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使用Cirrus HD-OCT比较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之间的视盘参数、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和黄斑神经节细胞层(mGCL)厚度改变。方法:横断面比较研究。选取45例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52例轻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及55例中度NPDR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64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纳入本研究。采集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及既往史。通过Cirrus HD-OCT测量视盘参数(即双眼RNFL厚度对称性百分比、盘沿面积、视盘面积、杯盘比、杯容积)、pRNFL厚度和mGCL厚度。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NDR、轻度NPDR、中度NPDR组双眼RNFL厚度对称性百分比、盘沿面积明显降低,平均C/D、垂直C/D明显增加(均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NDR、轻度NPDR、中度NPDR组患眼视盘周围各象限(上方、颞侧、下方、鼻侧)及平均RNFL厚度和黄斑(平均、最小、上方、颞上方、颞下方、下方、鼻上方、鼻下方)GCL厚度显著变薄(均P<0.05)。结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早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高度近视患者进行黄斑区域不同象限视网膜厚度的测量,分析其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高度近视者48例48眼和正常对照组20例20眼,分别测量黄斑中心凹最小厚度、中心凹及周边直径为3mm和6mm两个环形区域内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平均厚度,比较不同区域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差别。结果:两组旁中心凹上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最厚,鼻侧与下方次之,颞侧最薄;旁周边中心凹鼻侧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最厚,上方与下方次之,颞侧最薄。高度近视组中旁中心凹范围及旁周边中心凹的颞侧和下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变薄;高度近视组中旁周边中心凹的鼻侧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较正常对照组薄;高度近视组中旁周边中心凹上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较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度近视组中中心小凹及中心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黄斑区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分布存在区域特异性。高度近视眼的视网膜变薄是确实存在的,主要是旁中心凹区,不是在中心凹。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相干光断层成像技术(OCT)测量正常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方法应用哥白尼Soct对75只正常眼进行经黄斑中心凹的星状扫描,扫描长度7 mm,测量黄斑中心小凹,颞侧、颞上方、上方、鼻上方、鼻侧、鼻下方、下方、颞下方八个方向,分别距中心小凹距离50、150、500、1000、1500μm的视网膜神经上皮的厚度,共计3075个数据,进行统计学计算和检验。结果正常眼黄斑中心小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为(143.15±13.57)μm,正常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厚度左右眼别之间,男女之间在1000μm处颞侧、上方、鼻侧、鼻下方、下方、颞下方的神经上皮厚度在统计学上有差异。中心小凹1000μm外鼻侧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大于颞侧神经上皮厚度。结论 OCT能够精确测量正常活体黄斑视网膜厚度,正常值的测定结果有利于对黄斑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客观、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李娜  王玲 《眼科新进展》2008,28(3):210-213
目的 探讨无后极部眼底病变的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厚度最值的变化.方法 除眼底视盘旁近视弧外无其他眼部异常的近视患者122例,年龄17~50岁,平均(27.3±7.2)岁,等效球镜度数-1.50~-15.25 D,平均(-6.18±2.61)D,随机选取每人一眼受检.所有受检眼均予屈光检查和眼轴长度测定.将黄斑区分为颞侧、上方、鼻侧、下方4个区域,测定各区黄斑视网膜厚度最值后,与屈光度数及眼轴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直线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 本组受检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最小值为(142.84±16.23)μm,与年龄、近视度数、眼轴长度均无相关性.4个区域视网膜厚度最大值与年龄无关;鼻侧和上方的视网膜较厚,分别为(282.04±13.53)μm和(281.99±14.01)μm,下方和颞侧的视网膜较薄,分别为(279.63±12.87)μm和(268.52±12.97)μm;随眼轴长度增加,视网膜厚度最大值均减小,减小的趋势为上方>鼻侧>下方>颞侧.结论 随着近视度数和眼轴长度增加,除黄斑中心凹最薄点的视网膜厚度无变化外,黄斑区的视网膜在变薄的同时变得平坦.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仪观察具有不同视网膜病变程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探讨RNFL厚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程度是否有相关性。方法正常对照组50人89眼,2型糖尿病患者75例130眼,按DR国际临床分型标准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组37例70眼、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21例33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组17例27眼,所有患者均行眼科常规检查和OCT检查;OCT测量数据包括:视盘周围360°平均及上方、下方、鼻侧和颞侧平均RNFL厚度。结果正常对照组RNFL厚度视盘360°平均为(106.80±9.28)μm、上方(130.24±16.13)μm、下方(137.50±14.12)μm、鼻侧(75.02±8.90)μm、颞侧(84.20±12.39)μm;NDR组RNFL厚度360°平均为(104.20±7.12)μm、上方(120.46±20.40)μm、下方(137.63±11.18)μm、鼻侧(74.42±6.50)μm、颞侧(84.38±12.58)μm;NPDR组RNFL厚度360°平均为(86.67±4.22)μm、上方(105.97±7.22)μm、下方(114.97±5.29)μm、鼻侧(52.93±7.86)μm、颞侧(72.81±6.91)μm;PDR组RNFL厚度360°平均为(127.92±6.44)μm、上方(154.48±9.28)μm、下方(167.22±9.59)μm、鼻侧(83.33±9.83)μm、颞侧(106.63±10.40)μm。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PDR、PDR组各方位RNFL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PDR组变薄而PDR组变厚;NDR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只有360°平均及上方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DR、NPDR、PDR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RNFL厚度的变化与DR的程度具有相关性,NDR及NPDR患者RNFL厚度变薄提示眼底开始出现神经节细胞凋亡的可能,当RNFL厚度由薄转为增厚则提示出病变的进行性加重,对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谢英  杨晓伟  张薇  赵文帅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2):2345-2347
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健康人群及各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测量外核层(ONL)、内节和外节层(IS/OS)、光感受器细胞层的厚度.方法:选择健康人群50例100眼作为对照组,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78例300眼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糖尿病正常视网膜组(NDR)100眼、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PDR)100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100眼.用频域OCT对4组进行测量中心凹和旁中心凹(鼻侧、颞侧)ONL、IS/OS层、光感受器细胞层的厚度.结果:对照组、NPDR组、PDR组中心凹、旁中心凹颞侧ONL、光感受器细胞层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DR组中心凹、旁中心凹颞侧各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凹、旁中心凹颞侧各组IS/OS层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旁中心凹鼻侧各组各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斑中心凹和旁中心凹颞侧ONL、光感受器细胞层在DR中均有增厚,随DR病程的进展呈动态变化;光感受器细胞层厚度的变化主要发生在ONL层,IS/OS层无变化;旁中心凹颞侧的改变显于鼻侧;频域OCT能定量定性地观察糖尿病患者黄斑区的细微变化,为糖尿病患者黄斑病变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刘露  周文君  徐霁  苏杨  宋胜仿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1):1959-1962
目的:测量单纯白内障与合并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中心凹与不同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的特点。
  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对比研究。选择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患者90例110眼,单纯白内障组32例40眼为A组,合并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的28例35眼为B组,有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30例35眼为C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比较术前及术后1,14,28 d黄斑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采用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SNK-q检验对数据进行检验。
  结果:中心凹区:三组的中心凹均有增长(F=18.92,P<0.05),C组与A组、C组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象限:三组上方、鼻侧、下方、颞侧象限随着时间均有增长( F=13.33,14.37,19.02,16.93, P 均<0.05),三组间比较鼻侧象限的增长无统计学意义,而上方、下方、颞侧比较C组与A组、C组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后黄斑中心凹区及各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在术后4 wk内明显增加,黄斑水肿发生率高,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严重受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4~8岁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注视性质、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的测量、眼轴长度的检查,探讨远视性弱视儿童注视性质与其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间的相关性;并进行远视性弱视儿童视网膜厚度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试验。将2018-09/12首次就诊且之前未进行过任何弱视训练的患儿共计44例57眼纳入该研究。选取屈光不正性远视性弱视儿童36眼作为远视性弱视组,视力正常儿童21眼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均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进行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测量;同时将入组患儿在直接眼底镜检查下分为黄斑中心注视组32眼,旁中心注视组25眼,进行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测量;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别分析两组间视网膜厚度及差异。结果:黄斑中心注视组在黄斑中心凹、黄斑内环鼻侧处视网膜厚度均小于旁中心注视组(P<0.05);而两组间余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对比均无差异(P>0.05)。远视性弱视组的黄斑中心凹、黄斑内环鼻侧、黄斑内环下方及黄斑外环上方处视网膜厚度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两组黄斑区内环颞侧、上方、外环鼻侧、外环颞侧、外环下方处视网膜厚度比较均无差异(P>0.05)。远视性弱视组眼轴长度较正常对照组短(P<0.05)。结论:黄斑中心注视儿童在黄斑区中心凹、内环鼻侧处视网膜厚度增加;远视性弱视儿童在黄斑区中心凹、内环鼻侧、内环下方、外环上方处视网膜厚度增加;远视性弱视儿童眼轴长度变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对儿童难治性弱视眼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及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进行测量,以了解难治性弱视视网膜形态学及其变化的规律,从而推断难治性弱视患儿外周发病机制。

方法:选择难治性弱视眼(A组)、非难治性弱视眼(B组)以及正常儿童眼(C组)各30眼,分别测量黄斑中心凹、中心区(直径范围≤1mm)及旁中心区(1mm<直径范围≤3mm环形区域)鼻、下、颞、上方的视网膜平均厚度值; 同时以视盘为中心,对直径在3.4mm内的RNFL进行环形断层扫描,测量鼻、下、颞、上方的RNFL平均厚度值,比较不同组不同区域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差别。

结果:三组均发现:旁中心凹上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最厚,下方与鼻侧次之,而颞侧最薄; 黄斑中心凹以及黄斑中心区(1mm)处视网膜厚度比较发现:A组比B组厚、A组比C组厚,以及B组比C组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黄斑旁中心区鼻、上、颞、下方各象限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较发现:A组与B组、A组与C组,以及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上方的RNFL最厚,其次为下方,再者为颞侧,鼻侧为最薄,但A组以及B组的上方和下方的RNFL厚度相差不大,而鼻侧和颞侧的RNFL厚度也相差不大但均要薄于上方和下方。而A组鼻侧和下方的RNFL比C组显著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侧和上方的RNFL厚度与C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虽然其平均RNFL厚度比C组厚,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A组和B组的上、下、鼻、颞侧以及平均厚度均相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黄斑中心凹以及中心区的发育异常,可能是难治性弱视的发病原因之一,而黄斑旁中心凹及以外的视网膜以及视盘周围RNFL并未受累,这说明这些区域可能没有参与弱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弱视眼是否存在视网膜形态学改变。方法从门诊患儿中搜集弱视眼22例(30只眼)、正常对照眼19例(30只眼),利用相干光断层扫描技术(OCT)对被检眼的黄斑区进行快速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中心区(1 mm直径范围)及旁中心区(直径为3 mm环形区域内)四象限的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较不同区域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差别。结果弱视眼与正常对照眼的黄斑中心凹、中心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斑旁中心区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视网膜厚度,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弱视眼黄斑中心凹、中心区视网膜增厚,这种改变可能与弱视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photocoagulation,PRP)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nervefiberlayer,RNFL)及黄斑区视网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行PRP治疗的120例(120眼)DR患者,其中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NPDR)60例(NPDR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60例(PDR组),同时选取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的60例(60眼)正常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PRP手术前后使用OCT横向扫描视盘旁RNFL厚度和黄斑区,将视盘旁RNFL和黄斑区分为上方、鼻侧、下方和颞侧4个象限进行扫描,获取各象限及全周平均视盘旁RNFL厚度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PDR和PDR组PRP前视盘上方、下方、鼻侧象限、全周平均RNFL厚度均降低(均为P<0.05),但颞侧象限RNFL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PDR组和PDR组PRP前不同象限及全周平均RNFL厚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PRP前相比,NPDR、PDR组PRP后各象限及全周平均RNFL厚度均变薄,但只有上方、下方及全周平均RNFL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NPDR组相比,PDR组上方、下方、鼻侧及全周平均RNFL厚度变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PDR和PDR组PRP前各象限及平均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PDR组较NPDR组增加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PRP前相比,NPDR、PDR组PRP后各象限及平均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PDR较NPDR组增加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RP对DR患者RNFL有一定损伤,应选择适当的激光能量与曝光时间,最大限度地降低对RNFL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频域OCT分区测量正常人及各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部视网膜厚度、黄斑部视网膜的平均厚度及黄斑部的总体积,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及体积的特点以及与正常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85例(317眼),通过常规散瞳眼底检查、眼底照相及FFA检查并依据2002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型标准将这317眼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糖尿病正常视网膜(NDR组)患者50例(89眼)、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患者73例(126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患者62例(102眼),第4组为正常组52例(98眼)。用频域OCT对上述4组进行黄斑部的扫描,并用分析软件进行九分区的自动分析,记录各区视网膜厚度数据和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及黄斑区总的体积。结果黄斑区以中心凹1mm为直径视网膜厚度正常组、NDR组、NPDR组、PDR组分别为(246.37±17.50)μm、(252.13±16.24)μm、(316.28±56.99)μm、(407.90±214.89)μm。4组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85.07±10.42)μm、(289.45±11.19)μm、(332.31±39.71)μm、(390.20±64.17)μm;总体积分别为(10.22±0.39)mm3、(10.12±1.03)mm3、(11.99±3.29)mm3、(13.87±5.13)mm3。与正常组相比,NPDR、PDR组黄斑部A1-A9区视网膜厚度、黄斑部平均视网膜厚度、黄斑部总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DR组与正常组相比,A1-A9区视网膜厚度、黄斑部平均视网膜厚度、黄斑部总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DR、NPDR、PDR3组间以上各指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体积与DR程度相关。频域OCT能定量定性地观察糖尿病患者黄斑区的细微变化,为糖尿病患者黄斑病变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测量并分析糖尿病( DM)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方法 DM组90例(90只眼),并分为分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 、非增殖期(NPDR) 及增殖期(PDR) 病变3组,每组各30例(30只眼),正常对照组30例(30只眼).分别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眼底彩照、荧...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mean macular thickness in diabetic patients us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visual acuity. METHODS: A prospective case series study was undertaken of consecutive diabetic patients referred to a tertiary eye care centre for an eye check up from January 2003 to June 2003. One hundred and five eyes from 55 patients with varying degree of diabetes underw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examination. The study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group I, 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NPDR); group II, NPDR with clinically significant macular oedema (CSME); group III,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 and group IV, PDR with CSME. RESULTS: The mean macular thickness of the entire group was 256.0 +/- 129.7 microm. A positive correlation (r = 0.424, P < 0.0001) was evident between mean macular thickness and visual acuity. CONCLUS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s a useful tool for objectively monitoring macular thicknes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retinopathy. Mean macular thickness correlates with visual acuity.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非诺贝特在视网膜光凝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mac-ularedema,DME)中的疗效。方法 观察38例(67眼)已完成视网膜光凝的DME患者,其中15例(23眼)为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3例(44眼)为非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20例(35眼)口服非诺贝特+复方血栓通胶囊,B组18例(32眼)单独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两组均连续服药28d,28d后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随诊观察两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averagefovealretinalthickness,AFRT)、平均黄斑容积(averagemacularvol-ume,AMV)、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averagemacularthickness,AMT),并观察两组视力情况。结果 用药28d后,在视力改善方面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AFRT、AMV、AMT均较用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AFRT、AMV、AMT均较用药前稍有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患者用药后黄斑水肿消退各指标(AFRT、AMV、AMT)较B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非诺贝特能改善DME患者视力,有效促进视网膜光凝后黄斑水肿的吸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黄斑血流密度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8例47眼DR患者纳入研究组(DR组),依据DR国际临床分期标准将DR患眼分为两组,其中非增殖组(NPDR组)19例30眼和增殖组(PDR组)11例17眼.取年龄相匹配的27例46眼健康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受试者均应用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mm×3mm范围模式扫描,获得4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图,同时测量3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包括表层视网膜层、深层视网膜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结果:DR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层毛细血管层黄斑血流密度分别为0.4963±0.0840、0.4798±0.0801、0.5290±0.0528;其中NPDR组分别为0.5064±0.0843、0.4983±0.0766、0.5345±0.0529,而PDR组分别为0.4786±0.0830、0.4473±0.0778、0.5192±0.0526;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5919±0.0704、0.6301±0.0527、0.5691±0.0169.对照组分别和NPDR组、PDR组、DR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黄斑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NPDR组和PDR组之间黄斑血流密度在深层视网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但在表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6、0.268).结论:DR患者黄斑血流密度在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均较正常对照组下降,提示黄斑区视网膜及脉络膜均存在缺血现象.OCTA可以量化黄斑血流变化的情况,为早期监测糖尿病的进展、发现DR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脉络膜厚度对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病情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治疗对象,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治疗研究(ETDRS)标准规定DR可分为5类:无DR无糖尿病黄斑水肿(DR-/DME-)组17例(17只眼);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无糖尿病黄斑水肿(NPDR+/DME-)组23例(23只眼);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无糖尿病黄斑水肿(PDR+/DME-)组10例(10只眼);NPDR伴糖尿病黄斑水肿(NPDR+/DME+)组34例(34只眼);PDR伴糖尿病黄斑水肿(PDR+/DME+)组6例(6只眼)。对照组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90例健康体检者。全部研究对象进行增强深部成像相干光断层扫描(EDI-OCT)。对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进行比较,判断其在不同阶段DR中存在的差异,分析脉络膜厚度对DR病情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无DR无糖尿病黄斑水肿组、NPDR无糖尿病黄斑水肿组、PDR无糖尿病黄斑水肿组、NPDR伴糖尿病黄斑水肿组、PDR伴糖尿病黄斑水肿的SFCT平均值分别为(273士24)、(272±23)、(260±26)、(244士25)、(227±27)、(214±30);对照组各组SFCT均大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DR无糖尿病黄斑水肿(PDR+/DME-)组SFCT值小于无DR无糖尿病黄斑水肿(DR-/DM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PDR伴糖尿病黄斑水肿(NPDR+/DME+)组SFCT值小于PDR无糖尿病黄斑水肿(PDR+/DM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络膜厚度的变化与DR之间存在联系,二者相互影响,使病情加重,对患者脉络膜厚度进行监测,将有助于综合分析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itis,DR)患者视网膜外层厚度的变化特点。方法 选择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194例(194眼),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患者75例为NDR组,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itis,PDR)组患者64例为PDR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组患者55例为DME组,并选择50名50眼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均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检查,测定黄斑中心凹及距黄斑中心凹750 μm处鼻上、颞上等方位视网膜光感受器外节厚度(photoreceptor retinal photoreceptor outer segmen,PROS)、视网膜光感受器厚度(total length of the photoreceptors,TLP)、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并分析上述指标与患者视力变化的关系。结果 四组患者黄斑中心凹PROS、TLP、RNF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DR组、DME组黄斑中心凹PROS[(35.61±4.41)μm,(32.58±6.74)μm]、TLP[(48.14±3.26)μm,(44.11±2.71)μm]、RNFL[(53.02±5.44)μm,(49.85±4.36)μm]均低于对照组与NDR组(均为P<0.05),DME组均低于PDR组,其旁黄斑中心凹鼻上、颞上RNFL又低于P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四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PDR、DME组最佳矫正视力(0.81±2.24,0.55±0.23)低于对照组与NDR组(均为P<0.05),DME组低于PDR组(P<0.05);DR患者黄斑中心凹PROS、TLP及RNFL均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呈正相关(均为P<0.05)。结论 PDR、DME患者PROS、RNFL、TLP均较正常健康人与非DR患者变薄或缩短,且其变化与患者视力变化存在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