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该文评价《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适用性和临床应用情况,为《指南》修订提供依据。由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完成,评价方法包括适用性评价和应用性评价。适用性评价采用调查问卷方法,评价《指南》的熟悉和使用情况、质量水平、临床适用情况等;应用性评价采用前瞻性病例调查分析方法,评价《指南》的临床应用符合度和应用效果(包括疗效、安全性、经济性)。结果显示,《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包括中医病证部分(简称中医指南)和西医疾病部分(简称西医指南)。适用性评价结果显示,中医、西医《指南》整体熟悉和使用程度相当,熟悉程度分别为85.43%,84.57%,使用程度分别为52.10%,54.47%;《指南》整体质量较好,其中适用范围和术语使用合理性评分较高,分别为91.94%,93.35%,辨证论治相关内容合理性均在75%以上;适用情况评价较好,其中安全性评分最高;综合评价显示,中医、西医《指南》的适用比例分别为77.73%,75.46%。应用性评价结果显示,《指南》与临床实际应用的符合度较高,除"其他治法"和中医《指南》的"调摄预防"以外评分均达到90%以上;应用效果评价显示,安全性经济性疗效;综合评价结果,选择较好的比例(≥7分)在75%~80%。《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了较好的普及和应用,质量水平较高,临床适用性较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但存在缺少循证医学方法和创新性等不足,需要在修订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和前瞻性临床病例观察的方法,对《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质量水平和应用效果分别进行了适用性以及应用性评价。适用性评价包括指南使用情况、质量水平、临床适用情况等,评价结果显示指南熟悉率85.37%,使用率48.78%,不同职称人员评价熟悉、使用程度不同,初级职称人员最低(70.97%,29.03%);《指南》整体质量水平较好,其他治法与调摄预防合理性评分稍低(80.49%,85.37%),与《指南》应用符合度评价一致。应用性评价包括《指南》应用的符合度、效果评价、综合评价等内容,评价结果显示安全性评分最高,其次是经济性和疗效;适用性综合评价表明,完全适用的比例为29.27%,适用比例达到87.80%,应用性综合评价的3项指标评分显示,选择7~9分的累计在75.65%,73.89%,71.12%。通过适用性和应用性评价,《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整体质量水平较好,临床应用安全性高,疗效和经济性较好。但是《指南》在制定方法和一些内容上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此外,需要加强《指南》应用推广策略研究,促进《指南》的认知和使用。  相似文献   

3.
对《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进行临床应用评价,为《指南》修订提供依据。评价分为适用性评价和应用性评价两部分,前者采用调查问卷方法,由中医师独立填写《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适用性调查问卷》;后者采用前瞻性病例调查分析方法,由主管医生填写《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病例调查表》。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完成适用性评价调查问卷151份,应用性评价观察了1 016例患者。结果显示:88.74%熟悉《指南》,45.70%使用过《指南》;《指南》的质量、应用相关项目在适用性和应用性评价中比较一致,除"调摄预防"外,其他项目好评度均超过85.00%。提示《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质量较高,并且能够较好指导和应用于临床。未来《指南》修订过程中,应改进"调摄预防"部分内容,并纳入循证医学证据,以最终提高临床使用率。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临床适用性和应用性,采用调查问卷和前瞻性病例调查分析方法,在全国16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对11个病种的《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开展适用性评价和应用性评价。结果显示,361位临床医生接受《指南》的适用性调查,其中87.26%比较熟悉,25.21%使用过该《指南》,辨证论治相关内容中,评价合理性较高的为组方用药(91.69%)、辨证分类(86.98%),合理性较低的为调摄预防(44.6%),75.62%临床医生认为《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完全适用和基本适用。前瞻性观察2 935份病例,对《指南》的应用性进行评价,《指南》与临床实际应用一致性较高的为中医疾病诊断、西医疾病诊断,分别占98.30%,94.11%;较低的为调摄预防,占59.39%。《指南》的安全性、经济性较好,分别为95.64%,94.75%。《指南》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总体疗效与技术水平、《指南》满意度、在临床实践中的适用性7~9分的分别为77.38%,74.00%,76.90%。该《指南》临床符合度较好,可作为临床治疗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规范性方案,但也存在部分内容适用性较差、不符合临床实际的情况,有待进一步修订。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和病例调查的方法,9家医院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7个肛肠科病种的中医常见病诊疗指南为研究对象,评价研究指南的质量和临床应用效果,包括适用性评价和应用性评价。263位临床医生接受《指南》的适用性调查,其中89.35%对《指南》比较熟悉,36.12%使用过该《指南》。在辨证论治相关内容中,评价合理性较高的是诊断要点(96.96%)、治则治法(96.20%)、辨证分类(88.59%);合理性较低的为调摄预防(65.02%),88.21%临床医生认为《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完全适用和基本适用。通过观察1 309份病例,对《指南》进行应用性评价,符合度较高的为西医疾病诊断(98.70%)、中医疾病诊断(90.76%);较低的为调摄预防(49.27%)。《指南》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较好,分别为97.02%,95.11%。综合评价较好,总体疗效与技术水平、满意度、临床适用性7~9分的分别为81.52%,80.60%,79.30%,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临床应用评价是为了整体了解该指南的质量水平和临床应用情况。采用调查问卷和前瞻性病例调查分析方法,开展基于临床医生问卷调查的适用性评价和基于临床病例观察的应用性评价。适用性评价,医生熟悉和使用《指南》的比例分别为85.06%,62.76%,按照职称分类,中级职称人员熟悉和使用率较高,初级职称人员较低;《指南》质量水平评价,除调摄预防(70.80%)、其他治法(87.82%)合理性较低,其他条目评价合理性较好的比例均在96%以上;适用情况评价,除"简便性"评分略低(82.07%),其他条目评分较好的比例均在91%以上;综合评价,《指南》适用的比例为94.94%。应用性评价,指南应用符合度除组方用药(88.43%)、其他治法(67.96%)、调摄预防(65.86%),其他辨证论治内容符合率均在96%以上;应用效果评价较好以上的比例,疗效92.96%,安全性99.89%,经济性97.45%。该研究表明《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质量水平较好,临床基本适用,可作为中医儿科常见病的规范性诊疗方案推荐使用;但存在部分不适用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指南》应加强调摄预防、其他治法方面内容的修订。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肛管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指南(ZYYXH/T322-341-2012)》(以下简称《指南》)的临床适用性,为其修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适用性调查问卷",调查来自不同医院的50名肛肠科医生,从一般信息、质量与水平、《指南》的应用情况等方面对《指南》的适用性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76%的医生熟悉《指南》内容,但只有48%的医生使用过《指南》。反映《指南》质量与水平的各条目中,除"证候分类是否合理"条目(合理率为76%)、"调摄与预防是否合理"条目(合理率为0%)为不合理外,其余各条目均合理率90%;反映指南应用情况的各条目中,除"与本单位专家经验比较"条目外,其余条目均应用率90%。结论《指南》的总体适用性较好,建议今后修订时进一步吸收国家名老中医诊疗方案、医院特色诊疗方案及各级各类科研成果等。  相似文献   

8.
为科学评价《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简称《指南》)临床应用情况,为修订指南提供参考,从适用性和应用性评价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 311份,其中《适用性问卷》717份,《应用评价方案问卷》594份。《适用性问卷》4个方面83个条目,其中反映《指南》应用情况的条目中,8个条目的应用率均> 95%,"内容完整性""与本单位(个人)诊疗方案比较""临床应用的经济性"应用率低于95%,分别是94. 70%,93. 86%,93. 17%;反映《指南》质量水平的条目中,3个条目的合理比例均> 97%,"辨证分类是否合理"合理比例偏低,为95. 26%;反映《指南》推荐中成药情况评价的条目中,大多数认为价格较为适中。《应用评价方案问卷》6个方面56个条目,其中反映《指南》应用合理性的条目中,3个条目的合理比例均> 96%,"辨证分类是否合理"合理比例偏低,为91. 58%;反映《指南》推荐方案临床应用效果的条目中,中药传统汤剂临床应用效果普遍较好,中成药效果偏差;反映《指南》临床应用总体评价的条目中,"总体效果""总体安全性"满意度均> 96%,"总体经济性"满意度偏低,为92. 42%。表明《指南》总体应用性较好,建议修订时完善辨证分型,增加中药汤剂及中成药种类,规范用药时间和疗程,重视医院特色诊疗方案、行业专项科研成果,定期及时更新,加强《指南》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关格临床患者进行前瞻性病例观察,对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在临床真实世界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根据符合关格评价指南病种诊断的患者实际情况,由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临床医生填写《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病例调查表》。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评价关格的指南,收集病例数据60例。分析结果显示总体疗效中,34份病例(56.67%)评价为"很好"及"好";安全性评价中,56份病例(93.33%)评价为"很好"及"好";在经济性评价中,51份病例(85%)评价为"很好"及"好"。结论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效果显著。但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2008年和2012年颁布的12个病种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适用性。方法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设计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适用性调查问卷,从一般信息、指南质量水平、指南应用情况和意见建议4个方面对2008年与2012年颁布的共12个病种的中医诊疗指南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 2012版指南的使用率为91.67%,高于2008版指南的使用率31.67%(P0.05);2012版指南的质量水平和临床应用情况整体优于2008版指南(P0.05);使用过指南的医生对指南质量水平和临床应用情况的评价优于未使用过指南的医生(P0.05);不同职称医生对指南适用性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12版指南更容易被临床医生接受,建议应及时评价指南质量和适用性,及时更新修订,并加大指南的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1.
指南的制定不仅要满足严谨的方法学要求,还要确保指南推荐意见应用于临床时的可信性或可实施性。基于建立一个完善的适用于中医药领域的指南评价体系的构想,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中医药领域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体系分为质量评价、适用性评价及临床应用性调查3部分。其中,适用性评价指的是评价指南与临床的贴合程度,即指南是否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和临床适用性,以促进临床的应用。评价人员是中医药相关专业领域的临床专家。一个逻辑清晰、详细全面的指南适用性评价清单将为中医药指南制订小组人员提供好的评价工具,对于指南的质量以及推广应用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主要参考国际上适用性评价工具的制订流程及方法,以及通过权威的中医药临床专家及方法学家的论证,制订出适用于中医药领域的临床实践指南适用性评价建议清单。该文介绍了整个适用性评价建议清单的条目,并对每个条目给予详细解读,希望为将来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制订过程的规范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建立一个完善的适用于中医药领域的指南评价体系的构想,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体系应分为质量评价、临床适用性评价及临床应用性调查3部分。根据指南评价的不同目的、不同的评价人员、不同的评价方式及不同的评价时点,形成质量评价建议清单、临床适用性评价建议清单及临床应用性调查问卷。其中,质量评价的目的是评价指南制订过程中方法学质量,以衡量整个指南制订过程是否做到了科学严谨。评价人员必须是循证医学背景的方法学家。一个逻辑清晰、详细全面的指南质量评价清单将为中医药指南制订小组人员提供好的评价工具,对于指南的质量以及推广应用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主要参考国际上公认的评价工具的制订流程及方法,经过中医药领域权威的临床专家与方法学家的论证,结合了中医药领域自身的特点,对中医药领域临床实践指南的质量评价建议清单的内容提出建议。该文介绍了整个质量评价建议清单,并针对每个条目给予详细解读,希望为将来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制订过程的规范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标准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而指南已成为中医药技术核心标准的主体。随着循证医学在国内的崛起与发展,目前我国已发布指南500多部,数量不断增加,但指南的质量仍然与国际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同样,中医药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制订也逐渐引起行业内的重视,但质量情况也并不容乐观,多数指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基于证据的循证指南。只有可靠的指南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临床指导的作用。为了全面提高指南的科学性及可信度,指南评价可作为一种促进指南质量提高的手段。建立一个完善的指南评价标准体系,尤其是符合中医技术特色的评价标准体系,科学有效的对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评价已成为中医药发展迫切解决的重要任务。该文系统全面的梳理并分析了一系列国内外指南评价工具的优势与局限性,提出关于建立中医药指南评价体系的思考和需要深入探讨的难点,目的是进一步提升我国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质量,使之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保障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now available clinical guidelines and consensus statements on type 2 diabetes. Based on this assessment, the comparison of guidelines and consensuses is made to give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METHODS of making these documents. METHODS PubMed, Embase, CNKI, Wanfang, SinoMed and guideline websites were systematically searched. Literatures were screened according to defined criteria for including. AGREE ?? was used to instrument assess the quality of the guidelines and consensuses. RESULT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quality of included guidelines is various, but the overall quality of guidelines is still higher than consensuses. Guidelines got high scores in scope and purpose domain and clarity of presentation domain, but low scores in rigor of development domain and applicability domain. Consensus statements got low scores in all 6 domains. CONCLUSION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 is consensuses have poor methodology. Rapid advice guidelines were suggested as an alternative for consensus stat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