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前瞻性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儿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水平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探讨其在CHF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6例CHF患儿(CHF组)纳入研究,其中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16例(EFE组),扩张型心肌病20例(DCM组)。选择同期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血浆h-FABP浓度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并以心脏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脏指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CHF患儿血浆h-FAB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1.7±4.3 ng/mL vs 6.2±1.7 ng/mL, P<0.01),且心力衰竭程度越重,h-FABP浓度升高越明显(P<0.01)。EFE、DCM两组h FA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CHF患儿h-FABP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均呈明显负相关(分别r=-0.65、-0.64、-0.71,均P<0.01)。结论:CHF患儿的血浆h-FABP浓度明显升高,血浆h FABP浓度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血浆h-FABP浓度可作为评估心力衰竭及其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肠道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的临床急症,由于在缺血的可逆转期缺少有效的诊断方法,患者往往因此而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造成严重而复杂的并发症.临床医师迫切需要可用于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指标.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是由小肠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具有较好的器官特异性.研究发现血和尿中I-FABP是早期诊断肠缺血很好的指标.现就I-FABP的基因、结构、功能、代谢特点及其在早期诊断小儿肠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在肠缺血早期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本试验对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和各种生物学指标进行比较 ,决定其用于早期诊断肠缺血的可行性。方法 用成年健康SD大鼠 2 0只 ,分为实验组Ⅰ (n =10 )和对照组Ⅱ (n =10 ) ,各组 10只 ,体重 2 5 0~ 30 0g。每只SD大鼠肌注 10 %水合氯醛 5mg/kg麻醉。对照组仅无菌条件下打开腹腔 ;实验组沿腹中线打开腹腔 ,将肠系膜上动脉根部游离 ,用无创动脉夹夹闭 6 0min后 ,放开无创动脉夹再灌注 6 0min。分别于术前、术后 15、30、6 0min和去除无创动脉夹后 30、6 0min采集静脉血。同时肠组织光镜下评分。结果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肠缺血 15min时可达到对照组的十数倍 ,缺血 30min时可达高峰 ,再灌注损伤 30min后下降 ,但还是为对照组血清浓度的数百倍 ,两组存在着显著差异 (P <0 .0 0 1)。血清CK :实验组缺血 30min达高峰 ,约为对照组的 3~ 4倍。血清GOT :实验组随时间逐渐增加 ,缺血 6 0min时达高峰 ,再灌注时逐渐下降。各时期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血清LDH :在缺血 6 0min内两组有区别 (P <0 .0 5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缺血 6 0min以内 ,两组肠黏膜损伤程度无明显差异 ,再灌注损伤发生后两组出现差异 (P <0 .0 5 )。结论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可以作为早期肠缺血较理想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小儿急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儿血浆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31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CHF住院患儿48例作为观察组,其中肺炎合并CHF20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CHF18例,心肌炎合并CHF10例。FABP测定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比较CHF前后FABP水平;根据NYHA小儿CHF分级,对不同心功能级别患儿FABP水平间进行比较。结果 患儿CHF期FABP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P〈0.01);同时CHF患儿心功能分级不同,FABP浓度明显不同,CHF程度越重,FABP浓度愈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CHF时FABP浓度明显增高,FABP浓度与心功能密切相关;CHF程度越重,血FABP浓度越高。FABP可作为评价心功能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定川崎病(KD)患儿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变化,以探讨h-FABP在反映KD患儿心肌损害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0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以3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对KD组及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FABP、肌钙蛋白I(cTnI),同时利用杜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并行心脏彩色多普勒(UCG)检测冠状动脉内径,将KD组分为冠状动脉病变(CAL)组和非冠状动脉病变(NCAL)组。结果:KD组血清h-FABP浓度、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TnI浓度及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K-MB浓度和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FABP与cTnI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AL组和NCAL组血清h FABP浓度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浆h-FABP、cTnI浓度可作为KD患儿早期心肌损害的生化标志物,而h-FABP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血浆h-FABP浓度对川崎病以及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IFABP)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血清中的变化及与胃肠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10月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82例 (轻症34例,重症48例),根据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PCIS)将重症肺炎患儿分为非危重组 (25例)和危重组 (23例);另选取体检的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FABP浓度,并对重症肺炎患儿进行急性胃肠损伤 (AGI)分级。比较各组间血清IFABP浓度的差异,并对IFABP与AGI分级和PCI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重症肺炎血清IFABP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和轻症肺炎组 (均P <0.01),轻度肺炎组血清IFABP浓度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1)。危重组血清IFABP浓度高于非危重组 (P <0.01)。AGI1~4级组血清IFABP均高于对照组 (P <0.01),而且随着AGI级别的增高,血清IFABP浓度也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IFABP与AGI分级呈正相关 (P <0.01);与PCIS呈负相关 (P <0.01)。结论肺炎患儿血清IFABP均有所增高,血清IFABP可以作为肺炎患儿合并胃肠损伤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检测在病毒性心肌炎(VM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常规检测项目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I)进行比较,为VMC的诊断提供更好的指标.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40例VMC患儿,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上述三项指标的检测,并与40例健康人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0例患儿的CK-MB在VMC起病后8~12 h开始升高,24~48 h达到高峰;cTnI在VMC起病后4~6 h开始升高,12~24 h达到高峰;H-FABP在VMC起病后2~4 h即升高,8~12 h达到峰值.三项指标高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K-MB作为早期诊断指标欠佳,cTnI优于CK-MB,但不及H-FABP,H-FABP可作为VMC早期诊断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儿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可溶性ST2蛋白(sST2)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9例CHF患儿为研究对象,并以健康体检儿童3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H-FABP及sST2,心脏超声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收缩率(LVFS)。结果39例CHF患儿中男15例、女24例,年龄2月~14岁,包括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27例,扩张型心肌病(DCM)12例。按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心功能Ⅱ级10例,Ⅲ级15例,Ⅳ级14例。CHF患儿心衰期及心衰缓解期血清H-FABP、sST2、NT-Pro-BN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7~69.54,P均<0.01)。心衰期血清H-FABP、sST2在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三组间任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3、20.28,P均<0.05)。EFE、DCM两组间比较血清H-FABP、sST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9、0.678,P均<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HF患儿心衰期血清H-FABP与NT-Pro-BNP、sST2、心功能级别呈正相关(r=0.402~0.644,P均<0.05);sST2与NT-Pro-BNP、心功能级别呈正相关(r=0.501、0.678,P均>0.05),与LVEF、LVFS呈负相关(r=-0.340、-0.329,P均<0.05);结论 H-FABP与sST2均参与了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H-FABP和sST2可能可作为临床诊断和评估CHF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Wang F  Zhu BQ  Xu D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9):712-713
研究表明,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作为肠缺血早期的诊断指标,在小肠缺血的诊断中更优于其他指标,但研究主要集中在急性肠绞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等方面。本研究试图通过测定危重症胃肠功能衰竭、非胃肠功能衰竭及正常对照组血液和尿液IFABP值,探讨IFABP是否可作为危重症胃肠功能衰竭的早期预警指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青岛市儿童医院2004-02—2006-11收治的KD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FABP;并行心脏彩超多普勒(UCG)检测冠状动脉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分组。结果急性期血清h-FABP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恢复期(P<0.01);冠状动脉病变(CAL)组和非冠状动脉病变(NCAL)组血清h-FABP质量浓度对比差异显著(P<0.01);KD患儿血清h-FABP质量浓度与LVEF呈负相关(r=-0.35,P<0.05)。结论血浆h-FABP质量浓度能够反映KD患儿心肌损害的严重程度,与LVEF相结合可估计患儿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儿肠缺血时血清肝、肠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变化.方法 取机械性肠梗阻患儿46例,分为实验一组(手术切除肠管组)11例,实验二组(未手术切除肠管组)23例,实验三组(未手术组)12例,对照组10例,为正常儿童.正常对照组采取外周静脉血1次,肠梗阻患儿分别于入院时、术后(有效治疗)第1天、术后(有效治疗)第3天采取外周静脉血3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法检测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肝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结果 所有实验组患儿入院时IFABP、LFABP较对照组显著增高,以肠坏死组升高最明显;术后第1天、第3天所有实验组IFABP、LFABP全部达到对照组水平;同一时期,相同实验组LFABP水平均较IFABP高.结论 IFABP、LFABP是检测肠缺血、肠坏死较为灵敏的指标,以LFABP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2.
13.
酶联免疫斑点技术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对新疆地区小儿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10月-2007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2个月~14岁疑似结核病的115例患儿,采集外周静脉血,利用ELISPOT结核感染T细胞诊断试剂盒进行ELISPOT检测,同期行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并进行全面临床评估,随访3~6个月,结合疗效进行最终诊断.对ELISPOT检测结果与最终确诊结果进行比较,计算其灵敏度、特异度,并与PPD试验作对比.分析不同年龄组(≤36个月龄及>36个月龄)、有无并营养不良、是否为重症结核病、结核部位(肺结核或肺外结核)以及不同民族(维吾尔族、汉族)间ELISPOT检测与PPD试验阳性率的差异,及不同因素对ELISPOT试验和PPD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ELISPOT诊断小儿结核病的灵敏度80%,特异度86%.ELISPOT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PPD试验阳性率(P<0.01).在结核病病例中,并营养不良组及重症结核病组PPD试验阳性率明显低于未并营养不良组及非重症结核病组(Pa<0.05),而ELISPOT阳性率在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a>0.05);>36个月龄组与≤36个月龄组、维吾尔族组与汉族组、肺结核组与肺外结核组比较,无论ELISPOT试验还是PPD试验的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a>0.05).结论ELISPOT诊断小儿结核病敏感、快速,而且受营养不良、重症结核病因素的影响较小,对儿童结核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用于新疆地区小儿结核病的早期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4.
视频脑电图监测对癫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在小儿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癫组166例、可疑癫组患儿49例,应用美国PI VEEG400-C型视频脑电图仪进行3~4 h的动态监测,包括至少1个清醒-睡眠周期,完成各种诱发试验。结果癫组VEEG性放电124例(74.5%),监测到临床发作26例,其中癫发作20例,非癫发作6例;可疑癫组VEEG性放电13例(26.5%),监测到临床发作16例,其中癫发作3例,非癫发作13例。137例性放电的患儿中99例(72.3%)确定了发作类型,43例(30.6%)明确了癫综合征的诊断。结论视频脑电图监测在鉴别癫性发作性质、确定癫发作类型、评价脑电-临床关系方面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核素淋巴显像在诊断儿童乳糜胸腹水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核素淋巴显像在诊断儿童乳糜胸腹水中的作用。方法对11例乳糜胸腹水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例行核素淋巴显像,4例行CT成像,胸腹部X线检查42例次。根据图像报告进行比较。结果6例核素淋巴显像中5例呈阳性,确诊为乳糜胸腹水,并能提示大致漏出部位。1例阴性。结论核素淋巴显像在婴儿及儿童诊断乳糜胸腹水中具有定性及大致定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脑膜炎患儿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CSF-NSE)对脑膜炎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对18例化脓性脑膜炎(化脑)、13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及25例病毒性脑膜炎(病脑)及18例正常儿童CSF-NSE进行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化脑及结脑患儿CSF-NSE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病脑患儿无显著性差异(P>0.05);化脑及结脑患儿CSF-NSE水平较病脑患儿显著升高(P<0.05);化脑、结脑、病脑患儿CSF-NSE与其CSF白细胞数及蛋白水平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CSF-NSE测定可作为鉴别化脑和病脑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也可作为评价脑膜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临床资料对儿童慢性咳嗽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慢性咳嗽患儿117例,通过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方法 ,获得慢性咳嗽患儿详细的临床资料和病因,分析临床资料对病因诊断的作用.结果 本组慢性咳嗽的病因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UACS)、感染后咳嗽(PIC)、变应性咳嗽(AC)、多发性抽动(TS)和心因性咳嗽(PC)等.CVA以夜间晨起干咳为主,可伴活动后咳嗽增多;UACS以咳痰为主,多伴有鼻症状;感染后咳嗽病程多在2个月内;PC可为响亮的日间干咳;TS同时有抽动表现.性别、个人及家族过敏史、被动吸烟等在不同病因慢性咳嗽间无差异.UACS常见的上呼吸道异常为鼻窦炎、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CVA多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或皮肤变应原阳性.结论 CVA、UACS、PIC是儿童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临床资料对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有较大的提示作用,年龄、病程、咳嗽特征可提供病因诊断线索;上呼吸道异常,特别是鼻窦炎患者要注意有无UACS;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或皮肤变应原阳性可提示CVA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导向穿刺活检术在诊断儿童实体肿瘤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采用自动同步负压活检取样装置在B超引导下行穿刺活检术。结果15例均获成功,取材成功率100%。组织标本符合病理学检查14例,穿刺检出阳性率为93.3%。无一例出血、感染及肿瘤破溃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自动活检术是一种安全准确,快速可靠的病理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降钙素原(PCT)、CRP、WBC总数及杆状核细胞对早期新生儿感染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产科出生且小于3d的因血WBC、杆状核细胞和CRP增高诊断为新生儿感染的63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入院后(抗生素使用前)立即取血做血常规、血培养及CRP、PCT检查,根据PCT结果 将患儿分为PCT增高组(PCT≥2μg·L-1)和PCT正常组(PCT<2μg·L-1),治疗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 63例患儿血培养均阴性,入院时血WBC(29.45±9.61)×109L-1,中性粒细胞为0.7836±0.0786,杆状核细胞为0.0770±0.0377,血小板为(241.44±9.30)×109L-1.PCT增高组28例,PCT中位数为7.07(2.02,53.57)μg·L-1,PCT正常组35例,PCT中位数为0.45(0.05,1.83)μg·L-1.2组胎龄、体质量、胎心异常史、羊水污染史、胎膜早破史、母亲发热史、母亲血象增高史、入院时血WBC及杆状核均无统计学差异,PCT增高组中5例CRP增高,PCT正常组CRP均正常.2组治疗前后各感染指标比较除血小板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CT增高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均高于PCT正常组(Pa<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CT与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杆状核细胞、血小板、CRP均无相关性(Pa>0.05).结论 早期新生儿轻症感染以血WBC增高及杆状核增高为主,可伴或不伴CRP增高,PCT大多正常,因此PCT对诊断早期新生儿轻症感染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