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薄荷药材中5种有机酸和黄酮类成分含量的高相液相色谱方法,比较不同产地薄荷药材各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HPLC-PDA法,Waters XBridge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水溶液,流速为1.0 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85 nm,进样量10μL。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GRA)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5种有机酸和黄酮类成分在一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95.76%~103.00%,相对标准偏差为0.8%~2.41%。同一产地中的不同成分、不同产地中的同一成分均存在一定差异,安徽-太和-1的薄荷样品综合品质评价最优。结论:该实验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可同时测定薄荷样品中咖啡酸、迷迭香酸、橙皮苷、蒙花苷、香叶木素的含量,为薄荷非挥发性成分的测定提供了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不同产地、不同部位的雷公藤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雷公藤中的挥发性成分,对挥发性成分进行GC-MS分析.结果 江西产地的样品鉴定出了24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4.96%;湖北产地鉴定出了25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2.12%;四川产地鉴定出了2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9.16%;... 相似文献
3.
苏薄荷挥发性成分分析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苏薄荷挥发性成分的动态积累。方法考察不同采收时间苏薄荷中薄荷油的含量,并以其中的主要成分薄荷酮和薄荷醇为指标,采用GC法考察它们的动态变化。结果不同生长期苏薄荷含油量的积累具有一定规律。结论苏薄荷中薄荷油含量积累曲线最大峰值与传统采收期一致。 相似文献
4.
GC-MS对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生药材挥发性物质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生药材中挥发性物质组成和相对含量,并进行差异性分析。方法:对湖北赤壁、湖北随州、湖北恩施、湖南岳阳、湖南邵阳、湖南娄底、安徽金寨、安徽青阳和安徽霍山所产多花黄精生药材挥发性物质进行GC-MS分析并结合NIST 11数据库进行检索比对,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PCA得分图和PCA载荷图分析。结果:从9个不同产地的多花黄精中鉴定出67个化合物。不同产地多花黄精挥发性物质组成差异性较大,但湖北赤壁、湖北随州、湖北恩施和湖南岳阳所产多花黄精挥发性物质较为一致,湖南邵阳和湖南娄底所产多花黄精挥发性物质较相似;安徽金寨、安徽青阳和安徽霍山所产多花黄精挥发性物质区分度不大。结论:产地区域和环境影响多花黄精生药材挥发性物质生成和积累。 相似文献
5.
6.
不同产地泽泻盐炙前后成分差异及利尿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产地泽泻盐炙前后水提液中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的差异,探讨盐炙泽泻利尿作用与成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代谢笼法研究不同产地泽泻盐炙前后水提液对正常大鼠利尿作用的影响.采用SD大鼠,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蒸馏水),阳性对照组(呋噻米,48 mg· kg -),不同产地泽泻生品组(按生药量计10 g·kg-1),不同产地泽泻盐炙品高、中、低剂量组(10,5,2.5 g·kg-1).ig,20 mL· kg -,给药后每隔1h分别收集并记录尿量1次,共8h.利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不同产地泽泻盐炙前后水提液的成分差异.结果:薄层色谱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的泽泻生品成分种类与含量有较大差异,盐炙后成分的种类与含量发生较大改变.高效液相色谱结果表明泽泻成分有4个主要峰,但不同产地泽泻盐炙前后各主要峰的峰面积无明显差异.大鼠代谢笼法结果表明,福建产泽泻盐炙前后均能明显减少正常大鼠排尿量(P<0.05),最大抑制率达60.2%;江西产泽泻生品对正常大鼠排尿量无明显影响,而盐炙品能明显减少正常大鼠排尿量(P<0.05),最大抑制率为72.6%;广西和四川产泽泻盐炙前后均能明显增加正常大鼠排尿量(P<0.05),最大增加率分别为64.8%,56.6%.结论:不同产地的泽泻盐炙前后水提物成分发生改变可能是其利尿作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我国不同产地当归药材质量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我国当归不同产地的药材质量进行分析与综合评价.方法 采集2008年我国各主产区传统采收期的25批次当归药材样品,采用HPLC法、UV法测定当归药材中总挥发油、藁本内酯、正丁烯基酰内酯、阿魏酸、总多糖的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当归多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岷归、云归、川归、窑归的多指标成分比较分析与综合评价,以甘肃产岷归质量为优;主成分分析中藁本内酯的因子载荷量最大,说明其对当归质量的影响较为显著.结论 基于我国不同产地当归药材质量的分析评价,建立了较为系统、客观的多成分类型多指标现代分析评价体系,为药材地道性科学内涵的揭示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东北不同产地五味子药材品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初步考察东北不同产地五味子药材的品质,为其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和规范化种植提供参考。方法:参照药典和相关文献,测定10份不同产地五味子药材的外观性状和水溶性浸出物、灰分和挥发油含量,并以HPLC测定木脂素类成分含量。结果:东北不同产地五味子药材中总灰分含量≤7.0%,酸不溶性灰分含量≤1.0%,水溶性浸出物含量≥45.0%,同时这10份药材中五味子醇甲含量则均符合我国2010年版药典规定。结论:东北不同产地五味子药材的外观性状和内在品质均存在差异,因此建立科学全面的质量标准对保证五味子药材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荆芥药材中薄荷酮与胡薄荷酮的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超声溶剂提取法对样品进行提取后,用HP-5气相色谱柱(以5%苯基甲基硅氧烷为固定液,30m×0.32mm×0.25μm)在气相色谱仪(配FID检测器)中进行测定。结果:薄荷酮在0.002-5.0g/L(r=0.9999)范围,胡薄荷酮在0.002-5.0g/L(r=0.9996)范围,线性良好。薄荷酮与胡薄荷酮的回收率分别为96.3%-103.9%和95.7%-102.5%。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简便,可同时测定荆芥药材中的薄荷酮与胡薄荷酮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正>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干燥地上部分。薄荷主要成分有挥发油、氨基酸、黄酮和酚酸。现代研究表明,薄荷具有解热发汗、镇静镇痛、抗菌、抗病毒、抗炎等功效,且酚类成分(黄酮和酚酸)为其抗病毒抗菌抗炎的主要的有效成分[1-2]。为了保证薄荷饮片生产的质量管理和临床用药的 相似文献
11.
利用最大熵模型(Max Ent)与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结合生态因子数据、薄荷地理分布数据、薄荷挥发油含量数据,建立薄荷挥发油与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行我国薄荷药材品质区划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薄荷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为年均降水量(45.87%)、最湿季平均温(11.92%)、最暖季平均温(7.84%)、5月平均温(6.80%)、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4.42%)、最冷季平均温(3.47%)、海拔(2.92%)。最适宜薄荷生长的生态特征为:年均降水量在[530,1 465]mm、最湿季平均温在[24.5,29]℃,最暖季平均温均在[25.5,29]℃、5月平均降水量(prec 5)在[67,133]mm、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在[8 333,9 643]、最冷季平均温为[1.7,8.3]℃、海拔为[0,165]mm。薄荷品质最佳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江苏东部及西南部、安徽中部、山东东部、浙江北部、黑龙江中东部等地区。该研究结果与江苏、安徽等地为薄荷的主产区,其中江苏太仓为薄荷的道地产区,安徽太和县是全国最大的薄荷生产基地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该区划研究为更好地指导薄荷人工种植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优选聚酰胺纯化薄荷总黄酮的工艺条件。方法:以总黄酮含量和吸附-洗脱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5种不同类型的纯化材料对总黄酮的吸附能力,确定纯化材料,并对其纯化工艺中吸附条件、除杂条件和洗脱条件进行优化。结果:优化工艺条件为上样液质量浓度0.1 g.mL-1,上样量为生药量与聚酰胺体积比1∶6,吸附流速2 BV.h-1,柱床径高比1∶9,待吸附结束后,用3 BV 10%乙醇洗脱除杂,除杂流速4 BV.h-1,再用3 BV 90%乙醇以8 BV.h-1流速洗脱,经聚酰胺(30~60目)纯化后,薄荷总黄酮纯度可达50%。结论:优选的纯化工艺分离效果良好、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用于分离富集薄荷总黄酮。 相似文献
13.
采用GC-MS和UPLC-TQ-MS技术分析评价不同干燥方法对薄荷药材中2种单萜类、4种酚酸类、5种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变化,考察干燥方法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利用TOPSIS综合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为薄荷药材适宜干燥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干燥方法对薄荷醇、咖啡酸、迷迭香酸含量影响最大,其次为绿原酸、香叶木素-7-O-葡萄糖苷;同温度下,热风干燥对活性成分的保留作用优于微波干燥与红外干燥;低温(40~45℃)干燥对活性成分总量的保留显著高于高温(60~70℃)干燥;微波杀青处理样品酚酸类化学成分总量显著高于未杀青样品,表现出一定的杀酶作用;TOPSIS评价结果显示,薄荷药材产地加工最适干燥方法为热风变温45~60℃干燥。该研究为薄荷药材产地适宜干燥加工方法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也为富含挥发油药材的产地加工共性技术形成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考察来自10个产地不同种质薄荷在不同栽培密度下的生长发育情况,基于药效成分和生物量,筛选适宜的栽培密度,为进一步规模化、标准化薄荷大田种植推广提供科学支撑。[方法]收集2020年种植的10个产地不同种质薄荷地下根茎,以10 cm×30 cm、15 cm×30 cm、20 cm×30 cm 3个栽培密度设计,基于最佳采收期采收,系统考察不同栽培密度对薄荷植株生长指标、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不同产地薄荷株高逐渐增大,茎节数呈现增加趋势,茎粗变小,分枝数减少,单株产量减少,但薄荷叶长叶宽没有明显变化规律。基于薄荷产量和药效成分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PCA)综合评价不同栽培密度下薄荷质量,结果显示,在天津地区,广州、焦作、长春、鹿泉、南京、秦皇岛、安国产地种质薄荷最佳栽培密度为15 cm×30 cm;信阳、平山、盐城产地种质薄荷最佳栽培密度为10 cm×30 cm。[结论]适宜的栽培密度能有效提高薄荷品质和产量,在薄荷大田种植实践活动中有一定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该文拟探讨并比较薄荷油与薄荷醇对中药复杂成分的经皮促透作用特征规律。选择系列不同logP(油水分配系数)中药有效成分作为模型药物,即蛇床子素(logP=3.85)、川芎嗪(logP=2.34)、阿魏酸(logP=1.26)、葛根素(logP=-0.35)、京尼平苷(logP=-1.01),简化并表征中药复杂成分体系,采用体外透皮试验,对比分析薄荷油与薄荷醇的经皮促透作用特征。同时,采用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进一步比较薄荷油与薄荷醇对皮肤角质层内在分子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适宜浓度的薄荷油与薄荷醇均可促进不同logP药物成分的经皮吸收,薄荷醇作用下药物经皮促透倍数对数值与药物logP向于负线性关系,薄荷油作用趋向于呈抛物线关系,但都表现出对logP较低药物(即亲水性药物)具更佳的经皮促透效果,其作用趋势相似。红外光谱研究显示,薄荷油与薄荷醇主要通过影响角质层脂质而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且作用强度相近,与体外透皮试验结果一致。可知,薄荷油与薄荷醇的体外经皮促透作用特征相似,且对角质层内在分子结构影响相同,因此,作为经皮促透剂应用条件下,可以考虑选择成分单一的薄荷醇代替组成复杂的薄荷油。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薄荷Mentha haplocalyx在大鼠体内的入血成分及代谢产物。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MS)联用技术鉴定薄荷入血成分及代谢产物。采用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100 mm×4.6 mm,3.5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 L/min,进样量5μL。结果建立了大鼠给药后血浆样品的分析测定方法,并且与空白生物样品、薄荷提取物和对照品的保留时间及质谱离子碎片信息对比,共鉴定了28个入血原型成分、39个代谢产物,其中1个为未曾报道过的木犀草素的新代谢产物。结论薄荷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包括氧化、还原、甲基化、硫酸酯化、葡萄糖醛酸化等,其中以II相反应为主。所建立的方法简单可靠,为揭示薄荷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青海野生薄荷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青海野生薄荷挥发油成分。 方法: 利用挥发油提取器水蒸气蒸馏提取法提取了青海野生薄荷中的挥发油组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 结果: 共鉴定出42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薄荷酮(26.75%),胡椒酮(16.61%),柠檬烯(6.00%),石竹烯(4.26%),α-毕橙茄醇(4.10%),[s-(E,E)]-1-甲基-5-甲基-8-(1-甲基乙基)1,6-环癸二戊烯(3.63%),6种主要成分占到总提取物的61.35%。 结论: 青海野生薄荷挥发油成分有别于内地产薄荷品种,值得进一步针对性开发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薄荷酚类部位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并建立薄荷酚类部位HPLC特征图谱,用于薄荷酚类部位的质量评价。方法 MTT法检测先加药物再接种病毒、药物与病毒同时作用、先接种病毒再加药物3种加药方式下薄荷酚类部位抗PR8病毒感染MDCK细胞的作用;HPLC法测定12批市售薄荷药材酚类部位样品,建立特征图谱;并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版)"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薄荷酚类部位质量浓度为0.31~10μg/m L在3种加药方式下均有不同程度抗PR8病毒活性,尤其在先加药物再接种病毒、先接种病毒再加药物2种加药方式下,6个稀释质量浓度的薄荷酚类部位均具有明显的抗PR8病毒活性,抑制率分别为14.17%~41.31%、45.64%~87.48%;选取了11个共有特征峰,12批样品相似度在0.9以上,说明各批薄荷酚类部位整体相似度较高。结论薄荷酚类部位具有较好的体外抗病毒效果;建立的薄荷酚类部位HPLC特征图谱方法简便、稳定、重复性好,能够反映酚类部位的整体面貌,为薄荷酚类部位的质量控制和药效稳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3种河南产薄荷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3种不同产地薄荷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采于南阳市南召县宝天曼地区、板山坪镇和开封市开封地区的薄荷中分别鉴别出21,29,33种挥发性成分,分别占总含量的81.9%,96.61%,67.79%。其中采自于宝天曼的薄荷品种香型主要含有石竹烯氧化物(46.59%)、匙叶桉油烯醇(6.79%)、石竹烯(4.57%)和左旋香芹酮(3.89%)等;采于板山坪镇的薄荷品种香型主要含有异薄荷酮(61.1%),石竹烯(10.22%)和薄荷酮(5.64%)等;采于开封开封的薄荷品种香型主要含有胡薄荷酮(35.97%),β-荜澄茄油烯(5.66%)、异薄荷酮(5.1%)、薄荷酮环氧化物(4.17%)和乙酸薄荷酯(4.03%)等。结论:采自于河南不同产地的薄荷香型在构成和组成比例上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制备以薄荷油(Menthaha plocalyx oil,MPO)为油相的红花提取物(Carthamus tinctorius extract,CTE)自微乳凝胶递送系统(CTE-SMEDDS-BGs)。方法以MPO为油相,CTE为水相,采用伪三元相图法优选载药自微乳处方,采用单因素法筛选凝胶工艺与处方,并对其外观性状、黏度和pH值进行评价。结果所得CTE-SMEDDS-BGs最佳处方工艺:F68为乳化剂,无水乙醇为助乳化剂,乳化剂与助乳化剂比例(Km)为1∶1,乳化剂和助乳化剂总量(TS)与MPO的比例为8∶2,卡波姆2%,甘油6%,CTE5m L。处方量自微乳加入溶胀后的凝胶基质,三乙胺调节pH值至6.0即得CTE-SMEDDS-BGs;其外观为黄色半透明、黏稠度适中、均匀细腻、不油腻,易涂展的胶状凝胶,黏度为4.98×10~4m Pa·s(RSD为1.53%),pH为6.04(RSD为0.44%)。结论制得的薄荷油为油相的CTE-SMEDDS-BGs,制备简便,方法稳定,符合凝胶局部外用制剂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