)早产儿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64例高胆早产儿(实验组)和20例非高胆早产儿(对照组)血清IGF-1、神经元烯醇化酶(NSE)水平,同步测定其血清总胆红素(TSB)水平,并比较组间IGF-1、NSE、TSB水平的差异及其相关性.高胆组按TSB170~256μmol·L-1,257~342μmol·L-1,>342μmol ·L-1分为轻、中、重3组.结果 轻、中、重高胆早产儿血清IGF-1水平分别为(25.38±5.42)μg·L-1、(21.77±8.65)μg·L-1、(18.34±4.05)μg·L-1,较对照组[(27.14±3.72)μg·L-1]明显降低,轻、中、重高胆组间IGF-1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a<0.01),其值随着胆红素水平变化而变化;高胆组NSE水平分别为(25.01±2.26)μg·L-1、(30.45±2.74)μg·L-1、(33.76±5.02)μg·L-1,明显高于对照组[(11.14±4.68)μg·L-1](P<0.01),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血清IGF-1水平与TSB、NSE均呈负相关(r=-0.562、-0.503,Pa<0.01).结论 IGF-1与高胆早产儿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高胆早产儿是否存在脑损伤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