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对37例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进行NK细胞活性的检测,结果发现肿瘤患者NK细胞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并且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患者其NK细胞活性亦有显著差异,而患者手术后其NK细胞活性则明显升高.这表明NK细胞活性的异常对于提示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口腔颌面-头颈恶性肿瘤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生率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21年12月接受口腔颌面-头颈恶性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收集围术期资料。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标准,术后48 h内血清肌酐升高≥26.5μmol/L或7天内血清肌酐升高≥1.5倍基础值定义为AKI。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KI分为2组—AKI组和非AKI组。统计术后AKI发生率,比较2组术后机械通气使用率、死亡率、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采用SPSS 26.0软件包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6 830例患者(男4 238例,女2 592例;平均年龄59.3岁)。134例(2.0%)患者术后发生AKI,其中AKI 1、2、3级分别为129例、4例、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166,95%CI:1.440~3.259)... 相似文献
4.
口腔颌面外科老年患者(60岁以上)除具有年老、体弱、抵抗力低下、代偿能力差等一般老年患者的共同点外,同时因其病变位于呼吸道上端,手术常涉及上呼吸道的通畅问题;此类患者恶性肿瘤发病率高,手术创伤大,手术多需在全麻下进行,气管内插管对呼吸道的 相似文献
5.
王中和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3,(6):403-408
局部晚期、切缘阳性和颈部淋巴结包膜外侵犯,是影响口腔颌面-头颈肿瘤预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前瞻性临床研究显示,同步放化疗能改善部分患者的疗效,即适合化疗的、具有上述一或二项危险因素的患者。研究提示淋巴结包膜外侵犯是术后同步放化疗的绝对适应证。本文在同步放化疗协同提高疗效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对同步放化疗药物的选择、使用方法、与放疗联合应用的次序、治疗毒性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全面阐述,以进一步推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同步放化疗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6.
颌面颈部恶性肿瘤侵犯颈动脉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颌面颈部恶性肿瘤侵犯颈动脉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共收集记录完整、经手术切除治疗的颌面颈部恶性肿瘤 5 3例 (5 5侧病变 )。所有病例均在术前行横断面增强CT检查 ,并与其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CT检查显示颈动脉的异常表现形式有 5种类型 :Ⅰ型 :动脉受压变形(6侧病变 ) ;Ⅱ型 :动脉移位 (15侧病变 ) ;Ⅲ型 :肿瘤围绕颈部血管超过 180°(8侧病变 ) ;Ⅳ型 :位于肿瘤和颈动脉之间的脂肪带或筋膜部分或完全消失 (2 5侧病变 ) ;Ⅴ型 :动脉壁缘模糊 (12侧病变 )。手术记录显示 :2 0侧颌面颈部恶性肿瘤与颈动脉粘连 ,其中 14侧病变的CT异常表现呈多样性 (70 % )。对照手术记录 ,上述CT异常表现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 :30 0 % ,10 0 0 %和 74 .5 % (Ⅰ型 ) ;2 0 .0 % ,6 8.6 %和 5 0 .9% (Ⅱ型 ) ;2 2 .2 % ,10 0 .0 %和 4 9.1% (Ⅲ型 ) ;90 0 % ,80 0 %和 83.6 % (Ⅳ型 ) ;4 5 0 % ,88.6 %和 72 .7% (Ⅴ型 )。结论 颌面颈部恶性肿瘤侵犯颈动脉的CT表现以多样性表现为主。尽管存在不足 ,但部分CT征象 (Ⅰ型、Ⅲ型和Ⅳ型 )对准确判断颌面颈部恶性肿瘤侵犯颈动脉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性格因素对口腔颌面创伤患者心理干预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暴露疗法、催眠等方式,对72例不同程度口腔颌面创伤住院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通过SCL-90症状自评清单对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干预前,口腔颌面创伤患者SCL-90因子得分普遍高于常模(P〈O.001).干预后创伤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常模无显著差异。不同创伤严重等级患者心理干预效果差异显著(P〈0.001),性格因素对干预效果的影响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和偏执4个因子上差异显著。结论:心理干预的效果与性格因素有关,早期心理干预对内向性格类型的口腔颌面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外向性格类型的患者:创伤严重程度对心理干预的影响与性格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便秘发生情况与便秘影响因素,构建便秘风险预测模型,为防治术后便秘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手术的191例患者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列线图,采用ROC曲线下面积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内部和外部均采用C指数验证该模型的准确度。结果 191例患者中有52例(27.23%)术后出现便秘症状。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便秘史、进食能全素、气管切开、吸烟、喝酒、手术时长、出血量、卧床时间、进食匀浆膳、性别、手术修补方式、使用益生菌、癌症T分期、进食量均可能是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便秘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修补方式、卧床时间、性别是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便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修补方式为腓骨瓣、卧床时间长、男性患者术后易出现便秘。将修补方式、卧床时间、性别纳入预测模型中,训练组和验证组的C指数值分别为0.882和0.953;训练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9(95%CI:0.850~0.9... 相似文献
9.
10.
11.
儿童口腔颌面部脉管瘤的治疗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儿童口腔颌面部脉管瘤的临床与治疗特点。方法对602例儿童口腔颌面部脉管瘤进行了手术、硬化、激光、介入等治疗。结果:本组手术治疗474例,占78.73%,治疗有效率达99.58%,硬化治疗67例,占11.13%,有效率达98.51%,激光治疗56例,占9.31%,有效率达98.21%,介入治疗5例,占0.83%,有效率达80.00%。四种治疗方法总有效率达99.16%。结论:儿童口腔颌面部脉管瘤的治疗应选择好适当的方法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内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颌面部良性肿物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内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颌面部良性肿物疗效比较。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颌面部良性肿物50例,其中皮脂腺囊肿25例、脂肪瘤10例,表皮样囊肿15例。将50个病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一组为内镜组,在内镜引导下完成手术,另一组为传统组,常规手术切口切除肿物。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切除。内镜组平均出血量4 mL,较传统组出血量少;内镜手术术后肿物局部无瘢痕,美观效果好;内镜组手术时间平均为40 min,传统组手术时间平均为25 min,较内镜组短。结论:内镜技术治疗颌面部良性肿物美观效果好,具有很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75例口腔颌面及颈部恶性淋巴瘤采用了化学治疗.分析了瘤细胞分型与化疗效果及预后之间的关系.4例非何杰金淋巴瘤中滤泡型音:中细胞型2例,混合细胞型及大细胞型各1例,五年生存率皆为100%,显示其预后良好.弥漫型的细胞分型及五年生存率:小细胞型为 15.3%(13例),中细胞型为23%(13例),混合细胞型为18.7%(16例),显示其预后较差.而大细胞型(8例)、淋巴母细胞(10例)、巴基特型(1例)等五年生存率皆为0%,显示这些肿瘤预后极差.本组10例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淋巴细胞为主型2例,结节硬化型3例,其五年生存率皆为100%;混合细胞型(4例)为50%,淋巴细胞消减型(1例)五年生存率为0%.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牙科焦虑症在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后应用囊肿塞制器患者中发生情况,探讨艾森克人格因素对该类患者牙科焦虑症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于我院修复科就诊的该类成人患者126例,请患者于诊疗前填写改良牙科焦虑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视觉模拟量表,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后应用囊肿塞制器患者的牙科焦虑症患病率为60.32%。其MDAS得分与艾森克人格P(精神质)(r=0.241)、 N(神经质)(r=0.315)呈正相关,与E(内外倾)呈负相关(r=-0.322)。DA组P、N量表得分高于非DA组(P=0.000),E量表得分低于非DA组(P=0.000)。VAS得分与P(r=0.386)、N(r=0.329)呈正相关,与E(r=-0.237)呈负相关。DA组的VAS得分高于非DA组(P=0.009)。MDAS得分与VAS评分呈正相关(r=0.234)。结论: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后应用塞制器患者牙科焦虑症及其术后疼痛评分与艾森克人格具有相关性,精神质、神经质高分和内外倾低分者患牙科焦虑症可能性大,疼痛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Q. Yin R. Bi B. Abotaleb N. Jiang Y. Li S. Zhu 《The British journal of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2019,57(10):1086-1091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condylar positional changes after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BSSRO) in patients with mandibular retrusion and those with mandibular prognathism. We also studi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gree of matching of the condyle and fossa, and condylar displacement. Thirty patients with mandibular retrusion (n = 11) or mandibular prognathism (n = 19) who underwent BSSRO were included. The condylar position was assessed from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ic (CT) scans taken preoperatively, during the first postoperative week, and at least 6 months postoperatively. All data were measured by MIMICS 17.0 and analyzed by Student’s t test and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size of the condyles of patients with mandibular retrusion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of patients with mandibular prognathism (491.5 (172.8) compared with 823.2 (212.0) mm3). The size of the glenoid fossa in those with mandibular retrusion (599.6 (110.4) mm3) and those with prognathism (597.6 (151.6) mm3) did not seem to differ. Postoperatively the condyles moved outwards, backwards, and downwards in both groups of patients.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condyle:fossa volume ratio and the condylar positional changes showed that a large condyle:fossa volume ratio correlated with the smaller positional changes in the condyle. The condylar position changed immediately after mandibular advancement and setback, and persisted in the long term. Larger condyles tended to have fewer positional chang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