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斑蝥素对裸鼠移植瘤胰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在培养人胰腺癌sw1990细胞的基础上建立荷瘤鼠胰腺癌模型并进行移植瘤抑制实验,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斑蝥素用药组,观测荷瘤鼠移植瘤大小改变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增殖相关基因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 斑蝥素对荷瘤鼠胰腺癌移植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用药组移植瘤体积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用药组移植瘤重量为(0.6421±0.2193)g,对照组为(0.9541±0.2122)g,(P<0.05)。用药组PCNA蛋白染色的细胞明显减少,表达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斑蝥素可明显抑制裸鼠胰腺癌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斑蝥素能抑制肿瘤细胞的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不同浓度斑蝥素(CA)和去甲斑蝥素(NCTD)对体外人膀胱肿瘤EJ、T24和鳞状细胞癌细胞(BSCC)增殖的抑制作用,明确药物效果、最佳药物浓度其抗肿瘤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CA和NCTD与肿瘤细胞共同培养,MTT实验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进而选出抑制肿瘤细胞的有效药物及其最佳浓度。选用最佳浓度的最佳药物与肿瘤细胞共同培养,不同时间收集细胞,电子显微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CA在体外对人膀胱肿瘤EJ、T24和BSCC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NCTD对于EJ和T24细胞有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对BSCC细胞增殖的无明显抑制作用。在浓度小于40μmol/L、作用时间12~24 h的情况下,CA对EJ和T2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24 h时药物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0μmol/L;在浓度小于60μmol/L、作用时间24~48 h情况下,CA对BSCC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48 h时药物IC50为60μmol/L。在浓度小于80μmol/L、作用时间24~48 h情况下,NCTD对EJ和T2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24 h时药物IC50为60μmol/L。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证实CA和NCTD通过诱导膀胱肿瘤细胞凋亡进而抑制其增殖。结论 CA及NCTD均具有较好的抑制常见膀胱肿细胞增殖的作用,有望用于浅表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的膀胱灌注化疗;且CA对BSCC细胞增殖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有望用于膀胱肿瘤电切标本中伴发BSCC患者的膀胱灌注化疗。  相似文献   

3.
阳昌军  陶冶  陈伟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5):925-927,930
[目的]探讨Smac基因对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于裸鼠腋下接种200 μL 107/mL的PANC-1细胞悬液,建立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将其分为三组:注射PBS液(A组)、转染空载体(B组)、转染Smac基因(C组),比较三组移植瘤的大小、移植瘤细胞的凋亡率,移植瘤中Smac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与A、B组比较,C组裸鼠移植瘤体积、质量和MVD显著减小;移植瘤细胞的凋亡指数和Smac蛋白的表达率均明显增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质体转染Smac基因能抑制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可能与该基因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辣椒素增强吉西他滨对胰腺癌T3M4细胞裸鼠移植瘤化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耐药胰腺癌T3M4细胞的裸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将荷瘤鼠随机分为:N组(生理盐水组),G组(吉西他滨,125 mg/kg),C组(辣椒素,20 mg/kg),G+C组(联合用药,吉西他滨80 mg/kg,辣椒素20 mg/kg).各组给药均采用腹腔注射的方法,每3d一次,共8次.实验过程中测量肿瘤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增殖因子Ki-67、多药耐药蛋白P-gp和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核转录因子NF-κB和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结果 末次用药1周后G+C组肿瘤体积和质量明显小于其他各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组和G+C组的NF-κB和P-gp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低于N组和G组.G+C组Ki-67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其他各组.RT-PCR结果显示C组MDR1和NF-κB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N组和G组,G+C组NF-κB和MDR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N组和G组.结论 辣椒素可以通过下调NF-κB的表达,抑制MDR1基因表达,有效地增强吉西他滨对胰腺癌T3M4细胞移植瘤的化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斑蝥素抑制NIH/3T3细胞增殖对防治器官组织纤维化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斑蝥素对NIH/3T3细胞的抑制作用,为治疗纤维化有关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NIH/3T3细胞株,加入1.0000,0.5000,0.2500,0.1250,0.0625,0.0313mg/L浓度的斑蝥素,24h后观察细胞形态学,以乳酸脱氢酶为指标观察细胞毒性,用MTT法检测其增殖活性。结果:不同浓度的斑蝥素均能改变成纤维细胞形态,抑制细胞增殖,浓度在1mg/L以下无明显的细胞毒作用。结论:斑蝥素对NIH/3T3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关系,具有防治纤维化有关疾病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谷氨酸对SW1990胰腺癌细胞系体外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谷氨酸对SW1990胰腺癌细胞系的增殖、凋亡及细胞毒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体外用不同浓度的谷氨酸与人SW1990胰腺癌细胞作用后,用MTT比色法、BrdUrd渗入法和LDH法检测SW1990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分裂和死亡情况,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胞浆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结果:谷氨酸可以呈剂量依赖性地促进SW1990胰腺癌细胞的增殖(P<0.01),谷氨酸可以促进胰腺癌肿瘤细胞的分裂,减少其死亡(P<0.01),并且可以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加胞浆内游离钙离子浓度(P<0.01).结论:谷氨酸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此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减少其死亡而实现的,且可能是通过增加胞浆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介导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辐照对多西他赛纳米粒抑制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多西他赛纳米粒,测定载药纳米粒的粒径、载药率、包封率;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超声辐照前后肿瘤血流丰富程度的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超声辐照对肿瘤组织药物分布量的影响;经荷瘤裸鼠尾静脉注射多西他赛纳米粒,联合肿瘤局部超声辐照治疗,28天后剥离肿瘤,计算抑瘤率.结果 多西他赛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89.71 nm,包封率为85.62%,载药率为4.28%;超声辐照后,肿瘤组织的血流分布面积占肿瘤面积比为(11.37±2.52)%,明显高于超声辐照前的[(5.42±0.65)%,P<0.01];多西他赛纳米粒联合超声辐照后的肿瘤组织内多西他赛药物量为(3.73±0.76)μg/g蛋白,明显高于单纯多西他赛纳米粒注射的肿瘤组织[(1.87±0.35)μg/g蛋白(P<0.01);联合静脉注射多西他赛纳米粒与超声辐照治疗的肿瘤生长抑制率达64.69%.结论 超声辐照具有增强多西他赛纳米粒抑制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组质粒phTERT-PE38KDEL联合硼替佐米对裸鼠胰腺癌移植瘤生长的作用。方法:采用人胰腺癌MiaPaCa2细胞系建立荷瘤裸鼠模型,通过腹腔给药和瘤内注射方式,以硼替佐米联合phTERT-PE38KDEL对荷瘤鼠进行治疗,比较各组肿瘤体积和质量,计算抑瘤率。免疫组化法检测核增殖抗原及微血管密度,TUNEL染色检测肿瘤的凋亡。结果:联合治疗组(A组)的肿瘤体积及瘤重在每个检测点均小于基因治疗组(B组)、单纯化疗组(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P<0.01),与D组相比,A、B、C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68.98%、51.44%、16.39%。与B和C组相比较,A组的瘤体PCNA增殖指数与MVD显著降低(P<0.01),A组的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多(P<0.01)。结论:phTERT-PE38KDEL与硼替佐米对裸鼠胰腺癌移植瘤均有抑制作用,二者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5-氨基乙酰丙酸(5-ALA)作为光敏剂对胰腺癌裸鼠移植瘤进行光动力治疗的疗效。方法:将18只裸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A组为荷瘤对照组,不给任何治疗;B组行单纯激光照射,不予任何光敏剂;C组在瘤内注射5-ALA,剂量为30mg/kg,2h后进行肿瘤局部光动力治疗。结果:光动力治疗组(C组)肿瘤体积与对照组(A、B组)相比明显缩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5-ALA作为光敏剂对胰腺癌裸鼠移植瘤进行光动力治疗,能使肿瘤组织坏死,生长速度明显减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人胰腺癌组织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FPI-2)基因的表达,探讨其对胰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3例胰腺癌及9例正常胰腺组织中TFPI-2及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胰腺癌中TFPI-2的表达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其表达水平与胰腺癌临床分期及转移有关, 于Ⅰ、Ⅱ期及无转移的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Ⅲ、Ⅳ期及有转移的胰腺癌组织(P<0.05).其表达水平与胰腺癌细胞增殖活性呈负相关(rs=- 0.339,P<0.05).结论:TFPI-2基因在胰腺癌中呈低表达,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可能参与了胰腺癌细胞周期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李博  施景龙  邱厚匡  许鸣 《新医学》2021,52(9):677-679
目的 通过促进人胰腺癌BxPc-3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分析其对BxPc-3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培养BxPc-3细胞,分别给予终浓度为5、10、20、40 μmol/L的PPAR-γ 激动剂罗格列酮处理细胞,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PAR-γ蛋白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BxPc-3细胞经5、10 μmol/L罗格列酮处理后其PPAR-γ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经20、40 μmol/L罗格列酮处理后PPAR-γ表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且40 μmol/L罗格列酮组PPAR-γ表达较20 μmol/L罗格列酮组升高(P < 0.05);BxPc-3细胞给予浓度为5、10 μmol/L罗格列酮处理后BxPc-3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60±0.07、0.57±0.06,与对照组的0.62±0.0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经40 μmol/L罗格列酮处理后BxPc-3细胞增殖活性为0.30±0.02,低于20 μmol/L罗格列酮的0.45±0.03,且2组BxPc-3细胞增殖活性均低于对照组、5 μmol/L罗格列酮组和10 μmol/L罗格列酮组(P均< 0.05)。结论 促进PPAR-γ表达可以有效抑制人胰腺癌BxPc-3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2.
Colon cancer is the third leading cause of cancer mortality worldwide, which results from interactions of different factors. It is frequently a pathological consequence of persistent inflammation. Diabetes affects several cancers and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cidence of colon cancer. This study aim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exenatide in ameliorating inflammation, angiogenesis and cell proliferation in 1,2-dimethyl hydrazine (DMH) induced colorectal carcinoma in diabetic mice. Mice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six groups, 8 mice each. Group 1: vehicle control group. Group 2: diabetic control group. Group 3: DMH control group: diabetic mice treated with DMH (20 mg/kg/week, s.c.) for 15 week. Group 4: DMH-cisplatin group: mice received cisplatin (4 mg/kg/week, i.p.). Groups 5 & 6: DMH-exenatide (10 and 20 μg/kg) group: mice received exenatide (10 or 20 μg/kg/day, s.c.), respectively. The present results highlighted an increase in angiogenic markers and cell proliferation in the DMH-diabetic group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ith greater expression of endothelial marker (CD34) and Ki-67 in colon tissue. Monotherapy with cisplatin or exenatide (10 and 20 μg/kg) downregulated these markers to different extents. The current results provided evidence that exenatide represents a promising chemopreventive effect against DMH-induced colon carcinogenesis in diabetic mice, at least in part, attributed to its anti-angiogenic and anti-proliferative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13.
卡莫司汀对人脑肿瘤干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卡莫司汀(BCNU)对人脑肿瘤干细胞在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方面的影响。方法:取初发的室管膜瘤手术切除标本1例,取材后制备为单细胞,分别接种于无血清培养基获得肿瘤干细胞,接种于含血清培养基获得肿瘤细胞。不同浓度的BCNU作用于细胞72h后,MTT法检测细胞在体外对BCNU的敏感性,并用终浓度为0.01μg/mL的BCNU作用细胞不同的时间段,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BCNU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1)MTT显示,BCNU能抑制肿瘤干细胞及肿瘤细胞的生长,其对肿瘤干细胞(IC50=0.157μg/mL)的抑制略低于对肿瘤细胞(IC50=0.072μg/mL)(P<0.05)。(2)细胞周期方面,与阴性对照比较,两类细胞均表现为随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S期细胞比例增高,并伴有凋亡细胞的增多,但肿瘤干细胞的改变(24h)出现晚于肿瘤细胞(6h)。结论:BCNU对体外培养的脑肿瘤干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干扰S期DNA的合成起作用;与脑肿瘤细胞相比,脑肿瘤干细胞在MTT及细胞周期的检测中,均表现出对BCNU有一定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粉防己碱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粉防己碱对结肠癌的体外抗肿瘤效应。方法:采用MTT比色法观察粉防己碱对HT-29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利用细胞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及细胞凋亡荧光染色法检测粉防己碱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以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粉防己碱对Bcl-2和BAX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MTT比色法显示粉防己碱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增殖有抑制作用,其抑制效应具有剂量依赖的特点,细胞凋亡荧光染色法、琼脂糖凝胶电泳表明粉防己碱可诱导HT-29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粉防己碱上调BAX基因表达,下调Bcl-2基因表达。结论:粉防己碱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增殖的抑制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并可诱导细胞凋亡,其抗肿瘤效应可能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六磷酸肌醇(IP6)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作用下对胰腺癌细胞株PC-3和正常胰腺原代培养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方法直接细胞记数绘制生长抑制曲线、MTT法、流式细胞计检测细胞凋亡等方法观察PC-3细胞株和原代培养细胞增殖、分化特性。结果IP6对PC-3胰腺癌细胞的抑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10 mmol/L时抑制作用达到最强,5mmol/L时的抑制效果稍小于10 mmol/L;IP6在<5 mmol/L时对人胰腺原代培养细胞的增殖几乎无影响,5 mmol/L时有轻度的抑制作用,10 mmol/L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5 mmol/L的IP6既最大限度的杀伤肿瘤细胞,又最小程度的干扰非靶细胞,为最佳抑癌浓度。  相似文献   

16.
PTTG基因沉默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1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TTG基因沉默对胰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阳离子脂质体进行基因沉默实验,将PANC-1细胞分为三组(①.未转染PANC-1细胞、②.转染阴性对照siRNA、③转染siRNA-PTTG),MTT比色法和3 H–胸腺嘧啶核苷(3 H-TdR)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结果 24h、48h、72h和96h组③吸光度明显低于与组②和组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③3 H-TdR掺入率明显低于组②和组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DNA合成抑制率为37.87%;组③G0/G1期细胞百分率显著增加,S期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RNA-PTTG转染后PANC-1细胞增殖显著抑制,细胞周期阻抑在G0/G1期,DNA合成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小体结合蛋白(NSBPI)对人膀胱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NSBP1基因转入膀胱癌EJ细胞系,分别通过CCK8、流式细胞仪、Real—TimePCR及Westernblot法观察EJ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时相的分布、凋亡以及CyclinDl、CyclinBl、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Real.Time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经转染后EJ细胞的NSBPl显著地受到抑制(P〈0.01)。CCK8结果提示EJ细胞转染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抑制率越大(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经转染干预后EJ细胞G2期比例增加(P〈0.01),而凋亡细胞并没有显著变化(P〉0.05)。Western blot结果再次验证周期蛋白CyclinBl显著下调(P〈0.05),而CyclinD1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凋亡蛋白Bcl-2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BPl是通过调控周期蛋白CyclinB1进而阻断或延缓细胞周期,而非通过细胞凋亡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NSBPl在膀胱癌细胞增殖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蜂毒素对人K562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进  王春光 《检验医学》2011,26(8):518-522
目的探讨蜂毒素对K562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与Bax和Bc l-2表达变化的关系。方法 BALB/C裸鼠皮下接种K562细胞,成瘤后随机分为低(30μg/kg)、中(60μg/kg)、高浓度(120μg/kg)蜂毒素组以及阴性对照组、羟基脲阳性对照组5个实验组。观察各组肿瘤生长情况。采用HE染色光镜和透射电镜方法观察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W estern B lot方法观察肿瘤组织中Bax和Bc l-2蛋白表达情况,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肿瘤组织中促凋亡基因(Bax)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 l-2)mRNA水平。结果各用药组抑瘤作用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蜂毒素组与羟基脲阳性对照组具有同等的抑瘤效应(P〉0.05),光镜和电镜检测发现低、中、高浓度蜂毒素组均可见瘤细胞凋亡和坏死,其中以高浓度组最为显著,羟基脲组部分瘤细胞以坏死为主。W estern B lot结果表明蜂毒素处理后肿瘤组织中Bax蛋白表达上调,Bc l-2蛋白表达下调。RT-PCR结果显示蜂毒素处理后肿瘤组织中Bax mRNA表达上调,Bc l-2mRNA表达下调。结论蜂毒素可以明显抑制K562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蜂毒素通过上调Bax的表达、下调Bc l-2的表达,进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这可能是其发挥抗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