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针灸是中医学的特殊治疗技术,其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效果奇特.针灸治病的主要依据就是经络、腧穴、刺灸法,因此可以说凡用针灸治病者,便不应不遵循针灸这三个要素的基本规则.然而,长期以来,见诸报道的针灸文献中,常有不讲经络,不究腧穴,不求刺灸法的现象,似乎只要随便针刺某些穴位,就可以想治什么病都会有效.鉴于此,有必要重申经络、腧穴、刺灸法的临证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灸治病,同中医临床各科治病所依据的脏腑、经络、阴阳、四诊、八纲等中医学理论完全一致,但治疗手段各异,中医临床各科治病选用的是药物,针灸治疗选用的是穴位,所以选穴如选药,穴若药效。临证时应明晰腧穴的功能,用好穴位,做到用穴精少功专。用好穴位,做好腧穴的配伍是针灸临床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腧穴。方法:使用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的相关方法,对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腧穴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纳入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献共93篇,涉及53个穴位,出现346频次。选穴以足三里、中脘、内关使用频率最高。经络使用频次前3位分别是足阳明胃经、任脉、手厥阴心包经。结论: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所选穴位以足三里、中脘、内关最多,经络主要集中在胃经、任脉和心包经上。  相似文献   

4.
正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精华之所在,临床应用广泛,其疗效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1-2])。与针灸密切相关的经络、腧穴理论均来源于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但缺乏客观的可视性依据,导致针灸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探究针灸治病作用机制、针刺与大脑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已成为针灸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刺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密切相关~([3-4]),大脑通过将针  相似文献   

5.
对"十二五"期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获得资助的针灸学研究项目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从经络研究、腧穴研究、针灸作用原理、刺法灸法学、针灸临床研究5个主要的研究领域分析了研究方向与特色。介绍了5年期间面上、青年、地区项目的申请,资助项目数量及资助强度情况,对依托单位分布情况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探讨了针灸学领域获资助项目的特点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寻针灸治疗前列腺常见疾病临床研究文献中的选穴规律。方法:对CNKI、VIP及WANFANG DATA临床研究文献中针灸治疗前列腺常见疾病所选腧穴、经络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针灸治疗前列腺常见疾病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共389篇,涉及117个穴位、1739频次,平均每个穴位使用14.86次;选用穴位累积频率50%以上且相对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秩边、气海、阴陵泉、次髎;应用频次最多的经络为任脉(35.02%)、膀胱经(28.00%)、脾经(12.08%)。结论:针灸治疗前列腺常见疾病所选穴位以关元、中极、三阴交最为常见,经络主要集中在任脉、膀胱经、脾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近30 余年针灸治疗崩漏的文献进行研究,以探究其穴位经络应用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崩漏提供参考。方法:以检索到的针灸为主要手段治疗崩漏的临床研究文献为考察对象,采用频数统计及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针灸治疗崩漏常用的针灸方法、所选经络腧穴及取穴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共有65 篇文献纳入研究,常用针灸方法以针刺、艾灸、耳穴为最多,常用经络有足太阴脾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耳穴等。所选穴位多与肝脾肾有关且多为交会穴,耳穴选穴多辨病辩证相结合。常用穴位聚类分析后聚为四类。结论:本研究通过对针灸治疗崩漏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现代临床针灸治疗崩漏以针刺为主,重视肝脾肾,配穴往往健脾,补肾、补气血、疏肝为治疗大法。这些选穴、配穴规律对指导临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经络腧穴角度探讨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的理论基础,指出针灸治疗该病主要以脏腑经络辨证为基础,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通过针刺腧穴起到平衡阴阳、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可改善小腹、盆腔、腰骶部局部血供及循环,缓解或消除疼痛;而且临床研究文献报道针灸或针灸结合其他疗法治疗CPP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强,与手术及药物治疗相比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针灸治疗前列腺炎临床文献的研究,探寻临床治疗前列腺炎选穴规律。方法:借鉴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的相关方法,对针灸治疗前列腺炎临床研究文献的常用腧穴及经络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共283篇,涉及93个穴位、1312频次,平均每个穴位使用14.11次;选用穴位累积频率50%以上且相对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中极、关元、三阴交、秩边、阴陵泉、气海;应用频次最多的经络为任脉(33.77%)、膀胱经(27.29%)、脾经(14.86%)。结论:针灸治疗前列腺炎所选穴位主要集中在中极、关元、三阴交,经络上任脉、膀胱经、脾经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索《刺法灸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式与途径,建设高精尖针灸推拿技术人才,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难于直观展示针刺的难题;方法将腧穴的三维可视化研究运用于针灸推拿专业主干课程《刺法灸法学》,虚拟人体经络系统,进行穴位结构三维重建,将针灸腧穴的数据融入数字化人体模型,并可通过对模型多层次任意角度任意切面的三维操作,观察腧穴相关的空间解剖结构及毗邻结构计算机,将人体穴位、深层的解剖等只管引入教学;结果学生自主参与针刺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降低临床盲刺、误刺等针刺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大量的临床及实验文献表明针灸能够治疗小肠动力失调性疾病。本文综述相关文献,探讨了针灸效应与手法、刺激量、选穴、机体状态的关系及其相应的机制,结果提示:四肢部位腧穴对小肠动力的效应以兴奋为主,而腹部腧穴以抑制为主,其机制和自主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这一结论提示我们在临床中治疗小肠动力不足疾病可以优先选择四肢部腧穴,而治疗小肠运动亢进疾病优先选用腹部腧穴。小肠动力检测工具的进步将推动针灸调节小肠动力的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2.
石玥  赵慧玲 《针刺研究》2006,31(5):314-31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目前,西医尚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与手段,而采用针灸治疗DPN则显示出一定的优势。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针灸治疗DPN的相关临床报道,例举了单一疗法,如针刺、艾灸、电针,及综合疗法,如针灸并用、针刺结合中药、拔罐、穴位注射等,并结合临床研究证明,针灸是治疗DPN的有效方法,且操作方便,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物理刺激疗法,针灸刺激量与疗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我国传统针灸理论对针灸刺激量方法的把握,多局限于定性认识,定量阐述不足。承淡安先生承前启后,对如何有效量化针灸刺激量进行了探索。本文从疏简针刺取穴数量、规范毫针规格材质、明确把握针刺强度、关注针刺间隔时间,以及强调灸疗需有适宜刺激量并因人而异、规范灸疗刺激量化标准等方面,阐述了承淡安的针灸量学观点。  相似文献   

14.
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4,自引:9,他引:55  
陈日新  康明非 《中国针灸》2007,27(3):199-202
目的:阐述腧穴热敏化的规律及其临床应用。方法:从腧穴的热敏化特征与规律入手,论述腧穴热敏化新灸法及其临床应用。结果:(1)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处在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腧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2)热敏化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3)热敏化态腧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结论:腧穴热敏化的提出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  相似文献   

15.
经穴与非经穴效应比较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穴效应与针灸临床疗效密切相关。针灸发挥特异性的调整和治疗作用,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经穴主治的特异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以经穴与非经穴为切入点开展了大量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本文通过分析近10年来经穴与非经穴效应比较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局部作用研究,轻整体效应研究;非经非穴的选取模糊不确定,不统一;缺乏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作为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并对今后的研究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分析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取穴及组方规律。方法:所有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均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时间跨度为1911年—2011年11月。对这些文献相关穴位使用频次、归经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115篇文献中,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涉及了14条经脉和包括经外奇穴在内的134个穴位、107个处方,所取穴位经脉归属前三位的依次为膀胱经、督脉、和肾经;以6个主穴组方的文献相对较多。结论: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取穴与组方较为繁乱复杂,其规律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研究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取穴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有关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文献,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案例共1455个,建立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数据知识库,分别生成属性偏序结构系列图进行知识发现.结果 通过属性偏序结构图研究可知:现代医家针灸治...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针灸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在临床中的进展情况 ,本文对近几年文献有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 ,从针刺、耳穴贴压、穴位注射、穴位贴敷及穴位综合疗法等不同方面分别阐述 ,可见选取不同的穴位、施以不同的疗法 ,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故以针灸治疗本病具有疗效肯定、副作用小的优点。本文还对今后的临床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灸组方配穴是针灸临床疗效得以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有关腧穴间配伍规律及协同效应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该文通过探讨腧穴协同作用的概念,古代常用腧穴的配伍,腧穴配伍的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并结合作者的相关研究,提出对今后腧穴协同作用研究的思考和展望,旨在进一步揭示腧穴间协同效应及选穴配伍的规律,以指导临床配穴,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