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观察日本大耳白兔在面神经卡压损伤后,电镜下雪旺细胞和髓鞘的形态学变化。方法:把日本大耳白兔分成两个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兔子5只,造模完成10天后分别截取模型组和电针组受损面神经并在电镜下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结果:通过电镜观察,电针组的雪旺细胞细胞核染色正常,细胞器较丰富,尤其是粗面内质网结构完整清晰可见。髓鞘完整,仅有个别的轻度脱髓鞘情况。模型组同电针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模型组脱髓鞘情况较严重而且雪旺细胞的染色质多出现聚集,粗面内质网多出现扩张,胞浆出现空泡。结论:该情况可以从侧面直接反映出针灸对面神经损伤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电针与手针对面神经损伤兔面神经雪旺细胞、髓鞘及线粒体等结构形态学影响,探索电针治疗面神经损伤的机制。方法: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手针组、电针组,每组10只。经面神经压榨复制面神经损伤模型。电针组取"地仓""下关""太阳""阳白"进行电针治疗,每次30min;手针组选穴同电针组,每10min平补平泻捻转手法行针1次,留针30min。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28d。每7d进行1次面肌运动评分,28d后电镜观察各组面神经超微结构。结果:治疗后,假手术组与正常组比较各项结果未见明显变化(P0.05)。模型组在面肌运动评分、超微结构形态学变化以及单位面积轴突数目、髓鞘厚度、轴突面积等方面均差于正常组(P0.05);两治疗组面肌运动评分、超微结构形态学变化以及单位面积轴突数目、髓鞘厚度、轴突面积均好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各项结果均好于手针组(P0.05)。结论:在面神经损伤的治疗中,电针比手针更能促进轴浆线粒体增殖、髓鞘恢复以及轴索再生,这可能是电针治疗面神经损伤效果优于手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期电针对面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80 ~ 85日龄日本大耳白免面神经用特制止血钳压榨5min,损伤长度约3 cm,造成面神经损伤模型,电针组在术后第2天立即进行治疗,模型组术后不进行任何治疗.于电针治疗后5d、进行光镜、电镜组织学观察和形态学定量分析.结果 电针治疗后5d,两组髓鞘计数,髓鞘厚度、轴索面积t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5).结论 急性期电针对于面神经损伤具有良性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对面神经损伤兔面神经核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表达及神经元细胞形态的影响,探讨电针对面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6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西药组,其中假手术组4只,其余每组24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均制备面神经损伤模型。术后假手术组、模型组不给予干预;西药组造模后第1天开始给予维生素B110 mg、维生素B_1250μg加地塞米松2 mg肌肉注射,1次/d,地塞米松每7 d减半,连续4周;电针组造模后第1天开始进行电针治疗,每天连续治疗30 min,治疗5 d后休息2 d,疗程4周。术后4周镜下观察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核中神经元细胞形态,并分别于术后1,2,3,4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兔面神经核中GDNF、CHAT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神经细胞轮廓结构清晰完整,肿胀、空泡数目减少,细胞数目增多。术后2,3,4周,电针组、西药组GDNF阳性表达数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且电针组明显高于西药组(P均0.05)。术后1,2,3,4周,模型组CHAT阳性表达数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均0.05),且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电针组、西药组CHAT阳性表达数随时间增加而增高,相邻两治疗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电针组各时间段CHAT阳性表达数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和西药组(P均0.05)。结论电针刺激有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面神经核中GDNF、CHAT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对急性期面神经损伤兔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OCS)1、SOCS3蛋白表达的影响,确定其较佳刺激量。方法将新西兰兔面神经用特制止血钳压榨5 min,损伤长度约2.5 cm,制作面神经损伤模型。实验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弱、中、强刺激组。电针各组术后1 d予不同刺激量治疗,连续7 d,模型组术后不予任何干预。治疗结束后截取各组受损面神经,采用ABC-ELISA检测介导JAK-STAT负反馈调节SOCS1、SOCS3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兔SOCS1、SOCS3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弱刺激组SOCS1、SOCS3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面神经损伤急性期电针弱刺激可使SOCS1、SOCS3蛋白表达趋于正常,电针治疗效应不随刺激量的增强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的电针频率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Bcl-2、Bax及p53表达的影响;探究周围神经损伤后抑制神经元凋亡的最佳电针频率。方法将48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低频组、高频组、模型组、空白组。制作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造模成功第8天低频组和高频组均针刺"环跳"穴并分别给予2 Hz、100 Hz不同频率的电针干预,20 min/次·d~(-1),连续14 d。检测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HE染色观察坐骨神经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Bcl-2、Bax及p53的表达。结果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低频组、高频组SFI较模型组升高(P0.01),且低频组优于高频组(P0.01)。HE染色,模型组神经纤维排列紊乱,雪旺细胞增多,髓鞘及轴突发生裂解消失,低频组、高频组神经纤维在数量及排列紊乱程度等方面均有改善,且低频组优于高频组。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模型组、低频组、高频组中Bcl-2、Bax及p53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低频组和高频组中Bcl-2显著升高,Bax、p53显著下降;并且低频组Bcl-2表达高于高频组(P0.05),低频组Bax及p53的表达低于高频组(P0.05)。结论电针有抑制或延缓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2 Hz的治疗频率在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中优于100 Hz。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轴突导向因子Slit/Robo信号通路探讨电针对周围神经损伤大鼠再生修复关键分子(srGAP)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再分为7、15、23d3个亚组,每组各10只。采用右坐骨神经横断后即刻端对端缝合造模。电针组取右侧"环跳""足三里"穴电针治疗,1次/d,每次15min,7d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d,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检测大鼠腓肠肌湿重恢复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坐骨神经和腰椎(L)4-L6srGAP1、srGAP2、srGAP3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各疗程腓肠肌湿重恢复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腓肠肌湿重恢复率升高(P0.05)。模型组各疗程坐骨神经和L4—L6中srGAP1、srGAP2、srGAP3蛋白表达均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各疗程损伤的坐骨神经和L4—L6中srGAP1、srGAP2、srGAP3蛋白表达进一步增强(P0.01)。结论:电针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作用,可能与其上调Slit/Robo信号通路关键分子srGAP1、srGAP2、srGAP3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电针不同刺激量对急性期面神经损伤兔p JAK1、p STAT3的影响。方法 :将新西兰兔面神经用特制止血钳压榨5min,损伤长度约2.5cm,造成面神经损伤模型。电针组在术后1天后立即进行不同电刺激量治疗,疗程为7天,模型组术后不进行任何治疗。治疗结束后截取各组受损面神经,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介导JAK-STAT调节通路的p JAK1、p STAT3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p JAK1、p STAT3表达显著减少(P0.05);经治疗后,电针组p JAK1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轻刺激量治疗后,电针组p STAT3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神经损伤急性期电针轻刺激可以使p JAK1、p STAT3表达水平趋于正常,而电针治疗效应不随刺激量的增长而增加,电针治疗需要把握"中病即止"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针对周围神经损伤大鼠轴突靶向再生修复大鼠的Slit/Robo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120只,Excel软件随机分成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30只,每组再分为7 d、15 d和23 d3个亚组,每亚组10只。后两组大鼠右坐骨神经横断后即刻端对端缝合造模。假手术组只切开相应皮肤再缝合。造模后第二天,电针组取"环跳""足三里"进行电针治疗,1次/d,每次15 min,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隔1d。空白组不予干预,模型组、假手术组予模拟电针组抓取。每疗程结束后,分别检测比较大鼠腓肠肌湿重恢复率(WWG);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PCR)观察比较坐骨神经Robo1mRNA的表达变化;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比较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段(L_4-L_6) Slit2、Robo1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WWG恢复率降低(P 0. 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WWG恢复率逐渐升高(P 0. 05)。电针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大鼠损伤的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段中Slit2蛋白表在第1疗程后(7 d)达到高峰后逐渐降低,3个疗程均高于模型组(P 0. 01),且两组均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P 0. 01); Robo1蛋白及其mRNA表达也有类似规律,但表达高峰在第2疗程后(15 d)。结论:电针治疗能增强损伤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段中Slit2蛋白、Robo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调控Slit/Robo信号通路可能是其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头部电针刺激协同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脑瘫大鼠脑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方法:改良HIE造模方法建立脑瘫大鼠模型,随机将实验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干细胞移值治疗组、电针治疗组、电针+干细胞治疗组,每组10只。各组分别予相应处理。分别于造模后1、2 W取各组实验大鼠处死取材,电镜观察脑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手术后1 W,假手术组神经元形态完整;模型组可见神经元水肿,细胞器数量明显减少,线粒体绝大部分嵴和部分膜融合或消失,粗面内质网明显扩张,游离核糖体减少,突触数量减少;干细胞移植组、电针组、电针协同干细胞治疗组表现相近,神经元水肿状态较模型组轻微、细胞器数量减少,少部分线粒体嵴断裂。手术后第2 W,假手术组无变化;模型组神经元水肿逐渐减轻,游离核糖体数目有所恢复,突触数密度有逐渐下降趋势;电针组神经元水肿减轻,细胞器数量增多,线粒体断裂减少,空泡样改变有所改善;干细胞移植组神经元水肿,细胞器数量略有增加,线粒体嵴断裂可见,空泡样改变减轻;电针+干细胞治疗组神经元水肿不明显,细胞器数量明显增多,线粒体嵴断裂减少,空泡样改变明显减轻,突触数密度有逐渐恢复的趋势。结论:头部电针刺激协同神经干细胞移植具有促进脑脑瘫大鼠脑神经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穴位电针刺激对面神经损伤兔面神经核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BDNF mRNA)表达的影响,揭示针刺促进损伤面神经再生修复的机理。方法:日本大耳白兔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切开左侧面部皮肤后缝合)、模型组(造模后不给任何处置)、西药组(给予维生素B1、维生素B12、地塞米松)、传统针刺组(手针针刺“翳风”“颧”“地仓”“颊车”“四白”“阳白”穴)、电针刺激组(穴同传统针刺组),每组分为术后7、14、212、8 d 4个时间组。应用神经卡压法造成面神经损伤模型。采用伊红染色的方法光镜下观察面神经核中神经元细胞形态的改变,用原位杂交方法对面神经核BDNF mRNA表达阳性神经元进行染色,并用阳性细胞表达数定量分析。结果:穴位电针刺激后伊红染色可见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现象比模型组、西药组、传统针刺组明显改善,且电针刺激组兔面神经核中BDNF mRNA的表达明显多于其它4组(P<0.01),3个治疗组均有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BDNF mRNA表达增高的趋势(P<0.01)。结论:穴位电针刺激对损伤的面神经修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脉络宁注射液对面神经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兔颞浅动脉压迫,已人为脱髓鞘变的周围面神经主干,通过电生理技术检测面肌痉挛特有的异常肌反应,建立兔面肌痉挛动物模型.用脉络宁注射液自耳缘静脉推注持续2周给药,采用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脉络宁注射液对面神经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变化.结果 脉络宁组动物面神经内CGRP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假手术组动物面神经内未见CGR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模型组动物面神经纤维溃变明显,髓鞘松解分离,轴突肿胀有空泡或全部消失;脉络宁组动物面神经病变较轻.结论 脉络宁注射液对面肌痉挛脱髓鞘面神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与其能促进面神经内CGRP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期电针对面神经损伤模型兔CNTF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0~85日龄日本大耳白兔面神经用特制止血钳压榨5min,损伤长度约3cm,造成面神经损伤模型,电针组在术后第2天立即进行治疗,模型组术后不进行任何治疗。于电针治疗后5天、运用酶联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清样本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受体(CNTFR)的含量。结果:电针治疗后5天,两组CNTFR表达水平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电针可以通过调节CNTFR表达来促进面神经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面神经的损伤会引起面部表情肌瘫痪和心理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和社交带来巨大的痛苦。电针治疗面神经损伤及其相关机理研究一直是针灸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文章从实验研究的基础环节——压榨性面神经损伤模型的制作和评估入手,探讨科学建立和客观评估动物模型对电针机理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以期为更为深入的机制研究奠定坚实的实验基础。方法:将80~85日龄日本大耳白兔面神经用特制止血钳压榨5min,损伤长度约2cm,造成面神经损伤模型,分别于面神经损伤后5天、10天、15天5、周运用电镜组织学观察和形态学定量分析。结果:面神经损伤后5天发生沃勒变性,10~15天后脱髓鞘情况逐步减轻5,周后模型基本自愈。结论:对动物模型各病理阶段的完整描述,包括从发病、恢复直至自愈,以及科学客观的模型评估方法是客观评价电针疗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电针对面神经再生逆行轴突转运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滨  何竟高  炳庆  李春华  刘屹 《针刺研究》2002,27(2):108-111
目的 :了解电针对面神经逆行轴突转运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 :同龄成年健康的新西兰兔 ,均在 3 %的戊巴比妥钠静脉麻醉下 ,分离暴露面神经上颊支 ,在手术放大镜下切断神经 ,用硅胶管将两断端嵌入并缝合固定 ,形成再生室。术后动物随机分三组 ,分别接受1 2 5I BDNF ,1 2 5I NT 3或1 2 5I NT 4再生室内注射 ,1 0 μL/只。每组又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于术后2hr和 2 6hr各接受 1次电针治疗 ,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 4hr、8hr、1 2hr、2 4hr、48hr摘取含面神经核的脑干检测 ,两组对照。结果 :对照组脑干中1 2 5I BDNF ,1 2 5I NT 3 ,或1 2 5I NT 4的γ计数在1 2hr和 2 4hr达到峰值 ,48hr又明显降低 ,不同时段波动很大。而针刺组脑干的1 2 5I BDNF ,1 2 5I NT 3或1 2 5I NT 4γ计数在各个时段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结论 :电针可促进面神经逆行轴突转运神经营养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环跳"穴对实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家兔步态、触觉功能和坐骨神经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电针对LIDP的修复作用。方法:40只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环跳组和非穴组。采用LIDP动物病理模型造模器将家兔腰6、7的椎间盘组织推出到后纵韧带右前方建立模型。环跳组和非穴组予电针治疗,每次20min,每日1次,共7d。神经功能评分法检测家兔治疗前后步态、触觉功能的变化,透射电镜检测坐骨神经超微结构。结果:造模后家兔步态、触觉功能减弱;环跳组的步态、触觉功能治疗前后积分值的差值显著高于正常组、模型组、非穴组(P<0.01)。模型组坐骨神经纤维广泛洋葱状变性,雪旺氏细胞坏死、水肿;环跳组神经纤维大多数趋于正常,雪旺氏细胞丰富;非(组)旺氏细胞线粒体广泛水肿、空泡化。结论:电针"环跳"穴对实验性LIDP的损伤具有很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电针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观察固本通络电针法对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作用。方法 :大鼠分为正常组、电针组和模型对照组 ,运用链脲菌素造成大鼠实验性糖尿病模型 ,用桥式鼠架使大鼠在清醒、安静的自然状态下接受电针“肾俞”“环跳”穴 ,用神经电生理方法观察坐骨神经传导速度 ,用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纤维的超微结构。结果 :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 ,左、右两侧NCV均明显加快 (P <0 .0 5) ,潜伏期均明显缩短 (P <0 .0 5) ,但未达到正常组的水平 ;电针组有髓纤维髓鞘脱失的程度有所减轻 ,神经纤维内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程度较轻。结论 :固本通络电针法对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针通过加速溶血卵磷脂(LPC)诱导的脱髓鞘小鼠小胶质细胞吞噬髓鞘碎片,促进髓鞘再生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C57BL/6小鼠分为正常组7只、对照组7只、模型组28只、电针组28只。采用脑数字立体定位仪在小鼠左侧胼胝体注射1μL LPC建立局部脱髓鞘小鼠模型。电针组予电针"百会""至阳"穴,造模后连续3d每天电针1次,之后每隔1d电针1次,每次30min,至造模后21d。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注射侧胼胝体中髓鞘碱性蛋白(MBP)、酪氨酸激酶家族Axl受体(Axl)、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和少突胶质细胞标志物Olig2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注射侧胼胝体中MBP蛋白相对表达量;油红O染色观察注射侧胼胝体中脱失的髓鞘碎片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后5d,模型组注射侧损伤区有大量髓鞘碎片堆积,胼胝体中MBP表达下降(P<0.05),Iba1表达量呈上升趋势;造模后10d,模型组损伤区MBP表达量仍然较低(P<0.01),Iba1和Olig2阳性表达增多(P<0.001,P<0.01);造模后21d,所有指标恢复正常。与模型组比较,造模后5d,电针组MBP表达显著升高(P<0.001),髓鞘碎片大量清除,Iba1和Olig2阳性表达增多(P<0.05,P<0.001),Axl表达上升(P<0.01);造模后10d,电针组MBP表达量维持较高水平(P<0.01),Iba1表达降低(P<0.01);造模后21d,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结论:电针可促进小胶质细胞向髓鞘损伤部位聚集,增加损伤部位Axl表达,促进髓鞘碎片清除,加快LPC诱导的脱髓鞘动物髓鞘再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夹脊电针结合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脊髓损伤大鼠髓鞘超微结构及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p-MLC)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EA)组、药物组和EA+运动组,每组再分连续治疗7 d和14 d的2个亚组。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运用改良的Allen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正常组和模型组均不予治疗,EA组采取针刺夹脊穴进行电针治疗,药物组采用腹腔注射法舒地尔(Fasudil)进行治疗,EA+运动组采用夹脊穴电针联合部分重量支撑平板训练进行治疗。各组分别连续治疗7 d和14 d,治疗结束后,通过脊髓损伤行为学评分(BBB评分)评估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MLC和中枢髓鞘来源的神经生长抑制受体(NGR)蛋白的表达,采用髓鞘染色(LFB染色)观察髓鞘的超微结构。结果BBB评分显示,脊髓损伤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显著下降,治疗7 d、14 d后,EA+运动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EA+运动组BBB评分较前升高,与E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p-MLC、NGR明显增多,治疗7 d、14 d后,EA+运动组p-MLC和NGR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EA+运动组p-MLC和NGR表达下降,与E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FB染色显示,脊髓损伤后,轴突髓鞘结构遭到破坏,脊髓白质纤维紊乱,髓鞘缺失,有髓神经纤维较少,髓鞘染色平均IOD值下降明显,治疗7 d、14 d后,EA+运动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EA+运动组平均IOD值较前升高,与E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电针结合BWSTT可通过抑制脊髓损伤后MLC的磷酸化及NGR的表达,保护髓鞘结构,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